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商隐《夜雨寄北》美在何处?三重美感,归于两个字:朦胧

 qiangk4kzk8us4 2020-02-26

中国的古典诗歌向来追求抒情。从《诗经》开始就已经有了抒情的文学传统,诗缘情、诗言志本质上都是为了表达情感的。

这种抒情的文化传统所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哪怕只是短短的28个字所构建成的一首简单的古诗,其中也有着诸多的情感的美。这种情感的美又并不是直接表露出来的,而是借助于意境来展现出来的,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含蓄。

而这种含蓄,在艺术手法上来讲又称为朦胧。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朦胧美感。这首古诗的朦胧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对象的朦胧美感

也就是说,这首古诗所呈现对象是朦胧的。主要体现在君问归期未有期当中的“君”指的是谁,现在并不明朗。

有的人说是写给妻子的,有的人说是写给他的好朋友的。但无论是写给谁的,都非常明显的体现出了此人在李商隐心中的重要性,而且也表达了诗人对两人相见的美好期待。但诗人在诗歌当中并没有直白地表露出来,所以就造就了对象的朦胧感,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无数的想象的空间。

二、情感的朦胧感

正是因为对象的并不明朗,所以这份情感的抒发也是一种朦胧的存在。正如诗人在第三句当中所描述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在这个美丽的时刻,诗人究竟是和亲爱的人一起互诉衷肠,还是和昔日的老朋友一起挑灯夜话,都不得而知。

同时,却话巴山夜雨时。巴山夜雨时诗人所想到的是什么呢?等到那个时候必然有不计其数的事情要回忆,也必然有无穷无尽的话语来说给对方听。有好事或许也有坏事,是开心的还是快乐的,还是此时此刻真情打动人心的。但究竟要说什么,同样也是朦胧的,不明朗的。

王国维在谈到姜夔的词作时曾说: “虽格韵高绝, 然如雾里看花, 终隔一层。”由此来看李商隐的这首古诗。其实也完全适用于这样的评价。

三、意境的朦胧

李商隐的很多诗歌都是意境迷茫的,很容易呈现出一种扑朔迷离的朦胧美。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人心中已经存在了一份惆怅。而巴山夜雨涨秋池,更是让诗人的心中充满凄凉。但是后面两句诗人就采用了虚写的手法。为何会如此?

就是因为现实当中根据眼前根据眼前的情景,用想象和记忆的方式构造出来朦胧的诗歌意境。何当共剪西窗烛,巴山夜雨涨秋池。用一个理想化的超现实的世界,把目光投向不确定的、模糊的、朦胧的未来,来解除现在的相思之苦。

这是诗人的自我想象,这是诗人朦胧的追求。

《夜雨寄北》,烟雨朦胧的夜晚,是诗人的一场白日梦,寄托了诗人对未来的最美好的想象。因为是不确定的,因为是朦胧的,所以才会如此的吸引人。我们不但能够进得去诗人的世界,我们也能想象我们的世界中如何期待那种诗意的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