分享

#每日学论语#7.14【2016-12-16】

 龙泉看水hbc 2021-09-07

#每日学论语#7.14【2016-12-16】

[原文]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很长时间都尝不出肉味,于是说:“想不到欣赏音乐竟到了这种境界。”

[微言微感]

-1-

懂的人,如痴如醉;不懂的人,昏昏欲睡。

所谓音乐之美,音乐之妙,在于懂得,在于知音。

《韶》,在孔子心中,气势磅礴,正义凛然,形式美,内容更美,所以是“尽善尽美”。

尧舜禹,是孔子心目中的圣人,是孔子五体投地崇拜的人。他们胸怀天下的气度,大公无私的美德,文治武功的伟绩 ,都是孔子高山仰止的对象。

言为心声。舜做《韶》,其实是把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理想社会的畅想,自己美好的德行,高尚的人格,都融入其中了。

《韶》乐,集诗、歌、舞、乐于一体。有神圣恢宏的祭祀、狩猎场面,有普天同庆的庆丰收场面,有“有凤来仪”的吉祥喜庆,有“关关雎鸠”的人间真情,有同仇敌忾的三军呐喊……

舜南征三苗时候,面对凶顽的对手,他围而不功,奏起美轮美奂,气势磅礴的《韶》,以至于感化了三苗,化干戈为玉帛。

如此至善至美的《韶》,难怪孔子如痴如醉,废寝忘食,乐而忘忧。

-2-

孔子在齐那年,应该是公元前517年,孔子刚好35岁。孔子已经“三十而立”,经历了问礼老子,学乐师旷,自己的“孔子学院”也办得风生水起。

功成名就的青年才俊孔子,到九合诸侯的齐国,希望有更大作为。

对自己的前途,孔子是根本没有担忧的。齐景公在做客鲁国的时候,曾经有言在先,希望有一天和孔丘先生合作一把。虚位以待,位置给你留好了,你随时可以来的。

到齐国后的孔子,住在好朋友高昭子家,刚好高大夫也喜欢音乐,志趣相投,每天就以此为乐。

“三月不知肉味”,并非就是三个月,而是表示很长时间,如同说颜回“三月不违仁”是一个道理。

能吃上肉,在那时候可是高级享受,一般人未必能吃上肉,孔子是不是也吃不上呢?

不可能。

孔子作为齐国的贵客,国君都亲自接待,高昭子不可能不给贵客准备肉食。

但孔子却不记得自己什么时候吃过美味的肉食,为什么孔子“三月不知肉味”?

心不在焉,魂不守舍。

孔子的全身心都在美妙的韶乐上,至于每天吃的什么,竟然记不起来的。

-3-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不是功利的,而是自觉的。很简单,因喜欢而痴迷,于是,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大凡进入这种学习态度,似乎没有什么搞不定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