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考方剂(散):火郁而发

 房豆豆 2020-02-27

麻杏石膏汤只要是学中医的几乎都会开,但是真正怎么去理解呢?我谈谈我个人的思考。

思考方剂(散):火郁而发---麻杏石甘汤

临床上碰见很多火郁的病人,什么叫火郁?“火郁”一词,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之与热,表现虽有所不同,但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因而后世医家亦每有称“火郁”为“热郁”者。其致病原因颇多,外感六淫邪气;内滞气、血、痰、饮、湿、食均可罹患。

什么样的情况就叫火郁呢?怎么诊断?

中医永远讲的是舌色脉然后参考症状,因为症状很多时候是假的,但是脉舌色往往反映的都是真实的病机,症状是自我感觉出来的,所以往往不是客观的不是真实的,但是脉是最真实的。

第一、火郁脉,中医讲的是取类比象,这就是学中医最精华的部分,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很厚的一个塑料水管子,里面流淌着滚烫的热水,假如郁热不重,可能刚冒着热气,是什么样子呢?假如这个水刚烧开然后关火,热气腾腾是什么样子呢?假如水开了不停的翻滚,水和热气在管子里滚动着会是什么样子?

这热气代表的就是郁热的程度,你摸脉的时候脉一定是沉的,因为外面各种邪气或者痰或者湿包裹着里面的热,气血不能外达,自然摸到的是沉脉,但是脉体里感受到的可能是一种膨大感,膨胀感,或者水已经煎熬的很少了,脉也细了但是躁动感很强。

所以,首先是沉脉,而且沉脉里面是数脉,随着热的程度,膨大感是不一样的,假如气机瘀滞的很重,脉反而出现了迟脉。

第二、舌,这种病人的舌色是红的,因为郁热在内煎灼津液,所以舌色红但是干,少津。

第三、症状是一派热像,烦躁,随热的程度,烦躁之像严重程度不一定,严重的时候甚至表现出真热假寒之像的寒战,所以《内经》病机十九条中讲:诸禁鼓栗, 如丧神守, 皆属于火。什么意思呢?因为外邪把气机瘀滞,阳气不能达外,出现一派寒性,出现牙打哆嗦,寒战,就像丢了魂一样,所以说属于火。

总之临床上千变万化,一定要舌色脉相参考,不能脉都不摸,舌都不看,就问个症状,方子就开出来了。

治疗怎么办?

把郁在内的热给宣发出来。

思考方剂(散):火郁而发---麻杏石甘汤

比如麻杏石甘汤,这个是治疗肺中郁热,每个人都知道汗出而喘,但是得明白机理,是因为肺中郁热不得外发,肺热逼迫肺中津液外泄所以汗出,喘是因为肺中郁热不得散发,肺失去肃降,所以出现喘,这是最主要的病机。明白了这个病机,麻杏石甘汤就能理解了。

首先要明白这种郁火是要往外宣发的,不能用苦寒的药物比如黄芩、黄连直折,否则只会让热越郁闭郁厉害。所以治疗能选用辛凉的石膏,我们都知道石膏的作用途径是胃-肺-肌肉这一通路,辛凉的石膏把肺中的郁热辛散宣透到肌肉这一层,然后用辛温的麻黄打开皮毛,麻黄作用点就是皮肤,就是能打开毛孔,把火散出去,这时候还存在肺气不能肃降的问题,用苦温的石膏降泄肺气,至于炙甘草,辅助正气的作用,有人可能会反对,说甘草是调和药性的,或者中和寒热的,可能都有吧,但是个人认为是在补脾气,气到扶正的作用,可能兼顾调和药性,中和寒热。为什么这么讲,请注意,用的是炙甘草而不是生甘草,按照热很盛,本应该用生甘草更好啊,为什么用炙甘草,而且量很大?甘草经过火之后又苦味了,苦入心,甘入脾,注意,苦味入心后能把心火引下来到脾,甘能补,明白了吗?就像一锅米,没有火能熟吗?这时候才能生米做成熟饭,所以是补脾气的药物。

邪之所凑,正气必须,这时候热郁在里面,除了伤阴,或多或少都会伤及气,所以用炙甘草来补气,加强自身功能。

教课书上,说病机是:外感风寒,邪热壅肺证。

对吗?假如对,为什么温病在太阴气分的时候也用?

所以不管外感风热也好,风寒也好,我们抓住最本质的病机就是一条:肺中郁热,不能外发。

这时候你往外宣发就行了,请注意,是宣发。

引申一点,假如肺热不重呢?用什么方子?桑菊饮,各位再仔细看一下,而桑菊饮的郁热除了有肺中的郁热,还有肝热的性质。

请注意麻杏石甘汤也好,桑菊饮也好,都是宣透郁热的,不能叫做清热。

至于药量,要根据郁热的程度,人的体质等等去选择,有积分热就用积分要,我们临床上最怕的就是照搬用量,举一个简单例子,一个180斤的胖子和一个90斤的瘦子,药量能一样吗?

一个病人微汗出喘和一个大汗出的喘的药量能一样吗?

火郁而发的方子很多,比如栀子豉汤、比如升降散等等。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浅薄理解,分享出来,供有志中医之士,共同探讨,共同进步。欢迎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