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武汉,这支队伍为什么能让世卫专家组点赞?

 大隆龙 2020-02-28

2月23日上午,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外方组长、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等国际专家走进了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在E3区10楼病区,他们详细了解了病区管理、病人的治疗与护理、医护人员的排班和轮休、感控管理与培训等问题。一番考察后,这些来国际权威机构的流行病学家、感染控制专家均对病区工作给予了积极评价。

赢得国际赞赏的这支医疗队来自福建厦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张育红就是这支厦门支援湖北医疗一队的一员。自2月13日抵达武汉以来,这位有着28年急诊护理和管理经验的“老兵”,带领同事已经在这里奋战了十多个昼夜。

在接收和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病区,如何做好感染控制管理?他们居住的宾馆究竟有何奥秘,引得专家纷纷点赞?一封封患者的感谢信背后又有着怎样感人的故事?

【从来没有哪次考试,大家像这样踊跃】

2月12日,临近下班的张育红接到命令:即刻准备,第二天一早与其他5名管理人员一起奔赴武汉,支援3天前派往武汉的厦门医疗队。没有丝毫犹豫,张育红连夜收拾好行李并通知了家人,第二天中午就抵达了抗“疫”最前线。

张育红现在所在的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而此前,她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科工作了28年,曾经参与抗击1988年上海甲肝、非典、禽流感等疫情,有着丰富的一线护理和管理经验。这一次,新冠肺炎肆虐,她当然不会退缩。而不同于以往,面对凶险狡猾的病毒,让她揪心的其中一环是如何才能做好院感防控,保证自己团队的100名护士“零感染”,顺利完成患者救治任务。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张育红

经过前期调研,她和同事发现,一线护理人员最亟需防护服穿脱培训。基于此,院感部和护理部合作,在尽量不组织大型集中培训的前提下,以5-10人一组,分时段对医护人员进行防护培训,还设置了模拟现场,随时供大家练习。

“我们的队员由厦门8家不同医院的护士组成,有的来自综合性医院、有的来自专科医院,并非所有人都有传染病防护经验,学会如何防护并且保证有效,是打赢这场仗的第一关。”张育红说。防护服的穿脱并非易事,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三区”和污染通道、清洁通道“两通道”的进出步骤也需要严格落实,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造成轻则清洁区被污染、重则医护人员感染的严重后果。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除规定医护人员必须两两一队进出,以便互相帮忙和检查之外,病区还配备了专门的防护员,协助医护人员穿脱防护服并进行安全检查。例如,口罩戴好以后要压住鼻梁吹气,进行漏气检查;为防止医护人员长时间佩戴口罩和护目镜磨破皮肤,引发感染,要先在脸上贴一层水胶体;为防止护目镜起雾,要把洗手液涂在上面,然后风干;如果发现防护物资有质量问题,要及时上报等等。

病区首批出院的老夫妇和医疗队合影。

培训完成以后,每个医护人员还要经过严格的考核才能够正式上岗工作。“以前每次考试大家都不会很积极,从来没有哪次考试,大家像这样踊跃。” 张育红笑了,“说明每个人都认识到了防护工作的重要性,只有保护好了自己,才能更好地救助别人。”

【杀毒流水线筑起“铁壁铜墙”】

即使经过了严格的训练和考核,真正要进病房,这些平均年龄二十多岁的姑娘还是难免会紧张。刚开始时,有人总会觉得自己的防护服哪里没有扎好,有人甚至会拿胶带封住护目镜和口罩边缘,以致缺氧而产生眩晕、呕吐。直到几天以后,大家对防护流程更加熟练,有了更多把握,紧张的情绪才渐渐缓解。

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E3区10楼,医护人员从病房到清洁区要经过4个房间。脱连体防护服、护目镜、外层口罩、帽子—脱鞋套、手套、隔离衣—脱内层口罩、帽子—戴上干净的帽子、口罩,4个房间串联起一条完整的流水线,每个人都要经过一层一层严密的消杀和防护,才能让病毒无所遁形。医护人员进出每道门,都必须要敲门,保证房间里面没人才能进入;进门、出门都要消毒门把手,然后进行手消毒;穿脱任何防护设备,动作都要尽量缓慢,防止气溶胶产生……一整套流程下来,即使熟练的人也要花上15-20分钟才能完成。

护士长席雅君劝慰80多岁老大爷,并给他喂饭。

如果穿着防护服、隔离衣的医护人员,被针扎破了手怎么办?针对这些难以避免的突发情况,张育红和团队还专门准备了职业暴露防护盒,放在指定区域,以确保医护人员在防护不泄露的情况下,伤口能得到及时处理。

不仅是在病区,医疗队驻扎的酒店也是感染控制的重点区域。

为了防止交叉感染,酒店专门隔出了医务人员专用通道和酒店工作人员通道。不仅如此,两个医疗小队也规划了两条不同的通道,即使大家每天在同一个病区上班、住同一所酒店,相互之间也不见面。

此外,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们也会自动在酒店分出“三区”,遵循不同的步骤做好防护;回到酒店后,他们会把衣服脱在一个专门的房间,开启紫外线灯消毒,然后进入另一个房间,换好干净的衣服,才能进入自己的房间;酒店在每层楼的电梯口都准备了手消液和纸巾;每天还有专人测量医护人员的体温……

这一项项事无巨细的工作,不仅筑起了阻隔病毒的“铁壁铜墙”,更为医疗队赢得了来自同行和各界专家的赞誉。

【工作量加大了,医患关系却更近了】

由于医疗队的护士来自不同的医院和科室,年资和专业也各不相同,张育红就将团队的100名护士分为8组,重症、急诊和呼吸科的护士搭配儿科、妇科等专科护士,每组12人。并且按照国际惯例,每4小时一班轮换,确保每个人都能平衡好工作和休息。

张育红介绍,她所在的病区总共收治了62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在没有家属看护的隔离病房里,护士们除了要及时执行医嘱,为病人们发药、打针、监护之外,对病人的生活护理更加大了护士们的工作量。

“工作量加大了,我们和患者的距离反而拉近了。”张育红说,前两天,就发生了一件让她有些感动的事。

有位病情较重的老大爷,已经80多岁了,因为腹泻弄脏了床单,自己觉得难为情,也怕再麻烦医护人员,于是拒绝吃饭。护士没有办法,就去求助护士长。护士长席雅君来到大爷床前,透过厚厚的防护服,略显吃力地对他说:“您年轻的时候已经为国家奉献过了,现在我们服务您是应该的。您吃了饭,有营养才能战胜病魔。等您什么时候出院了,才是真的不麻烦我们了!”

护士张巍把漫画贴在盒饭上,鼓励患者。

一席话,实在而温暖,打动了老大爷,他终于点头吃饭。席雅君就动手喂他,还剥了鸡蛋,掰成小块,一口一口耐心地喂他吃完。

这样的故事不是个例。有的医疗队员带来了自己的水果、奶粉、维生素,只为给病人增加一些营养;热爱漫画的护士张巍就地取材,把画画在便利贴上,还配上了加油鼓劲的文字,贴在每个病人的盒饭上;第一对出院的老夫妻,回家后写来感谢信说,“两位护士长和护理人员对我们关怀备至,让我们有信心战胜了病魔”;还有更多的患者感谢信纷至沓来……

患者写来的感谢信。

“我们的护士真是全心全意地在对待这些病人。”张育红说。

采访结束,记者问了张育红一个问题:“到武汉十多天,有没有流过眼泪?”她说:“没有。”之后,便是一阵沉默——这时,张育红的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不是因为辛苦,干了那么多年急诊护理,什么样的辛苦没经历过呢?我是想到这些孩子,觉得担心,又很心疼。坚持吧,坚持就是胜利,等待春暖花开。”

(题图:护士张巍画的漫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