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优秀的绵羊》

 金潼妍 2020-02-27

“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他们非常擅于解决手头的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 《精英教育的劣势》

读《优秀的绵羊》

《优秀的绵羊》这本书里,作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总结。

还记得前几年大火的《欢乐颂》吗?初读《优秀的绵羊》,让我不得不想到里面五美之一关雎尔的人设——二十二岁,五百强企业实习生。文静内向,气质温柔,家境良好的乖乖女。二十多年来一直按部就班,工作努力,踏实,勤奋,常常加班到深夜,过着父母早就替她规划好的生活。

读《优秀的绵羊》

正如《优秀的绵羊》一书中,作者这样描述道:“尽管大多数在精英教育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极为优秀,他们有天分、也足够聪明,但缺乏探索人生真谛的勇气。”

01

这些温柔的绵羊何以长成?

我们不妨从常青藤学校的发展历程中略窥一二:

所谓常青藤盟校,本质是美国上层社会子弟上大学的地方。像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最早的时并不是一种很大的学校,他们只是一些地方贵族建的区域性学校,只招收本地的贵族子弟。但是在19世纪后期美国铁路普及后,四通八达的铁路网络,把全国联接起来。各地的政治、经济上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需要跟其他地区的贵族相互结交。如何结交呢?让孩子上同一所学校,于是贵族们就安排那些精英大学,哈佛、耶鲁面向全国招生。

“知识改变命运”,放之四海而皆准。无论是在遥远的西方国度,还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华夏大地。

读《优秀的绵羊》

古语有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为孩子做的最好地长远打算,便是帮助他们进入最好的名校——知识的”代言人。”

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父母在如何为孩子规划好未来这个问题上陷入了一个自相矛盾的漩涡之中。他们一面接受着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鼓励孩子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一面又给孩子灌输“利益至上”的未来选择观,并冠以“理性”、“成熟”的美名。

02

绵羊们的欢喜与哀愁

在藤校的学子中,很多人一直游离在极度自负和极度自卑之间。他们会因为自己取得的成绩而认可自己,也会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正憎恶自己。只有当自己成为被他人认可的“最优秀”时,“我”才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功。

读《优秀的绵羊》

渴求被人认同的意识一旦建立起来,就像是给自己安装了一个枷锁。无论他们的“精英”身份多么的耀眼光芒,终究是“带着镣铐跳舞”。他们为了迎合被人的需求建立起来的“自我”,其实是一种伪自我。而这种情况下建立起来的自信,也不是真正的自信,因为这种自信需要外界源源不断的肯定才能维持,甚至人们会在潜意识中产生“只有成功才有资格被爱”的想法。

有人统计过,想进名校获得贵族素质最有效的办法是花巨资进入排名靠前的私立高中。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这三所大学录取的学生当中有22%来自美国100所著名高中。这相当于全国高中总数的0.3%。而这100所高中之中,只有六所不是的私立的。

当初,美国精英教育录取规则,是有它自己的价值的:

体育竞技讲究的是培养勇气、无私以及团队精神;

艺术展现的是一种文化中的精髓;

服务性质活动的目的是在将来的领导者内心种下服务公众的意识,让领导者学会肩扛重任。

这些活动原本是有意义的,但是现在被简化成一种手段:

体育竞技讲究的是体能训练;

音乐不过是技术上的娴熟;

服务他人则等同于做慈善;

领导能力无非就是追求位高权重。

所以虽然常青藤名校的学生看起来文化上很多元。但在经济层面上,上名校基本是一个有钱人的游戏。大家都认可金钱这一价值观,认为这就是素质,更成功的表现。于是所有人都去追逐更高收入的职业。像哈佛、耶鲁之类的名校毕业生大部分都选择管理和咨询行业就是这个原因。

这样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其实并不算是真正的独立个体。“精英”的外衣像一张狼皮,隐藏起内在的“绵羊”。

所以,往往这些“优秀的绵羊”在 “赢家通吃”的社会,在有限的空间内互相厮杀,进而陷入绝望和恐惧。当他们步入中年,就会开始思考自己以往的奋斗是否有意义,是否值得。

03

寻找真我、认识真我、创造真我

读《优秀的绵羊》

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作者更多地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去反思当下的精英教育。他提出博雅教育,类似我们现在说熟知的通识教育,以探究和追求真理为目标,而非为了任何形式的实用性回报。

而我更多地是希望从自身寻找答案。

学会分析他人观点,通过收集论据、分析现有的权威观点、预见驳论、合成新的论点、最后义正词严地表达结论,独立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个过程必将是艰难的、缓慢的,但是当这种思辨习惯,对艺术、历史、哲学的造诣将会帮助一位职场人,把人类的智慧和个人的经历融入到工作中去。我们的思考方式可以是超越领域范畴的、触类旁通的。

读《优秀的绵羊》

然而,在“精英”的外衣裹挟下,我们如果仅仅停留在寻找物质丰富之外诗和远方,似乎还算不上真正的“精英”。

我们的经典古籍《大学》中,开篇就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他提倡了一种当下青年的历史责任感。他不仅体现了思辨思维(明明德),更是融入了中华民族儒家思想的仁爱文化——“止于至善”。

读《优秀的绵羊》

迈入象牙塔的未来精英们,如何避免成为“优秀的绵羊”,不应仅仅满足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更应有“继往圣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书写历史的执笔人,展现出应有的担当!

备注:原创首发于‘今日头条-喜妈悦读’

作者简介

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 ,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在耶鲁大学担任过10年英文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过5年研究生导师。他的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势》(The Disadvantage of an Elite Education)在网络上点击率超过100万次。除了经常应邀在各个大学发表演讲之外,他还是一名颇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其文章经常出现在《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国家》、《新共和》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