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论艾灸

 培训班背包 2020-02-25

各派名家说艾灸





王焘


王焘(670--755),唐代医学家,陕西郿县人。著有规模巨大的综合性医学著作《外台秘要》。此书几乎包括医学各科,其中有许多是已经逸散的医药文献资料,并收集了大量的民间单验方,可称是集唐以前方书之大成,其功不可没。他说:“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又说:“针法古来以为深奥,令人卒不可解。”他只言灸,不讲针,原因是恐伤性命。并举例说:“昔者华佗为魏武帝针头风,但针即差。陀死后数年,魏武帝头风再发。陀当时针讫即灸,岂头风可再发?只由不灸,其本不除。” 






窦材


窦材,生于11世纪,宋,绍兴人,做过太医令,著《扁鹊心书》三卷。窦材受道家思想影响,提出“保扶阳气为本”的主张 。“阴气未消终是死,阳精若在必长生。故为医者,要知保扶阳气为本。”强调阳气在人生命活动中的重大作用。他主张“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葛洪


葛洪,东晋著名医药学家,道家。他所著《肘后备急方》中的隔蒜灸和隔盐灸,是隔物灸的最早记载。陈延之,生卒年代不详,约为晋至隋时期医家,长于针灸,尤重灸法。






龚居中


龚居中,明代医家,字应园,金溪县人,著有《外科百效全书》、《红炉点雪》,他认为“火有拔山之力”,“若病欲除其根,则一灸胜于药力多矣”。他说:“病之沉痼者,非针灸不解,以其有却夺之功。第今之针法,得妙者稀,且见效少,若虚怯之体,攸至夭绝者有之。而灸法祛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往不宜。盖寒病得火者而散,犹烈日消冰,有寒随温解之义也。虚病得火而壮者犹火迫水而气升,有温补热宜之父也。实病得火而解者,犹火能消物,有实则泻之之意也。痰病得火而解者,以热则气行津液流通故也。所以灸法不虚人者,以一灼为一壮,以壮人为法也,若年深痼疾,非药力所能除,必借火力以攻拔之。” 






张机


张机,字仲景,东汉医学家,被尊为“医圣”。他认为,灸法只宜用于阴盛阳虚的寒症而忌用于阴虚阳盛的热证,如《伤寒论》记载:“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脉浮亦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并从腰以下必重为痹,名火递也。”“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不良后果还有发黄、谵语、惊痫、便血、鼻出血、口干、舌烂、烦躁等。 






王执中


王执中,宋代针灸学家。字叔权,浙江安阳人,为乾道乙丑(公元1169)进士,官从政郎灃州教授,著有《针灸资生经》。明代针灸家高武和《四库提要》对他评价很高。他批评当时知药不问灸的各种言论是“皆自问其过耳”。他在《针灸资生经》中记载:“有士人患脑疼热,甚则自床投下,以脑拄地,或得冷水粗得,而疼终不已。服诸药不效,人教灸卤会自愈。热疼且可灸,况冷疼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