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岭淮河神似长城,它的地理意义与人文特色?

 黑龙江波涛 2020-02-27

在中国的文化地域上,通常以秦岭—淮河一线并称,称为中国南北分界线。

长城南北是中国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线,很巧合的是,这与年降雨量400毫米等降雨线十分吻合,农耕民族已经扩张到适宜农耕的边缘极限了。可我们沿着中国的山川地理往南走,中国还有一条年等降雨量800毫米的一条线,这就是秦岭淮河一线。

(秦岭淮河一线的中国南北分区)

在中国的文化地图上,秦岭淮河一线确实犹如一个长城一般,将中国南北分割成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地域。

对于山川形势与文化的关系,秦岭多少会让人们产生一些联想。毕竟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交通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的障碍。秦岭作为一个绵延几千公里的山脉,阻碍了南北人们的沟通交流。仅限的几个山间古道,都成为了军事关隘。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秦岭都是作为地域割据的屏障。几千年发展下来,以秦岭为分界线,反映到交通日益发达、便捷的今天,秦岭以南的西南官话与中原官话泾渭分明,民众习俗也是各不相同。

(秦岭:中原官话与西南官话)

可是,淮河流域却是与华北平原一样,一马平川,他却如何也形成了与秦岭一样的文化区隔地理要素呢?

这一片区域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人文特色,与南北皆有不同,甚至于当地人们的区域认知也迥异于中国其他地区。这地方的人们对于方圆数十里的乡村城镇认为是十里八乡的同类,除此之外,都是可以侵夺的外人。以此为分界,他们称北方“北侉子”,称南方“南蛮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先从一个小事情说起。

1862年4月8日,上海的第十六铺码头人山人海,几乎整个上海的达官显贵都来到了码头。整个码头张灯结彩,人们翘首以盼,等待着几艘挂着英国旗帜的火轮船靠岸。

当时李秀成大军经略江浙,30多万大军分12路逼近上海。杭州、苏州都已经被太平军夺占了,很多大地主、大商人都跑到了上海来避难。如果上海又要被太平军夺去,他们就没有立锥之地了。所以他们拼凑了七十万两白银,与翰林大学士李鸿章商议,请他带兵来保卫上海城厢。此刻,他们正敲锣打鼓,站在码头上,迎接他们的保护神。

可是,当人们看到下船的那些士兵时,却不由得失望起来。这些人哪像王者之师的样子呢?只见他们衣衫褴褛、肮脏不堪、行伍不整、邋里邋遢,由于长时间呆在船上,还浑身散发着一股酸臭味。这样一帮叫花子军队,他们能保卫上海吗?

(淮军初到上海)

这支军队就是淮军,在晚清历史上声名显赫。李鸿章就是依靠淮军发家,成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可为什么这只军队的初次亮相,竟然是这样粗鄙不堪呢?这就不得不说到江淮地区的经济现状了。在古代,有一句“好男不当兵”的古话,如果生活能够过得去,谁又愿意在乱世当兵吃粮呢?这都是因为淮河流域的长期的经济条件困顿所致。

江淮流域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商朝时期就有大军征伐的记载,这里还出土了周朝时代的谷粒。在中国历史的上半段,这里一直都是物产丰富的地区,有一句话说“走千过万,比不上淮河两岸”。

可是,随着黄河上游水土流失加重,黄河的含泥量越来越高,不断淤积的河床,使得黄河的河道越来越不稳定。淮河的支流与黄河距离太近,在黄河的一次改道中,终于“夺淮入海”。

黄河侵夺淮河的入海口,看似没什么,可是时间久了,就出现了问题。因为黄河的含泥量高,淮河也慢慢淤积了,原本河道无法使用。黄河倒是潇洒,掉头北上,留下了淮河在那里,形成了排泄洪水不畅的“黄泛区”。

(黄河历史上经常改道)

江淮地区,多数都属于“黄泛区”。

由于排水不畅,人们只能用地下水来灌溉。时间久了,水里的矿物质使得土地盐碱化,土地物产减低。这里不再是富饶的地区了,成为贫困地区。

这还没完。由于黄泛区都是水网密布,原来的道路系统也被摧毁了,商业因此也逐渐衰落下来。所以,这片地区,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快速经济衰落下去。

物资贫乏的现状,使得人们的生存格外不易,人们为了争夺不多的生存资源,争勇斗狠,民风变得极为彪悍。为了更好的参与斗争,这里的生活方式逐渐封建化、蛮族化,成为中国最好的兵源地之一。捻军、淮军,都是以这片地区的青壮为主体组建的军队。往前数,还有朱元璋时的淮西军,都是数一数二的精锐。

生活方式封建化的特点,使得人们的地域认同很窄,只认十里八乡是同类。所以,不管是北方的势力还是南方的势力,甚至是外国势力,在这里都不好使。北方来了,赶北方;南方来了,赶南方;洋人来了,打洋人。桀骜不驯的地区人文特特征,与这片地区的经济基础相关度很高。

(当地民风彪悍异常)

所以,这片地区被称为中国文化的阻隔器。北方文化南下,南方文化北上,都在这里被挡住了。因此,淮河流域就以广阔平坦的地形,与秦岭一道,成为了中国南北文化的分界线。

在地理意义上,主要是军事地理。中国自从完成北方的河南、河北地区的整合后,就要对南部用兵。南方政权想要获得自保,必然以天堑长江为主要阵地,淮河流域就成为了屏卫长江沿线各城镇的战略缓冲地。所以,历史上,有很多次决定历史走向的大战都是在江淮大地打的。一旦打赢了,就南北统一;一旦打输了,就要南北分治。

1000多年发展下来,这条线成为中国的军事地理、人文地理很有特点的分界线。新中国成立后,也意识到如果淮河水利不修,这里的经济状况就不会得到改善。经济状况得不到改善,民风风俗也得不到改善。这个地方依然是不融于任何一个地域文化的特殊存在,成为文明的阻隔器。

(新中国的淮河水利工程:利在千秋)

所以,新中国在淮河地区兴建了大量的水利设施,淮河治理已经初见规模成效。这里的物产开始逐渐丰富,只是千年以来形成的民俗习惯还需要时日去移风易俗。

——————————————————————

你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
秦-淮一线说了算吗?

如我们所知

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区划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其中

东部季风区由于南北纬度差别较大

可分为南、北两部分

因此中国的地理区域可分为四部分:

西北地区

新疆、甘肃、内蒙古的大部分地区

青藏地区
西藏、青海

以及新疆南部、甘肃西部边缘地区

和云南北部、四川西部

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秦岭-淮河

正是划分中国南北方的“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这一地理概念

目前已知的最早论述

由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提出

发表于1908年的《新撰地文学》

又在1924年发表《佛学地理志》一文

明确提到秦岭-淮河分中国为南北

西北内陆&青藏高原:

不关我们的事╰(‵□′)╯ 

民国时期的教科书

《新体中国地理学》

和竺可桢1935年的一篇论文

《中国气候概论》

都对秦岭-淮河一线有所记录

在翁文灏1936年发表文章

《中国土壤与其相关之人生问题》

其中已明确提出

从“土壤”南、北不同的角度来看

秦岭-淮河为中国之天然分界线

  秦-淮一线划分了什么? 

秦-淮一线

在中国版图上的江湖地位

无人匹敌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分界线

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界线

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1月0℃等温线的界线

植被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分界线

地形、土壤、矿产

秦-淮以南以丘陵为主

以北以平原、高原居多

以南渐以红壤为主

以北以黄壤或棕壤为主

以南以有色金属居多

工业上以有色金属冶炼

及出口加工等轻工业为主

以北以煤、铁、石油为主

工业方面以重工业占的比例较大

河流

秦岭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

以南河流流量丰富

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

汛期长,冬季不结冰

以北流量较小

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

汛期短,冬季结冰

农业

以南以水田为主

以北以旱地为主

粮食作物:

以南以水稻为主

以北以小麦为主

油料作物:

以南以油菜为主

以北以花生、大豆为主

糖料作物:

以南以甘蔗为主

以北以甜菜为主

作物熟制:

以南一年二至三熟

以北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秦-淮是一条“线”? 

广义上的秦岭

横贯中国中部

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

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

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

北为崤山,中为熊耳山,南为伏牛山

长约1600多千米

主峰太白山海拔约3770米

太白山

中国内陆东半壁的第一高峰

秦岭山脉中段

终南山

西岳华山

“华夏之根”

淮河

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

流域面积27万平方千米

地跨河南、湖北、安徽、

江苏和山东五省

陕西师范大学刘胤汉教授

研究秦岭多年

他主张南北分界线应该画在

秦岭南坡的800米等高线处

由于山地的海拔逐渐升高,气温在下降,在海拔800米等高线的位置,亚热带就已经结束了,像橘子、竹子这些亚热带的指示性植物已经见不到了。南方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因此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应该与南坡800米等高线重合。

已故著名地理学家任美锷先生

却主张把中国的南北分界线

画在秦岭北坡700米等高线处

因为从秦岭的北坡看,整个关中盆地是暖温带,但是随着山地的上升,气温降低,在700米等高线处,气候已经不是暖温带了,而是山地气候,越高越冷了。

1959年中国科学院地理所

所做的中国自然区划方案

2008年出版的

《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研究》一书中

将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标定在主脊

中国南北分界线的三种画法

《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6月

2010年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陈全功等人

综合了气候、地理、人文等方面

逐点计算适宜度制成

《基于GIS的中国南北分界带分布图》

将中国南北分界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

院草地资源与信息管理研究室

2010年4月

分布图表明

这一“区域”具有自然和人文的综合属性

南北分界带涉及

四川、甘肃、陕西、

湖北、河南、安徽、

江苏等7个省的130个县(市)

最窄处约26.42公里

最宽处约195.41公里

总面积约145500.74平方公里

站在自然地理角度

划分中国南北的秦-淮一线

无法将处在分界带区域的人

笼统的概括为南方或北方人

  是什么,决定了你是南/北方人? 

语言

人们借助语言

保存和传递信息

世界上有些地区、部落

即便没有文字

来自远古人类文明的成果

也能够通过语言口口相传

中国汉语存在七大方言区:

北方话(官话方言)、

湘语、赣语、吴语、

闽语、粤语、客家语

其中北方话所占区域和使用人数最多

约占汉族总人口75%以上(包括晋语)

南方虽然拥有其余六种方言

却都被“安排”在东南一隅

(包括徽语、评话)

文化

这种分法是非常主观的

但在实际生活中

却比其它划分法更为人们认可

近现代以来

南方在经济和文化上的发展速度

均超过了在古代发达的北方

在这种分法下

整个江苏,无论苏南苏北

整个安徽,无论皖南皖北

都宣称自己是南方人

对秦-淮一线的划分方式置之不顾

而陕南人则恰恰相反

因其生活习俗更接近四川和湖北

认为自己也是南方人

人种

中国遗传学界对中国各省汉族

及各地主要少数民族

进行了DNA分析

发现中华民族整体

可分为南北两大人种

中山大学洪卫国2005年的博士论文的结论为:

“藏、蒙、回、北方汉族聚在一起,都归蒙古人群东北亚人群小组,而南方汉族与台湾闽南人、客家人、泰国人聚在一起,归东南亚人群。”

曾祥委的论文《岭南的人种与族群》中认为中国人:

“南方种群,包括南方汉族,土家族、白族、彝族、苗族、布依族、水族、畲族、仫佬族、壮族、侗族和京族等等。

除了中国南方人,还包括泰国人,印度尼西亚人和菲律宾人。这一区域,正是蒙古利亚种与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化区’。”

其中“南方汉族”以岭南人为代表。

我们可以看到

吴语区(上海及江浙)的人

虽然语言是南方话中的吴语

但从人种学考察基本属于北方人

或者说

上海及江浙人是说着南方话的北方人

这跟历史上曾频繁发生的

北方汉族南下移民不无关联

除此之外

重要纪念日是否吃饺子

雨季内衣裤能不能干

几月开始穿秋裤

供不供暖

......

都可以是划分中国南北的“界线”

还有东北人说

除了他们那嘎达

其余的都是南方人

海南人说

除去广东人

剩下的全是北方人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们中华大地上非常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由于该线南北两侧显著的自然差异,我们通常把秦岭淮河一线当做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

  1. 1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该线;

  2. 800mm等降水量线;

  3. 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红线为秦岭淮河一线)

  4.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5. 温带季风与亚热带季风分界线;

  6. 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界线;

  7. 水田与旱地分界线;

  8.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界线。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直接不同的人文特色:

农业发展:北方地区降水量少,所以大部分地区属于旱地,也就是东北地区一些水分条件好的地方可以种植水稻;南北方热量条件不同,所以可生长的水果也不同,南方生长需热量较高的香蕉、柑橘、甘蔗等而北方生长苹果、梨等;而且由于热量条件的差异,南北方农作物的熟制也不同,东北一年一熟,海南一年三熟。

饮食:北方多面食(东北一些地方大米较多),南方多大米。比如说山西和陕西各种各样的面食让人眼花缭乱,但南方地区则多用稻米或糯米制成的食物;南方多用小碗盛饭菜,北方(尤其东北)菜量大到你怀疑人生。

建筑:南方聚落分散且多沿河分布,房屋墙体薄,屋顶坡度较陡,主要适应高温多雨的气候;而北方聚落多成片聚集分布,墙体较厚(东北地区有的的墙体厚一米),主要为了适应严寒的冬季。

交通:北方地区降水少,河流有结冰期,所以水运不发达;南方多降水,河湖密布,水运发达,比如长江航运就非常发达。

穿衣上:这主要体现在冬季,由于北方地区冬季寒冷(0℃以下),所以需要穿很厚的棉袄和羽绒服,尤其是在东北地区,寒冬腊月室外温度可达到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真的是里三层外三层裹得严严实实啥也看不出来,在那种环境下,所以人都会抛弃风度而选择温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