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口疮又发作?心经/胃经?,导赤散/白虎堂?清代名医程杏轩有良方

 wLJ0679 2020-02-27

导读:口腔健康研习社原创美文之17

这是口健康研习社创办以来的第17篇人文医学类原创美文。口腔健康研习社疫情期间重点梳理36篇中医中药类文献,连续解读历代中医名家对口疮的认知和诊疗医案,以臻溃友。

今天解读清代名医程杏轩在博览《灵》《素》以后历代诸家之论、采集精要荟萃为一集的《医述》的卷5~十二的口部所节选的口疮诊疗医案,其精要论述,到今天对于治疗口疮,仍然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口疮又发作?心经/胃经?,导赤散/白虎堂?清代名医程杏轩有良方

烙饼大小取决于烙它的锅,此为格局

俗话说,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

我们每个人憧憬的未来,犹如一张烙饼,其大小取决于烙它的那口锅。

这就是格局。

格局,其实是指一个人的眼光、胆识、胸襟等内在因素。

大凡实事求是、遇事刨根问底的人,大凡学识渊博、通古懂今的人,格局一般不会小。

就像溃友们对于口腔溃疡和扁平苔藓的认知。

了解得越深,越不会期望或奢望存有彻底根治、一劳永逸、永不复发的妄想。

就像人生,不如意者十之一二,而溃友们的口疮之殇,就是人生十之八九其一。

如何直面口疮,懂得在何种情况下采取正确的做法,乃正路。

今天,就从清代乾、嘉、道间心安名医,有着当时人谓“有杏轩则活,无杏轩则死”的程杏轩对口疮的经典解读开始。

口疮又发作?心经/胃经?,导赤散/白虎堂?清代名医程杏轩有良方

清代名医程杏轩《医述·杂症会参·口》原文节选

口病有疮、有臭、有干、有渴,为苦、为酸,诸味不同。

方书多以口病为热证,然其中亦有似热非热,及劳伤无火等证,所当察也。

口疮虽由脾热,然分赤、白二种。白者肺热,赤者心热,赤白相兼者心肺俱热,不独脾病也。

口疮一也,心经则曰导赤,胃经则曰白虎。彼之疮连及舌,此之疮兼乎唇, 气分不可与血分同治也。

龙雷之火,亦能焚焦草木,岂必实热方使口舌生疮乎?盖脾胃气衰,不能按 纳,下焦阴火,得以上乘,奔溃肿烂。

若一清胃,则中气愈衰、阴火愈炽。

温补中、下二焦,使火有所接引而退舍矣。

程杏轩《医述》口疮论述解读与讨论

从上面原文中不难看出,程杏轩在《医述》中的论述说明了几点。

首先,对于口病医家大多认为是热证,而口病中也有很多不是属于热病有的是内伤虚劳所致,治疗时应该认真诊断。

第二,上面原文中还指出口疮病虽然属脾热的较为常见,但也有其他脏腑热所致的情况。根据白赤的不同,有的属于肺热,有的属于心热,有的属于心肺均有热

其三,对于口疮病如果分经辨证,就有属心经属胃经的不同。

对于属心经的口疮病应该用导赤散来治疗,属胃经的口疮病用白虎汤来治疗。

这是因为心经属血分,胃经属气分,气分病与血分病不可用相同的方法治疗。

最后,程杏轩再一次强调口疮病不能均以实热来论治,对于中气虚衰,下焦阴火的这种口疮应用温补脾胃的方法来治疗。

综上所述,程杏轩对于口疮的诊疗论述很好的体现了他在中医上的整体施治和辨证思维。

口疮又发作?心经/胃经?,导赤散/白虎堂?清代名医程杏轩有良方

延伸阅读:从《杏轩医案》看程杏轩中医成就

程杏轩,字文囿,号杏轩,为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著名新安中医学家。

程杏轩学验俱丰,选方用药灵活变通。

一生主要有两部医著《医述》和《杏轩医案》。

《医述》是他博览《灵》《素》以后历代诸家之论,采其精要后荟萃为一书。

《杏轩医案》则是其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的集中反映。

程杏轩熟悉《内经》理论,融汇仲景之道,旁通历代医家学说,推崇张景岳“温补”之说,兼善吴又可、叶天士等吴门医家的温病治法,通过对《杏轩医案》的通读,可以看出程杏轩在五个方面的学术成就和渊源。立足《内经》详探病机,师法仲景变通有方,推崇景岳治多温补,演习吴门究习温病,转益多师各科皆能。

总之,程杏轩师从百家,极大丰富其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既善用经方,又精通时方,师古而不泥古,选方用药灵活,一直保持自己独到的中医中药见解,实属难得。

各代医家对口疮诊治的理论验方总结

到这篇文章为止,口腔健康研习社给溃友们介绍了朱丹溪、吴谦、龚廷贤、尤怡、徐灵胎、张璐、程杏轩等7位历代中医宗师的口疮独特认知和实践研究。

从这些中医家的口疮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历代医家对于口疮的认知,主要集中在“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的理论上。

这一认识的提出与升华是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积累的结 果。

对口疮病的虚证的提出与重视是经历 了一定的时期的。

朱丹溪及其以后的医学家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临床上对口疮病的认识 和治疗上存在一些误区,大量寒凉药物的使用使得一些口疮病不仅不能治愈,反而缠绵难愈。(也许有的溃友能从这里找到总是复发治不好的原因)。

这是因为寒凉药物的过度使用会损伤人体的阳气,阳气越来越虚,病情就反复不易痊愈。因此,朱丹溪提出对于这种病人就要用理中丸来治疗。

另外,程杏轩的医著中又提出对于实火口疮有热在气分与血分的不同,虚证口疮是 因中焦虚寒,下焦阴火上乘所致,因此应温补中下二焦。

吴谦认为口疮病分为虚火与实火两大类,虚火是心肾不交以致虚火上炎,方用四物汤加黄柏、知母、丹皮,少佐肉桂以滋阴清热。实火口疮是心脾热盛上乘所致,方用凉膈散清泻心脾之热。

龚廷贤认为口疮病的正治之法是用清胃泻火汤治疗内有脾气凝滞外加风热型的口疮

正治之法治疗无效的口疮属上焦虚热的用补中益气汤补益中气,属中焦虚寒的用附子理中丸温中散寒,下焦阴火的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

尤怡认为口疮病一为热盛,二为寒中。

张璐提出心脾二经实火口疮与元藏虚冷型口疮,对于实火口疮用凉膈散与金花丸清火,并指出此类口疮病患者应忌酒醋,而对喜酒之人所患的口疮可用五苓散等相配治疗清利湿热。对足冷口疮用理中汤加附子以温补下元之虚。

徐灵胎对口疮病的“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的理论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不可拘泥于三焦说,上焦不一定只有实热,中焦不一定就是虚寒,下焦也不一定就是阴火。因此他提出了口疮病上焦有实热和虚热之别,中焦有虚寒 和实热之分,下焦有阴火和虚寒之不同,在治疗也有所不同。

由以上可知,对于因热致病的认识,实热主要是指心脾胃脏腑之热,另外还有风热,治疗上用清热泻火之药,主要用凉膈散、导赤散、清胃泻火汤等

虚热主要是指气虚发热、阴虚发热,所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等

对于因寒致病的认识,主要是指中焦虚寒,脾肾阳虚所致之虚寒,所用方药有理 中丸、附子理中丸等。

这种认识过程充分的体现了古代医家们认识和治疗本病思想的不断完善和逐渐深入的特点。


明天,口腔健康研习社将继续分享第18篇原创美文,介绍现在当我们去看中医治口疮的时候,当代中医生的治疗思路和原则,敬请期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