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荫地图 【地名由来】 槐荫区是一个年轻的地名,顾名思义应该是槐树众多,荫凉怡人之地。其'槐'字可以追溯到明朝大槐树庄。由大槐树庄衍生出诸多以'槐'字为名的地名如南大槐树街、北大槐树街、中大槐树街等地名。建国后因其辖区内以槐树命名的街巷较多,1955年改称为槐荫区。
【寻欢文史】 槐树象征杂谈槐树一名源自'晦暗'。'槐'字与'晦'字读音相近,'槐树'就是'晦树',表示树冠晦暗的一类树。 槐树在中华文化里有着非同一般的寓意,代表着诸多神圣崇高的意思,还具有古代迁民怀祖的寄托、吉祥和祥瑞的象征等文化意义。 1、三公宰辅之位的象征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天子时,面向三槐而立。后人因以三槐喻三公。三公是指太师、太傅、太保,是周代三种最高官职的合称。由此槐便与古代官职有了联系,成了官职的代名词。 在古代汉语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槐官相连的名词。如槐鼎。比喻三公或三公之位,亦泛指执政大臣;槐位,指三公之位;槐卿,指三公九卿;槐兖,喻指三公;槐宸,指皇帝的宫殿;槐掖,指宫廷;槐望,指有声誉的公卿;槐绶,指三公的印绶;槐岳,喻指朝廷高官;槐蝉,指高官显贵。此外,槐府,是指三公的官署或宅第;槐第,是指三公的宅第。 2、视槐树为神的象征河北记载:'古槐在县署二堂东,大数围,高耸旁阴,无一枯枝,下有槐神祠。'山西载:'仙槐观在城隍庙之北,相传其地有槐,枯朽如刳舟。金皇统中,遇异人投药其中,倏长茂如初。故州人饰观以仙槐名。今观中他愧亦盛。'在民间,常见有一些老槐树下或旁边有人搭建一座小庙或高台,四周的居民都向它烧香磕头,祈求保佑,请赐丹药。 3、视槐树为古代科第吉兆的象征自唐代开始,科举考试关乎读书士子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借此阶梯而上,博得三公之位,是他们的最高理想。因此,常以槐指代科考,考试的年头称槐秋,举子赴考称踏槐,考试的月份称槐黄。唐李淖《秦中岁时记》载:'进士下第,当年七月复献新文,求拔解,曰:'槐花黄,举子忙'。' 4、视槐树是迁民怀祖的寄托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桐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大槐树下老鸹窝。'说的是山西移民的历史。 民间对槐树特别喜欢栽植和爱护,农村落户建庄时,就植槐树以纪念故土,甘谷县姚家庄村民就称'先有大槐树,后有姚家庄'。所以古槐就被移民的后裔们视为祖先,向古槐祈求吉凶祸福,成为祖先崇拜的变异形式,希望通过祭拜槐树,获得思想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寄托。 【历史沿革】 前,自现南大槐树东首向北穿中大槐树东街、经二路,至北大槐树西首,有一土石岗,南高北低,蜿蜒起伏,貌似长龙,岗上植树,抵御风沙。南大槐树一带,人烟兴旺,故名盘龙庄。 明元年(1573年)前,因庄内多古槐改称大槐树庄。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前,分为南、北、中三个大槐树庄。光绪三十年(1904年),济南开辟商埠后,南、北、中三个大槐树庄逐步成为城市居民区。 三十六年(1947年),取消南、北、中大槐树庄之称,其中心街道分别改称为南大槐树街、北大槐树街、中大槐树街。解放后,先后派生出南大槐树南街、北街、中大槐树南街、北街,槐村街,槐荫街等街巷。 1955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市辖区应改为地名称呼'的指示,将以槐树命名的街巷较多的第六区改为槐荫区。 1956年区划调整,辖区范围:北自津浦铁路,南至山东水泥厂(现济南水泥厂);东起纬五路,西到津浦铁路。 1959年底区划调整为:北自经一路,南至山东水泥厂(现济南水泥厂);东起民权大沟,西到津浦铁路。 1960年区划又调整为:北自津浦铁路,南至山东水泥厂(现济南水泥厂);东起纬五路,西至新河圈村。 1961年5月恢复1956年区划。 1966年8月,槐荫区更名为东风区。 1973年7月,东风区复称槐荫区。 1978年区划调整,辖区范围:北自堤口路、张庄路交叉口,南至刘长山;东起纬五路,西到兴济河。 1987年区划调整为:北接黄河,南至卧牛山;东起纬五路,西到新河圈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