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讲堂】汉印艺术特点的认识(一)

 攸州刀郎 2020-02-25

汉代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她在军事上的强大、经济上的全面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以及相应的上层建筑,如哲学、文学、史学、科技、艺术等,都无不超越前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的影响、手工业制品也得到兴盛发展。这些都给印章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加之当时有用印之嗜,厚葬之风,生前官民皆人手一印,死后随之殉葬。因此,汉代印章特别发展与成熟,不论在形制工艺,印钮等方面都极为完备精美,一直为后代篆刻家作为学习的典范,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所赞赏。为此,我们开设“篆刻讲堂”栏目,首先与读者分享汉印临摹、创作等相关知识。


汉代的印章艺术,不仅有着广泛的使用价值,同时也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在我国篆刻史上有着光辉灿烂的一页。时至今天,仍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审美的角度看,它可给予多方面的艺术享受;若是从学习的角度来看,也是一份很好的学习资料,从中可以得到启发,若按步就班由易到难,真可登堂入室,进入艺术殿堂。

入门总得从学会欣赏开始,欣赏时应先知其印作的好处与不好处,这就是对作品的批评与分析。在观赏一方汉印时,第一感觉是好感或是不好,还是不够的,有时甚至有差错,只有通过第二步的理性分析或比较,才可能得到相对正确的评价,有时甚至要多次的反复认识,才能发现其中奥妙之处。即在第一观感与认真评析相结合,才能获得真正而深入的认识,才能进入学习与审美的阶段。

认真读印

读印,是欣赏的开始,是学印的入门之径。欣赏汉印之美,仅看别人的介绍,或作品分析那是有限的。即使有,也仅是启示一个方向,介绍一种方法或观点,主要的则是应靠自己在“印海”中亲自接触、实践,学会游泳,采集标本,分析、研究,这个接触研究主要就是认真读印。看得多了,就有了比较,比较中就可找出距离或不同点,就可知谁处好,什么地方不足,就有了体会。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是熟能生巧,熟能得益。在多看的基础上,加上其他的知识的启示,其收获也会更多的。兹将读的目的,方法、要求等分述于后。

读印的目的

读印的目的,大约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艺术的分析,史实的考证和专题性的阅读等。因篇幅受限,今天仅论述艺术的分析部分。


艺术的分析


许多汉印放置在一起,不论官印或私印,初学者一看,似有差不多的感觉,但接触多了,看得仔细些,时间长了,自会发现其不同之处。若我们对篆刻有一定的基础,更会发现些过去从未发现的东西。从篆刻艺术处理角度而言:


(1)从章法上的分朱布白看


因为字数或笔画的多少,在同一印中,就有多种不同的变化与分布法,如朱白文分布例:


二字印,有一朱一白;

三字印,有一朱二白,有二朱一白的;

四字印,有一朱三白,三朱一白,二朱二白等。


但其中朱、白的安排又因字的笔画而异,位置也各不相同。有的朱文在左,有的在右,或在上、或下,或交叉分布,或三朱连在一块;有的有变,有的有格,变化多端。这种朱白文相间的形式,大约是在汉中期在审美实践中逐渐演化出来的。由于在多数白文铸印中,穿插了朱文,无意中增加了朱白文的对比与变化。尤其是在字数笔画不够丰满时,故意在姓名之后,酌情增加了“之印”、“私印”等可有可无之字,更增加了印面形式的完美。


以下就朱白相间四字印为例,介绍其变化形式:


①二朱二白

②三朱一白

③二朱二白

④有边有格

我们从这些朱白文的分布审美中,就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为什么要如此呢?就是为求全印的疏密空间有匀称感,才采用这一变化手法的,绝大多数情况是在四字中,凡笔画较少之字多采用朱文,字画较多的字多采用白文。

朱文因为多了字外边框的空间,无形中多了一笔白文的地位,如《公孙舒印》有边栏的一方,“公”字有四横画,而“舒”字白文横画有五横,因“公”朱文外有空白地,就恰好增加了一白文线的横画数。

而无边的一方因“孙”、“舒”二字均作朱文,等于增加了横画,因此这二个朱文字就无边了(以字画代边)。

《出入大吉》、《出入大明》两印、笔画均较少,因此加边、加格,这就为字画增加了横竖笔画,使整个印面更形紧凑、匀称。

同时,由于字画少之字为朱文,其空间距离的宽度,基本等同白文线之宽度;白文线间之距离之朱线,几等同朱文线之宽度,因此初视时,常有朱白难分之感,这就增加了审美的情趣。

(2)关于字法的变化


汉印的文字书体很多,但在一印中的书体应基本统一,如四字印中各字笔划基本相当,那大小、疏密即可较易取得统一协调,如遇到四字中,笔画横竖多少各不一样,尤其是碰到特多特少、特大特小的字紧排在一起时,则不易取得协调,那就要想法如何使之统一、协调一致。要解决这个难题,就得在从古至今的传统篆刻艺术作品的汪洋大海中,去寻觅探究,吸取前人的处理办法,或借鉴、或帮助解决。在汉印中常见有用位置大小的调剂,或朱白的变换,或笔画的增加或减少,或延长,或缩短等等印中吉语“日利”印,不下数十方,其两字之变化可谓多矣,从下图定可得到启发。

(3)关于刀法笔法的结合


汉印绝大数都是以金属(铜、金、银等)作为印材,以铸印为其治作手段。在铸印中,有翻模铸成的特点,又有原印模中的笔意和刀意的表现。由于当时时间匆促,只用刀在印坯上直接镌凿的,这一类印章的文字线条,则较多的表现了“凿”或“刻”的刀味,同时也表现了一定的笔意。第三种情况是在较坚硬的玉质、玛瑙等印材上,用特用的磋玉刀,碾琢而成印文,这种文字显得圆润、细劲、光洁、有力量。

以上三种用刀法所表现的结果各不相同其刀与笔意的结合程度也各有差别。因此我们在研读汉印时,对其各种刀法的长处,或表现得不如意处,应有所认识与了解。进一步则应要求,如何将其结合使用、去短扬长,成为我们在学习篆刻时的借鉴,以丰富我们对传统的学习,提高鉴赏水平,并逐渐融汇到我们的篆刻作品中去,增强其艺术感染力。


责任编辑:高佳晨、刘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