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辩证参考

 憩苑 2020-02-26

1、称“庭”的是:额。

2、称“藩”的是:颊侧。

3、其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称:主色。

4、随气候生活条件而改变的面色称:客色。

5、失神的表现是:精神萎靡,两目晦暗。

6、得神的表现是:面色荣润,目光精彩。

7、脾虚湿阻的面色多表现为:黄胖。

8、小儿疳积的面色可表现为:乍黄乍白。

9、肾精久耗者最常见:面色黑而干焦。

10、瘀血证最常见:面色青紫。

11、黄疸:面目一身俱黄。

12、萎黄:面黄枯槁无光。

13、望色十法中色浊主:病在阴。

14、望色十法中色泽主:生。

15、面色白,多为:阳气虚衰。

16、面黄虚浮,多为:脾虚湿蕴。

17、心血瘀阻见:面色口唇青紫。

18、脾虚湿阻可见:面黄虚浮。

19、脏腑精气衰竭则:肉消著骨。

20、中焦有火则:形瘦食多。

21、瘫痪的特征是:四肢不用,麻木不仁。

22、痿证的特征是: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

23、痹证的特征是:关节肿痛,肢体动作困难。

24、热邪壅肺则:鼻翼煽动。

25、肺胃热毒则:咽喉红肿溃烂。

26、肝风内动可见:横目斜视。

27、小儿慢脾风多见:昏睡露睛。

28、肾精耗竭可见:瞳仁扩大。

29、黑珠属肝称:“风轮”。

30、白珠属肺称:“气轮”。

31、瞳仁属肾称:“水轮”。

32、筋之精为:黑睛。

33、骨之精为:瞳仁。

34、血之精为:眼络。

35、耳流白脓为:缠耳。

36、耳流臭脓为:耳疳。

37、气阴两亏,虚火上浮,可见:色淡红不肿,微痛反复发作。

38、肺胃热毒壅盛可见:咽红肿疼痛,甚则溃烂。

39、肺胃热毒伤阴重证可见:咽喉出现白色假膜,刮之不去或随即复生。

40、肾在舌分属部位是:舌根。

41、心肺在舌分属部位是:舌尖。

42、湿热内阻可见:舌苔黄厚腻。

43、痰饮水湿内停可见:舌苔水滑。

44、胃阴耗损,胃气虚弱:舌苔剥。

45、舌淡白、胖嫩而滑,多属:脾肾阳虚。

46、舌瘦薄、色淡者多属:气血两虚。

47、提示胃气大伤,胃阴枯竭为:舌光无苔。

48、提示正气渐复为:舌苔由厚变薄。

49、舌苔由薄转厚为:邪气入里。

50、舌苔厚腻骤然消退为:胃气绝。

51、胃之气阴两伤可见:镜面舌。

52、湿热可见:黄腻苔。

53、热盛津伤可见:燥苔。

54、瘟毒内盛可见:粉白苔。

55、湿病化热,津液暴伤可见:苔白糙裂。

56、素体阴虚火旺复感风寒之邪可见:绛舌薄白苔。

57、气营两燔的舌象:绛舌黄白苔。

58、里热挟湿的舌象是:红舌苍老滑苔。

59、风痰病机是:肝风挟痰。

60、寒痰病机是:寒伤阳气,气不化津。

61、湿痰特点是:痰多色白滑。

62、寒痰特点是:痰白而清稀。

63、疹的特点是:高出于皮肤,摸之不碍手。

64、斑的特点是:平铺于皮下,摸之不碍手。

65、湿疹的病机是:风湿热留于肌肤。

66、缠腰火丹的病机是:肝火妄动,湿热熏蒸皮肤。

67、隐疹的病机是:营血虚,风中经络。

68、小儿指纹紫为:内热。

69、小儿指纹色淡为:虚证。

70、热扰心神则见:谵语。

71、心气大伤,精神散乱则见:郑语。

72、太息表明:肝气郁结。

73、呃逆表明:胃气上逆。

74、实热证则:咳吐粘痰黄水。

75、虚寒证则:咳吐清水痰涎。

76、胃阴虚则:干呕。

77、食滞则:呕吐酸腐。

78、呼吸困难,短促急迫为:喘。

79、呼吸气急而短,不足以息,数而不能接续者为:短气。

80、喘息气粗,声高息涌为:实喘。

81、咳嗽胸闷,纳呆,泛恶,头晕目眩,苔腻脉滑者为:痰饮。

82、湿温特点是:午后热甚,身热不扬。

83、阳明实热特点是:日晡热甚,汗出大便干结。

84、阴虚火旺则:午后低热。

85、湿热交阻则:身热不扬。

86、阳虚可致:自汗。

87、阴虚可致:盗汗。

88、里热亢盛则:蒸蒸汗出。

89、气血运行不周则:半身汗出。

90、头顶痛属:厥阴经。

91、前额痛属:阳明经。

92、有形实邪闭阻气机为:绞痛。

93、湿邪困遏气机为:重痛。

94、真心痛的诊断依据是:胸痛持续不解,面色青灰。

95、肺痈的诊断依据是:胸痛而咳吐脓血。

96、肺痈为:胸痛、身热、咳吐脓血腥臭痰。

97、肺阴虚为:胸痛、潮热、盗汗、咳痰带血。

98、肝火炽盛可致:胁肋灼痛,面红目赤。

99、肝气郁结可致:胁胀痛,太息易怒。

100、胃脘冷痛多因:寒邪犯胃。

101、胃脘隐痛多因:胃阴虚。

102、蓄血可见:小腹剌痛,小便自利。

103、虫积可见:绕脐痛,起包块。

104、行痹可见:四肢关节游走窜痛。

105、著痹可见:关节疼痛重着不移。

106、实热便秘特征是:高热,腹满胀痛,舌红苔黄燥。

107、阴虚便秘特征是:便干,舌红苔少,脉细数。

108、湿热蕴结大肠多见:便溏如臭糜,泻下不爽。

109、脾虚中气下陷可见:肛门有下坠感,甚则脱出。

110、肝胃蕴热则:口中泛酸。

111、火邪炎上则:口苦。

112、迟脉为:脉来一息不足四至。

113、代脉为:脉来一止,止有定数。

114、结脉为:脉来一止,止无定数。

115、虚脉见于:气血两虚。

116、微脉见于:阳气衰微。

117、濡脉与弱脉不同处是:部位。

118、短脉与动脉不同处是:流利度。

119、促脉与疾脉不同处是:节律。

120、浮脉与散脉不同处是:力度。

121、实脉的脉象是:三部脉举按均有力。

122、洪脉的脉象是:状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123、滑脉的脉象是:脉来流利,应指圆滑。

124、突然大出血时多见:浮大中空。

125、长期慢性出血,而致气血不足可见:浮而细软。

126、气血耗散,脏腑精气欲脱可见:浮大无根,按之消失。

127、浮脉可见:脉象轻按即得。

128、实脉可见:三部脉举按均有力。

129、肝郁化火多见:弦数脉。

130、气分热盛多见:洪数脉。

131、内热食积多见:滑数脉。

132、肝火夹痰为:弦滑脉。

133、阳明热盛为:洪数脉。

134、寒凝血瘀为:沉涩脉。

135、表证挟痰为:浮滑脉。

136、虚脉的脉象是: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

137、芤脉的脉象是: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138、滑脉的脉象是:流利圆滑如珠走盘。

139、数脉的脉象是:脉来数一息五至以上。

140、濡脉的脉象为:浮而细软。

141、细脉的脉象为:脉形小而应指明显。

142、微脉的脉象为:极细极软,若有若无。

143、疮疡阳证为:高肿灼手,根盘紧束。

144、疮疡已成脓为:按之边硬顶软,有波动感。

145、痞是:心下满,按之柔软无压痛。

146、积是:腹内有块,按之坚硬,推之不移痛有定处。

147、聚是:肿块时聚时散,痛无定处。

148、症见恶寒发热,腹痛泄泻是:表里同病。

149、症见恶寒发热交替出现是:半表半里。

150、舌苔黄白相兼是:由表入里。

151、实热证可见:蒸蒸汗出。

152、亡阳证可见:冷汗淋漓。

153、畏寒肢冷,少气乏力,舌淡嫩是:虚寒证。

154、发热恶风,自汗,脉浮缓是:表虚证。

155、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脉浮紧是:表实证。

156、外感寒邪出现恶寒发热为:阴胜则寒。

157、久病体虚出现畏寒肢冷为:阳虚则寒。

158、阴虚证可见:渴不多饮。

159、温病热入营分可见:渴不多饮。

160、热极似寒属:转化。

161、寒极似热属:真假。

162、阴阳两虚属:同病。

163、属转化关系为:因虚致实。

164、属错杂关系为:上热下寒。

165、属格拒关系为:真寒假热。

166、表寒里热属:错杂。

167、上盛下虚属:错杂。

168、表证和里证,同一时期出现属:同病。

169、邪实为主、正虚为次者是:实证夹虚。

170、正虚为主、实邪为次者是:虚证夹实。

171、正虚与邪实均十分明显者是:虚实并重。

174、胸中烦热,频欲呕吐,腹痛喜暖,大便稀溏,此属:上热下寒。

175、恶寒发热,无汗,头痛,烦躁,口渴,脉浮紧,此属表寒里热。

176、身热面赤,口渴,脉大,但欲盖衣被,渴喜热饮,脉大无力,此属真寒假热。

177、风邪致病的特点是:发热恶风,头痛汗出。

178、火邪致病的特点是:发热口渴,谵妄吐衄。

179、暑邪致病的特点是:恶热汗出,口渴乏力尿黄。

180、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多见于:外感风邪。

181、手足震颤,肌肉瞤动,肢体麻木多见于:血虚动风。

182、心悸失眠,健忘,纳呆,神疲者属:思伤。

183、遗精滑精,二便自遗者属:恐伤。

184、气血耗散,脏腑精气欲脱脉象可见:浮大无根,按之消失。

185、外感病脉象可见: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186、寒邪致病特征是: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

187、湿邪致病特征是:头胀而痛,胸闷身重,脉濡。

188、少阳病的临床表现为:寒热往来,胸闷食少。

189、表热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咽喉红痛,脉浮数。

190、伤暑的临床表现为:身热多汗,口渴喜饮,倦怠乏力,小便赤短,脉濡数。

191、阴虚证可见:渴不欲饮。

192、瘀血证可见:但欲漱水不欲咽。

193、突然大出血时多见:脉浮大中空。

194、长期慢性出血者多见:脉浮而柔细。

195、胸胁胀痛,咳唾更甚是:饮停于胸胁。

196、咳嗽气喘,不能平卧是:饮停于肺。

197、瘀血证时,面部颜色可见:黑色、青色。

198、水湿内停时,面部颜色可见:黄色、黑色。

199、血虚的病机是:血液不足,濡养功能减退。

200、血瘀的病机是:血液循行不畅或停滞。

251、瘀阻心脉为:痛如针剌、舌质紫暗。

252、阴寒凝滞心脉为:痛势剧烈,突然发作,得温痛缓,畏寒肢冷。

253、热邪壅肺为:发热胸痛,咳吐脓血。

254、肺阴虚为:咳嗽无痰,盗汗颧红。

255、肺气虚为:咳喘无力,气短音怯。

256、痰湿阻肺为:咳嗽气喘,痰易咯量多。

257、燥邪犯肺为:咳嗽,痰少粘稠难咯。

258、热邪壅肺为:发热胸痛,咳吐脓痰。

259、风热犯肺为:咳嗽痰稠色黄,恶风发热。

260、胃寒证可见:胃脘冷痛。

261、胃热证可见:胃脘痞闷。

262、食滞胃脘可见:脘腹胀满,嗳腐吞酸。

263、中气虚弱可见:便溏纳差,腹胀乏力。

264、肝气犯胃呕吐可见:脘胁胀满,脉沉弦。

265、食滞胃脘为:脘腹胀痛,厌食,呕吐酸腐食臭。

266、寒湿困脾为:脘腹痞闷胀痛,口淡不渴,头身困重。

267、中气下陷为:食入则胀,脘腹重坠。

268、胃阴不足为:脘痞隐痛,饥不欲食。

269、脾不统血为:便血、尿血、面色淡白。

270、肝火上炎为:吐血,衄血,面红目赤。

271、瘀血出血为:大便黑褐如柏油。

272、湿泻为:泻下如水,便次多,兼有胸闷,肢体酸重,肠鸣,腹痛轻微,舌淡苔腻脉缓。

273、脾虚泻为:纳少腹胀,大腹隐痛,便溏神疲形瘦。

274、寒泻为:泻下稀水,色白无臭或完谷不化,如鸭溏清彻,舌淡苔白,脉沉迟。

275、脾胃湿热可见:面目黄如橘子。

276、脾不统血可见:便血肌衄。

277、寒湿困脾可见:头身困重。

278、胃阴不足则:干呕呃逆。

279、肝胆湿热则:口苦泛恶。

280、胃寒则:口泛清水。

281、热极生风则:角弓反张。

282、肝血虚则:肢体麻木,肌肉掣动。

283、肝阳化风则:突然昏倒,半身不遂。

284、脾不统血则:便血,面色 白,脉缓弱。

285、肝火上炎则:面红目赤,口苦口干,烦躁易怒,吐血衄血,脉弦数。

286、肝气上逆则:头痛、眩晕、呕血。

287、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

288、肾阴虚可见:遗精。

289、肾精不足可见:小儿骨骼痿软。

290、肾气不固则:小便失禁。

291、膀胱湿热则:小便频急而痛。

292、呼吸浅表,呼多吸少,动辄气喘,此为:肾不纳气。

293、少气不足以息,此为:肺气不足。

294、太阳病传入少阴属于:表里传。

295、太阳病传入太阴属于:越经传。

296、病初起表现为太阴经证候,称为:直中。

297、病初起表现为三阳经同病,称为:合病。

298、身热,面目俱赤,便秘,腹胀,口干咽燥,呼吸气粗,苔黄,脉沉涩,此属:中焦病证。

299、身热不扬,胸闷不饥,头胀身重,小便不利,大便不爽,苔黄腻,脉濡数,此属:中焦病证。

300、厥阴病证属于:寒热错杂证。

301、少阳病证属于:半表半里证。

302、肺胀,喘咳,胸部满闷,缺盆中痛,其病变属于:手太阴肺经。

303、嗌干,心痛,渴而欲饮,目黄,胁痛,其病变属于:手少阴心经。

传播正能量,帮助需要人受益,多积累一分功德!

[冯济相本草日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