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近代检疫:战胜东北鼠疫伍连德的传奇

 林小霖 2020-02-26

东北鼠疫期间的伍连德和医疗人员(网络图片)

1910年11月,东北爆发肺鼠疫,而后席卷整个东北。这种传染病通过飞沫传播,非常迅速,致死率也很高。当年12月,年仅32岁的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伍连德临危受命,奔赴哈尔滨开展鼠疫防疫工作。

伍连德发明了中间垫有药棉片的双层纱布口罩(被时人称作“伍氏口罩”),同时采取了严格的隔离措施以及火化因感染而逝的死者尸体。多措并举,用5个月的时间于1911年4月将东北鼠疫完全扑灭。梁启超赞其曰:“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

受新冠病毒疫情影响,伍连德微信指数急速攀升

接下来的史料就和这个传奇人物伍连德有关,同时它也展示了中国近代检疫事务的发展和海关的关系。

1930年,伍连德博士领导的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成立,虽然只存在了7年,却是中国检疫事业的发展期。

那么,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为什么要成立呢?成立之前,中国近代的检疫事业是什么样的呢?

近代海关总税务司署的第4304号通令也许可以回答这些问题。

这份通令长这样

这篇长达6600余字的通令,是由当时的总税务司梅乐和于1931年9月9日在上海签发的。从通令中可知,当时中国主要是通过求神祈福等聚众游行的方式解决霍乱、鼠疫、天花等疾病。

而世界上当时对于疫情的认知,已经意识到联合行动的必要性,分别于1852年在巴黎、1866年在君士坦丁堡和1874年在维也纳召开了三次世界性会议,中国都没有派代表参加,但是防疫的事情对中国来说刻不容缓。

中国该怎么办呢?原文用了这样一句话“But who was to take the lead in this matter? ”自1873年开始,厦门、上海等地税务司根据实际情况,已经开始履行了部分防疫职能,比如海关关医被任命为港口检疫医官、海关监督公布了上海港卫生章程。总税务司署陆续回顾了海关在检疫方面所做的工作,并明确提出,这些虽不是海关的职能,由于每个口岸当时并没有检疫机构,这些工作都由海关来做。可以说,海关在近代时期为中国检疫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29年9月应中国政府邀请,国联卫生组织专家组来到中国考察港口公共卫生事业,在这次考察中,专家组与中国共同起草改组建议制度计划,建立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希望以此来逐渐改进中国公共卫生制度。 据此,1930年春行政院决定全国检疫工作由海关移交卫生部管辖,而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就是卫生部成立的专职机构,由伍连德博士任处长,在两年之内逐步接管。

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于1930年成立,此通令于1931年9月发出,截至发出之日,全国只有三处口岸检疫工作由海港检疫处接收,所以这篇通令也是督促各地海关积极配合海港检疫处的工作,要求各地海关必须于1932年7月1日全部移交完毕。但是移交不意味着完全放手,从通令中还得知,海关即使已经移交了检疫业务,仍在很多地方提供了经费支持,比如江海关(现上海海关)每月提供五千元,厦门海关每月提供二千元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