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大附中特级教师:拉开孩子之间差距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这件事!

 弯刀书斋 2020-02-25

2020年的开学季,与往常不大一样。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我们的孩子需要在家在老师的指导下,靠自觉,自主学习一段时间。

但,这也让不少的孩子窃喜,认为:

在家学习 = 没人管我 = 爱学不学

这,可让不少老母亲操碎了心!

“这要是玩疯了,之后开学怎么跟的上啊!”

“别人家的孩子可都是利用这段时间弯道超车啊!”

“我不督促不吼,孩子就不学,别人家孩子怎么就能让家长那么省心呢?”

其实,在小编看来,这段“特殊假期”就好比是试金石,我的孩子是否自律?会不会自我管理?是否善于学习?有没有好的学习方法?都将一一展现出来!

为此,我们请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数学特级教师、教授,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常务副校长周建华校长。我们用两期推送,为您一一阐明。


内容要点


1、学习上的差距是如何拉开的?

2、“人大附中式的学习方法”是怎样的?

3、怎样培养孩子使其自觉、自律的去学习?

注明:由于内容实在太过丰富,我们针对周校长的“想学、会学、善学”,首都教育《师说》栏目将通过今天和明天的两期推送,为广大师生家长分别推送。欢迎大家转发、收藏。




以下内容为周校长独家专访: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一个人生下来到他50岁的半个世纪中,其知识量将增加32倍。即使是一个学富五车的人,他所学的知识也难以达到他所需要的知识的20%。

因此,孩子们不但要学会学习,而且要终生学习,培养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素养。

从1989年起,历时30年,我对数千名不同地区、不同年级的中学生进行长期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重要的不外三条:

所以无论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还是终身学习的需要

改进学习方法势在必行!!

上篇

想学:改进学习方法的发动机


是否“想学”,是影响同学们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

而且对于想学习这件事来说,可能对于大部分孩子都是非常困难的,又是哪些因素影响同学们是否想学呢?

我在人大附中的一次问卷结果,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对问题“我认为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的调查结果如下每位被试选择不超过三项,下同)

兴趣(68.64%),习惯(60.26%),毅力(55.82%)

自信(47.00%),目标(45.05%),焦虑(9.17%)(图1)

图1 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

就此,我们对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做如下分析:

01

帮孩子学会确定目标


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发现了两个高频词:一是不知道,二是还行

◎ 高频词:不知道

我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我问他:

“你以后想做什么?”

“不知道。”

“你梦想的大学是哪所?”

“不知道。”

“你喜欢的职业是什么?”

“不知道。”

……

像这样,没有目标意识的学生,导致他在学习、生活中采取的应对措施必定是消极、盲目、被动、应付。

因此,我们在家学习时,首先要认真思考:

为什么要学习?

为什么要在家学习?

绝不能陷入“不知道”的陷阱。

◎ 高频词:还行

还有一类学生,我问他:

“最近学得怎么样?”

“还行。”

“难吗?”

“还行。”

“考得咋样?”

“还行。”

“心情好吗?”

“还行。”

……

这样的学生,往往以得过且过的心态度过每一天。

但,我们的目标意识在哪里?孩子的目标意识又在哪儿呢?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目标意识会从各方面有所改变,但他最初的目标意识恐怕来源于各位父母期待的目光。也就是说父母的目光在哪里,孩子的目标意识往往就在哪里。

有报道称,中国大陆有80%的中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为什么呢?因为有些家长期待的目光盯得过于功利。

比如,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一位妈妈对儿子如是说。

妈妈:长大以后你做金融家。

妈妈:像爸爸那样,挺神气的!

妈妈:你看,咱家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想怎么花钱就怎么花钱……

儿子:哦。

这样,往往会导致有些孩子没有社会责任感,也没有家庭责任感,不知道学习为了什么,因此没有学习的目标意识。

李兰娟院士

近期,网上有一段关于李兰娟院士说的话:

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给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把高薪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人员……适当管控娱乐圈那些‘明星’动辄上千万的片酬!只有少年强则国强,为祖国未来发展培养自己的栋梁之才!

希望媒体,教育部门,全社会能够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教育我们的孩子要崇尚科学,要尊重科学家,要努力成为科学家。

疫情过后,希望全社会树立健康观念,树立生物安全意识,多科普健康知识,多一些忧患意识。

这些话振聋发聩,也给孩子们思考人生目标、学习目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学习目标对学习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崇高的目标可以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学习动力,学习行为对学习目标则具有反作用。

确定人生目标、学习目标后,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干到底”。

此外,孩子们也要经常思考:

未来社会需要什么养的人才?

我要成为怎样的人?

研究表明,西方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这些特质:知识面、创造力、适应性、独立性和实践能力

东方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的特质是:逻辑思维、知识深度、重视读书、统一规范和集体主义。

未来的人才可能是集东西方培养模式之长的像图钉一样的“T型”人才(图2),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图2 “T型”人才结构

02

好的兴趣 才有好的未来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兴趣这种个性心理倾向一般总是伴随着良好的心理体验。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了兴趣,他就会对该事物表现出特别地关注,大胆地探索,积极地从事与此有关的活动。

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就极容易学好。

◎ 别坠入游戏的陷阱

我不敢讲同学们都对学习感兴趣,但我敢保证不少同学,特别是一些男同学,一定对电子游戏感兴趣。

这次疫情期间,同学们在家如果无所事事,很容易坠入游戏的陷阱。

为什么同学们会对游戏感兴趣呢?

首先,游戏有很炫的画面,非常吸引你;

其次,游戏基本上是通关或装备的模式,能给游戏者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第三,青少年自尊开始形成,游戏行家往往在同学中吹嘘其装备,在同学们羡慕的眼神中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沉湎游戏带来的后果至少有:

第一,除游戏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当然包括学习;

第二,整天精神萎靡(玩游戏时除外)

第三,人际交往和共情能力弱;

第四,为了配备豪华游戏装备,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因而要想方设法“搞钱”;

第五,矫正游戏成瘾和戒断毒瘾一样困难!

其实,某些国家当初发明电子游戏的重要初衷是为那些垂垂老矣的人服务的,每天能通关,使得生活有些情趣。当然,许多老人根本没有打通关,他的生命就按下了停止键。

我们最有希望的、最有朝气的、整个民族的希望——中学生成为了游戏软件最大的消费群体!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名的悲哀!

我在工作中接触和解剖过不少游戏成瘾的案例。我的结论是:

“学生不戒掉游戏,就不要谈学习”。

同学们,一定要培养自己一些健康的、向上的、积极的兴趣。不要沉迷于游戏,不要做那个井底之蛙,生活中比游戏有意思的事情、美好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 有情趣的家庭更能激发兴趣

有情趣的家庭往往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亲子共读名著。

通过亲子共读一些中外名著,进行阅读体会的交流,在交流中深化孩子对人生、社会、科学、历史、大自然的感悟,再让孩子将这些感悟记录下来,进一步梳理和概括,又是结构性思考和练笔的契机。

比如,亲子共赏诗词。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华文化璀璨夺目。中华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很好地利用这个“非常假期”,亲子共“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重温那些优美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比如,亲子共同锻炼。

利用这个“非常假期”,亲子进行诸如跳绳、踢毽子、乒乓球、象棋、围棋等体育项目,培养良好的运动技能与运动习惯,终身受益。

◎ 因为喜欢,所以热爱

在人大附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孩子们经常说的是:因为喜欢,所以不累;因为喜欢,所以快乐!

为什么呢?我们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第一,从学生角度看。

课堂教学中最能激发学习兴趣的是:动手实践62.21%、学生讨论51.16%、启发47.57%、提供思考问题的时间47.35%、创设问题情境43.69%,利用信息技术36.03%(图3)

图3 课堂教学中最能激发学习兴趣的因素

(学生视角)

第二,从教师角度看。

创设问题情境80.80%、学生讨论46.20%、启发46.20%、提供思考问题的时间42.30%、动手实践42.30%、利用信息技术26.90%(图4)

图4 课堂教学中最能激发学习兴趣的因素

(教师视角)

孩子们大量的学习时间在课堂,因此学习兴趣也更多地在课堂上激发,并在课堂上外显。

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要更多地采用动手实践、学生讨论、启发、提供思考问题的时间、创设问题情境、利用信息技术等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反之,一味地教师讲学生听,无疑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

03

好习惯的养成 最为重要


在印度和泰国,随处可见拴在柱子上的大象。

有趣的是,一根矮矮的柱子,一条细细的链子,竟能拴住一头重达几吨的大象,可你又不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原来那些驯象人在大象很小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把它绑在柱子上。小象很小,无论怎样挣扎都摆脱不了锁链的束缚。于是小象渐渐地习惯了而不再挣扎。

后来,它们长大了,虽然它们大得已经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但是它们已经不会再挣扎,因为在这些大象的思维习惯里,已经牢固地认为摆脱链子是永远不可能的。

小象是被实实在在的链子拴住的,而大象却是被看不见的习惯的“链子”拴住的。

习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

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坏习惯的力量同样是巨大的!怎样的习惯就有怎样的结果,习惯决定着结果。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

“您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

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

回答出人意料,这位学者说:

“是在幼儿园。”

又问:

“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学者答: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要知道,这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到会的科学家的普遍看法。他们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是幼儿园老师给他们培养的良好习惯。

习惯如此重要。近期孩子在家学习期间,正是培养他们良好习惯难得的契机。我们至少可以培养以下习惯:

━━按时作息的习惯;

━━认真听老师的网络课程,认真思考,认真记自己,认真作业的习惯;

━━与同学交流、质疑、探讨的习惯;

━━限时限量完成作业的习惯;

━━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坚持做家务劳动的习惯。

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在人大附中,这句话被提炼成:“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在人大附中,同学们追求优秀,努力使“优秀是一种习惯”。

04

好孩子 多数是夸出来的


自信,是个人对自己所做各种准备的感性评估。相信自己行,是一种信念。只有自己相信自己,他人才会相信你。

有资料称,在中国大陆有70%以上的中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自信心不足呢?学生的自信心又来自哪里?

坏孩子是打骂出来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生活中,经常有家长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打压自己的孩子,这是孩子缺乏自信的重要原因。

因此,家长应坚信:坏孩子是打骂出来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一定要及时表扬鼓励。

千万不要拿别的孩子的优点比您孩子的缺点!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不论他是名贵的还是平凡的、高尚的还是粗鄙的,作为家长、作为教师的要义是耐心地扶植,尽心地呵护──用心去倾听花开的声音,用心去体味果实的厚重!

正如印度哲学家奥修说:

“你将会成长,你将会开花,你所开出来的或许是玫瑰花,别人所开出来的或许是金盏花。并不因为你是玫瑰花,你就比较优越,也不因为他是金盏花就比较低劣,重点在于你们两个人都开花了……必须成为对自己的一个庆祝,它并不是一个竞争的问题,它甚至不是一个比较的问题。”

综上,一方面,学生的自信心来自家长、老师、同伴等方面的评价。另一方面,来自积极、肯定的自我评价与自我认知。因此,确立自信心关键在于自己,要坚信“我能行!”

05

学习需要坚强的毅力


大数学家欧拉28岁时,为了计算一个彗星的轨道,连续工作几天几夜,由于劳累过度,右眼失明。

沉重的打击并没有使他停下数学研究,59岁时,欧拉的左眼也失明了。眼睛看不见,他就口述,由他的儿子做记录,继续撰写数学论文。

1771年,彼得堡发生大火,欧拉的住宅付之一炬,双目失明的欧拉虽然被人们从火海中抢救了出来,但是他的藏书及大量的研究成果都化为灰烬。

接二连三的打击并没有使欧拉丧失斗志,他双目失明后在黑暗中整整工作了12年。

数学家欧拉

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心理学把人为了实现某种目的,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称为毅力。

毅力,是人的一种“心理忍耐力”,是一个人完成学习、工作、事业的“持久力”。当它与人的期望、目标结合起来后,它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毅力是一个人敢不敢自信、会不会专注、是不是果断、善不善自制和能不能忍受挫折的结晶。

要培养良好的毅力,首先要立下决心,其次要树立信心,第三还要有恒心。

这三个阶段密切联系、互相交织、彼此促进。缺一不可。一般说来,决心越大,信心越足,恒心越久。反之,决心越小,信心越弱,恒心越短。

因此,这个“非常假期”,是培养毅力的很好的契机。

一方面,积极投入从事学习、体育锻炼和家务劳动所必需的行动;

另一方面,制止出去闲逛、打游戏、懒散、无所事事等愿望和行动。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

“学习中,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有趣的,一定有,而且应当有枯燥无味的东西。

应当教育儿童不仅要去做有趣的事,而且要做没有趣味的事,即为了完成自己的责任而做的事。”

因此,必须培养坚强的毅力,以此克服学习中的厌烦心理,树立学习的责任感、人生的责任感。用坚强的毅力去指挥学习,逐步增加对学习的兴趣。

06

全家人都要 学会情绪管理


焦虑,是一个情绪变量,一般认为是一种伴随着某种不祥预感而产生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绪,它包括紧张、不安、惧怕、愤怒、压抑等情绪体验。

学习焦虑,就是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焦虑,它指向学习活动,并影响学习活动的效率及效果。

学习焦虑与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关系如下(图5)

图5  学习焦虑与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关系

在这个“非常假期”,同学们有许多焦虑。

比如,面对每天排山倒海的疫情信息,同学们会焦虑;什么时候能重新回到学校上课,同学们会焦虑;作息时间黑白颠倒,同学们会焦虑……

作为家长,作为老师,我们要告诉孩子们:

有一定的恐惧也不全是坏事,有恐惧可能才会有敬畏。比如,2003年的非典,现在的新冠肺炎,都与人类食用野生动物有关。

为此,国家层面进一步严格立法。从我们自身来说,敬畏野生动物,爱护野生动物,坚决不食用野生动物,不买卖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应该成为我们坚守的信条。

网络上有一个视频,叫《大自然在说话》,建议每个家庭亲子共看一下该视频。

请点击观看

该片从大自然、海洋、雨林、土地、水、红木、花等几个角度告诉我们,大自然不需要人类,人类需要大自然。

人类是大自然的一份子,需要依靠大自然而存在。而大自然,不需倚赖人类也会绚烂多姿。

我们选择的生活方式,决定着大自然的未来,和我们自己的未来。

因为大自然将不断演变,只是不知道,未来的大自然中,是否还有人类的一席之地。

如果大自然能开口说话,她大概会说,未来有没有人类,她并不在乎。

要知道,大自然的演变,在有些方面是完全超出人类的掌控的。但有些事情我们可以影响和控制,如果我们采取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这个非常假期,正是我们引导孩子们敬畏大自然的契机。

编者语:

首都教育《师说》栏目将用两期推送,系统阐述人大附中特级教师周建华老师,关于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家长朋友们该如何培养孩子“想学、会学、善学”,利用这段时间,在孩子的学习方法上“查漏补缺”。

愿我们的孩子,在疫情结束后回到学校之时,已经是一个全新的自己,有抱负、有理想、爱学习、会思考。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周建华老师的倾囊相授!

特邀嘉宾: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数学特级教师周建华老师

主编:韩凌

文字记者:何柳 吕永阳

图片编辑:蔡赫

责任编辑:韩凌

审校:渔樵书生 浩然清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