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考点针对训练(一)

 滕训超 2020-02-25

记叙文阅读考点针对训练(一)点“11

一、概括内容,把握主旨

一、(2019唐山路北区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16)

一代宗师陆谷孙

黄显宁

我记得,念小学五、六年级那会儿,当科技翻译的母亲送给我一本《新英汉词典》。母亲说:“中学毕业前用这本就够了,读大学得换《英汉大词典》。”我看到,两部词典的主编是同一个人:陆谷孙。

显然,这个人是母亲的骄傲。作为复旦大学英语系六四级本科生,母亲大二那年正好赶上毕业留校任教的陆先生开启他长达五十余年的教学生涯。

谁不愿意当陆谷孙的学生呢?母亲说起陆老师当年英语如何零基础开始,一年之后成绩就甩同学一大截,任教讲课如何生动精彩。母亲似乎在讲传奇故事,我也像听评书那样默默地替这些故事添油加醋。以至于多年后,每每遥想半个世纪前风华正茂的陆先生,儿时撞自叠加的岳飞、秦琼、杨六郎的形影,依然隐约可见。

记得2000年前后,在别人攒的饭局里叨陪末座,席上有陆先生。我语无伦次地告诉他,家母是他的学生。他问了母亲的名字和年纪,想了没多久就反应过来:“你母亲写得一手好字。”陆先生果然记忆力过人,但我一想到自己身无长项,一时尴尬得接不上话。陆先生当然也看出来了,于是把话题岔开“虽然我比你父母年长不了几岁,不过,按师门规矩,你得排到徒孙辈啦。”说完朗声大笑,那股子胸襟坦荡的侠气完美地契合了我儿时想象中的一代宗师。

从此,“徒孙”和“师祖”成了我和陆先生闲聊时最常提的“典故”。我曾张罗请陆先生到我任职的出版社给青年编辑做业务培训,虽随口一提,没想到曾推掉无数大型活动的陆先生爽快应允,还手书三页纸的提纲,嘱咐我打印好事先发给来听讲座的同仁。讲座名为“向外文编辑们进数言”,勉励我们务必以“知书习业、查己识人、深谙语言、比较文化”为己任,穿插其间的是十几个双语案例。昨天找出来,提纲上的水笔字迹清晰如昨。再细看,有些短语旁边还有淡淡的铅笔字:“请打作斜体。”

陆先生就是这样。前几年请陆先生出山翻译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传记《生活曾经这样》,不到两个月已经完成大半,我说“您悠着点啊,不是说过一年后交稿吗?”他摆摆手,说:“伸头一刀,缩头也一刀不如早点了却心事。”

问题是,陆先生的心事不断,教书之余要翻译,译文之外有辞书,英汉完了有汉英,勤勉不辍,无穷也。心无旁骛,一息尚存就要“榨取时间的剩余价值”,以求留下实实在在、泽被后世的成就,这大约是陆先生毕生的态度。于健康而言,这无异老虎口里夺食,但从陆先生的角度想,或许是征服时间这头猛兽的唯一办法。

然而猛兽总在暗处咆哮。站在陆先生的灵堂,想到半年前,我的翻译遇到难题,没敢惊动“师祖”,只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求助信息。没过两分钟,小窗就亮起来,陆先生照例主动提出他的解决方案,照例加上一句“斗胆建议,不怕犯错,真是仅供参考的。”

《中华汉英大词典》下卷还未出版,先生已离我们而去,我多么希望时间的猛兽在打瞌睡啊。

1. 概括选文所写有关陆先生的具体事件。(6)【信息提取与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先生主动帮我解决翻译难题。

2. 从选文第段和第⑥⑦两段中概括出陆先生的两点精神品质,并说明理由。(4)【概括人物精神品质】

 

 

3. 赏析选文第段中加线的句子。(3)【句子赏析】

然而猛兽总在暗处咆哮。

 

 

4. 请从选材的角度说说下列材料能否替换第段。(3)【段落作用、拓展探究】

想到半年前,陆先生听说我在学着写小说,嘱我务必将发表的文章寄过去给他看,我想他不过是鼓励“徒孙”的客套。没想到他不仅认真读了,还强烈建议我扩展小说里的一条人物线索:“希望看到你下一篇写一个出生在二线城市里的人物,我想看。”

 

 

二、(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14)

味 道

三月的第一天,接到婆婆去世的消息,带着上完课的孩子,我们匆匆赶去福州送别。人来人往的火车站,高铁窗外转瞬即逝的天光,五个小时的车程,一路适于回忆。

婆婆九十,年长我46岁,几乎相隔两代的年纪(事实上,她的外孙女也略长于我),让我们婆媳相处中仿佛有了几分祖孙的感觉。记得我和先生相识不久,他寄回家一张我的照片,说是家人一看就明白……看着那么年轻的我,当时的婆婆是怎么想的呢?后来忘了问的我,却记得第一次上门去,她给我做的福州家常菜——新鲜肥美的蛏子、香喷喷的牡蛎煎、花菜与梭子蟹同炒的白、清澈的鱼丸汤……印象里的味道,聚春园、四海春那些宴席上的佛跳墙、海鲜珍味都不能比。

日后请教婆婆,她殷切地教我这个小儿媳妇福州菜的做法:

“把蛏子一个个竖着插满碗里,中间加片姜,浇上黄酒,隔水蒸就好了!”

“鱼丸汤里面洒上一点胡椒粉,再加一点葱花。”

“你要不要带一点肉燕回去?不包肉只切成片,煮汤也很好吃。”

我点头一一记下。可惜上海没有福州那么肥白的美人蛏,这里买的鱼丸也没有馅,每回我只能带着对福州菜的赞美和念想依依离开。节日问候电话的那一头,婆婆总会来上一句:“今天有没有煮几碗?”

我没有学到婆婆的地道福州菜手艺,不过二人的日常伙食总得应对。厨艺大涨的时候,是随先生访学哈佛燕京的那一年。少了上海大小菜系餐馆罗列的便利,记忆中家乡的味道就来得更为鲜明。婆婆给的蛏干剩下半包,随我们漂洋过海,居然海关也放行,一直带到了波士顿,炖排骨的时候,放上几粒,熬成浓浓的一锅乡味,引来朋友的赞美。在排骨汤升腾的热气中,先生回忆,高考之前身材瘦小不足百斤的他让婆婆心疼不已,天天为他开小灶——就在用高压锅压出来的肉汤里,蛏干带出无比鲜美的滋味——一顿汤又一顿汤,就这样他体重果然达标了!

从波士顿返回上海的一年后,婆婆得知了我怀孕的消息,想着年过四十的小儿子终于要当上爸爸了,婆婆的心情肯定是雀跃的,六月的黄梅雨季,她飞过来看我。除了福州传统的肉燕粉干之类,她还带来了一大包永泰的李干蜜饯。也许,生育了七个子女的她,以自己的经验惦记着可能胃口不好的我,“李干很好吃的啊!”我看见黑色的果肉厚厚的,它们散发出酸甜的气息,让人闻了忍不住流口水。但将为人母的紧张情绪,加以搜寻了一堆“怀孕须知”类书籍上的忠告,书呆子的我笃信那些蜜饯含有防腐剂对宝宝不好,一个都不敢放进嘴里,后来也不知道是不是先生吃掉了……日后,和孩子说起,我总是反省当年不懂事的自己,那酸酸甜甜的滋味里面是婆婆的一番心意……

前年的春节,我们带着孩子回福州拜年。年纪大了久不下厨的婆婆不声不响为他做了福州的线面,细细的米粉丝,味道还是和我当年吃到的一样好。离开的时候,她塞给孩子喜欢吃的橘子,又恨不得这个那个都让我们一起带回去,恋恋地和我们告别,“下次再来啊。”走下楼,正准备出小区门,我回身一望,却发现白发的婆婆站在阳台上探身看着我们离开,看见我们转身,还向我们挥了挥手。

而对于我来说,那一次挥手,原来就真的是和婆婆的永别……

今年的三月,好像哪里都是阴雨连绵。我们匆匆而来,见了婆婆最后一面,又送她至墓园。各种仪式之后,兄弟姐妹亲戚朋友一大群聚在了一起,新鲜的海味,甜美的芋泥点心……福州菜的味道还是那么好,而杯盘之间,人影来去,我却忽然感到了一个人的不在。这一次离开,我们没有回头,明白那里不再有一个妈妈、婆婆、奶奶的挥手。

在马路对面的水果摊,我拉着孩子的手,买了十块钱的余甘子。这像绿葡萄般的小果子,嚼在嘴里,初时苦涩涩的,但慢慢地,会有余味滋润心田。

三月里余甘子的味道,就是回忆的味道。

(选自《文汇报》2019321)

1. 选文写了几件“我”与婆婆相处的事?请简要概括。(4)【信息提取与概括】

 

 

2. 请对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进行赏析。(3)【词语赏析】

我回身一望,却发现白发的婆婆站在阳台上探身看着我们离开,看见我们转身,还向我们挥了挥手

 

 

3. 文中第段中的加线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4)【句子作用】

 

 

4.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味道”的?请简要分析。(3)【信息提取与概括】

答案:

一、(16)1. (6)(1)陆先生贴心地在席间为“我”化解尴尬(解围)(2)陆先生认真帮“我”给青年编辑作讲座。(3)陆先生快速翻译格林传记。

2. (4)(1)认真敬业,重视培养年轻人,例如第段中陆先生推掉无数大型活动,精心准备给青年编辑的业务培训,连手稿中的字体这样的细节都注意到了。(2)勤勉不辍,例如第⑥⑦段写陆先生争分夺秒地完成多项工作。

3. (3)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时间比作猛兽,用猛兽的咆哮生动形象地写出时间流逝非常快,表达了对陆先生的怀念之情。

4. (3)示例一:不能替换,这一段写了陆先生鼓励“我”写小说,并提供建议,表现了陆先生对“我”的关爱。从选材角度看,与文章第段关爱后辈的材料重复。

示例二:能替换,这一段写了陆先生鼓励“我”写小说,并提供建议。从选材角度看,侧重表现了陆先生对“我”个人成长的关爱。丰富了陆先生一代宗师的形象。

二、(14)1. (4)①第一次上门,婆婆为“我”做福州菜;日后婆婆教“我”做福州菜;“我”怀孕,婆婆照顾“我”;回福州拜年。

2. (3)“探身”“挥了挥手”,写出了婆婆依依不舍的情态,突出了婆媳之间的浓浓情意。

3. (4)示例一:不能删去;在异国他乡,“我”用婆婆给的蛏干炖排骨,先生通过乡味回忆婆婆为他做肉汤的情景,让思乡情味更浓,更突出了“我”对婆婆的思念之深。

示例二:可以删去;这段回忆删去不影响情节的完整,本文主要写“我”对婆婆的思念,先生的回忆游离于主题之外。

4. (3)①婆婆做的福州菜的味道;婆婆照顾儿媳的味道;回忆与婆婆在一起的味道。(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二、理清文章思路

一、(2019山东济宁)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5)

美丽墓园

刘月新

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我见到了有生以来所见过的最美的坟墓。

最美的坟墓,不是一座,而是一个墓园。

跃上47级台阶,跨过大门,镶嵌在纪念馆血红色外墙上似乎还带着声响的弹壳,加上大炮和坦克,以及征战的雕塑,构成了一部沉甸甸的史书封面,迫不及待地要帮你解读此次战役的惊心动魄。

穿过纪念馆的大门向里走,是一片松树林。棵棵松树挺拔峭立,整齐排列,一丝不苟,像列队整装待发的士兵。树下静静地卧着一排排的坟墓。一个个刚离起地面的小土堆,用水泥抹了周边,上面覆盖一块小长方形大理石卧碑,碑面中央镶着一颗醒目的五星。没有墓志铭,甚至没有名字。

这些数不清的大理石板下面,躺着孟良崮战役中为国捐躯的战士的躯体。他们远离尘嚣,静静地躺在林荫里。这些墓冢只是一个个小长方形的土堆而已。坟墓周围,开满了小小的叫不出名字的鲜花。放眼望去,空旷辽阔,庄严肃穆,青松翠柏掩映的五星点点,点点五星就像一颗颗天上的星辰,每一颗都是一个永垂不朽的英灵。

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了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你禁不住要屏住呼吸,不敢大声,怕惊扰了这些栖息的灵魂。风抚摸着一座座无名者之墓,树林飒飒作响,几只蜂蝶在林中嬉戏。整个墓园透出一种大美、凄美和壮美,一种少有的朴素之美。

⑦ 6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那场血战,彻底扭转了华东战局,成为解放战争中振聋发聩的经典之战。然而扭转战局是要付出代价的。在孟良崮纪念馆的烈士墓园,在苍松翠柏间,就安葬着此次战役中牺牲的我军壮士的忠骨,共有2865名。

“青松挺拔,可是我战友的身姿?”

“烈士灵前我默默伫立。”

这是参加过孟良崮战役的一位将军说的两句话。然而将军要伫立的陵墓其实不过是眼前的一个个土丘。他们原本是一个个热血男儿,他们的英雄壮举,成就了当年惊天动地的功绩,而战争的惨烈致使他们成为一个个无名烈士,据说安葬于此的2865名烈士中人与名对上号的只有138名。

来这里朝拜的人很多,男女老幼都有。不论是什么时候来到这儿,人们都会想象得到,这每一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里,都安眠着一个最可爱的人,尽管你不知道他们的姓名。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他们是为人民的安宁幸福而死,虽死犹生;他们虽然没有豪华坟墓和高大墓碑,可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诗人臧克家的著名诗句最能代表此刻的心声: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从这个墓区向左跨出几步远,又有几座坟墓,给人的感觉同样是震撼人心。站在墓前,当地朋友问我,你可知中国最小的烈士有多大?有多大?出生10天。10天?啊!刚刚学会吃奶,刚刚睁开朦胧的眼睛来看世界。当时的世界山河破碎,狼烟四起,抗战的硝烟正浓。在她来到这个世界第10天时,与母亲行刑的时日到了。母亲抱过她说,儿啊,你生下来就没吃过妈一口奶,临走了,就喝妈一口血吧。她瞅定女儿,毅然咬破手指,刹那,仿佛给满腔热血找到了奔突的出口,鲜血一滴一滴滴到了小烈士口中……这是何等的壮举?又是何等的惨烈?人世间有多么豪华的坟墓能装得下这种悲壮与豪情?又有多大的石碑能述说得尽他们的英勇与伟大?

又一阵风吹过,在苍松翠柏间留下一丝清凉,就像烈士的英灵在轻语。静静地站在这个墓园里,心,从未有过的平静,从未有过的澎湃。这些整齐排列的小土堆,构成了最宏伟、最感人的风景,成为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朝拜的庄严圣地。见过很多伟人和富豪的陵墓,都不曾给过我如此至纯至美的感觉,都没有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这样能剧烈震撼人内心深藏的感情。

走出烈士墓园,再次看到门前那棵合欢树,美美地静静地站立在那里。它撑起巨大的扇面形树冠,是想用绿荫和清凉来庇护装点这本沉甸甸的史书?还是想陪伴抚慰长眠在这里的先烈们的英魂?

(选自《人民日报》20110709,有删改)

1. 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4)【行文线索】

 

 

 

2. 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分析。(3)【表现手法】

 

 

 

3. 段为什么要交代抗战时期烈士母女临刑前的场景?(4)【内容理解】

 

 

 

4. 赏析第段的表达效果。(4)【句子赏析】

 

 

 

 

二、(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题。(14)

站 台

在公交站台,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

“你们也去西山?”

“不。”大爷转过头,看了我一眼说,“我们就看一个人,一个人。”

太婆含笑点头:“我们的儿子,他是驾驶员。”

终于,8路公交进站了。我跳上车。大爷太婆站起身,盯着车窗满脸喜悦。

公交缓缓驶出站台,玻璃窗外,那两位老人随车窗移动。太婆一脸惊喜,眼中噙满泪水。但驾驶员并没有看他们。

我很奇怪。“老人家老了,你再忙,也该和他们招招手啊。”

那小伙看我一眼,笑了笑说:“你搞错了,他们不是我爹娘,我爹娘在乡下。这些日子我也不清楚这两位老人为什么老来看我。”我 __a__

第二天,当我再次来到站台,又见到了那两位老人。只是秋叶落地,老人愈发显得苍老了,太婆的眼神显得有些呆滞。

“你能帮我们一个忙吗?”大爷尽管声音很小,我也听得清清楚楚。

我还没有来得及问帮什么忙。大爷叹息了一声说:“实在没有办法。自从我们儿子勇勇一年前出车祸去世后,有一次看见8路车驾驶员长得像我们儿子,老婆子就认为他没死,成天闹着要来看他,所以我每天陪她到这里。”

我内心像被什么锥了一下,感受到一阵莫名的惶恐和难受。良久,心底涌动起一种伤感和内疚,我竟不知说什么才好。

太婆嘟哝一句:“真想听到勇勇叫我一声妈,很久没听到他叫我一声妈了。老头子,有很久了吧……有一年了吧!”

大爷说:“是啊,一年了!孩子工作忙,你要谅解他。”

大爷干咳两声,我分明看见两粒浑浊的泪珠从他爬满皱纹的脸上滚落

我安慰他们说:“会好的,一切都会好的!”大爷扶扶太婆的身子,对我说:“这一年多来,老婆子想儿子,有些__b__,不要见怪啊。”我摇摇头,眼中不知什么时候含满泪水。

落叶在秋风中__c__,清晨温暖的阳光普照下来,给大地披上了一层斑驳的金衣。8路车在我的翘盼中终于来了。大爷和太婆的眼中有了耀眼的光亮。我擦掉泪水挤上车。车辆渐行渐远,我望着站台孤独的老人,眼中再次蒙上泪水。

我对8路车的年轻小伙说:“你去看他们吧。那对老人,他们失去了儿子,身边没有一个亲人。”

一座城市,这样的老人应该很多啊。”

可是,他们觉得你长得和他们儿子很像,他们把你当成自己的儿子了。”

年轻小伙不再吱声,专心开着车。我知道说服不了年轻小伙,带着些许遗憾下了车。

第三天,我依旧来到站台,却不见那对老人的身影,只有无尽的落叶铺满大地,落寞和惆怅缠绕我全身。

当我快要离开这座城市的时候,我再一次来到这个站台,想看一眼街边的金黄落叶,想寻找一些对这个城市的最后记忆。

“小伙子,你终于来了!我们找你几天,终于找到你了!”

原来是那两位老人。两位老人特地打扮了一番,他们满脸的笑意让我这个外乡人一时摸不着头脑。太婆拉住我的手说:“太谢谢你了!是你让我找到了儿子,终于有人叫我一声妈了!”

原来,8路车的年轻小伙下班后,提上礼品到两位老人家中认了爹娘。

我心中滚过阵阵暖流,抱着两位老人快乐地哭了。

“嘀,嘀!”8路车再次出现,年轻小伙探出头来,与我相视一笑。他对两位老人说:“爹妈我出车了,你们要注意身体哈!”

“你也要注意安全,爹妈盼着你平安回家!”

太婆挥舞着手,眼中再次流下热泪。望着远去的8路车,她哭了很久。

过了很多年,这样的情景总在我眼前浮现,就像人生的一个个站台,那站台便是指引我们的方向。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12期,有删改)

1. 将下面短语填入文中abc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  】【情感变化】

神志不清  肆意狂舞  略感诧异

A. ①③②    B.  ③②①    C. ②①③    D. ③①②

2. 阅读小说,填写下面表格。(3)【情节梳理】

主要情节:“我”偶遇看驾驶员儿子的老人两位老人到站台感谢“我”

                            

驾驶员表现:驾驶员不同意

3. 段画线句子属于__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描写及作用】

4.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那站台便是指引我们的方向”这句话的理解。(3)【句子理解】

 

 

5.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  】

A. 段太婆看到驾驶员后一脸的惊喜与驾驶员并没有看她形成对比,为下文设置悬念。【表现手法】

B. 这篇小说有两条线索:一是以“我”三次到站台发生的事情为线索;二是以“我”的心理变化过程为线索。【文章线索】

C. “我”劝说驾驶员去看一下两位老人,但他并没有答应“我”,可见这位驾驶员是一个自私、冷漠、没有同情心的人。【人物形象】

D. 小说通过第一人称“我”的视角,不仅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更有利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人称作用】

答案:

一、(15)1. (4)明线:“我”瞻仰烈士墓园的过程。(2)

暗线:孟良崮战役的血与火的历史。(2)

2. (3)示例一:段“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通过对比突出烈士为国捐躯虽不留名,但他们是为人民的安宁幸福而死,能够长留世人心中。

示例二:段中将整齐排列的小土堆构成的庄严的墓园和伟人富豪的陵墓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这些无名墓冢对人内心的震撼力,表达了对先烈的无限敬仰之情。

3. (4)突出描写烈士的壮举,表现了他们的悲壮与豪情、英勇与伟大,激起人们对和平的珍爱,对战争惨酷的痛恨。(意思对即可)

4. (4)(4)结构上:总结全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一方面借物喻人,借合欢树表达了作者对那段英雄历史的铭记,对烈士的崇敬和不舍;另一方面连用两个设问,使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文章主旨更突出,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二、(14)1. (2)D 【解析】根据文章第段中“我很奇怪”和第段中“你搞错了,他们不是我爹娘,我爹娘在乡下。这些日子我也不清楚这两位老人为什么老来看我”可知“我”内心觉得很奇怪,a处应填“略感诧异”;根据第段中“这一年多来,老婆子想儿子”和“不要见怪”等可知b处应填“神志不清”;根据c处的语境“落叶在秋风中”等可知c处应填“肆意狂舞”。

2. (3) ①驾驶员不明所以 “我”得知原因并帮忙劝说驾驶员去看两位老人 驾驶员认两位老人作了爹娘

3. (3)神态 表现出大爷晚年丧子的痛心,以及看到老伴思念儿子成疾的心疼与无奈。

4. (3)在站台上,我们感受到了晚年丧子的老人对儿子的思念,也看到了驾驶员的善良、爱心。亲情、善良、爱心这些美好的东西总会让我们感受到温暖,指引着我们前进。

5. (3)C 【解析】通读全文,虽然这位驾驶员对“我”的劝说并没有吱声,但从他后面提礼品到老人家中认两位老人为爹娘的这一行动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位驾驶员是一位善良、有爱心的人。C项中“驾驶员是一个自私、冷漠、没有同情心的人”表述有误。

三、标题理解及作用

一、(2014河北)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15题。(14)

五猖会

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于是,完了。

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的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然而也并无确据。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选文有删节)

1. 选文出自《朝花夕拾》,请你再写出出自这本散文集的三篇文章的篇名。(3)

 

2. 选文题目的作用是什么?(2)【标题作用】

 

 

3. 说说你对选文结尾处加横线句子含义的理解。(3)【句子含义理解】

 

 

4. 结合具体语境,对选文中加波浪线句子作简要赏析。(3)【句子赏析】

 

 

5. 选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请找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3)【写作手法分析】

 

 

二、(2019山东青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18)

一针一线皆关情

蔡勋建

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

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子、钉扣子。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 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

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

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画线时用的是画粉袋,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在铺好絮棉的布面上,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_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

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 男服多用蜻蜓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一个个蜻蜓头,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双。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

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父亲有“两不记”: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顾客按期取衣,从不出错。

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哧,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 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

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在画有纵横交错线条的布面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 的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案板上留下的“记号”,让我长久思索……

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东家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平常东家客气,也有上烟上酒的,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

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不久有了缝纫机,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他们“白头偕老”。父亲担纲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小时候我还没念书,就经常随父母去做“上门工”。一大早,东家挑一副挑子走在前头,一头是缝纫机头,一头是机脚,我紧跟父母在后,父亲说我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

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 “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 少时我不解,便问父亲何意,父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裆的裤子。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 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若是在家,每做好一件衣服,他也将剩下的边角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衣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

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他从手工到机制,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亲自经历了这些服装的全部制作过程。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201951日第8版,有删改)

注:(pàn)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háng):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以及所絮的棉花等。

1. 作者说“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父亲有哪些绝活?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4 )【信息提取与概括】

 

2.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4 )【文段作用】

 

 

3.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6)【句子赏析】

(1)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3)

 

 

(2)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3)

 

 

4. 文章的标题“一针一线皆关情”,如果换为“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是否可以?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4)【标题的妙处】

 

三、(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题。(15)

晒干的骨头可以生火

大巴要开动的时候,我爸脱下左脚的拖鞋,朝着我坐的位置砸了过来。窗子的玻璃很厚,可我还是能听见玻璃“嗡”的一声响。他双眼猩红地冲我喊道:“兔崽子,你要是敢去复读,我就跟你恩断义绝!”

彼时,高考录取分数线刚刚出来,而我毫无悬念地光荣落榜。几乎同一时刻,我卷了铺盖跑去市里的高中报名复读。除了我妈,我没有告诉家里其他任何一个人。

在我爸看来,女孩子多读书只有两个后果:一个是越来越老,一个是没人要。他说我一出生就长着反骨。实际上我只是不喜欢那些命中注定的说法。

在我爸眼中,我发动的所有战争都是小儿科,因为他总有办法降服我。除非在他意料之外,就像我偷偷跑去市里复读。这件事让他气恼了好长一段时间,可他还是不知道我要复读不是为了忤逆他,而是不想顺从他所有的计划。

那一年,我十五岁。我从一个“假小子”迅速转变成一个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小淑女,我的成绩在这样的转变中越来越好。

可是我爸当真与我恩断义绝了,复读那年,他断了我的粮草和对我的疼爱。我在本子上重重地写下:努力了这么久,一定会有回报。

复读的时光并不好熬,没完没了的试卷和书本在我眼前不停地兜兜转转。半夜看书看到头痛的时候,我就对着身后的墙壁猛烈地磕后脑勺,磕得麻木了,就不痛了。宿舍对面床铺的灯亮着,我也不敢睡觉,我怕我睡着了,会再一次体会到高考落榜的那种痛。当然,更怕的是我父亲给我设计的条条框框。

我真切地感受到复读的艰难,也当真过得委屈。以前,我从没想过生活是这样的——完成一个梦想需要无数被碾压的脚印。好在最后我以胜利完结,避免了一种被安排的人生,躲到了离家乡很远的地方读大学。

大三那年,学校给了我一个去台湾做交换生的机会。我本想跟我爸商量,可最后还是背着他填了申请表。我能够想象得到,他若是知道了这件事,一定会用一箩筐的理由来阻止我,甚至威胁我。

好在申请办得顺利,等到我爸知道这件事的时候,我已经买好了去台湾的机票。出乎意料的是,这一次,他并没有像当年阻止我复读时那般情绪激动,只是一个劲儿地怪我没有早一点告诉他,害得他一点儿准备都没有。

再后来,我在台湾用电脑和父母远程视频通话的时候,我妈揭我爸的短,她说:“你爸现在可喜欢在别人面前夸你了,说丫头有能耐,读书拿奖学金,写小说赚稿费,学校推荐去台湾读书……我妈说着说着,声音就低了下去。我听见我爸在一旁声音哽咽。

其实,我明白我爸是爱我的,希望我过得好,舍不得我受委屈,他总以为他为我安排了一条康庄大道,却没想到我根本不领情。

我也曾经像很多人一样,五点起床去早餐店兼职,晚上十一点做完家教走路回住所,也曾寒暑假去过工厂、酒店受人白眼。我努力地活,认真地活,玩命地活,就是想着有一天能不在八百字格子信纸般的条条框框中枯燥地完成自己的一生。

最后我发现,越长大越孤单的原因可能就在于,我们的灵魂生长得越来越完整,越来越任性,越来越无法接受那些因彼此不理解而造成的情感浪费。

甘苦与共,本就是生活的味道。但愿我们晒干后的骨头还能生火,还能为梦想添一把柴。

1. 文章写了“我”与父亲之间发生的事件以及“我”对生活的感悟,请结合选文内容和提示进行简要概括。(3)【信息提取与概括】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外艰难的求学经历,让“我”明白为梦想就要甘苦与共。

2. 选文“晒干的骨头可以生火”中的“晒干的骨头”具体指什么?(3)【标题含义】

 

 

3. 请对选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3)【句子赏析】

我努力地活,认真地活,玩命地活,就是想着有一天能不在八百字格子信纸般的条条框框中枯燥地完成自己的一生。

 

 

4. 从作者的叙述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3)【人物形象分析】

 

 

5. 结合选文中“我”的经历,谈谈你阅读后的感悟。(3)【谈感悟】

 

 

 

答案:

一、(14)1.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狗··鼠》《二十四孝图》《无常》《父亲的病》《琐记》《范爱农》 (答出一个篇名给1分,有错别字该篇名不给分,从上面九篇文章中任选三篇即可)

2.  (2) 行文线索。(意思对即可)

3. (3)“我”对父亲在“我”看五猖会前逼“我”背书的不解与不满。(意思对即可)

4. (3) 示例一: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强调了 “我”背书时的痛苦无奈。

示例二:运用“读”“强记”“背”等词语,表达了 “我”背书时的痛苦无奈。(答出赏析角度给1分,答出表达效果给2分;选取其他角度赏析,言之成理也可)

5. (3) 示例:“我”在背书前盼望观看五猖会的兴奋心情,与背书后的扫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批判了强制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答出对比的内容给2分,答出对比的作用给1)

二、(18)1. (4)①画粉画线的绝活;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的绝活;“两不记”的绝活;裁剪与案板结合的绝活。

2. (4)段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它是全文作者叙事的线索和总纲,使文章叙事清晰,主旨鲜明突出。

3. (6)(1)(3)该句使用动作描写,“捏”“置于”“拉”“压住”“拈起”等动词详尽展示了父亲用画粉画线的完美过程。生动地勾画出父亲的高超技艺,给人如在眼前的立体感;而且言语间也透露出对父亲的敬仰和骄傲。

(2)(3)这句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裁剪过程比作农夫耕地犁田,既贴切生动,又充满生活气息。表现了父亲剪裁技艺的高超。

4. (4)不可以。“一针一线皆关情”这一题目有多层含义,表层含义是父亲一针一线用心为大家缝制衣服,深层含义是父亲对职业的敬重与热爱,这一题目有利于凸显文章的主旨,更生动和耐人寻味。而“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没有多层含义,比较普通。所以用“一针一线皆关情”作为标题更好。

三、(15)1. (3)①高考落榜,不顾父亲反对,毅然选择复读。面对父亲的威胁,“我”在复读过程中更加努力地学习。“我”去台湾做交换生,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

2. (3)坚持自己的内心,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努力生活,为梦想而经历甘苦,不因为别人的不理解而放弃。(答出“坚持自己”或“为梦想奋斗”即可)

3. (3)示例一: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有力地写出了“我”努力生活,拼命突破被父亲规划好的枯燥人生的勇气。

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安排的生活道路的枯燥乏味,使生活的局限具象化、生动化,表达了“我”拼命突破条条框框的决心和勇气。

4. (3)外表粗暴但内心柔软、爱孩子但不善表达、对女儿的叛逆能坦然接受。(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

5. (3)示例:青春是我们一生中的黄金时期,不要因安于现状而止步不前。多彩的梦想,需要我们不断追寻和不停奋斗。人生中必定是甘苦共存的,只有在奋斗中才能提升人生价值!(言之有理即可)

四、词语理解与赏析

一、(2017河北)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题。(14)

至深至纯师生情

——与周有光先生二三事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系里曾邀请周有光先生给我们讲授文字改革课程,这样,我便有幸成了先生的学生。后来,我和先生的来往增多。

我曾一直努力要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的文集,为此也和几家出版社联系过,但都未能成功。20002月初,我向上海文化出版社郝铭鉴先生提及为周先生出版文集的事。郝先生对周先生素来敬仰,很爽快地同意出版四卷本《周有光语文论集》,并由他自己担任责编,不过要我大力协助。我把这件事报告给周先生,他也很高兴。周先生在和出版社签订合同时,特别注明“主编是苏培成”。我拿到这份合同稿把它转交给出版社时,删去了这句话。因为这些文章是周先生的著作,我很愿意做一点编辑加工,谈不到什么名利。这部论集出版时没有具体署名由谁主编,只在《出版说明》里提到“论集的编选工作主要由北京大学苏培成同志承担”,这就足够了。

我和周先生很快就开始了论集的编选。周先生极为认真,经过多次商讨,最后取得一致意见:前三卷收录单行本著作,第四卷收单篇论文。每一卷文稿先由我复印做编辑加工,整理好后由周先生审定。周先生同意后,再寄到出版社。我、周先生和出版社三方面合作愉快,工作进展顺利。论集出版后,郝先生亲自带着样书来京,我们一齐到周先生家。周先生专注地翻看样书,表示满意。至此,我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

④20075月,吴玉章基金委员会开展第五届人文社会科学奖的评奖活动。我看到征集评奖作品公告后,按要求买了三部《周有光语文论集》,亲自送到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申请参评。事有凑巧,过了不久,我收到吴玉章基金会的聘书,聘请我为这次评奖的评委。我被分在语言学著作评选小组,组长是胡明扬先生。8月份,评选开始。我所在的小组专门召开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座谈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郭锡良说:“我认为在语言学类参评的图书中,只有《周有光语文论集》够得上特等奖!”他的意见得到了其他专家的响应,这部书最后被评为特等奖。

在那次评选活动中,有一部参评图书是《图画文字说与人类文字的起源》。胡明扬先生要我仔细看看这本书,提出初步的意见供各位评委参考。我认真读了这本书,可是有的地方自己也拿不准。我就想起了周先生,他是这方面的专家。我把书转给周先生,没几天就收到了周先生写来的读后意见,指出:“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不妥。这种旧说法,不符合事实。汉字中有假借字和形声字,都表音,而且数量大。汉字是表意和表音的意音文字。”“书中胡乱混淆语言学和文字学。不妥。文字学在逻辑分类上属于语言学,但是语言学的理论不能胡乱用于文字学。”

虽然这部作品最后未能获奖,但书中引用的美国学者D.S.白瑟拉托《文字以前》中的话引起了周先生的注意。周先生没有读过这本书,很想读一读。他对我说,你看看北大图书馆有没有。我到北大图书馆一查,还真有,于是借出来给周先生送去。那时周先生已经102岁了,正在生病住院,我到医院把书交给他。这是本很厚的英文书,但不到半个月,周先生就把书读完了。这令我十分敬佩。

今年6月,周有光先生和我的通信集《语文书简》出版。书中收入我们之间往来的信件118封。《语文书简》出版后,语言学界一位有影响的专家给我发来邮件,谈了他的读后感。他说:“昨天一口气读完了《语文书简》,这才知道您和周先生之间的师生情有多深、多纯,多么珍贵。我也从中获得做人、做学问的许多教益。”我受了他的鼓励,就写了这篇文章,用以自勉。(选文有改动)

1. 选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2)【记叙顺序】

 

 

 

2. 选文第段“我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一句中,“这桩心事”具体指什么?(3)【词语的含义】

 

 

 

3. 从选文第段看,周有光先生的哪些精神品质令人敬佩?(3)【人物精神品质概括】

 

 

 

4. 选文第段引用语言学界一位有影响专家的话,有哪些作用?(3)【句段作用,引用的作用】

 

 

 

5. 你认为选文中哪件事能够从正面充分体现“至深至纯师生情”?(3)【信息提取与概括】

 

 

 

二、(2019湖北黄冈)阅读下面小说,完成14题。(14)

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

韩逸萌

儿时的记忆里,奶奶的手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想起奶奶的手,恍惚中就觉得香气四溢。在那个物质不甚充裕的年代,在那个并不富足的家庭里,我(奶奶的孙女)的童年却充满着香甜酥脆的回忆。

暮春时节的榆钱,奶奶煮在粥里。我的碗里便漂着一片片的小荷叶,我像捉小鱼一样吞下。奶奶说,吃了榆钱,一生富足。初夏的傍晚,浓郁的槐花香笼罩着整个小院,我穿着奶奶做的豆绿色的小裙子,看她洗净采下的槐花,撒上盐和面粉,上锅蒸熟,晚上就能吃到唇齿留香的槐花饭。锅里还煮着绿豆稀饭,煮开了花的绿豆和大米也像一朵朵盛开的小槐花,令我小小的心里久久着迷。那时的夏天,竟可以如此清香和清凉。

冬天是我最爱的。奶奶用坏了的脸盆扣住火炉口,漏洞的地方用白菜叶盖住。不到饭点,烤地瓜的香味就把在外面疯玩的我“勾”了回来。滚烫的地瓜我拿不住,奶奶一边叫我小馋猫,一边帮我剥皮。“奶奶的手怎么不怕烫?”我奇怪。奶奶笑着说:“奶奶的皮厚啊!”那香喷喷的味道,时时想起,时时垂涎不已。

奶奶的手真是灵巧呵!童年时,我是小伙伴里的孩子王,得此殊荣,唯一的原因就是我有最多最好玩的玩具。我没有布娃娃,但我有奶奶缝的布老虎,张着大口,额头上用黑毛线绣着“王”字,那是我最喜欢的玩偶,高兴时才给别的小朋友抱一下。

包装箱上的封条,奶奶一根根洗净攒着,攒得够多了,在一个木头盒上缠缠绕绕,一横一竖,不同颜色的封条就在奶奶的手指尖穿梭纷飞。奶奶编的篮子小巧精致,除了自家用,还送给邻里乡亲。整个村里的人都提着奶奶编的篮子去赶集,人见了都夸奶奶编得好。有人让奶奶再编了就拿去卖。奶奶笑笑,再编好了仍旧是送人。

在村里口口相传的还有奶奶做虎头鞋的手艺。亲戚中谁家生了孩子,奶奶总要做一双虎头鞋送去。鞋底是奶奶亲手纳的布底,小孩子穿着轻巧又舒服。奶奶做的虎头鞋针脚细密,“老虎”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珠是特意找了光亮的皮革剪下的,眉毛、胡子、耳朵,个个都精致。

衣柜的另一个角落,塑料袋里装着一个枕头。枕头是金黄缎面的,上面绣了一朵莲花。那莲花真漂亮呀,花瓣层层叠叠,上面是粉紫色,下面是粉白色。我问奶奶:“我可以枕那个枕头吗?”奶奶用粗糙的大手摸摸我的头:“傻孩子,那是奶奶的送老衣啊!”我一直不明白什么是“送老衣”,后来才知道它的另一个名字叫作“寿衣”,那是念在嘴里都觉得心惊胆战的字眼啊!所幸,一直到现在,那个枕头依旧放在角落里,始终未用。只是每次看到,我都心酸到不行,不敢想,不敢想,一想几乎要窒息。

这次回家,奶奶捧着我的手,像个孩子一样说:“妮儿的手真嫩,看奶奶的手,跟锉子一样。”锉子”这个词刺痛了我。小的时候,我总喜欢让奶奶给我挠痒痒,不用任何工具,奶奶粗糙的大手在我背上划拉几下,那种感觉最舒服了。

第二天,我冒着四五级风,跑了三个金店,买到了一枚尺寸最大的金戒指。奶奶嗔怪:“这孩子,我年纪这么大了,你花这冤枉钱干什么?”A我不说话,我只是想用一枚戒指装饰奶奶的手,这其实是一个华而不实的自我安慰。

我拉过奶奶的手,给她戴上戒指,这么大的尺寸竟刚刚好。奶奶照例抓过我的手,给我暖手。我自小手脚怕冷,冬天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奶奶身边,奶奶就伸出她的粗糙的大手握住我冰冷的小手。温暖从她的指尖一点点传过来,我的心也暖和起来,B那种温馨是我一生难忘的。奶奶,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可不可以,让我握得久一点?(选自《意林》,有改动)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

A. 文章对奶奶手的描写运用了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整个村里的人都提着奶奶编的篮子去赶集,人见了都夸奶奶编得好。有人让奶奶再编了就拿去卖”这就是侧面描写。【描写角度】

B. 文中画横线A处是说“我”只是想为奶奶尽量多做点事,以此得到自我的心灵安慰,表现了“我”因无法多为奶奶做有用的事的愧疚之情。【句子理解】

C. 文章第段写了奶奶的“送老衣”以及我看到“送老衣”时的心酸感受,这段文字虽然能更进一步表现奶奶的手巧,但与文章标题“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没有什么关系。因此,可以认为本段离题。【文段作用】

D. 文中的奶奶是一个慈祥善良、勤劳能干、淳朴热心(大方)的老人。【主要人物】

2. 品析下面两句话,分析加点词语所包含的人物情感。(4)【词语赏析】

(1)“锉子”这个词刺痛了我。

 

 

(2)奶奶嗔怪:“这孩子,我年纪这么大了,你花这冤枉钱干什么?”

 

 

3. 通读全文,分析画横线B处在文中的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4)【句子作用】

 

 

 

4. 文章用“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为题目,有何妙处?(4)【标题的妙处】

 

 

 

三、(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10)

绿色的丰碑

“正月里来是新春呐,青草芽儿往上升,天凭着日月啊,人就凭着个心呐……【注】

②1980年冬至,吃过早饭,6个年龄差不多的中年汉子相约来到古浪县八步沙了解地形地貌。一路上,他们哼唱着小调给自己打气,这漫漫黄沙怎么治,谁心里也没有底。

背负家人的不解和乡邻的嘲讽,石满、郭朝明、贺发林、罗元奎、程海、张润元等6人郑重地在治沙合同书上按下了鲜红的指印。

④1981年春,古浪县首家联户经营的林场——八步沙集体林场正式成立。没有匾牌,没有场房,有的只是他们6人背上的铺盖卷、肩头的大铁锨和腰里的水葫芦。六个人节衣缩食,凑钱买树苗,靠一头毛驴、一辆架子车、一个大水桶和几把铁锨,开始了治沙造林。

看着一望无际的沙漠,20岁的小伙子石银山眼睛里充满了迷茫:“爹,就凭我们这些人,压住这漫漫黄沙,不是愚公移山吗?” 石满不吭声,拿起铁锨一脚踩下去。挖树坑、栽树苗,背麦草、压沙障,孩子们跟在父亲身后一起一跪,一天下来,膝盖上磨出了血印。

太阳慢慢西下,沙漠的夜来得早。风依旧呼呼地刮,漫天都是黄沙,嘴巴里、鼻孔里、衣服鞋子里全是沙子粗糙的触感,麦草在天上打着旋儿,贺发林无奈,只得收拾好工具,倒退着一步步回到了窝铺。夜间,黄风还是没有消停,狂怒地掀着沙子,一股脑儿地向房顶上抛撒。

“说说沙漠怎么来的。传说张果老为了压毛驴,装了半袋沙子放在驴背上,结果袋子破了,就撒了一路,后来这沙子就长个不停,埋了房屋、道路和寺庙……爱读书的贺发林开始给冻得瑟瑟发抖的众人讲故事。

天亮了,来不及重新搭建窝铺,贺发林捡来几块石头支起锅,郭朝明捡来干树枝点起火,罗元奎提起水桶倒满水,抖一抖布袋里的沙,把带来的面粉倒进去搅拌。没有一叶绿菜,伴着些许沙子,一锅拌面汤让几个中年汉子三下五除二喝了个精光,抓一把沙子擦擦碗,他们扛起铁锹、沙铲,继续向沙漠深处走去……

在沙漠中行走是困难的,况且还背着草,一脚踩下去就会陷下去,一深一浅,左右腿的力量不平衡,石满一个趔趄栽倒,脚脖子肿成了“馒头”。顾不上钻心的疼痛,石满指挥孩子们栽完最后一棵树苗,才一瘸一拐离开了沙窝。伤筋动骨一百天,石满在炕上躺了十天就坐不住了,第十一天大清早,他拄着拐杖去巡林。

⑩1984年【A春天到了,在六位老汉的心上,这是一个真正的【B春天。上年栽的树,成活率为78%,看着一棵棵幼苗发芽抽叶,六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心里比喝了蜜还甜,面对满眼的嫩绿,他们竟像小孩子一样,高兴得泪光闪闪。

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八步沙的树绿了,老汉们的头发也白了,他们舍不得这片林子。

为了完成父辈人的遗愿,郭老汉的儿子郭万刚、贺老汉的儿子贺忠祥、石老汉的儿子石银山、罗老汉的儿子罗兴全、程老汉的儿子程生学、张老汉的女婿王志鹏,接过了治沙接力棒,成为八步沙的第二代治沙人。

郭朝明的孙子郭玺是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如今,他已经学会了驾驶各种大型车辆的技术,每天开着大卡车在沙漠里送水送草,浇树浇花。从六老汉时代的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到现在的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第三代治沙人的治沙方式,在父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37年来,八步沙三代人以愚公移山的毅力创造了荒漠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他们累计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37.6万亩,硬是在这个寸草不生的沙漠里,绘就了一幅迷人的图画,绘就了这一望无际碧绿的沙海!

当年风沙毁良田,腾格大漠无人烟。要好儿孙得栽树,谁将责任担两肩。六家老汉丰碑铸,三代愚公意志坚。”这是今天在甘肃武威境内流传非常广的一首民歌,唱的正是六老汉祖孙三代的故事,他们用荒漠变绿洲的生命奇迹,树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取材于“六老汉、三代人治沙事迹”,有删减)

【注】甘肃民歌《刮地风》的歌词,民歌展现了当地一年中特殊的节气、农作和地域特色。

1. 请说说第段【A】【B】两处“春天”的含义。(2)【词语的含义】

 

 

2. 请对选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3)【句子赏析】

夜间,黄风还是没有消停,狂怒地掀着沙子,一股脑儿地向房顶上抛撒。

 

 

3. 请你就本文前三段的内容或写法提出一个问题,并且说说你对此问题的思考。(2)【质疑、提问题】

问题:

思考:

4. 根据下面的提示,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群体”写一段颁奖词。(不超过150)(3)【语言运用】

【提示】颁奖词的基本写法:大处着眼,点明人物事迹;纵深开掘,彰显人物精神;综合表达,融情析理。

 

答案:

一、(14)1. (2)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与周有光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

2.  (3)要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文集。

3. (3)活到老,学到老;治学严谨;求知欲强。

4. (3)点明中心(揭示主题);照应题目(点题)

5. (3)示例一:“我”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文集,不计名利。周先生在和出版社签订合同时,特别注明“主编是苏培成”,而“我”删去了这句话。(答成“'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文集”,可给1分;答成“'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文集,不计名利”,即可给3)

示例二:“我”看到征集评奖作品公告后,购买了三部周先生的文集,亲自申请参评,最终被评为特等奖。

示例三:“我”担任评委时,对一参评书有的地方拿不准,请周先生帮助审阅,很快就收到周先生的读后意见。

示例四:周先生和“我”的通信集《语文书简》出版,书中收入我们之间往来信件118封。

二、(14)1. (2)C 【解析】段与文章主题密切相关,一方面表现奶奶的手巧,另一方面表现“我”对奶奶深深的爱,更能突出主题,因此C项中说第段离题是错误的。

2. (4)(1)(2)为奶奶的苍老感到伤悲、痛苦,表现了“我”对奶奶的爱。

(2)(2)假装发怒,是奶奶对孙女懂得关爱老人的欣慰和感受幸福的高兴之情。

3. (4)结构上:收束全文,首尾呼应,照应开头。(答出“首尾呼应”即可,1)内容上: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感激之情,也表达了“我”希望奶奶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3)

4. (4)(1)奶奶的手是全文的行文线索,文章写了奶奶用手给“我”准备食物、给“我”缝制玩具、为“我”挠痒痒,奶奶的手指尖是“我”情感的生发点(答“奶奶的手是全文的行文线索”和“奶奶的手指尖是'情感的生发点”中任意一句即可)(2)以小见大(化大为小),使取材集中,立意更鲜明。(3)表达了文章主旨,表现了“我”对奶奶的感激之情。(4)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三、(10)1. (2)A】处的“春天”是季节层面上的春天,意味着到了草木复苏的季节。【B】处的“春天”是六位老汉心理层面上的春天,是他们在治沙种树经历了挫折后,出现了转机,看到了成果,是“希望”的象征。(答出一点给1)

2. (3)示例一:运用了环境描写,突出了沙漠环境的恶劣,为下文治沙种树的艰难作铺垫。

示例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风的猛烈程度,突出了环境的恶劣。

示例三:运用了“掀”“抛撒”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风力之大。

3. (2)示例:问题:文章为何用地方小调开头? 思考:吸引读者,交代了六老汉的身份,体现了他们乐观的心态。(问题1分,思考1)

4. (3)示例:从第一代治沙人在承包治理沙漠的合同上按下自己的手印,自此三代接力、矢志不渝,把茫茫荒漠变成了葱茏林海。从昔日的“六老汉”到今天的“六兄弟”,他们传递的是锲而不舍、甘于奉献的可贵精神,结出的是生态文明的丰硕成果。(意思对即可)

五、句子理解与赏析

一、(2018河北)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题。(15)

回忆齐白石先生

我从小学戏,没有读过书。一九五年与书香门第的后生吴祖光结婚。后来,我成为齐白石老先生的干女儿。齐老常常手把手教我画画,他还教导我:“搞艺术也是表现自己,就如我画画、你唱戏,道理都一样:讲骨气,讲正义,有勇气,最重要的都是表现自己。”

我因演出繁忙,不可能在画画上画出成绩来。但我在演戏上,是遵照齐老的教导做的,在舞台上我挺胸抬头唱戏,面向观众。我演的节目,创造的人物,大都是一些争取自由、有正义感、有反抗精神的古今女性。如《刘巧儿》中的刘巧儿,《杨三姐告状》中的杨三姐等。放开手画画,挺起胸唱戏,这是我向齐老学画得到的最珍贵的启示。

有一天,裱画家刘金涛陪我去齐老家学画画,恰好齐老一人在家。金涛兄说:“今天齐老可要好好教干女儿画画了。”齐老让金涛铺好纸,高兴地把我叫到他身边,手里拿着一支笔:“来吧,画一张。”我心想:“做艺术家就不能退后,这也算是第一课。”于是我接过笔,放开了手,大甩笔画了一个小兔。齐老高兴得像孩子:“好!好!这个小兔画得有神,就是嫩了点,好!”稍微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我是看看凤霞有没有胆子。画画的敢甩笔杆子,当伙计的敢端盘子,唱曲的敢扣弦子,当裁缝的敢下剪子。凤霞有胆子,有艺术家的气魄!”

齐老是很重情义的。记得他过九十大寿,我跟金涛兄去给他拜寿,他领着我们来到后院,我看到北面墙上有个小洞,里边有一个牌位,写着“贤妻宝珠灵位”。齐老默默鞠躬,我当然也照着做了。齐老严肃地指着灵位说:“这是你娘的灵位,我每天都要来看她,她跟我只是受罪了,没有享过福。”齐老说着眼睛湿润了。我感觉到齐老的感情是非常深的,平时几乎不流露。

齐老对看门的老尹很严格,可是也不亏待他。齐老说:“对佣人要宽厚,有好处。”老尹为人善良,老是拿着笤帚不停地打扫。齐老不给他工钱,每月给他画张画,有时为了奖励,给他多画一张,老尹就知足了。因此,祖光去齐老家,老尹总喜欢挽着祖光,去他的小门房看看齐老给他的画,他手里真有好画。祖光从老尹手里买了不少画。老尹对金涛说:“吴祖光大方,我说多少钱从不少给。有时多给了还不让找钱。”齐老不只对老尹这样,无论对谁,都一律同等对待。

齐老在生活中始终保持着他当木工时的朴素习惯。有一次,金涛兄和我陪齐老吃饭,一位梳着圆头的女佣人为老人端上一些饭菜,一盘豆豉辣椒,一碗腊肉素白菜汤,都是些小盘小碗。金涛兄吃完,小声对我说:“我没有吃饱。”但我吃了两碗饭,喝了一碗汤,急着要看齐老画画。齐老对秘书武大姐和我说:“你们就是不考虑金涛是爱吃的人,我的小女儿凤霞吃什么都行,今天金涛肯定没吃好,下次请您去曲园吃。”

齐老有很多学生,老人画画时大家都围在一边看,老人一声不响闷头画。可是在大家不在的时候,他就边画边传授我如何用笔,如何调色,如何心里要有实物,手上才能疏能跑车、密不透风,画出实物的神采来,画得不像不要紧,可一定要神似。他还说:“你毕竟不是在照相,你是根据实物,经过你的画笔,再创造出你所想象的神采,这才叫艺术品的神韵,原封不动画出的桃子是匠气作品,要琢磨怎样画活了,看着已像离开了纸。”

也真是这样,看看齐老画的一篮桃子:那大桃压在简陋的篮子上,大胖桃子的丰满可爱,竹篮子的单薄负重都跃然纸上。由此,能够看出齐白石的艺术家风度。我看齐老画画,再仔细研究齐老的画,再回想齐老的教导:“你画画跟唱戏一样,不可死学原搬,要记住花力气,下苦功,再创造,不能不进取啊!”真是受益匪浅。(选文有改动)

1. 在向齐老学习画画的过程中,“我”获得了哪些唱戏方面的启示?(3)【信息提取与概括】

 

2. 从选文第④⑤⑥段看,齐白石先生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3)【人物精神品质概括】

 

3. 请对选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每小题3分,共6)【句子赏析】

(1)好!好!这个小兔画得有神,就是嫩了点,好!

 

 

(2)那大桃压在简陋的篮子上,大胖桃子的丰满可爱,竹篮子的单薄负重都跃然纸上。

 

 

4. 选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3)【选材特点】

 

二、(2019保定一模)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题。(13)

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巴金

朋友,你要我告诉你关于那个令我们崇敬无比的老人的最后的事情。我现在不想说什么话,实在我也不能够说什么。我只给你写下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在万国殡仪馆里面,我和一些年纪差不多的朋友,过了四天严肃而悲痛的日子。

一个秃顶的老人刚走进来站了一下,忽然埋下头低声哭了。另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已经走出了灵堂,却还把头伸进帷幔里面来,红着眼圈哀求道:“让我再看一下吧,这是最后的一次了。”

灵堂里灯光不够亮。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鞠躬了,其余的人马上低下头来。有的在第三次鞠躬以后,还留恋地把他们的头频频点着。孩子们的心是最真挚的。他们知道如今失掉一个爱护他们的友人了。“救救孩子”,我的耳边还仿佛响着那个老人的声音。

我所认识的一个杂志社的工友意外地来了。他红着脸在灵堂的一角站了片刻,孩子似地恭恭敬敬行了三个礼,然后悄悄地走开了。

两个中年妇女埋着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合掌祷告了一会儿。我看见了她们脸上的泪痕,然后在帷幔外面响起了悲痛的哭声。

我的耳朵是不会误听的,像这样的哭声我每天至少要听到几次。我的眼泪也常常被它引了出来。

二十一日夜里,已经过了十一点钟,我和几个朋友准备动身回家。灵堂里很静。我一个人走到灵柩前面,静静地站了四五分钟的光景。我借着黯淡的灯光,透过了那玻璃棺盖,痴痴地望着我们所熟悉的那张脸:眼睛紧紧地闭着,嘴也紧紧地闭着。一种温和的表情笼罩在这张脸上。没有死的恐怖,仿佛这个老人就落在深沉的睡眠里。四周都是鲜花扎成的花圈和花篮,晚香玉的馥郁的香气一股一股地沁入我的心肺。我不禁想着:这难道是梦?我又想:倘使这个老人一翻身坐起来呢?

但是一个沉重的声音在我的心上叫起来:死了的不能够复活了。

出殡的日子我和一个朋友早晨七点半钟到了殡仪馆。别的朋友忙着在外面做事情。我一个人绕着灵柩走了一周,以后又站了片刻。我的眼前仍旧是那酣睡中的慈和的面颊,空气里依旧弥漫着浓郁的晚香玉的芬芳。我又一次想起来:这也许是梦罢,倘使他真的坐起来呢?

下午两点钟,灵柩离开了殡仪馆。许多人悲痛地唱着挽歌。此外便是严肃的沉默。到了墓地,举行了仪式以后,十三四个人抬起了灵柩。在往墓穴去的途中,灵柩愈来愈重了。那个押柩车来的西洋人跑来用英语问:“我可以帮忙吗?”我点了点头。他默默地把手伸到灵柩下面去。

到了墓穴已经是傍晚了,大家把灵柩放下。一个架子上绑着两根带子,灵柩就放在带子上面。带子往下坠,灵柩也跟着缓缓地落下去。人们悲声低唱安息歌。在暮色苍茫中,我只看见白底黑字的旗子“民族魂”渐渐地往下沉,等它完全停住不动时,人们就把水门汀的墓盖抬起来了。一下子我们就失去了一切。

安息罢,安息罢……一片哭声。

仪式完毕了。上弦月在天空的一角露出来,冷冰冰的,没有灯光,夜色昏暗。人们三三两两地开始散去……

夜晚十点钟我疲倦地回到家里,接到了一个朋友的来信,他说:“……我如果不是让功课绊住,很想到殡仪馆去吊周先生。他的人格实在伟大,他的文章实在深刻!”事实上,写信的人今天正午还到殡仪馆来过。我那时看见他,却不知道他已经寄发了这样的信。 (选自《巴金全集》13卷,有改动)

1. 选文第段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3)【段落作用】

 

 

2. 选文用较长篇幅叙写人们来悼念鲁迅先生有何用意?(3)【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3. 简析选文加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句子赏析】

 

 

4. 选文加波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起什么作用?(4)【描写及作用】

 

 

三、(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题。(16)

一锅老鸭汤

我到过那座城市,它很小,在地图上几乎找不到。

初春的午后,窗外的紫云英开着紫色的小花朵。我在南方小镇的工厂宿舍里,手不经意间触碰到墙上的一张旧地图。我在地图上仔细辨认那座城市,终于看见那蓝色的芝麻粒大小的地方,它在我眼前渐渐清晰起来。然而我并没有那座城市的完整记忆,只有位于华新路一家没有名字的老鸭汤店能唤起我对那个被称为云英老师的记忆。

记忆中,那是一座滨海城市,那时的华新路还只是一条僻静的小路,中山路、文化宫和轮渡是外地游客的聚集地,却极少有游客知道华新路。华新路地处坡地,有着欧洲风情的街景,它紧邻中山公园与溪岸路花草市场,从高处看过去,一年四季到处郁郁葱葱,花开不断。

当时我从职专院校毕业初闯社会,有一天夜里,不记得是做了什么梦,醒来后就想去浪迹天涯,于是一个人背着行囊到了这座滨海城市,开始在老鸭汤店工作的日子。那天天刚蒙蒙亮,路灯一盏盏相继熄灭,马路是湿的,街景之间有淡淡的薄雾,清新的早晨便从这薄雾里的一缕亮光开始了。我拉下老鸭汤店的卷闸门准备去集市,一个十二三岁的清瘦女孩急匆匆跑过来:“哥哥,有没有老鸭汤卖?”我点点头又摇摇头:“我们店要十点才开市呢,你晚点儿再过来吧。”女孩皱紧双眉:“一碗都没有吗?”不是我不卖给你,早上还没去拿鸭子,一时半会儿我也变不出老鸭汤来。”女孩很失望。我骑车走了很远,转弯时看见她依然定定地站在店门口。

集市里的人声和食物香气长了腿,漫在每个角落。我熟门熟路拿到了预订的鸭子,回到店里忙碌起来。等我得空坐下来时,猛然想起那个想买老鸭汤的女孩,我不知道女孩是否会再来,但还是决定给她留一碗老鸭汤。直到晚上店里打烊,那碗老鸭汤仍然香气氤氲,而我始终不见女孩的身影。也许她是一个幻象,也许一切都不存在。

第二天中午我接了个送餐的订单,回程的路上经过桥头,我再次看见那个女孩。女孩骑着自行车正在驶向机动车道,我刚想叫住她,站在路中间执勤的交通警察也注意到了她,马上打出了制止前进的手势。女孩好像没看见似的,仍然向前直行。交通警察追上去截住女孩:“你这孩子是怎么回事,自行车怎么能走机动车道,为什么招呼你还不停?”

“对不起,是我太着急了,老师住院了没人照顾,我想快一点才会从这边走的。”女孩说着指了指对面的中山医院。“再急也不能违反交通规则,这是很危险的。看你年纪小,这次就不罚你了,以后一定按道行驶,知道吗?”女孩连连保证,等交通警察离开后,我问女孩:“你昨天说买老鸭汤,怎么没有过来取?”女孩告诉我,因为她的云英老师病了,所以她想让老师补补身体,可昨天忙着照顾老师,最后都没有得空。我问道:“老师的病情如何?”女孩叹了口气:“她太累了,为了让盲人们也能'电影,常常要熬夜写讲解稿,这是熬出病了,不过医生说再静养几天就可以出院了。”

让盲人们“看”电影?

“嗯,云英老师是从大城市来我们这儿的,普通话非常标准,她不仅文化课教得好,还常常教我们如何掌握阅读的节奏。”女孩说道。

“云英老师?我认识她,她偶尔会来我们店里要面线老鸭汤吃。听说因为她的声音动听,文字功底又好,常常会去盲文图书馆为视障人士解说电影呢,你说的就是她吧?她病了吗?”

女孩眨了眨眼睛,说:“我妈妈出车祸后眼睛就瞧不见东西了,常常长吁短叹。可自从她去听云英老师讲电影,心情开朗了许多,也会跟我们开玩笑了。这次妈妈特地嘱咐我,说我们要懂得感恩,云英老师为了给盲人们讲电影,一部电影前前后后要看30多遍,讲稿改了无数次,才能让视障人士都'得到电影,现在该是我们回报她的时候了。”

女孩的话让我想起我刚到这座城市的时候,一日雨天路滑,我骑摩托车时摔倒,等我站起来的时候发现眼睛看不见东西了。正惊慌失措时,云英老师刚好经过。她扶我到路边的石凳上坐下:“别急,你只是暂时看不见而已。”真的?”云英老师亲切地握着我的手,不停地安慰我。她说,有些人摔倒会出现短暂性失明,这样吧,我扶你去对面的门诊给医生瞧瞧。经过医生的治疗,我的眼前真的很快恢复了光明,而云英老师见我无恙后才离开。

时间流淌着,星辰旋转着,我为自己轻易忘却这段记忆而懊恼。穿过如织的车流,我看见路旁有一丛紫云英迎风摇动,发出轻微至极的声音。回到店里,我径直走向厨房,一锅老鸭汤正在炉火上冒着香气。我用保温壶盛了满满一壶,往中山医院走去。

1. 文章的题目“一锅老鸭汤”有什么作用?(3)【标题的作用】

 

 

2. 选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紫云英”,从全文来看作者有什么意图?(3)【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3. 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选文加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句子赏析】

那天天刚蒙蒙亮,路灯一盏盏相继熄灭,马路是湿的,街景之间有淡淡的薄雾,清新的早晨便从这薄雾里的一缕亮光开始了。

 

 

4. 结尾写道“我用保温壶盛了满满一壶,往中山医院走去。”想一想“我”见到云英老师会对她说些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不少于50)(3)【情境补写】

 

 

5. 文中的“我”和那个女孩懂得感恩老师的行为,让人感动。请你结合实际说说我们为什么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4)【谈看法】

 

答案:

一、(15)1. (3)讲骨气,讲正义,有勇气,勇于表现自己,挺起胸唱戏;不可死学原搬,要花力气,下苦功,再创造,求进取。(只答“讲骨气,讲正义,有勇气,勇于表现自己,挺起胸唱戏”给2分;只答“不可死学原搬,要花力气,下苦功,再创造,求进取”也可给2分,意思对即可)

2. (3)重情义;对人宽厚;生活朴素。(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3. (6)(1)示例一:这句话中三个“好”字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齐老对“我”的热情鼓励。

示例二:这句话运用语言描写,既有齐老对“我”的热情鼓励,同时也指出“我”画作的不足。

示例三:这句话句式简短,饱含情感,体现了齐老的真性情。

(2)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篮和桃子的神韵,表现出齐白石先生画画技艺的高超。

示例二:运用对比的手法,强调了桃子的丰满和篮子的单薄,表现了齐老的画富有神韵。(每小题3分,言之成理即可)

4. (3)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例;选取亲身经历的小事;选材有真情实感。(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二、 (13)1. (3)示例一:可以删去。删去后,选文的故事情节还是完整的,文章的主题思想也未改变,行文变得更加简洁。

示例二:不可以删去。用“朋友”开篇,仿佛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显得亲切自然;“令我们崇敬无比”奠定全文感情基调;“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2. (3)突出表现了鲁迅先生巨大的人格魅力和男女老少各色人等对鲁迅先生的无比崇敬与怀念之情。

3. (3)该句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严谨;同时生动地刻画出逝去的鲁迅先生在“我”心中的慈爱祥和的形象,流露出“我”对鲁迅先生的敬爱。

4. (4)环境描写或景物描写;写出了夜色的昏暗,天气的寒冷,渲染出一种凄婉的气氛,烘托出人们因鲁迅先生的逝去而心境悲凉。

三、(16)1. (3)贯穿全文,是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作者到过这个小城的见证,是对这个小城唯一的记忆;点明文章主旨,唤起了作者深藏心底的那份感恩之心。

2. (3)开头“窗外的紫云英”引出对云英老师的记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结尾写“紫云英迎风摇动”是“我”反思自己后,对于忘却了关于云英老师帮助“我”的记忆的愧疚;首尾照应,深化了感恩的主题。

3. (3)运用了环境描写,写出了早晨路灯渐熄、薄雾蒙蒙、空无一人的街景,营造了清冷的气氛,为下文小女孩早早来店里买老鸭汤一事作铺垫。

4. (3)示例:云英老师,您还记得我吗?那次在我突然失明后,得到了您的帮助。我来看您了,希望您早日康复,为更多的视障人士带来快乐!

5. (4)示例:感恩是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感恩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当一个人懂得感恩的时候,生活就会充满希望与快乐。(言之有理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