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金色年华554 2020-02-27

前言:当秦穆公当年宴请重耳,赋诗对答尽显礼乐功底,并倒贴女儿成就秦晋之好之时,他或许会梦想着子孙后代能够称霸中原,却料不到秦国被东方诸侯视为蛮夷和虎狼。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然结合后来的外交和战争来看,东方六国送给老秦人的这两个贬义词可谓量身打造。


被称为“蛮夷”,最早其实是个意外。

尔乃蛮夷

何谓蛮夷?孔子说的“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并非地域上的划分,春秋时期中原夷狄四起,这才有了齐桓管仲“尊王攘夷”的伟业。“蛮夷”是一个文化上的概念,礼乐文化圈之外的都是,所以也楚国必须是。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芈月所处秦楚联姻时代的尾声

而秦国的起点不高不低,作为王室附庸数百年,好歹也沾了不少仙气,之所以被鄙视是有原因的。

初,斗克囚于秦,秦有肴之败,而使归求成,成而不得志。--《左传·文公十四年》

《左传》用倒述的手法记载过一段往事:斗克是秦晋联军在鄀之战(前635年)中抓到的楚国大夫,后来“秦晋之好”的短暂蜜月在殽之战之后彻底破裂,两国成为世仇,秦国遂转向了与晋国势均力敌的楚国,于是就将斗克放了回去,借以向楚国示好。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申包胥哭秦廷

两国的盟约很快建立,此后历经了三百年的联姻和共同抗晋,后来打退伍子胥复仇之师的就是秦国的兵马。春秋的主题也随之成为秦楚联盟大战晋齐为首的中原礼乐集团,虽说中原小国都朝晋暮楚,但晋国毕竟占了上风,屡败的楚国依旧被视为蛮夷,秦国自然也被一视同仁之。

鄙视链的最底端

蛮夷就蛮夷吧,贵为春秋四大强国之一的秦国并不怯场,他们不停地骚扰着晋国的后方,直至麻隧之战(公元前578年)和棫林之战(前558年)中两次被诸侯联军痛击,导致国力大降,很长时间都只能被称为二流诸侯。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后来独大的晋国被大夫们瓜分,新兴的三晋将中原小国扫荡一空,姜子牙建立的齐国被陈国公子田完的后裔鸠占鹊巢,这些令孔子棺材板按捺不住的“礼崩乐坏”事件昭示了战国的到来--一个心里都想着强取豪夺,嘴上却依旧以“礼乐”为标杆的时代。

如果礼乐文化有一条鄙视链的话,那最弱的燕国无疑占据塔尖,因为他们是西周的初代封国,根正苗红的姬姓后裔;三晋和田齐却地处文教兴旺之地,继承了礼乐的精髓,可为第二集团;但他们的问题在于来路不正,甚至还不如老早就僭越称王的“楚子”(楚国爵位),这位秦国的老盟友在庄王时代后对礼乐的领悟逐渐深入,与三晋田齐相比可谓不遑多让。

由于晋国两百多年的隔离,秦国的文化已经大为落后,当中原地区的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时,他们却还是商周时代的老样子:奴隶、人殉和纯贵族政治,至于外交的套路,礼乐的精髓和赋诗的能力这些中原争霸的入场券则早被老秦人忘了个干净。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秦景公大墓:当中原以“始作俑者”为耻时,秦国的殉葬习俗依旧盛行。

鄙视链总归是有人垫底的,这个时候叫秦国一声“蛮夷”倒也贴切,此标签一直都没有被揭掉过。


“虎狼”同样来自东方诸侯们的馈赠,是“蛮夷”的升级版,后者多了一层恐惧的意味。

赳赳老秦:不可掩盖的霸军雄风

秦国自商鞅变法攻略河西(前354年)开始到鲸吞六国(前221年)这一百三十多年中,秦军占河东、控殽函、得巴蜀,打造了立于不败之地的地缘格局,到后来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十年间全灭立国数百年之久的东方六国,实乃水到渠成之举。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从“气数”来讲,秦国的确备受上苍的眷顾。

秦将善谋,论整体水准足以与东方六国的名将群体分庭抗礼,且不说杀神白起,历代主将如樗里子、司马错、王翦、蒙恬等也非泛泛之辈;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秦兵能打,在战场上视六国人头为晋身之阶,宁可抛弃重甲良盔上阵,也不甘与落后与袍泽之脚步,白起二十级军功的顶端(彻侯)就来自秦军制造的尸山血海,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代有着必胜之念的“霸军”;

秦人嗜杀,史册上每每“斩首六万”,“斩首二十四万”和“坑四十万”的记载令后人头皮发麻他们的俘虏只用于修建长城和陵墓,用完即杀,抛弃的时候不似性命而是擦完的手纸一般。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长平古战场的累累骸骨

仅有的几次战败放在今天也不止于头版头条的地位,这份战绩和可怕之处用来“止小儿夜啼”显然是大材小用了,但严格来说,这只是秦国“虎狼”名声构成的一部分。

为虎狼正名:两代秦人的楚怀王“攻略”

楚怀王是历史上著名的糊涂虫,由于亲信张仪,疏远屈原而导致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秦国欺骗,最后丧师丢地,客死他乡。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第一次,张仪以“商於六百里”为条件要求怀王背弃齐楚联盟,之后回国玩失踪,等到齐楚翻脸之后立马改口六里。怒火攻心的怀王起兵攻秦,结果被恼羞成怒的齐国抄了后路,楚国两头都吃了大亏。

昭王诈令一将军伏兵武关,号为秦王。楚王至,则闭武关,遂与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蕃臣,不与亢礼。楚怀王大怒,悔不用昭子言。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彊要我以地!」不复许秦。秦因留之。--《史记.楚世家》

第二次到了秦昭襄王时代,一次本该友好的会盟变成了绑架案,秦国求地不得后索性将怀王囚禁了起来,熊槐此后几次尝试逃跑不成,最后客死秦国。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函谷关前的六国联军,秦人所谓也是合纵的基础

太史公索性记载“诸侯由是不直秦”,所谓不直乃反感之意,即“以... ...为不直”,否认了整个秦国的“国品”,“虎狼”之名至此正式坐实。此后去咸阳的诸侯君主,除了履行蕃臣之礼的韩王之外,就只剩下乔装打扮的赵主父(武灵王)了,这样的秦国谁不怕?

总之,战国时期秦国的行为方式并没有脱离蛮夷的本质,其“外交艺术”才是构成“虎狼”名声的大头。


如果仅仅凭借武力的话,毕竟“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诸侯之卒十倍于秦”(苏秦),一旦联手秦国几乎毫无机会,然而除了公孙衍、苏秦和信陵君搞成了几次草草收场的“合纵”之外,绝大多数时间都被秦国的“连横”所左右。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比如处在抗秦一线的魏国,他们自丢失河西之后成了墙头草,或参与东方诸侯的争斗,或当秦国的小弟欺凌其他国家,这其中固然有现实利益和人心不齐的因素,但秦国朝堂的外交家们才是罪魁祸首。这群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舌辩之士,其口若悬河甚至比战场上拼死搏杀的秦军将士们更能够左右天下大势。

然而,表面上的外交艺术,走近了看却是“花非花,雾非雾”。

纵横家:打工皇帝们的时代

秦国的“相邦”们有着跟武将们不同的来路--进口:商鞅和吕不韦是卫国人,张仪范雎来自魏国;甘茂李斯来自楚国,蔡泽产自燕国... ...秦国文教不兴的弱点和“楚才晋用”的特质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且按下不表。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匍匐于秦王的范雎

对这群毫无根基的外来“士”而言,秦君就是他们的“知己”,相对于四公子养的那群寄生虫,他们只是鸟笼子大一点而已,其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创造更大的价值。

所以,操守、名声什么的都没那么重要了,甚至都不需要掩耳盗铃,在前文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上):历时近百年的五次河西之战中,笔者提及了秦国诱绑魏军主帅公子卬的往事,由此可见秦国搞绑票其实是轻车熟路了,当东方六国还可以愉快的聚会时,秦国悄然将外交欺诈当成了国策。

再说纵横,春秋时代的游说字字珠玑,句句在理,这是阳谋,后来则完全凭借口舌之利,颠倒黑白,只是“听上去很有道理”罢了。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仪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於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史记.张仪列传》

联姻结盟自然是好事,可“六百里”到底有多少呢?反正魏国河东能够割让的也不过四百里,张仪许诺的商於甚至包括了关中平原的南边门户--武关,此等鬼话自然是翻脸的伏笔,放到后世鬼都不信。

所以并非是张仪格外聪明,范雎的“远交近攻”也高明不到哪里去,只是大家都还没有“开悟”,这等套路在当时属于突破性的发明,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大人骗小孩而已。

秦人的“创造性”并未截止于此,下面的故事将更加离奇。

“兵家”尉缭子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尉缭是秦始皇的国尉(主管部分军政),后世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尉缭子》一书坐实了他“兵家”的名头,但根据《史记》上的描述,研究兵法最多是个副业。

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彊,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愍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史记.秦始皇本纪》

尉缭子的大意就是,用钱买通诸侯国的“豪臣”,令他们放弃合纵,给秦军创造各个击破的机会,而所需之三十万金在翦灭六国的伟业面前不值一提,更何况还有回收的时候,且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当时的形式,尚且有一战之力的莫过于赵齐楚三家,赵有良将,楚有雄师,齐国富庶。灭赵时贿赂权臣郭开,害死李牧并用“顷之三遗矢(通屎)”的谎言挤走廉颇,随后一战而定;

灭楚之战倒是没毛病,此时却是六国最后的机会,只需齐军在秦军背后捅上一刀,三晋的旧贵族自然会闻风而动。然而搞笑的齐王建前后五次谴使臣入咸阳恭贺秦王,这就是尉缭的手段了,通过行贿权臣成功稳住了齐国,令齐王建做起了秦齐并存的荒唐大梦,其结果自然是“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行贿和反间的案例最早来自勾践贿赂伯嚭并陷害伍子胥,这将演变成后世最精彩的诈术,但奉为国策则是秦国的首创,甚至后来都不再出现过。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值得一提的是,灭韩的主将叫内史腾,他原本是韩国南阳的代理太守(假守),却主动献城投降秦国,这种没有遭遇直接威胁的情况下叛变是中国历史上的头一遭;后来他被秦王委以手刃祖国的“重任”,也是秦人的原创。

说这么多是想告诉大家:在华夏先民“人心不古”的进程中秦国可谓火力全开、居功至伟,然而最终的结果呢?


韩不能守上党,入之于秦。其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史记.赵世家》

长平大战之前,韩国割让上党之后,原太守冯亭带着数十万不想加入秦国藉的韩国百姓投入了赵国怀抱。话说今天的部分墨西哥人甚至会责怪当年美国为何不索性多占点地方,而当时第一大国公民的身份就这么令人反感吗?

被预言的国运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歌词中的反抗一目了然

在电影《秦颂》中,秦始皇试图用恢弘的乐曲来收拢统一后的天下人心,然而他看到的是无处不在的反抗:高渐离、女儿栎阳、燕囚和王翦父子等,看不到的则是来自赵高、李斯和徐福的反抗。

秦始皇在生命的最后还是放弃了曾有的幻想,将象征礼乐的编钟扔进了浑浊的黄河,他重拾了以暴制暴的虎狼之道。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这是中国电影史最精彩的剧本,他生动展现了秦始皇所带领的秦廷和当时的人心浮动,观众几乎可以预见大秦帝国的未来了。

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 ...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史记.商君列传》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事实上,商鞅也预测过大秦帝国昙花一现的国运,因为孝公抛弃尧舜禹的“帝道”和三代的“王道”,选择了“霸道”这一虎狼之药,在成就虎狼之国的同时,德行较之商周远矣,秦人的天下成了德不配位,短命也在情理当中。

再论楚怀王

到底是怀王昏庸还是秦国无信,其实不难判断,如果你上了职业骗子的当,那大众究竟是该责怪骗子,还是说你智商欠费呢?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这个版本的怀王最为传神

历史上的怀王在遇到张仪这个克星之前曾大败魏国,在五国联盟伐秦中曾执牛耳(合纵首领),并灭掉越国,拓境江东,楚王当得是英明神武,楚国也丝毫不逊于秦国。

但说来,怀王中礼乐的毒的确深了一点。

骗术并不高明,至少我们今天能轻松识破,在楚怀王的世界里,你说的我都信,我说的也一定做到,可以接受沙场分胜负,也能听使者陈述利害,唯独对骗术毫无免疫力,这是礼乐文化的本质要求。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秦人则毫无底线,唯利是图,只讲结果,不谈过程。年轻的昭襄王试图让前辈行蕃臣礼,是无德;派人假扮秦王,欺骗对方,是无礼;扣留楚王,要挟以“巫、黔”之地(今三峡以东),是无信。此等行径,究竟有什么值得欣赏的?后人又何忍责怪怀王呢?后来他宁死不屈,恪守了君王的荣耀和尊严,值得后人敬佩。这个梁子也结的够大,除了当场绝交之外,秦朝末年楚人还立了一个楚怀王,可见愤恨之深。

结语:被终结的不止于战国

结合大秦帝国东出之路系列的三篇文章,既有沙场的殊死搏杀,外交的纵横捭阖,甚至欺诈、绑架、贿赂等盘外招也大行其道,他们已然倾尽所有。而六国被灭的原因则是复杂的,《六国论》中对现实的分析和“贿秦”的批判非常中肯,笔者则认为这是一次无底线人士对循规蹈矩者的降维打击,秦人终结了分裂的战国,却不止于此:多元的文化、自由的时代和礼乐的残党们也都要行将就木了。

大秦帝国东出之路(下):东方六国眼中的蛮夷和虎狼

他们唯一没有征服的是人心,或许是时间不够,或许又是惯性使然,商鞅的预言很快得到了验证,大秦帝国“失其鹿”,天下再次陷入了分裂和战争。而在在项羽自刎乌江,刘邦以厚黑取胜之后,先秦的风骨终于是荡然无存,唯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文化还等着汉武大帝来亲手阉割,先秦这个伟大的时代终将画上句号。

历史就如同黄河,一直在不安分的奔腾着,唯有我这样食古不化的人,依旧凭吊着曾经的不合时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