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以来,少阳病的实质成为争议的焦点之一,自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解释《伤寒论》第148条“半在里半在外”为“半表半里”后,附和者众,现在的《伤寒论》教材也采用这种说法。据《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一般认为少阳居于太阳与阳明之间,是联接太阳与阳明的枢纽。然而仍有争议,不仅对“半表半里”有不同的解释,对“少阳主枢”的理解也大不相同。一种说法认为“半表半里”指太阳与太阴,如《医宗金鉴》:“少阳之邪,进可传太阴之里,退可还太阳之表,中处于半表半里之间……”如此则“少阳为枢”指阳经与阴经之枢。刘渡舟教授也认为少阳主枢,除主表里之枢外,亦主阴阳之枢。 作者的疑问是,既然少阳为太阳与阳明的枢纽,为何《伤寒论》六经的顺序是太阳、阳明、少阳,而不是太阳、少阳、阳明呢?少阳居中为何阳气最少?按阳气多少排列为何不是阳明、太阳、少阳?是六经还是六病?六经的排列顺序难道是没有意义的吗?还是王叔和编错了?王叔和是编注《伤寒论》的人中惟一可能见过张仲景的,还可能是张仲景的学生,我们后世的话都是推测,只有王叔和最有可能准确的接受到张仲景的思想,所以应该认为《伤寒论》就是张仲景的原意。一般认为阳明经阳气最多,为何不排在最前面呢?很显然张仲景不是按照阳气多少排列的,而是按照由表及里和津液多少的顺序排列的(相关分析将专篇论述)。 作者认为伤寒论六经顺序是严谨的,少阳经在三阳经中津液最少,正气最弱,处于阳病向阴病转化阶段,为阴阳之枢,但不是太阳与太阴之枢,而是居于阳明、太阴之间,出为阳明则热,入为太阴则寒。 从少阳病主方小柴胡汤组成来看,方中有人参,这是太阴经的药,对比太阳病主方麻黄汤、桂枝汤,阳明病主方白虎汤、承气汤来说,小柴胡汤扶正、补充津液的力量最大,说明正气最弱,并且涉及太阴,即“半在里”。方中柴胡用至八两,作者认为是为清阳明之热,既然正虚不能用白虎汤,那就重用柴胡,用柴胡而不用麻黄,说明是“半在外”而不是“半在表”。“半在外”指阳明,是相对于太阴来说的。因此说小柴胡汤是治疗半太阴半阳明而偏于实证的方剂。 第 97 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指出少阳病特点为血弱气尽,在三阳病中正气最弱。既云“小柴胡汤主之”,就说明用小柴胡汤是正确的,不应该出现坏病,所以“服柴胡汤已,渴者”,是好转的表现,而不是少阳病进展为阳明病,这也从侧面说明少阳应在阳明之后。 《伤寒论》中少阳病篇和太阴病篇篇幅最小,在编排上似乎有某种联系,作者认为太阴和少阳一样,处在阴阳转化的位置,都有虚实共存的特点,只不过相对少阳病来说,太阴病更偏于虚证,正邪交争不明显,但治疗后仍有转出少阳可能。 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先予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先用小建中汤补太阴,好转后邪气转出少阳,再用小柴胡汤和解。如果补过了可能就到阳明了,就需要用大柴胡汤或柴胡加芒硝汤。 李东垣的“阴火论”有临床效果但理论依据众说纷纭,李东垣自己也没有说清楚“阴火”到底来自哪里,后世分析甚至有九种之多。根据作者的理解,太阴病为阴阳转化阶段而偏于虚证,或多或少仍带有少阳实火。少阳病兼有太阴虚证,所以用人参;太阴病兼有少阳实火,所以用柴胡。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等方中清“阴火”的主要就是柴胡。“阴火”实际上是少阳之火,可以是治疗后转出少阳,也可以是从少阳传入太阴。因为李东垣用了大量的黄芪、人参,治疗后转出少阳容易生热,所以需要用清少阳之火的药,但轻易不用石膏等阳明经的药,用的话量也很小。 “少阳为阴阳之枢”提示三阴病都可能转出少阳,也最容易从少阳经转出。一般认为厥阴与少阳相表里,厥阴病可以转出少阳,少阴病能不能转出少阳?附子汤为什么用芍药?黄连阿胶汤为什么用芍药、黄芩?尤其是四逆散为什么说是少阴病?似乎已经找到答案。
|
|
来自: jiezhukuaile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