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明悟好学 2020-02-25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苏州,城东,平江路与仓街之间有条因观而得名的小街,观乃卫道观。说起卫道观,地人也好,现在观中的管理人员也好,总是乐此不疲地说:“先有卫道观,后有玄妙观”。初听,仿佛在逻辑上说得通:卫道观在城东一隅,逐渐不孚所需,便到市中心再建个更大的玄妙观……但若顶真起来,玄妙观是始建于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比卫道观早多了。

 

史载,卫道观“初名会道观,始建于元初,道士邓道枢所创,地本宋代上官氏废圃。”明初,朱元璋整顿宗教,赐封苏州玄妙观为“正一丛林”,卫道观遂归之于玄妙观。会道观的名延用至清,在嘉靖二十年(1541年),长洲县令吴世良捐俸修葺,始更今名。

 

与其他关心苏州古迹的人士一样,从得知“卫道观”起,我便有所关注。先是寻探方位,继之是常去察其有否变化的“动静”。2009年11月,因带着相机,还拍了几张当时的面貌;只因还挨不上推崇古迹“发烧友”的边,又因里边住着人家,没深入去留照。前日读《姑苏晚报》,知卫道观修复并对市民免费开放了,未等得及过夜,便去“先睹为快”了。

 

是梅雨时节的一个间隙,天色时晴时晦。然到得观前,只觉心情豁然开朗。此处原先那副破落的样子不复存在。精致的山门前,两侧照壁上有砖雕,门前有户对,仪门虽不太宽,却是像模像样。入山门,过前厅,进天井,两侧有庑,回首一望,砖雕门楼俨然在目。正殿便是三清殿,入内,退堂壁上的壁画,一股古朴灵秀之气扑面而来。殿之两侧之壁,是两幅“百元朝圣图”(简称朝元图):东为重彩,勾染沉稳而含蓄;西为工笔,线条流畅而飘逸。

 

山门、前厅及东西两庑间,也有画作展出。与大殿中那几幅令人赞叹不巳的画一样,都出自张明楼先生笔下。张明楼,1962年出生于辽宁鞍山,198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从1984年起,他开始关注中国传统的寺院壁画与古窟艺术。他曾花了十余年时间,研究、摹绘、整理了山西永乐宫的壁画。与他摹绘的敦煌壁画一样,是他艺术生涯中难以磨灭的一页。尤其是长64.5米、高4.26米的永乐宫三清殿壁画《朝元图》,被列为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在北京展出时倍受轰动。卫道观三清殿中展出的,只是其中之局部。我有幸亲眼目睹,实在是件快事。

 

卫道观的修复,体现了修旧如旧的原则,并且落到了实处。我在参观中,得到了现管理方泰恒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员的陪同讲解,更多了一层认识。试举几例:大殿脊堵上的题字与砖雕门楼的题额,因暂未找到相关资料,与其“造假”,不如虚位以待;殿中的柱在修复中不采取“批灰”工艺,保留了木纹的质感;楹联保持了原色,不像有些修复建筑中的大红色调那样刺眼;大殿中的青砖地坪是将前两进中可用的拼凑在了一起,彰显出沧桑的感觉;那盏绘有道家“法器”的吊灯,为了不损坏建筑结构,是挂在梁上的而不是用螺丝钉固定在木构件上的……

 

有此佳景,还不能不提一个人——同济大学教授、著名古建筑保护专家阮仪三先生。我早先在区建设单位工作过,街坊改造,相关论证时有幸见过他:一个很和蔼的“老头”,然有理不在声高,他的见识与意志是相当深广与坚定的。苏州周边的古镇、老街,凡保持得好的,与采纳他的意见不无关系。正是他,力荐张明楼先生出山操刀,使三清殿那幅“有双鱼、伞、螺、盖、蝙蝠,错落有致,既有佛教的‘八宝’,又有道教的法宝,这样佛道合一的、在国内十分罕见”的壁画重见天日,奉献于世。事成,阮仪三先生自然十分开心,为此,他欣然为卫道观落成开放与张明楼先生的作品展题序,其一曰《逢壁生辉》。一个“逢”字,伯乐良驹,知遇知音也!

 

而此次的画展,主题为《蓬荜生辉》。吾得以赏,面壁生辉;蒙赠画册一集而归,自然亦是蓬荜生辉。乐乎!是为记。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卫道观位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的卫道观前16号。图为修复后的仪门(山门)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阮仪三所题的“逢壁生辉”与张明楼作品展简介。(字小,点击可看大图)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卫道观的简介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前厅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前厅北出,又是一个天井,有砖雕门楼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西庑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东庑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正殿三清殿。三清殿为硬山造,面阔三间13米。进深17米,高10余米。梁架为扁作。两山面用抹角方石柱,柱础为青石素覆盆式,尚存古制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脊堵上有四个字,其中三个字无争议,第一、二、四字相当工整,分别是乾、坤、顺。有人认为联起来应是“乾坤清顺”。我特地拍了有争议的第三字,好似也不太像“清”。故建设方(苏州城投公司)还是保持了原貌没动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仿古壁画。6米宽,4.6米高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修复前壁画残貌(借用网络图片,向原作者致谢)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按原样复原的楹联:帝鉴森严莫忽一声钟响,天恩浩荡顿开五色云霞。图中所见后一路柱上的联为:碧城半天开依日月星辰万道祥光弥宇宙,寿域平地起镇山川草木四时秀色似文章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殿中的青砖,是将原前两进屋子里的地坪砖凑到这一殿中的,给人以岁月沧桑的感觉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东壁重彩的《百元朝圣图》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西壁白描的《百元朝圣图》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从仪门到三清殿,这是原卫道观中轴线上的建筑。原来三清殿后还有后殿。图中围墙外还有一片已拆平了的空地,听说还要建。建啥就不得而知了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相关史料有:到50年代初,卫道观占地约1950平方米,有殿宇54间。除中轴线上的四进建筑外,还有西华堂等。现在西路也有不少建筑,让我眼前一亮。图为西路最南端的砖雕门楼,同样未有题额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西路建筑也不少,进与进之间,也是天井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也有环廊相连,颇有几分园林风韵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还有小亭缀其间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之前,在卫道观修复期间,有报道说,观中存有或新发现的老碑约有十几块。此间选立了五块。字迹都不易辨认。有一块较清晰些的能读出“重修卫道观”的字样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花坛前的地上有块倒置的碑头,篆体字为“重葺卫道观碑记”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西路有一处廊两边的天井中各展一块文物,大约是原某一殿脊堵的兽吻,很耐品味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资料记载, 1958年后,卫道观被改作工厂,大批殿堂被拆除,明大学士申时行读书处东华堂等也就在那个时候被拆除。中轴线之东,现在只见恢复了这样一个小院子和一处附房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更东是条小路,通向后边的停车场。
小路的东墙上,有一组图片展出,主题是“曾经的卫道观”,内容多为修复前、修复中的记实。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这一组,图中在描绘壁画的人,经工作人员证实,就是张明楼先生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卫道观修缮工程于2012年8月19日正式开工,工程总占地面积为3681.8㎡,总建筑面积为2585.5㎡。已修复的卫道观围墙外,还有一片拆了房的土地。如果能恢复昔日东华堂等胜迹,相信许多人将像我一样,以手加额了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仪门、前厅内展出的是张明楼先生在修复期间,有感于昆曲艺术的精湛而创作的《牡丹亭》、《霸王别姬》中的人物形象。与他摹绘的寺院、古窟壁画风格大为不同,显示了他创作风格的多样性。我仿佛还在画中感受到了韩美林画作的韵味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这次展示的画作,多为张明楼先生摹绘之作。这幅因是他的创作,虽隔着玻璃反光,我还是非得拍一张不可的。第一眼看,也颇有点唐卡的味道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由于张明楼先生从艺三十多年来潜心对寺院壁画、古窟怵的研究,可以说即便是摹绘的,也达到了一个非常之高度。资深艺术评论家刘梓封先生对此评曰,他的“一线一面,一勾一染间,把持的是严谨的规制与分寸”,故而“直逼原画之神韵”。下面,贴几幅我拍的《朝元图》的局部,请大家品味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朝元图》的局部之二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朝元图》的局部之三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朝元图》的局部之四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朝元图》的局部之五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朝元图》的局部之六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朝元图》的局部之七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朝元图》的局部之八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卫道
观是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我早先拍到的铭碑,1963年就公布了的,但在1982年又公布了一次,不知何故 

 

[转载]卫道观暨张明楼画展先睹记
“历史是一条绵延不断的长线,串起过往与未来所发生的人、事、物”……(2009.11.25我拍的卫道观的旧貌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