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形意传灯录:商式形意拳传承轶闻与秘传功法

 山峰云绕 2020-02-26
形意传灯录:商式形意拳传承轶闻与秘传功法

曹志清先生

京武功夫如是说:

本文作者虢筱非,从师曹志清先生。2000年北京出差,逛琉璃厂中国书店,无意间购得《形意拳理论研究》一书。成就了作者和曹志清先生之间的师徒之缘。两年书信答疑解惑,2002年曹志清先生见面手把手教授,其后往返长沙太原之间拜师入门,再到利用电话、网络请益授艺。2008年执笔整理写下商式形意拳传承以及形意拳练习技法和途径。以下摘自其中篇章,供各友学习。


  据曹师(曹志清先生,下同)说,他的师父商长锁就是一位下下人,在武术方面却具有上上智。

  商师爷解放前是太原街头一位卖烧饼、馒头的小生意人,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解放初,人们的政治热情高涨,基本上每个基层单位都订阅了报纸。逢上重大节日或政治活动,报纸上刊登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等,工厂里还分车间安排时间组织大家读报学习。把报纸塞在商长锁手中,以他的文化水平也没办法读下去,只能听人读报纸。

  商师爷一生嗜武,几乎是一有空闲时间就练拳、琢磨拳艺。特别是他晚年,将所学到的形意、八卦、太极、少林五行熔铸一炉,开创了一支风格独具的形意拳门派。其中仅一个劈拳,就琢磨出了20余种练法打法。为形意拳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商师爷名治,长锁是他的字,河北宁晋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出生。从小随父母一起逃难,是他父亲用扁担箩筐挑到山西去的,在太原定居后,住在满洲坟,就是现在五一广场晋阳饭店的后面。

  这个“满洲坟”,原来是专门埋葬满洲人的地方。明亡满族人入关建立清朝后,在全国各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都驻有八旗军队,八旗官兵携家带口,在所驻城市都有专设满洲人生活区,也有专设葬地。这些葬地是禁区,不准进入践踏,到清末时禁令松弛,一些逃难的人没有地方居住,于是就在那里搭个简易的遮风避雨棚子来栖身,后来人越来越多,就成为了住宅区。

  商长锁没有进过学校,没有文化,别无谋生长技,解放前,在街头摆了个摊子卖烧饼、馒头,做点小生意,虽然无大的利润可谈,但也还勉强能维持生计。他一生最大的嗜好就是学拳练武。

  有句话说“穷文富武”。旧时学拳是很花钱的事,穷得叮当响的商师爷却在武术上学得一身本事。他的学艺经历,说来辛酸。

  他先后曾拜过好几位师父,第一位师父是董秀升,以行医为生; 第二位师父是穆修易,主要是务农为业; 第三位师父是曹克,系河北人氏,是以钉鞋为生的小生意人。

  商师爷入董门是由李桂昌介绍的。董秀升是一位有名的中医,他在《形意五行精义》自序中说:“既服务于医事,日与病人周旋,营营于寒热表里,斤斤于补泻温凉,极劳极苦极沉闷。日所见多憔悴之色,耳所闻唯呻呤之声。”所以他中年行医之余热衷于倡导武术。

  董先师晚年染上了吸大烟的瘾。那时商师爷只是做点卖烧饼、蒸馒的小本买卖,供不起师父大烟土,所以学艺也非常困难。

  商师爷曾尽其积蓄,花120块银圆为董先师买了件“摊羊皮筒子”。 “摊羊皮筒子”是山西方言的叫法,是一种类似马夹的无袖开襟皮背心,是羔羊皮的。这种皮料毛短皮软,皮内有绒,在羊皮料中属于质地最好。

  当他兴兴致勃勃地送去董家孝敬时,董先师正躺在炕上抽大烟,连头也没抬起,看都没看一眼,很不在意地说了句:“你扔到柜顶上吧”。

  曹师说,有一次商师爷问董先师:“师父,虎扑子(即虎形)是怎么回事?” 董老先师怒道:“一个虎扑子三千块光洋哩!你能学得起!”吓得商师爷再也不敢多问了。

  商师爷很有人缘,与几个师兄弟都相处得非常好,比亲兄弟还亲。于是凡师兄弟们学到的东西,都来商师爷家相告。

  尤其是被当时称为董门“四大金刚”之一的张振刚,只要有时间,就一定要到商师爷家中作客,两人相互切磋技艺,并把他在董先师那里所学到的东西,全部再转告给商师爷。所以后来商师爷向曹师他们一提起这些往事,就对他的那位张师兄谢不绝口。

  为什么张振刚能从董先师处学得拳艺呢?原来张是一位火车司机,是当时拿高薪的职业。他跑车能买到大烟进供师父,董先师抽大烟来劲后,就兴致很高地教拳。

  董先师去世后,也就是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商师爷又拜在穆修易门下,继续学练形意拳。

  每逢年节,他都去穆家“拜节”,送上两袋白面,一篓菜油。那时山西习惯用来装油的篓子是荆条编的,刷上桐油后,装油不漏。穆是太原市郊马庄人,他中年以后虽在各学校兼任武术教职,但其家主要是以种地为生,平时吃的是自产粗粮。商师爷送去的白面是细粮,穆能吃上细粮,有点感动,于是解囊相授。得到了穆先师真诚的传授,从此技艺大进。

  商师爷遇上他的第三位师父曹克,那还是在跟穆先师学拳的过程中。说到这事,曹师向我绘声绘色地讲过一个小故事。

  商师爷每天早晨都去满州坟空地练拳,街道转角处有一位钉鞋的老人,也每天早早地坐在那里开始干活。

  一天,商师爷练完拳以后正往回走,路过这位老人面前时,老人就用小锤子使劲地往鞋底上一砸,边砸边嘀咕了一声:“唉! 白磨鞋底子。”当时商师爷以为他在和别人说话,没有在意,于是就走开了。

  第二天练完拳又一次路过其旁时,老人又说了一句与昨天完全一样的话,商师爷一看周围并没有其他人,心想这个老头自言自语,可能是在说他手里所钉的那只鞋的主人吧,所以还是没有在意地走了。

  第三天商师爷再次走过他的身旁时,他又重复了一句“唉!白磨鞋底子。”

  商师爷就站住问道:“老先生,你这是说谁哩?”

  老人长叹了一声:“唉!还能有谁,说你哩!”

  商师爷问道:“难道你也会练拳?”

  老人说:“不敢说会练,只是略知一二。”

  商师爷那时还不到40岁,正是血气方刚之年,于是就用有点不服气的口气说道:“那咱们比试比试?”

  老人慢条斯理地站了起来说道:“你随便上吧。”

  商师爷一个箭步崩拳窜了上去,可还没接触到老人家的身体,自己却早已被摔倒在地。站起来后还是不服气,说“再来!”于是一连摔了三跤,才知道遇上了高人,跪下就磕头,老人将他掺起来说道:“年轻人有前途,好好学吧。”

  商师爷把老人接回家中,办了一席拜师酒,从此不再让老人上街钉鞋,供养了起来。于是就跟随曹克先师学习形意太极(也叫“五行太极”)、擒拿、点穴、器械等。

  这位曹克先师,说来还真具传奇色彩,他在商师爷家住了几年后,大概在1951年前后,却突然不辞而别,不知去向了。

  太原解放不久,商师爷被吸纳进了山西酿醋厂。他没有生育儿女,后抱养了一个儿子,取名叫商明喜。这个养子小时喜欢打架闯祸,商师爷不肯教他。但他脑子灵活,别的徒弟上门学拳,他在旁看时也学了一些招数。后来他自己又找师伯,也就是商师爷的师兄王世海学。

  说到商明喜小时的淘气,有件事可见一斑:一天早上,商明喜出门到大街上蹓跶,遇上他的一位师叔买好早点回家,一手端油条,一手端着热豆腐。他走上前很热情地递烟,这位师叔因两手都端着东西,连声辞谢。商明喜硬是将烟塞到他嘴上,然后借点火之机,一拳把他打了个面朝天,转身一溜烟就跑了。

  商师爷一生穷苦,中年以前,可以说是把所赚的钱全部都花在了学拳上,到晚年有了一点积蓄,可他的这位养子在外面赌博,被人合伙算计,逢赌必输,欠了两万多元的债。

  1964年的一天,索债人找上门。两万多元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数目,商师爷又气又急,拿出家中现金积蓄,还有多年积赚下来的一些银子,连同几块名贵手表、两辆自行车,全部还债顶债了。家里落得个一贫如洗。

  文化大革命运动刚开始时,工厂里的政治运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组织清查个人历史。他因在解放前被朋友拉去短时间参加过一贯道,其实他也没参与过一贯道什么活动,天天还是卖烧饼。这一来,被定为遣返原籍。

  商师爷回到河北晋宁原籍接受劳动改造,因自小随父母逃荒外出,在老家举目无亲,更无房子菜地,借住在村里一农户的柴房。

  有天大清早,他到村外树林里走走,远远看到两个小青年在练拳,走近一看,其中一位是房东的儿子。便在旁指点了几句,小青年见是被遣送回来受教育的老头,很不起眼,可一试手,被摔了几个跟头。

  小青年回家后告诉父母:住在家里的这老头功夫了得,我们怎么也打不过他。这家房东很支持儿子练拳,于是办了一桌酒席,算是拜师了,还把商师爷一家从柴房请到正房居住。

  半年后,商师爷从原籍回太原厂里上班,不久就办理了退休手续。终日与他的师兄王世海、师弟唐金荣等共磋技艺。

  商师爷为人非常善良厚道,待人十分和蔼,对待徒弟们更是视徒如子,教拳非常耐心。徒弟们到他家学拳时,每到中午总要留下来吃饭,并让老伴去买酒买肉招待。

  曹师时常说,和很多拿钱来就教的拳师相比,商师爷是个爱惜名声的人。尽管他将平生所赚的钱,几乎是全部花在了练拳学艺上,但他教徒弟时却从不索要钱财。晚年生活极其困难,也没有张口向徒弟要过一分钱。

  逢年过节时,众徒弟给商师爷送上一瓶酒,带一条烟,也是在正常情理之中的事情。就是这么一点点心意,他每次都拒绝不收。并且语重心长地告诫曹师师兄弟说:“你们都是拉家带口的人,老人和小孩子们都需要花钱,以后不要给我花这些钱了,还是留给家里人用吧。”

  商师爷的形意拳,是在董秀升门下入门的,后来尽得穆修易、曹克二先师之真传。他能够破除门户之见,博采众家之长,特别是在穆修易的悉心教导下,心领神会了形意拳中的精奥,练就了一身真功夫。

  商师爷生前在太原市周围享有善用、爱打的名声。南来北往的人找他比武切磋,来者不拒,而且是轻而易举地将对方抛起发出,然后请客人喝酒吃肉。

  多年前,一位练武近20年的人从外地回了太原。此人个性很强,眼界很高,觉得别人都不如自己,所以到处找人比试。连赢了两三个有名的拳师后,有人给他推荐了商师爷。于是他就来到商师爷家中要比试,结果连试几次都被抛出丈外,他才心服口服地说:“这才是我要找的真正拳家”!

  商师爷个头矮小,身高只有一米六几,但身灵如猿,坚硬如铁,用起功夫来,可将三四百斤重的碌碡平托而起,且面不改色。直到晚年,运用轻灵功夫之时,忽而在左,忽而在右,左右莫测,一瞬间又转到了别人身后,实在令人难以捉摸。因此,在并州大地,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成为一代形意拳明家高手。但遗憾的是,由于一生操劳,只有68岁就身患疾病早逝。

  关于商师爷传下的形意拳,2002年曹师在长沙为我讲解拳理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咱们这支形意拳,用我师父的话讲,已不是纯粹的形意拳了,自董、穆先师开始,再到我的师父商长锁,已糅杂了不少太极、八卦、少林的东西。在形意拳中,只有商门才有这么丰富。

  至于商式形意拳练法奥妙。曹师说,在商门中,既有表演时的对外练法,也有自己练功时的家中练法,同时还有运用时的练法。

  对外的练法是可以供大家欣赏观看,是属于表演性的;而在家中自己增长功夫的练法和运用的练法则是不让外人看到。其家中的练法,既是增长功夫的练法,同时也有“怎么练怎么用”的成份,到最后则可将长功的练法与运用时的练法合二而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练。

  形意拳在外面的练法和在家里自己的练法是截然不同的。学者如果能够得到形意拳的内练法,那才算是真正得到了“怎么练,怎么用”的传授。

  曹师出版有《形意拳练法用法与功法》和《商式形意拳》光碟,介绍和演练的主要来自商师爷所授。但是在介绍和演练五行拳与十二形拳时,为什么没有将那些练法奥妙拍摄出来公之于众呢?曹师多次声称,这不是保守,是因为在专门锻炼功夫的练法中,用照片没有办法把它体现出来的,用文字更无法把它说清楚,所以其精奥处只能靠口传心授才行。

  商师爷练过很多器械,最拿手的是大枪、剑、虎头钩。


形意传灯录:商式形意拳传承轶闻与秘传功法

  世间学艺,有“师找徒三年,徒找师三年”的说法。

  一个徒弟叩门学艺,要获得师父的接纳和传授,固然是一件难事。一位老师要找到能教明白乃至能承接衣钵的徒弟,也不是一件易事。除师徒因缘际会、必具的经济条件之外,徒弟的悟性、恒心、刻苦耐劳和人品素质等一样都不能少。常言道:“大道非器不传”。器即涵括了求学者自身及外在的种种条件。

  世象纷纭,往往就是这般无奈:有的人条件很好,天赋也不错,但他无心于此道; 有的人特别想学,却又自身条件不够,悟性不高,即使大法加身,也难大成。更何况身处当今商品社会,人们向往的是财富人生,对苦行僧式的习武修炼难得其缘其人了。

  曹师名文,字志清,生活中以字行。祖上世代居住太原城内,他出生于抗战烽火初起的1938年。

  山西自辛亥革命阎锡山当上大都督,经阎的割据统治,客观上获得了26年相对安定的环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太原在当年11月即遭沦陷,在日寇铁蹄蹂躏下,曹师一家和众多普通百姓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曹师说,他自幼就喜欢音乐、书法,更喜欢练拳。因为父亲早逝,同父异母的哥哥结婚分居,剩下体弱多病的母亲带着他和另一位哥哥生活,日子过得十分清苦。想学拳但没有经济条件。

  15岁那年,曹师将年龄虚报成17岁,招工进了山西汽车修理厂(山西汽车制造厂的前身),自己能挣工资了,但找不到教拳的师傅。经常骑着自行车满街跑,后来听说星期天人民公园有武术表演,于是每逢周日都跑去看,默默记住一两招,自己回去后揣练。在汽修厂上班,先在厂供销科,供销科下管有仓库,仓库里没人时就练几下,来了人就不练了。

  18岁那年,曹师参军到了部队。有一位副班长是河北玉田人,会几招武术,便跟着学,但也只是简单地模仿,那时对武术还是懵懵懂懂。在部队呆了一年半时间,后因患阑尾炎,手术后便退伍回到原来的工厂上班。

  曹师投入商师爷门下学习形意拳之前,习过一段时间的查拳。大概在1958年的前后,曹师搬到太原毛织厂职工新村宿舍居住。同院子里先后住有两位武林前辈:杨玉山和靳书子。

  杨玉山是穆修易的徒弟、义子,也是商师爷的师兄。他身材魁梧,解放前任太原毛织厂厂长,每天上下班坐人拉洋车,因他身体太胖,一般洋车坐不下,得定制特宽敞的。太原被日寇侵占时跑到四川去了,文化大革命后期才从四川回太原。

  杨玉山精形意拳,兼习八卦掌。几十年后,曹师传授形意拳时,拳技有不少八卦掌的东西,有些就是向他这位师伯学的。

  靳书子是山东人,在太原毛织厂工作,精通查拳。1958年的一天,曹师找着他说:“靳师傅,跟您学拳行不行?”靳满口答应:“行!”,他高兴极了,从此跟随靳书子学练查拳和单刀。曹师当时并不知武术界的规矩,所以也没有正式拜师,于是靳书子就成了曹师步入武术之路的启蒙师。

  曹师自从学练查拳后,每天骑自行车去工厂上下班时,绕道二十多华里,特地途经五一广场街心花园锻炼一会。

  1963年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五一广场街心公园锻炼身体的人很多,曹师看到两个老头在交手切磋拳艺,只见个头瘦小的老头其身灵步活,忽左忽右,时前时后,而身材高大的老先生却左顾右盼,只有招架之力,却无还手之功,瞬息之间,就被远远抛跌在地。

  曹师驻足观看良久,不舍离去,于是举起大拇指,跑上前去请问尊姓大名。商师爷当时在太原武术一行里是大名鼎鼎的形意拳前辈,对练的那位高个老先生也是一位太极名家,曹师都早闻其名,无缘拜识。这会儿当老头告知是“商长锁”时,顿觉如雷贯耳,当即问到了商师爷的住址:王村北街9号院。

  第二天下班后,曹师即按址找到商师爷家,见面就问是否可以向他拜师学拳,说罢就在他跟前跪下磕头。商师爷扶起曹师,一边倒茶招待,一边说,年轻人想学拳练拳是好事,但得有位介绍人、举办个拜师仪式才行。交待改天再去。

  曹师得到应允后,兴奋地找来同样喜爱武术的好友高起生、陈嘉生、王秀章,告诉他们遇上了练形意拳的商长锁师傅,大家商量一块去学。

  第三天曹师又把三位带去商师爷家,坐谈了一上午,不断表达热爱武术的愿望。商师爷见他们是诚心实意想学拳,便答应收徒。

  拜师学拳,在老一辈拳家眼里是一件不能马虎的事。

  拜师仪式举办得既隆重又有几分神秘色彩。选定一个吉日,商师爷请来他的师兄王世海和几位先入门的徒弟到场,曹师等四人各自将写好的拜师帖子呈上,燃香跪拜本门历代先师后,再磕拜师父和师伯、师叔,然后新入门的徒弟请大家去晋阳饭店喝拜师酒。这样才算正式入了师门。

  曹师初入商门,即遵形意门内古法,学站三体式和劈拳。老辈人教拳,既严格又很保守。不像现在的武馆和公园培训班教拳,今天一式,明天一招,半月一月就教了学员不少招数和套路。

  商师爷授徒,规矩也大。一是不轻易教,一切慢慢来。二是各授一艺,徒弟之间分开教,师徒二人外有第三者在场是不教的,这叫“一法不传六耳”。

  曹师他们4人虽说拜师入门了,但商师爷并不急着教拳。三体式让站了一年半,接下来劈拳练了两年半。入师门几年,再难学到别的招数。


  问: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个入路。师曰:还闻偃溪水声否?曰:闻。师曰:是汝入处。——《景德传灯录》卷十八

  曹师经常叨念一句话:学拳者有四种人:“一是喜欢,二是热爱,三是酷爱,四是痴迷。”

  学拳不爱拳不行,光热爱没入迷也不行。练拳入了迷,行走坐卧都琢磨着,只要人不蠢,没有不开窍的。

  曹师自入商长锁师门,沉浸于形意拳40多年,就真正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对形意拳执著钻研,不仅练之于手,练之于身,而且一有闲暇就琢磨拳理。所悟所得,点点滴滴,记录整理下来,于是就有了上百万字的《形意拳理论研究》等几本专著。

  站了一年半三体式,1964年秋天,商师爷终于开始教曹师练劈拳了。可一个劈拳就又让曹师练了两年半。

  为什么一个简单的劈拳入门要练这久?不是动作有多难学,要那么长时间才能学得会。而是在商师爷的传授中,一个劈拳又有很多种练法,每一种练法不仅要把动作练得精熟,还要通过简单的一招一式练出功夫来。

  功夫要从上往下练,要练到身上。光练在手上还不对,要练到腿上。练到腿上下盘就沉稳了,仅是手上功夫还是轻飘飘的。

  以我们平时所见的单手正圆劈拳来说,它并不是一个复杂拳式和高难动作,学起来幷不难,仅仅是一个“拳钻、掌劈”的动作,一左一右、一来一往反复练习而已。聪明人一看就能学会,可学会容易练好难,练精就更难。

  练习劈拳的目的,不是只学会怎么练就行了。而是要把它练好,找着它的劲节,弄清它的技法与奥妙,以及掌握好它的尺寸、角度、气血的运行、意念的运用、劲节的收放,以及大圆、中圆、小圆和内圆、外圆、斜圆的练法等等。

  这样一来,要想把劈拳练好,的确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

  根据曹师的讲述,商师爷传下的劈拳练法和打法有二十余种。其中在步法上分有小步、中步、大步、定步、寸步、活步、三角步、四角步、五星步、七星步等练法;在手法上有立圆、横圆、斜圆、大圆、中圆、小圆、内圆、外圆、上劈、中劈、下劈、8字单劈、8字双劈、捋手、按手、反臂,以及单劈拳和双劈拳等多种练法;在劲节上有明劲、暗劲和化劲不同的练法,在身架高低上又有大架子、中架子、低架子之分。

  形意拳的精华全在劈拳。练形意拳,以劈拳始,以劈拳终。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形意拳的套路,基本上都是以劈拳为起势和收势。二是说,学劈拳开始,至五行拳、十二形练习,经过五年十年若干轮回把每一招一式练好后,有的前辈仅把劈拳留下来作为终生操习之招。

  练习劈拳不是简单练招,而是要抱定这简单一招找到劲,练出劲,练出功夫来。以一点寻求突破,从一招求得深入。一般来说,也像站三体式一样,要经历刚、柔、韧、活四个阶段。

  通过劈拳反复练习掌握了形意拳的要领、诀窍后,再学练其它招式,就会举一反三,一通百通。这是老祖宗的一种智慧,是历代先师的智慧结晶和体悟心得。初学者须切记勿忽。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想领略桃花源里无限风光,必须寻觅到那“仿佛若有光”的秦人洞而入;要探索形意拳无穷奥妙,劈拳就是通向其中的“入口”。

  编故事的时候多看看当年的事情,了解下当年的历史,别把现代的事拿到那时去说,让人看笑话了,那年月,一般的家里有个三五百就是有钱的人家了,万元户是什么时候的,80年代才出来的,还是户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