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语说:大寒脱衣裳,雪打清明秧,大寒将至,老祖宗的话有理吗?

 鉴识历史文化 2020-07-30

俗语说:大寒脱衣裳,雪打清明秧,大寒将至,老祖宗的话有理吗?

一年之中一共有二十四个节气,按理来说,大寒这个节气应该算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时候,但也并不是绝对的,偶尔,大寒节气时人们还不用穿棉袄呢!

理应说,冬天天气暖和一些,人们不用穿厚重的袄子,这应该是让人欢喜的一件事。毕竟在冬天很多人都会埋怨天气太冷,为了防止出门受冻,需要穿特别多的厚衣服,这样一来,行动一点儿也不方便,所以人们很多都不喜欢寒冷的冬天。如果冬天的最寒冷这段时间突然暖和了,不用穿厚衣服了,人们该多开心啊?

俗语说:大寒脱衣裳,雪打清明秧,大寒将至,老祖宗的话有理吗?

可是人们并不会特别开心,虽然他们都觉得冬天太冷了,不喜欢,可是他们也知道冬天本来就是个寒冷的季节,如果在一年中最冷的大寒节气这段时间,天气却不再寒冷,而是变得暖和,让人脱下厚衣服,那么人们该感到苦恼了。

古人曾说过"大寒脱衣裳,雪打清明秧",说的就是若大寒节气这一天天气变暖,那么在第二年春天就会非常寒冷,就算是到了清明节那段时间,也还是会出现下雪的情况。这样,早春的庄稼就会受到冻害,农民以后的收成也会受到影响。

俗语说:大寒脱衣裳,雪打清明秧,大寒将至,老祖宗的话有理吗?

所以古时候的人们虽然不喜欢寒冷的冬天,嫌弃寒冷带来的不便,但是他们也从来不希望这气候有所变化,毕竟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即使再冷,也是有规律可言的。如果气候变温暖了,人们不用穿很多衣服了,他们反而会感到不安和不喜,因为这种气候变化是打破日常规律的,会打乱人们的耕种计划,扰乱大自然的平衡。

要知道,古时候的百姓大多都是农民,他们的生活主要来源就是种植庄稼,庄稼种得好,收成就好,人们的日子也就更加美好了。如果遇上天灾,影响了庄稼的生长,便会给农民伯伯们造成很大的损失,秋天没有一个好的收成,他们一家人在冬天也会非常难熬的。

俗语说:大寒脱衣裳,雪打清明秧,大寒将至,老祖宗的话有理吗?

在众多农作物中,稻谷算是南方人们最主要的庄稼种类,因为南方人的主食就是大米,所以人们会重点种植稻谷,这样才能收获更多的大米,才可以维持日常的饮食需要。其他科目的庄稼适当种植一些就好,一些拿去卖,一些留着做辅食,一些用来喂食家禽。

人们一般都是在早春时期开始插秧,这是种植稻谷的最重要的一个步骤,稻谷收成好不好,就看秧苗好不好。所以人们每年都会计划好何时开始插秧,各个方面都要仔细考虑。

如果大寒节气的时候天气变暖,就说明第二年早春就会有倒春寒,到那个时候,庄稼就很容易受到侵害,尤其是秧苗。如果秧苗遭遇了倒春寒的洗礼,那几乎是没有多少能够存活下去了。如果人们没有预料到倒春寒会出现,那么庄稼几乎都会被冻坏,如果人们提前做好了应对措施,那么人们就可以减少损失了。

俗语说:大寒脱衣裳,雪打清明秧,大寒将至,老祖宗的话有理吗?

我们的先辈们就是经历了多次的倒春寒,最后发现了其中的规律,便经常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变化,然后找出更多的规律。时常关注气候的异常,然后以此推断出接下来一段时间或者未来某个时间段会发生怎样的天气变化,从而制定出新的种植计划,防止给自己造成巨大的损失。

大自然变化多端,而我们的先辈们并不听天由命,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应对大自然的考验,不断与大自然斗智斗勇,最后总结出了许多的经验,就比如还有一句俗语是这么说的"大寒牛下塘,初春冻早秧",其中的意思,大家可以自己下去细细品味。

俗语说:大寒脱衣裳,雪打清明秧,大寒将至,老祖宗的话有理吗?

俗语可信,却也不可全信,这就是一种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拥有数千年历史,一些规矩和文化并不见得适合现代。所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说的就是如此。所以大家没有必要将俗语当作迷信,只是在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多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张喜燕主编《俗语小辞典》、江涛主编《老话说得好:不可不知的民谚俗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