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接触过的朋友都会认为,《梅花易数》一书就是一部不着边际、有头没尾、颠三倒四、纸上谈兵、无用的天书。 难道真是如此吗?本文站长就带着大家一块儿探讨一下。 其实古人做学问,向来严谨,《梅花易数》书中一字一词皆有玄机,就拿书名而言,为何用“梅花”二字,更是让无数爱好者称奇。 古本的《梅花易数》书名,“梅”字用的是异体字“槑”,看似两个呆子凑到了一起,呆呆傻傻的,不知该干啥的状态。而这门学问却谈的是知休咎判终身的大智慧,细细品来,好像很矛盾,也很不合适宜,但实则不然。 梅花易数为先天预测术,用的数也为先天之数,讲的是万物不变的自然规律,也就是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若你能感悟此句,则自然就能明白“呆呆傻傻”并非真呆,也并非真傻。 此书其实也并非邵雍本人所著,更多是后来之学子对邵雍先师学问的收集以及补充和再总结。原文中称邵雍先师为“康节邵先生”,而“康节”之名是宋哲宗给邵雍先师死后追封的谥号。故此种表述无非是后来之学子,对邵雍先师的尊敬和缅怀。 后来学子,到底是谁呢?站长还是要从“梅花”说起。 中国是文学的古国,在古代,一些文人雅士,自汉魏晋南北朝初期,对咏梅就情有独钟,更是到了邵雍先师生活的宋代,审美意识更是不断开拓,在观梅占中,也可得知,邵雍先师院子里也种的有梅花。到了元代,伴随外族的统治和高压政策,使得文人学子更倾向于将心事向梅花倾诉。诗中不仅凸显了隐士之风的盛行,更是代表出了更高的民族气节,站长引用一首共赏之。 西湖梅 苏老堤边玉一林,六桥风月是知音。 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 元代冯子振 此诗中的“不为繁华易素心”,更显高洁和脱俗,为后人所传颂。 梅花易数,真正的全名为《先天后天梅花观梅拆字数全集》。也就是“测字术”,据说,研究这门学问的学子,大都是学富五车的秀士,只因多次赶考无果或徒有大志无处施展,而感叹命运的不济,故才卧薪尝胆,苦心研易,一探究竟,有些学子还不得不以此为生。 在梅花易数序中写道: “宋庆历中,康节邵先生隐处山林,冬不炉,夏不扇,盖心在于易,忘乎其为寒暑也。” 看似是在谈邵雍先师,但在站长看来,也是在抒发这些归隐学子刻苦研究这门学问的精神与写照。 下图是1886年的算卦摊儿,算命先生还真有“一支铁笔分休咎,三个金钱定吉凶”的本事。 铁扫帚 一枝鐵筆分休咎,三箇銅錢定吉凶, 八字命音分貴賤,五行字內見榮枯。 出自《三世演禽》 再者,从此书流传看,我们能知道的,大都是明清后的版本,再向上到元代并无流传,故这里的学子,更多是为宋代以后的学子,而成书应为元代后。 其实从《梅花易数》中每一卷中的名称,也可以得知,此书并非一人所著。此书的前二卷,康节的“节”子用的是“莭”,而到了第三卷却用的是“節”,而到了四卷和五卷,也由原来的“一卷”,"二卷"这样的表述方式,变成了“卷之四”,“卷之五”,这样的表述。 若细细品味正文,更是发现,表达的口气和方式也不一样,诗词歌赋的文人气息变的更为明显,一字一词都变的极有意境。引用几句共赏之。 皜皜秋阳,炎火再逢为亢害。 涓涓冬月,寒水重见愈凄怜。 月下美人来,只恐到头成梦。 雪中寻客去,犹防中道而归。 完 知卜易社,梅花预测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平台 本文发布自“站长带你飞”平台,版权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