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后的“二万户”

 cxag 2020-02-27

1953年,在沪西、沪东和沪南的工厂区附近,一批工人住宅拔地而起,共计2000个单元,每单元可住10户。这二万套住房使近10万工人的居住困难得以解决。从此,上海人的字典里多了一个新的词语:二万户。

“二万户”是上海最早的工人新村。其中知名的曹杨新村,它也只占了1953年“二万户”竣工总量的约1/5,真正的“大户”是在杨浦,长白、控江、凤城和鞍山新村总共一万套的数量,占了二万户住宅的半壁江山。

小编作为半个杨浦人,对这里可以说是充满了感情,今天,阿拉一道讲讲这里的故事。

二万户记忆

“二万户”是上海最早的工人新村,这是一种上下两层的住房,上世纪50年代初共建造了2000幢,可供2万户家庭居住,“二万户”因此得名。

据说,“二万户”的原型是苏联集体农庄的住房,下面一层养马、养牛,楼上住人,边上还有一圈马槽,供马喝水,每栋住一户。因其建造简便,而当时上海又急需大量工人住房,因此就被“引进”了。“二万户”上下各5间,左右两边都有一厨房、一卫生间,五户人家共用。

“二万户”格局

1953年落成的“二万户”,分布在上海的普陀、杨浦、徐汇、长宁等区,如曹杨新村、天山一村、日晖一村、长白新村、凤城新村等。其中,知名的曹杨新村,它也只占了1953年“二万户”竣工总量的约1/5。真正的“大户”是在杨浦。长白、控江、凤城和鞍山新村总共一万套的数量,占了二万户住宅的半壁江山。

鞍山新村的“二万户”

在很多“二万户”居住家庭的记忆里,常常都会上演这样的场景:

由于“二万户”的厨房和厕所均在一楼,二楼五户人家做饭时,场景十分闹猛。只见各家大人不停地操着南腔北调叫唤自家孩子,这边“小三子,快把小菜拿上去啊”还余音袅袅,那边“阿狗,拷酱油去”已经响彻云霄。弄得这些疲于奔命的小八腊子急匆匆顺着楼梯奔上奔下。因楼梯狭窄,还会不时地一个不小心就把邻家小伙伴端着的饭菜给撞个底朝天,为此头上不知被敲过多少“麻栗子”。

12栋二万户

当年曹杨新村建成后参观者络绎不绝

上世纪50年代入住“二万户”的一户普通工人家庭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第一批迁居“二万户”的工人已从姑娘、小伙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然而此时的“二万户”却依旧是建成时的那副模样。如果要说变化的话,那就是在经历数十年的风雨之后,“二万户”已然显得苍老、破败,不合时宜了。

从1985年起,曹杨新村的“二万户”住宅逐步被拆除改造。2002年,杨浦区的“二万户”也迎来了最大规模的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商品房小区。尚未改造的成片“二万户”,上海只有杨浦区长白一村这12排房子了(176号至204号,位于敦化路、延吉东路、安图路、长白路一个四方的地块里)。

2016年6月22日,第一批居民集体搬家;截至7月5日,所有360户居民都搬离。随着这个地块最后一户居民的搬离,历时14年的旧改征收进程至此尘埃落定。

随着四年前杨浦区最后的成片二万户社区228街坊喜迎动迁,其中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则是曾经的新闻报道中提及,这12栋“二万户”建筑将被保留现状,在不破坏整体风貌的前提下进行改建利用,让城市记忆得以留存。

2016年秋天,随着居民们逐渐迁走,曾经热闹的228街坊变得寂静,之后的3年间,除了学术界相继发表了一些围绕该地块未来发展规划的论文外,这儿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然而三年过去了,就在去年的中秋节前后,隆隆的机器轰鸣声还是从这里传出。循着声音找去,原本12栋“二万户”建筑已被拆去多栋,且拆除工作还在持续进行中。就此,这处上海少有的“成片的二万户”住宅群,“成片”二字,再也难以名副其实了。

红框部分的4栋二万户已被拆除

诚然,这12栋“二万户”并不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也未挂牌为文物保护点,就法理上而言,将其拆除,也并不违规。然而对于生长于杨浦,热爱着这片土地的老杨浦们来说,这终究是一个令人感到沮丧的结果。

无法忘却的情怀

搬走以后,很多原来“二万户”的居民都时常回来看老房子。

“这棵树、这个门牌号,我和太太曾经在这里吵过架,在这里第一次牵手,送女儿出国……”

“我小的时候就在这里河边抓鱼,以前这里还有个操场,下大雨我照样在上面踢球。”

长白一村

说实在的,抛开经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对于土生土长的居民来说,“二万户”最大的价值在于社会情感。

在如今的上海滩,“二万户”俨然已成历史名词。提起“二万户”,许多80后90后就像听故事一样,觉得新奇。但即使“二万户”的时代已经结束,这段历史作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还是会令每一个亲历者难以忘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