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叶5000年(上)

 街心舞苑 2020-02-25

大家好,我是白朗,今天我们聊一聊茶叶的历史。

中华文化有5000年的历史,是不是茶文化也有5000年的历史呢?

说到茶叶的历史,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陆羽的《茶经》。

《茶经,六之饮》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作为一种饮品,开始于5000年前的神农氏。

关于神农氏,我们都很熟悉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有一天,神农氏又上山采药,很不幸,他尝到了72种毒,疼痛不已,但是在他已认识的药草中,却没有能解掉这次所中之毒的药草,但是神农氏依然尝试去缓解一下自己的疼痛,他来到一棵树下,生起火,支起锅,熬煮药草。神农氏喝了煮好的药之后呢,顿觉神清气爽,所中的毒,全部都被消解了,高兴之余又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这些药草,在今天就变得药性了呢?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因为在煮药的过程中,有一阵风吹来,树上的一些叶子落在了这口锅里。正是因为加入了这种叶子,才使得他煮的药,能够解掉身上的毒。而这棵树,就是后来的茶树。

这是一个关于茶的发现和利用的一个传说。

但是传说毕竟是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的证据。

如果传说不可信,那么我们看看,还有什么是值得我们去相信的?

从植物学家那里,我们了解到茶树起源于中国的云贵高原及四川的南部。

在广大的山区生长着很多很多的古茶树,其中最古老的,应该算是云南凤庆地区3200多岁和云南普洱地区2700岁树龄的古茶树。我们知道,测算树龄最简单,而且最准确的方法,就是数年轮,然而正在生长的古茶树,是没有人愿意把它给锯掉的。

以现在的技术,我们依然无法准确的测算茶树的树龄,所以两棵3000岁左右的古茶树。严格来说,是不确定的。

到现在,大家可能会有些失望,说好的5000年,怎么到现在2700年都不确定了。

好,如果传说不可信,年轮不能数,那我们接着往下看。

我们从考古中,看到了更多的惊喜。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考古,发现了距今6000余年的茶树根,系人工种植;

考古学家还在西汉景帝墓中,发现了一小罐东西,这个小罐里的东西,在出土的时候已经碳化了,最后经过科学家的检测,把它认定为是带有绒毛的,细嫩的茶芽。西汉景帝墓距今2150多年。

还有,和他同时代的长沙马王堆汉墓里,也出土了茶叶。

所以,考古是硬通货,茶叶历史不仅有5000年,6000年都有了。

考古之后是文献,在文献中,同样是距今2000多年西汉,有一位文学家王褒,曾经写了一篇文字,保留了下来。

有一年王褒去四川的成都任职,到了那里就和当地的一位寡居的妇人相好,妇人家境不错,王褒自然而然地住了进去,也像妇人一样让仆人去买酒。但是,仆人的却不是这么想的,你是哪根葱?凭什么让我为你做事?老主人买我的时候,只让我守坟,没让我买酒啊。于是乎,王褒和妇人就做了一个交易,妇人把仆人卖给王褒,王褒给妇人一文钱,是的,就一文钱。

交易完成后,王褒就写了这篇名叫《僮约》的文字,僮约是什么,与僮仆的约定,也就是说啊,要和仆人签订一份劳动合同。王褒在劳动合同里很详细的列出了仆人要为他做的事情,事无巨细。其中的就有两条关于茶的描述,第1条,是王褒要求仆人“烹茶尽具,已而盖藏 烧水煮茶,分杯陈列,吃完盖藏。第2条,要求仆人去“武阳买茶”,武阳离成都不远,是当时四川主要的产茶地,在今天的眉山市彭山区。

所以,作为文学家的王褒写的这篇《僮约》,客观地描述了2000多年前富裕人家的生活状况,很有参考价值。

这是茶叶饮用历史的早期时代,茶仅仅作为日常的饮料,饮茶方式为煮茶。

而汉代以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是茶的文化意象开始萌芽的时期。

东晋的陆纳,是陆逊的后人,陆逊是谁?三国时期夺荆州,关羽被杀;火烧八百里联营,气死刘备;大败曹休的东吴军事家。陆纳也不辱先祖,年少时有高尚的节操,守持正道与世俗不同。因此受到敬重。宰相谢安非常敬重他的人品,便派人对陆纳说,打算抽时间到他家去拜访。陆纳并没有准备特殊的招待,一切以日常为准,只有些茶果。而陆纳的侄子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私下里准备了很多。等到宰相谢安来了,陆纳将准备的一碗清茶和一些水果端上,清淡、自如。而他的侄子随后摆上了一大桌子丰盛的菜,山珍海味,珍馐必至。等客人谢安走后,陆纳非常生气训斥侄子,“你既然已经不能够增涨我的品行和名声,为什么还要来玷污我一贯朴素廉洁的声誉呢!”然后家法处置,打了他四十大棍。

从陆纳杖侄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茶,不仅仅只是一种饮料了,它还具备了文化的象征,陆纳朴素廉洁的象征。

从此,形而下的茶,属于它形而上的部分开始萌芽了。

也正是这种小小的萌芽,才有了茶叶后来的兴盛,即大家熟悉的:茶,兴于唐,而盛于宋。

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问世,《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

《茶经》中说,茶,“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在国朝,也就是唐朝,两都,长安和洛阳,荆渝,湖北和重庆,以为比屋之饮,一间房屋挨着一间房屋,家家户户都在饮茶,可见茶的兴盛,。甚至,种茶的区域已经和现代中国种茶的区域大致相同了。

由于饮茶习俗的普遍性,茶的文化身份的提升,自然也就有了茶具的专用,在《茶经》中就详细罗列了喝茶的二十四器。

那么唐代人是怎么饮茶的呢?所幸有《茶经》的详细描述,和西安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全套银鎏金奢华宫廷茶具的出土,才让我们到现在还能复原距今1300年左右的唐代饮茶方法。除了之前的煮茶法,唐代又发展出了新的饮茶方式——煎茶法。《茶经》中也有详细的描述,在这里我们简单来说:茶做饼——生炭火——烤茶——碾茶——筛茶——煮水——二沸投茶——三沸饮茶,前三碗最佳,四五尚可,六七八九碗,就是沟渠之水了,直接倒掉。

在唐代,佛教禅宗寺院对茶文化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喝茶能有效的帮助出家人的日常修行,而佛教的兴盛,不但让遍及全国茶区的寺院田产都普遍种茶,还把佛教禅宗的教义融入茶道,并大大影响了当时社会的文人士族。茶道也因此细分为宫廷茶道、寺院茶道、文人茶道等等。

好了,这次先讲到兴于唐,我们下次继续聊盛于宋以及宋代以后的茶叶的历史。

谢谢大家。

晴明茶道,清净见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