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即联系删除 文 | 趙玉平 今天是“二月二,龙抬头”。俗话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在咱们中国的民俗里边,正月是不剃头的。到了二月二这一天,养了一个多月的头发可是有点长了,这时候就要剃一剃了。在目前疫情背景下,如果理发店没有开门,大家可以在家里边自己稍微地修剪修剪。 二月二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节日,又称春耕节、青龙节。到了二月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耕马上就要开始了。人们在二月初二这一天庆祝节日,寄托了太平吉祥、 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 在秦汉年间就有“正月末送穷,二月初迎福”的这种习俗。到了唐代,唐德宗颁布圣旨,确定了二月初一为“中和节”。因为他发现了别的月份都有节日,唯独二月份没什么节日,所以就决定在二月初一、初二这两天好好庆祝庆祝。不过无论是唐代还是宋代都没有“龙抬头”的说法,这个说法是元代以后才有的。 那么为什么叫“龙抬头”呢?其实这三个字源自于中国古人对天上星辰变化的一个细心的观察。古人把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分成四宫,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青龙宫的星星就组成了一条青龙,在整个冬天,这条龙都蛰伏于地下,是看不见的。到了春天二月初的时候,青龙星逐渐就升上天空了。二月初一、初二,它的龙角从地平线上就出现了,所以才给二月二起了个名字叫“龙抬头”。 在《说文解字》里对龙是这样描述的,“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在中国古代神话里边,这龙是可以呼风唤雨的。大家看看《西游记》就知道,这四海龙王很厉害。所以在“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祭祀龙神就是为了祈祷龙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二月二这一天,除了祭龙神、剃龙头,还有其他很多有趣的风俗。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二月二要吃猪头肉。我记得小的时候在姥姥家过年,这房梁上会悬着个猪头。猪头嘴里还含着猪蹄子,我的姥姥、姥爷就告诉我,这个要二月二才能吃。从正月到二月就这三十天,天天看,天天盼。 中国人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做法,就是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能跟吃建立紧密的联系。清代有一本记录北京民俗的书,叫《燕京岁时记》。其中就说了,“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 你看这书里就提到了,不光要吃猪头肉,还要吃饼,饼的名字是龙鳞。还要吃面,这面就是龙须面。另外吃饺子叫“龙牙”,吃米饭叫“龙卵”,在这一天是不能做针线活的,因为那针会扎了龙的眼睛。还有一些地方在这一天是不往外泼水的,说会把好运泼出去。 我记得二月二这一天,我姥爷还会从灶里边铲点灰,把灰土围着房子撒一圈,说是这样可以驱虫消灾去邪气。咱们的民间有很多龙抬头的谚语,“二月二,龙抬头,农家忙着修犁头;二月二,敲锅台,金银财宝滚着来;二月二,扫炕席,清清爽爽到年底;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二月二,扫锅底,省柴省火不费米。” 所有这些民俗活动都寄托了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著名诗人白居易有一首咏二月二的诗,咱们来分享一下。内容是这样的: 二月二日 [唐] 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在“二月二,龙抬头”这个美好的日子里,祝大家新的一年龙腾虎跃、龙马精神,生龙活虎! 好了,今天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平讲平说,咱明天接着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