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化、顺应、平衡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海浪花 2020-02-26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男,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一生留给后人60多本专著、500多篇论文。

        皮亚杰儿童认知理论中的同化与顺应,用途广泛。概念如下:

        同化是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平衡:是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不断地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方式,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如何理解这些概念,他使用搭积木举了个非常好的例子。

          一个小孩刚学会把一块积木放在另一块上,她快乐地摆弄积木,搭起了一座积木塔。这时候她发现了一块磁铁。她从来没有见过磁铁,以为它是另一块积木,于是她把这块“积木”放到高塔顶端。这就是所谓“同化”——儿童通过把旧假设加于新认知之上,来获得新的知识。但后来这个孩子偶然发现,这块新“积木”可以吸引金属。于是她就换了个方式来玩它。这个过程就是“顺应”——儿童根据新信息对现有假设做出修改。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同化,也需要顺应,而且要在二者之间取得某种平衡。

           在教学中,顺应、同化和平衡随时都在发生,如在讲等比数列的概念时,我们用类比的方法,借助等差数列定义进行学习,就是把旧假设(等差数列的定义)用于新认知(等比数列的定义)的学习上来获取新知识,这就是同化的应用。在学习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发现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求和法不再适用,经过探索归纳形成错位相减法,就是根据新信息对现有假设进行修改,就是顺应。在学习差比数列时求和时,学生能够根据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方式,研究结果想到分组求和,这就是平衡。经过不断训练,各类数列求和,都找到了相应的方法,这就是图式。

        在教学中如何利用皮亚杰心理学的认知概念,借助有效载体启发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不断地形成新的“图式”的过程,才真正是我们老师需要不断潜心研究的难点。切不可填鸭式教学,让学生的思维只停留在同化水平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