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酒渣鼻不美观,应该如何治疗?

 一葉一如来 2020-02-25

酒渣鼻是一种发生于鼻周和颜面中央为主要病变部位的慢性皮肤病,以丘疹、皮肤颜色潮红、毛细血管扩张、脓疱为主要临床特征。

酒渣鼻西医治疗多为对症治疗,感染时口服抗生素,局部选用克林霉素凝胶、过氧化苯甲酰凝胶等,毛细血管扩张者激光治疗,鼻赘期手术切割。

该病易于发复发作,且发生于颜面部,严重影响患者外貌的美观,从而对工作、学习、社交生活造成困扰。



酒渣鼻的治疗


针对酒渣鼻之热毒宜分消走泄,上焦则宣通肺气,宣肺清热;中焦则健脾清热燥湿;下焦补肾淡渗利湿。

同时,在酒渣鼻的发病过程中,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或者在该病治疗过程中会服用大量寒凉药,都会损伤脾胃。所以,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始终要顾护脾胃之气,脾胃当以运化为顺

如果酒渣鼻反复发作,久病入络,增生形成鼻赘,以活血软坚治之。并注意血分之热,注重凉血解毒。同时,酒渣鼻应少食肥甘厚味、辛辣及油炸、酒酪等燥热之品,缓解和消除精神压力,祛除脾热之源。

诚如《医方考》所言:“若不绝酒而徒用药抱薪救火,何益于事?”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自拟凉血泄毒除糟汤加减治疗酒渣鼻。

凉血泄毒除糟汤:

紫花地丁10g,蒲公英15g,薏苡仁30g,连翘15g,丹参15g,牡丹皮10g,生地黄15g,地肤子10g,白鲜皮15g,沙参15g,泽泻10g,蒺藜15g,煅瓦楞子15g,生甘草5g。


方中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清热利湿;蒲公英清热解毒,散结;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解毒散结;连翘清热,解毒,散结;丹参活血祛瘀,凉血消痈;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生地黄清热凉血;地肤子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止痒,解毒;沙参养阴清肺热;泽泻渗湿,泄脾热;蒺藜活血祛风,止痒;煅瓦楞子消痰化瘀,软坚散结;生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诸药配合,各尽其用,清肺脾之热、解毒凉血、活血软坚,同时顾护脾胃。

如果肺热较盛,可加炙枇杷叶,地骨皮凉血,清肺降火;脾湿热偏盛,可加荷叶,利湿散瘀,健脾升阳;瘙痒明显,可加荆芥祛风,解表,止痒。

该方针对酒渣鼻之热毒分消走泄,给邪以出路,引邪外出,上焦则宣肺清热,药用枇杷叶、杏仁、连翘;中焦则健脾清热利湿,药用蒲公英、薏苡仁、地肤子、白鲜皮;下焦补肾利湿,药用生地黄、泽泻。

【病案举例】


夏某,男,50岁。初诊日期:2018年4月10日。

主诉:鼻头红肿、瘙痒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7天。

病史: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鼻头红肿、丘疹、瘙痒,伴烦躁,易汗出。就诊于外院,予抗感染治疗后好转。之后每因劳累、紧张、饮酒后上述症状反复,均予对症治疗后好转。3年前,患者鼻尖部外观肥大,并有大小不等的隆起性结节。近7天上述症状加重,并出现腹部胀满不适。饮酒史,平素喜食肥甘厚味,并且工作压力较大。

刻下:鼻尖部外观肥大、鼻头潮红斑片,并有大小不等的隆起性结节,自觉瘙痒,面部痤疮(以口鼻周围为主,瘙痒,红肿),自觉面部及四肢肿胀,上腹部闷胀不适,口干口苦,口中异味,手掌泛红。唇色黯紫,舌黯红,苔薄白,脉弦数。

中医诊断:酒渣鼻(脾肺热盛,热毒蕴肤阻络)。

西医诊断:酒渣鼻。

处方:紫花地丁10g,蒲公英15g,薏苡仁30g,连翘15g,丹参15g,牡丹皮10g,生地黄15g,地肤子10g,沙参15g,泽泻10g,蒺藜15g,海螵蛸15g,生甘草5g。水煎服,6剂。

二诊:2018年4月16日。服用中药6剂后,上述症状有所减轻,自觉四肢肿胀。唇色黯紫,舌黯红,苔薄白,脉弦数。守上方加土茯苓50g,荷叶15g,荆芥15g,地骨皮15g,10剂。

2018年4月26日三诊:服用上药后,上述症状明显减轻,但口中异味仍明显,四肢胀满,舌红,苔薄白,脉弦。薏苡仁由30g加至50g,蒲公英由15g加至25g,14剂。

2018年5月11日四诊:服用上药后,口中异味明显减轻,四肢胀满感好转,鼻头自觉瘙痒。舌红,苔薄白,脉弦。上方加白鲜皮15g,川牛膝15g,14剂。

2018年5月23日五诊:鼻尖部外观肥大变小,鼻头潮红斑片减少,隆起性结节减少,面部痤疮明显减少,上腹部闷胀不适感消失,大便略干燥。舌红,苔薄白,脉弦数。上方加炒杏仁15g,炙枇杷叶20g,14剂。 

2018年6月16日六诊:上述症状明显好转,腰略酸软,上方加桑寄生10g。

【按语】

该患者以鼻头红肿、瘙痒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7天为主症,中医诊断“酒渣鼻”

中年男性,鼻尖部外观肥大、鼻头潮红斑片,并有大小不等的隆起性结节,自觉瘙痒,面部痤疮,自觉面部及四肢肿胀,上腹部闷胀不适,口干口苦,口中异味,手掌泛红。唇色黯紫,舌黯红,苔薄白,脉弦数。饮酒史,平素喜食肥甘厚味,并且工作压力较大。中医辨证为“脾肺热盛,热毒蕴肤,营血热盛,久病入络”

该患者平素多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及油炸、酒酪等燥热之品,影响脾胃运化,日久脾热内生;同时,工作压力大,肝郁气滞,肝气横逆犯脾,影响脾胃运化,郁久化热,日久脾热内生。日久,脾热上归于肺,从而引起肺热。脾肺热盛,热毒蕴肤,从而鼻周和颜面中央皮肤发热发红,脓疱、丘疹、结节性损害多,久病入络,鼻赘产生。

运用凉血泄毒除糟汤清肺脾之热、解毒凉血,对热毒分消走泄,同时顾护脾胃。

该患者肺热较盛,加炙枇杷叶、地骨皮凉血,清肺降火;脾湿偏盛,加荷叶利湿散瘀,健脾升阳;瘙痒明显,加荆芥祛风,解表,止痒;四肢肿胀明显,加薏苡仁、土茯苓除湿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清肺脾之热、解毒凉血、活血软坚之功效。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