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文看懂物演通论中的存在性

 文同2ihf5teu68 2020-02-26
直到物演通论出现
才真正弄清了
意识的源头

既往哲学,包括今天的科学终究也没有说清意识是什么?意识究竟是硬态质料的构成还是虚体能量,又或是形式?其根本从未有人说清过,而本文我们将以既往思想家从未思考过的角度来看看意识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在物演通论中,意识是逻辑序列和意志序列的结合,其目的也就是为了维持意识载体的稳定存在.

而逻辑序列和意志序列是感应属性的代偿增益,其根源是存在性,是代偿属性在人类阶段的表达.

01

存在性的来源

我们知道,无论任何生物都无法触及客观本体,也就是说无论是既往哲学的唯物论、唯心论其实都是人类这个载体主观臆造的,包括宗教、科学都是如此.

尽管科学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研究客观世界,但事实上不是,因为它仍旧是人类精神统摄中的产物,区别是其是否符合依赖模型的实在论,是否满足对应阶段人类的求存.

为什么这么说呢?

要知道今天人类追究物质的始基质料,可以追寻到夸克,但是你却不能说夸克就是最小的始基质料,因为夸克还是能够继续分割的

又比如说能量,这是人类今天无法说清的,因为能量的组成单元或者说能量组成单元的更小组成单元是什么,人类仍旧是追究不了的.

所以,无论是夸克还是能量,其实都是受到人类自身精神的约束.

人类不可能完全脱离自身的感知去认识外物也就是我们无法越过自身的精神统摄去认知外物.

而且就算我们知道了始基质料的成分,但是我们仍然无法说清楚万物为何会有呈现这样一种从简单到复杂的世界万物.

就好比说:

“假如夸克是万物的组成单元,但是同时夸克组成的石头、美洲豹、人类等为什么会呈现这样一种的表现形态

既然我们不能直接触及客观本体,我们能通过什么方式去研究自然哲学呢?这成了自笛卡尔以来的认识论哲学的主要问题.

但结果却是...

无论是认识论哲学还是后面的语义论哲学,非但没有更深入的研究自然哲学,反而却逐渐偏离本体论,致使哲学沦落.

那么物演通论究竟是如何研究自然哲学的呢?

古希腊有四因论,既往哲学更多是在质料因和形式因中追究,而几乎没有在目的因和动力因中探究自然万物.

而本书就是通过研究万物的动力因和目的因的角度去探究自然万物的呈现形态,探究自然哲学.

前面我们说过:

即便我们知道了万物的始基组成单元,但是我们仍旧说不清楚万物演化的动力因和目的因,那说明万物都是含有一个不曾被提及的性质,正是这个先天自带的性质导致万物呈现一种从简单到复杂的直观呈现形态.

一旦了然这个先天自带的性质.

那么即便是无法认识万物的始基组成单元,我们也能认识到万物的演化为何会有今天自然科学的一系列呈现,知道为什么石头、美洲豹、人会有区别的根本原因,即便这三者本质上都是同样的人类不可能触及的始基质料.

所以物演通论是假设有一个客观的先天自带性质,就好比说任何一个物体都有一个无法触及的客观本体,和这个客观本体所自带的性质,这就是存在性的来源.

02

存在性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为了读者更好的理解存在性的涵义,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解读,尽管这三种解读背后的内涵其实都是相通的,但是这样的直观解读会让你在阅读原著的时候直接代入,以便理解.

因为存在性始终是在表达这三个方面:

1、存在性的构成

存在度、代偿度、存在阈三者之间的关系构成存在性的内核,是我们理解存在性概念的重要内容,存在度递弱通过代偿度递增来弥补存在阈的失量,二者共同构成存在阈(关于存在度、代偿度、存在阈的具体解读在以往的文章已经写得非常详细,在此不再赘述).

2存在本性的缺陷性、求存性

存在性就是本书中说的递弱代偿可以理解为自身先天的缺陷本性、求存本性,也就是物自性,这是存在的客观元质,也是客观的非属性存在,是万物呈现为万物的根本原因,是存在分化或次分化前就具备的存在本质.

存在性决定了某物能否存在、为何存在、以及如何存在.

为了更好的理解存在性,我们可以把存在性中的缺陷本性理解为(具象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增,也就是任何万物都有能量耗散的本性;

求存本性就可以理解为逆熵增本性,也就是是通过求存本性所代偿出来的属性将耗散的能量重新规整,以达成任何物类存在所必须满足的稳定存在的阈值.

3、稳定性、时效性

存在性也可以直接理解为任何物类的稳定性或者物类的整体生存时效性,比如说到石头的存在性、细菌的存在性、人的存在性,其实直观表达的就是石头、细菌、人的稳定性,整个物类的总体生存的时效性.

我们只能感知相对的属性存在

任何具体的存在者都是有限的存在或衍动性存在,所以任何具体的存在者都不可能是存在的本体,我们感知中的任何存在者也都只能是相对的属性存在,因为我们只对属性存在可感知,对于无属性的始基存在,我们是无从感知也无从探讨.

03

存在性的重要性

对存在性的揭示就是对存在论或本体论的重建,这将从根本上颠覆既往哲学体系,解决既往哲学遗留下来的问题.

其重建的核心在于根据探求万物的相对存在,去找到万物的演化规律.

而且人类自身本就是衍存进程的一个部分,且处于变幻不定的无形状态之中,那么如何去找到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存在性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因为存在性决定着万物的质态(存在形式),是自然哲学的关键,从而找到人在自然的界的位置,以及预测未来.

存在性决定一切存在物的质态最直观的表达就是代偿属性,包含结构属性、感知属性、能知属性、能动属性,万物的不同就是万物的共同本性所彰显的属性不同,无关质料.

因为万物都是同一不可被认知的质料的不同编织物,只是表达出来的属性不同.

也就是说存在的“质”与“态”的统一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也是“存在性与存在形态”的统一;

也就是说自然哲学的导向从此不再是追问绝对存在,而是追问那个构成世界万物的存在性,也就是根据外物的变化获得其间的演化规律.

能知和所知也都是都被深层的存在性决定。

能知指的是主体先天被规定的感知方式,而所知指的是主体的感知方式和对象的可感属性的集合,在(存在性或存在度)决定知(包括作为能知的形式和所知的内容).

而人们通常忽略存在性,表层上觉得仅仅是“能知”(形式)决定“所知”(内容),实际上二者共同被更深沉、更本质的存在性(或存在度)决定,所以,存在就是存在性的体现.

比如说,在人类的认知逻辑里,万物都是原子、分子、细胞等这些质料组成,因为人类的这种认知逻辑是被预先规定的,唯有这样的认知形式才能使得人类这个载体获得稳定存在;

而对于蝙蝠、蟑螂、蚂蚁的感知逻辑来说,他们认知的万物质料又是另外的组成,尽管对象都一样,但是因为自身的感知逻辑不同导致质料的认知不同.

存在性决定精神本体精神本体只是本体的属性,而不是本体,客观本体是无法被触及的,精神也就指的是精神载体之外的存在,虽然精神规定性(即“能知”)成为形而上学的禁闭.

但精神本体(即“能知”,即精神规定性)只是精神载体的代偿属性,而非存在本体,由存在性所决定.

递弱代偿的存在性贯通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社会哲学

递弱代偿是对作为整体存在的统一性表达,而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社会哲学分别只是对同一物演源流不同角度的表达.

既往的认识论把人与物割裂,既往的社会学把自然与社会割裂,都是狭隘视野下的认知错误,也是对存在统一性整体的无知与割裂,而唯有将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社会哲学统一才能理清其间缘由.

04

存在性与属性的关系

本性和属性。我们需要明白两个含义:

1、非属性存在的本性(即缺陷本性和求存本性),是指存在物的客观元质(本质),是本书预先假设的先天特性

2、属性指的是存在物的结构属性、感应属性、能动属性(具体质态,主观理念)等,是本性在后衍存在的表达,是为弥补存在的缺失,使其满足存在阈.

本性延伸出了属性。“性”指的是指谓者及其指谓对象的衍存和依存之“本性”,“理”指“属性”(即代偿性耦合实现),即经性和理的层层虚拟或层层抽象即成“真理”,所以说“性”和“理”同一脉系,也就是说“性”(本性)逐步演变成了“理”(理属于属性的一种),即本性是客观元在变化的动因,也是属性的发生源.

因为客体(或客观世界)无法触及,所以‘物存状态’(模型表象)是经过作为主体的人对万物感知变塑后的纯逻辑认知结果,这个结果是作为客体(或客观世界)的万物的可感属性与人类感知属性的耦合的结果.

结尾:存在展开为递弱代偿的存在性

递弱代偿是决定论,求存本性是元在的非逻辑规定性,它决定了存在以递弱代偿的求存方式以实现为存在,也就是说递弱代偿就是存在本身,因为存在是感知中的属性存在,所以存在属性耦合为递弱代偿的存在性,就直接可视为存在本身.

所以递弱代偿法则是存在的根本规律,是一切规律的规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