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场实录】采访银雀山汉墓竹简发掘亲历者

 细雨青衫 2020-02-26

琅琊有国,汉室流芳

既然开此公众号,

那便认真与诸位分享

大汉琅琊国境内的点滴故事

今日主角:汉简界扛把子

【银雀山汉墓竹简】

    1972年,在山东省临沂市城南的银雀山附近,地区卫生局基建工程中偶然发现了两座汉代墓葬。文物部门在清理时,意外地在墓内发现了7500余枚汉简——这就是后来震惊世界的“银雀山汉墓竹简”。

    这几千枚竹简的发现纯属偶然,却破解了千年之谜孙膑与孙子之争,且大量失传、失实的史书古籍一齐面世,简直是一场史学界、文学界及书法界的惊世大发现。

    这一发现被列入“新中国30年十大考古发现”、“新中国50年最有影响的考古成就”、“中国20世纪(100年)100项考古大发现”,2003年银雀山汉简又入选“九大镇国之宝”。

    时至今日,银雀山汉墓竹简已面世46年;今天我们就通过当年发掘工作留下的照片,以及发掘者的口述,走近半个世纪以前,那宗国宝的面世现场。

寻常的古墓葬

受访人:银雀山汉墓参与发掘者 刘心健

  ◎银雀山汉墓发掘者

刘心健(左)、杨殿旭(右)

刘心健:银雀山汉墓的发现,比较偶然。具体时间大概是在1972年4月10日,当时我正在临沂文物组工作。那天,临沂县城关建筑管理站老工人孟季华急匆匆跑来,说在地区卫生局基建工地上发现了一座古墓,通知我们赶紧去看看。

  ◎银雀山汉墓位置图◎

    我们急忙赶去后,发现古墓埋藏很深,距地表约两米左右,周围乱石很多,无法开展工作。就同工地负责人商量,请他们帮忙先清理现场,三天后我们再来。当时,我们也认为不过是一般古墓,快点挖掘完,不耽误工人施工。

  ◎银雀山汉墓发掘现场◎

记者:这么说,古墓的发现和竹简的发掘,都是很偶然的了。那么,你们是谁先发现的竹简哪? 请你谈谈具体挖掘经过。

刘老:三天后,也就是14日,我和张鸣雪老师( 时为文物组工作人员,74岁) 、杨佃旭( 时为临沂县图书馆管理员)三人一早就来到了工地。

    因为我们没有照相设备,按照野外考古要求,我们临时请临沂东方红影院的锺俅同志拍摄了发掘现场外景。我们三人经过分工,确定由张鸣雪老师在上面负责看管工具和出土上来的文物,我和杨佃旭同志下坑挖掘。

  ◎发掘现场◎

    上午,我们打开了木椁(棺材外面的大棺材一一笔者)的盖板。露出了椁室。椁室内的构造是:东侧为棺木,西侧为边厢,中间用一层薄木板隔开。边厢是堆放随葬品的地方,竹简就是从这里发现的。

  ◎发掘现场◎

  ◎银雀山一号墓棺、木椁及边箱◎

竹简出世

    下午,我们两人在工地工人的协助下(他们负责抽排清理墓内泥水),自上而下,由南向北,一层层取出随葬品。

  ◎发掘现场◎

    大约在下午4点半左右.我们在边厢北端发瑚了一个歪斜的椭园型木兀和它上面的彩绘筒形漆耳杯,与一堆烂在一起的竹片条儿粘在一起,没法单独取出。

    当时我们认为这些已经腐朽的竹片儿不过和边厢南端盛栗子、核桃的篓片是一样的东西,所以拆断了一些也没在意。

  ◎发掘现场◎

    后来,老杨从水中摸出几个铜钱和一个竹片残片递给我,说上面好像有字。我接过铜钱一看,是西汉的“半两” 钱。再看竹片,上面模糊不清。我当时脑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这是不是古人写书用的竹简哪?

  ◎发掘现场◎

    犹豫了一下,我小心地取出了一根较长的竹片儿,用清水慢慢地一滴一滴地冲洗上面的淤泥和水锈,奇迹出现了:上面有字。仔细辨认,竹片上的字是早期的隶书“齐桓公问管子曰”。

    我高兴极了。忙对他两人说:咱们有了重大发现,这是记载先秦史料的竹简,得马上停工,向上级报告。结果,从那天晚上开始,工地上值勤的人员就换成了临沂军分区派来的解放军同志。

  ◎竹简出土状态◎

   停工待命一天后,我们和省博物馆派来的指导人员毕宝启、吴九龙、蒋英炬同志一道,用两天左右的时间,清理完边厢和棺木,出土了大量的竹简和随葬品。

  ◎发掘现场◎

    在发掘一号墓(一、二号墓是按发掘时间编的号)的过程中,我们又在该墓西侧仅50厘米远的地方,发现了二号墓,又用三天 (18一一20日)的时间,出土了部分竹简。至此,银雀山汉墓竹简和随葬品全部出土完毕。

  ◎竹简出土状态◎

  ◎发掘现场◎

惊世发现

记者:翻阅七十年代的报纸、画报,当时对银雀山竹简的出土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中学历史教科书上也有记载。你能谈谈竹简的具体内容和价值吗?

刘老:在银雀山一号汉墓中,共出土竹简及残片四千九百多枚,内容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晏子春秋》、《管子》等先秦文献及《曹氏阴阳》、《相狗经》、《杂占》等十三种。二号墓中出土的竹简较少,仅有三十二枚,内容为《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

  ◎竹简及文物整理◎

    一号汉墓中失传一千七百多年的兵书《孙膑兵法》与传世兵法《孙子兵法》同见天日,澄清了历史上对孙武、孙膑与他们著作的千年悬案,证明了他们确有其人,并各有兵书流传于世。从这点来说,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记者:银雀山一、二号汉墓的墓主人是谁。能否确定它们的具体年代?

刘老:这两座墓的墓主人因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很难说清是什么人的墓葬。不过从随葬品来看, (一号)墓内多兵书简,还有阴阳及风候杂占等书简。却无兵器,墓主人可能不是武将。大概是将军幕府中的谋士吧。

  ◎发掘现场◎

    至于墓的具体年代。从墓内发现的“半两钱”、 “五铢钱”及《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等的使用年代可以推断出,这两座墓的年代,最早不超过公元前140年,最迟不晚于公元前118 年,都是汉武帝刘彻时代的墓葬。

  ◎银雀山汉墓复原模型◎

记者:刘老。竹简出土时是什么样的,现在是怎样保管的?你参与了当时的整理工作吗?

刘老:竹简出土时,由于在墓中浸蚀了两千多年,质地已经腐朽,无法脱水,竹简上的文字,是用毛笔蘸墨书写的,整理时稍有不慎,不仅墨迹会被抹掉,简片也会变成一堆烂泥。所以只有用毛笔蘸着清水一点一滴地耐心冲洗,才能洗去水锈,显出字迹。竹简先在临沂进行了清洗、临摹,这从我以前送来的照片中可以看出来。

  ◎竹简及文物整理◎

    竹简送到北京后,国家文物局成立了由专家、学者组成的“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对竹简进行保护、整理。他们对竹简先进行药液脱色处理,使字迹更加清晰,然后拍照、编号,经无菌处理后放入玻璃管中密封保存。

    竹简现大部分保存在省博物馆,临沂汉墓竹简博物馆内只存有少部分。我和杨佃旭、崔涛等几位同志参加了竹简的前期整理工作。竹简进京后,当时省革委政治部文化组来信(原件现存临沂市档案馆一一笔者)叫我们去一个人参加整理工作,因为人手紧,我们没有去人,失去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考古人员用的架子车◎

    1989年,我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加以系统整理。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孙膑兵法新编注释》一书,这本书前不久已再版,也算是一点小小的成果吧。

记者:谢谢刘老。

银雀山汉简现状

人民日报报道

银雀山汉墓出土文物表

汉简临摹图

    就在银雀山汉墓发现发掘过程中,湖南马王堆,另一个惊世大发现也正在酝酿——1972年4月28日,银雀山竹简出土十天后,辛追夫人墓开棺,马王堆的发现再次震惊世人。

    银雀山汉简已经面世近半个世纪,如今所有竹简都被玻璃条双面夹住放在注满蒸馏水的玻璃管内,放置在山东省博物馆库房内保存,在专家看来,不对外开放,少见光、少见空气的保护状态是非常好的。

    目前,对于古简牍的保护,主要有“脱水”和“不脱水”的区分,但主张“不脱水”的观点占上风。因为脱水是用化学物质把水分从木结构或竹结构中挤出去,又用一些高分子化学物质填充进去,这样竹子、木头还跟原来外形一样,但会存在老化问题,就像塑料用品,老化了,简牍也就坏了。


    银雀山汉简中,只有几片采用了脱水保存的方式。不脱水保护其实也有缺点,虽然蒸馏水很干净,但外界细菌还是会进去,时间长了会长霉点,要是长在墨迹那个地方,字就会消失。


    其实,古简牍出土后应该立即照相,必须先保存原始的照片,脱水则是以后的工作。上世纪70年代,银雀山汉简出土时也拍摄过黑白照片,但有一些字迹的清晰程度不能达到释读要求。

    竹简已存放40多年,部分文字保存状态有了一些变化,因此,对银雀山汉简运用新技术手段进行信息提取也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在今天的技术水平下,对银雀山汉简正反两面进行红外线扫描或摄影,会对竹简的释文、编联有所补益,也更有利于简牍信息的完整保存。

参考:

《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一个震惊世界的发现 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追访记》周永军 朱君

《当年汉简兵书出土震惊世界2000年后要让它重放光芒》舜网-济南时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