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鸿章:毁誉参半的晚清中流砥柱

 福建品藏文化 2020-02-27

文 |石禄生

01

清光绪十九年(1893)二月十五日,晚清重臣李鸿章迎来了七十岁生日。人生七十古来稀,如此重大的日子,李鸿章原意想低调过生日,但实力不允许。

这不,慈禧太后差人送来了一块匾送给他,上书“调鼎凝厘”四个大字。这是什么意思呢?

李鸿章:毁誉参半的晚清中流砥柱

“调鼎”在古代汉语中用来比喻宰相,李鸿章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钦差大臣,除皇室核心人员以外,他可以说是彼时大清最具实权的人物了,慈禧把他喻为宰相,实至名归。“凝厘”就是聚集福气的意思。不消说,慈禧送匾给李鸿章,是为他添福来了。

除此以外,慈禧太后还为李鸿章亲笔书写了一对寿联:“栋梁华夏资良辅,带砺河山锡大年”。这幅对联的具体语义就不解释了,我们单看头两个字“栋梁”,就可知李鸿章在慈禧心目中是何等重要的人物了。

李鸿章:毁誉参半的晚清中流砥柱

没错,彼时的李鸿章真的是大清皇室以外的头号政治大人物。这一年,也称得上是李鸿章一辈子当中最风光的时刻:位于人臣之极位;又收获了来自皇权的最高礼遇。为官如此,夫复何求?

我们为什么要重点强调光绪十九年(1893)这个时间点呢?原因有两个:

李鸿章:毁誉参半的晚清中流砥柱

第一,这一年是李鸿章最为春风得意的时候,但这也是他人生之中最后的风光,因为之后的一到两年,他将被千夫所指,并最终以“卖国贼”的形象跌下政治神坛;

第二,正是在光绪十九年,李鸿章欣然提笔为一个普通太学生傅潮康题写了一块匾额:“国学蜚昇”。可能是这一年李鸿章心情好吧,无名之辈也能得到他的墨宝题词,后者恐怕要为此欢喜上一年。

李鸿章:毁誉参半的晚清中流砥柱

清·光绪十九(1893)年 【国学蜚昇】匾 李鸿章题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更重要的是,这块牌匾,几经历史辗转,目前收藏于福建品藏天下牌匾艺术馆。作为专业的匾额收藏人,笔者亦有理由为之欢喜。

我们看这块匾额的题匾人落款:“钦差大臣直隶阁爵部堂李为”。钦差大臣的名头,在光绪十九年,没有几个人能担得上,李鸿章就是其中之一。更耀眼的字眼是“直隶”二字。为什么这么说呢?

李鸿章:毁誉参半的晚清中流砥柱

【国学蜚昇】匾局部

众所周知,清代中国的政治版图中,有九大封疆大吏,如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闽浙总督等,个个都是倾权一方的大人物。

九大封疆大吏中,“直隶总督”是最为特殊的一个,因为他掌管的是天子脚下的心腹之地:这块地盘相当于今天的河北大部、天津、河南与山东小部,统称“直隶省”,其省城在今河北保定。

李鸿章:毁誉参半的晚清中流砥柱

也就是说,在封疆大吏中,被冠以“直隶”二字的,唯有一个。在汉语中,“直隶”的威严色彩,不言而喻。因此,直隶总督的级别固然跟其他封疆大吏总督相当,但其政治色彩要浓厚得多,政治地位当然要高出一头。

历史上做过直隶总督的人,当然不胜枚举,但地位最强大的人,非李鸿章莫属。这当然是有原因的。

02

我们都知道,晚清有“中兴四大名臣”之说,主流的名单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四人。因为这四个人的存在,苟延残喘的晚清政权,至少多续命了五十年以上。

李鸿章:毁誉参半的晚清中流砥柱

在上述名单中,曾国藩、左宗棠排在李鸿章的前面,这是因为这两个人比李鸿章年长得多,都算是后者的政治前辈;而且他们都比李鸿章死得早,按先后排名,李鸿章当然只能排第三。

但后来李鸿章在晚清政坛以及世界外交舞台上产生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曾国藩和左宗棠。李鸿章的政治后辈张之洞,也同样无法望其项背。在世界范围内,李鸿章、俾斯麦、格兰特被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李鸿章:毁誉参半的晚清中流砥柱

在李鸿章以前,直隶总督掌管的仅仅是地方上的军政事务,虽然比其他封疆总督特殊一些,但依然只是纯粹的封疆大吏而已;彼时在南北地区,负责外交事务的,分别是南洋通商大臣和三口通商大臣(北洋大臣的前身)。

同治九年(1870),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发生了,并引起一片哗然:天津的天主教会笼络了一批外籍痞子,以武力方式肆意传教,引起天津民众反对,继而引发武力冲突,外国传教士和中国民众均死伤多人。教案详情,有兴趣的读者可参看历史。此案发生后,法、英、美、俄、普、比、西等七国调集军舰开到了天津大沽口,局势一触即发。

李鸿章:毁誉参半的晚清中流砥柱

天津教案

此时担任直隶总督的,正是李鸿章所敬重的政治前辈曾国藩,后者也是彼时大清声望最高的封疆大吏;而任三口通商大臣的,则是完颜崇厚,出身于满清政治世家的大佬。

为应对天津教案,直隶总督曾国藩作为地方最高长官出面协调,而三口通商大臣完颜崇厚则作为大清外交代表出面跟西方七国交涉。人们这时候才发现,在这件事上,直隶总督和通商大臣的职能,有很多地方重叠;而另外又有很多地方互相掣肘,影响决策。

李鸿章:毁誉参半的晚清中流砥柱

这都不是事儿,关键是,一世英名的曾国藩,在天津教案中,处理不当,导致英名尽毁:中国民众对他不满意,西方人对他也不满意,两头不讨好。

曾国藩是如何在天津教案中英名尽毁的?详情同样请有兴趣的读者参看历史。关键时候,时任湖广总督的李鸿章被当做“救火队员”调任直隶总督,取代了曾国藩。

李鸿章:毁誉参半的晚清中流砥柱

李鸿章正是在处理天津教案过程中,显示出了超强的外交谈判能力,他本着“一命抵一命”的原则,以及“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只同他打痞子腔”(李鸿章语)的风格,较为稳妥地处理了中外争端,既避免了战争,又回避了西方国家狮子大开口的无理巨额赔偿要求。中外双方基本满意,主要是保教国法国也认可了,此事不了了之。

李鸿章:毁誉参半的晚清中流砥柱

天津教案是一个转折点:曾国藩黯然下野,并于一年多后去世。但一码归一码,曾国藩本人对李鸿章是爱护有加的,他对后者也充分认可;而李鸿章则通过这件事,开始登上晚清外交舞台。

正因为受此事影响,晚清朝廷意识到,三口通商大臣和直隶总督倘若由同一个人担任,似乎更为合理。因此在征得李鸿章本人同意后,朝廷一改惯例,授命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由此形成了“两职归一”的制度。

从那以后,李鸿章一半时间驻地保定,作为直隶总督掌管直隶省内务;另一半时间驻地天津,以北洋大臣的身份主导晚清外交事务。

03

李鸿章作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职时间总计长达二十多年,一举奠定了他在晚清政治和外交舞台无可替代的“宰相”地位。但是他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二十多年的时间并不是持续的,而是累计。

从同治九年至光绪八年,李鸿章的第一次任职长达十一年零六个月。而在光绪八年三月,由于李母过世,他按儒家为人子女的礼教惯例,回家守孝了一年多。期间由两广总督张树声代理李鸿章的职务。

李鸿章:毁誉参半的晚清中流砥柱

但晚清政治局势内忧外患,清廷实在是离不开李鸿章的外交掌舵作用,尤其是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本人更离不开李鸿章的棋子功能。迫不得已,李鸿章并没有按规矩完满守孝三年,而是接受了慈禧的召唤,尽早回到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位子上。

没错,在真正的政治家中,慈禧太后几乎只信任李鸿章一个人。而李鸿章由于跟光绪皇帝的恩师、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翁同酥,二者有着难以调和的私人矛盾,也决定了他不能也不愿走攀附光绪皇帝这条政治道路,毕竟慈禧和光绪母子间的政治矛盾是尽人皆知的,他李鸿章只能在二者之中择其一以效忠。于是他选择了追随慈禧太后。

李鸿章:毁誉参半的晚清中流砥柱

慈禧和李鸿章(剧照)

但李鸿章恐怕没有想到,追随慈禧太后是一把双刃剑:他由此得到了位极人臣的个人荣耀,以及在世界外交舞台上大放异彩的高光;但他也因此背上了诸多历史骂名,被多少人指责为“卖国贼”。

李鸿章:毁誉参半的晚清中流砥柱

其实说到底一切都是慈禧的旨意,或者说晚清政府交给李鸿章的外交菜盘子就是那样的贫乏:没有多余的菜单可选,能选择的菜品就那么几道。不管多么苦涩的菜,他不得不咽下去。

从光绪九年到二十一年,又是一个十一年零七个月,李鸿章第二次履职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经历的荣耀有多少,那么他吞下的耻辱就有多少,甚至更多。

人们当然记得,由于李鸿章的主导作用,他创办了北洋水师,督办了各种招商局,主导开办了各种矿务局和煤矿,以及多个织布局、电报局,还有建设了多段铁路,又开办了近代化军校、中国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等等,总之李鸿章等人领导的洋务运动,一度给晚清中国带来了一丝走向强国的希望曙光。

李鸿章:毁誉参半的晚清中流砥柱

1872年12月26日,清政府批准李鸿章提出的关于创立招商局的奏章

行文到这里,让我们的目光再次回到光绪十九年(1893),以及李鸿章在那年书写的这块匾:“国学蜚昇”。或许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李鸿章希望中国强大的心愿:

李鸿章:毁誉参半的晚清中流砥柱

清·光绪十九(1893)年 【国学蜚昇】匾 李鸿章题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李鸿章题写“国学蜚昇”赠予一位普通的太学生,用意十分深远。所谓“国学”,即指国家设立的学校以及儒家学术文化;“蜚昇”,即飞升之意。李鸿章是多么希望晚清社会多出栋梁之才,为羸弱的晚清中国改变国运,使之强大。

但作为儒家知识分子出身的李鸿章,注定眼界有局限:他不知道,儒家知识体系本身并不能使中国强大,唯有科学技术才是十九世纪中国急需的生产力发动机。

李鸿章:毁誉参半的晚清中流砥柱

招商局投资创建中国第一条专线铁路

总之,李鸿章们的努力,改变不了晚清国运的衰败之势。

不管怎么说,李鸿章的能力在外交舞台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这也是西方外交人士广泛喜欢他的原因所在。但李鸿章的人生耻辱,基本上也是在外交领域出现的。作为北洋大臣,李鸿章代表清政府总共对外签署过30多个中外条约,基本上都是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李鸿章:毁誉参半的晚清中流砥柱

如1876年的中英《烟台条约》、1884年的中法《会议简明条款》、1885年的中日《天津条约》和《中法新约》等。这些条约,都是李鸿章七十岁以前签署的,虽然也是耻辱,但它们的影响力跟后面的一系列外交失利相比,算是小巫见大巫了。

04

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远赴日本谈判,拼出老命想为晚清中国减少一点损失,期间他甚至被日本民间右翼刺客刺伤了老脸,但最终还是没能避免有史以来最大的外交耻辱之一:他不得不在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上签了字。

李鸿章:毁誉参半的晚清中流砥柱

《马关条约》的耻辱爆炸性,历史已有定论,无需赘述。笔者个人观点,只能说李鸿章尽力了,他其实并没有拒绝的权力,国力如此,容不得他不签字。在举国民众的愤怒声讨下,李鸿章只有一个结局:以历史罪人的形象(在晚清政府视角来看则是替罪羊),下野,被免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位。

公正地说,李鸿章的世界性外交声誉,完全是出于他的人格魅力而形成的;但就外交成就而言,不得不说,李鸿章的成绩单以负面居多。当然,晚清中国的历史耻辱并不是他能挽救的,换一个外交代表,情形大抵相同。

李鸿章:毁誉参半的晚清中流砥柱

但不管背负多少“卖国”的骂名,在外交领域,慈禧只信任李鸿章(有一种说法是西方国家每每指名要求李鸿章出面谈判),所以下野北洋大臣职务后的李鸿章,后来又代表清政府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中日辽南条约》、中德《胶澳租借条约》、《中俄密约》、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等。其中,彻底将李鸿章打入耻辱极地的,是1901年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签署的《辛丑条约》。

当八国联军侵入京城时,慈禧太后躲到了西安。彼时晚清中国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清廷上下许多重量级的政治人物,竟然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李鸿章:倘若晚清皇室不保,就推举李鸿章出来做“大总统”。

可见,李鸿章虽然在民间背负“卖国贼”的骂名,但在政治舞台上,他的威望还是相当高的。这样的一个人,慈禧又怎么会放手让他安度晚年呢?所以当清政府不得不跟八国联军签署不平等条约时,慈禧又把李鸿章推了出去:任命他为“全权大臣”。

李鸿章:毁誉参半的晚清中流砥柱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年近八十的李鸿章不得不在“卖国贼”的形象道路上,一路走到底:他颤抖着握笔的手,代表清政府在《辛丑条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受尽屈辱的晚年,李鸿章生不如死,不久后,他终于撒手人寰,为屈辱的晚清外交史画上了一个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