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已被公认。它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讲述了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使中医学正式以一种体系的形式在世界医学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而且从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表明了立场:治未病。从这个意义上讲,《黄帝内经》是医学,更是医道。因为它并没有长篇累牍地去讲述如何对疾病进行治疗,而是更为宏观地对于身体的健康进行了一种“未病”时的防患。在生命的航程上,《黄帝内经》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在智慧地引导后生顺应自然的力量,遵循我们生命的本性去生活、去做人。在养身体真元的时候,也在培补我们的智慧元气。在一种没有教条中完成了每个人对于自我生命体的认知。如果说天灾人祸以在所难免的方式毁灭着人们生活的话,那么,《黄帝内经》则更像忠实的管家,无论世事如何变幻,都在庇护着我们的健康。 (一)整体得了病就要用药,这是常理,现代医学用西药,以《黄帝内经》为源头文化的传统医学用的则是中药。用药虽然相同,但用药的初衷是不一样的。中医用药是在帮助身体,因为我们始终相信人体的五脏六腑本性良好纯真,整个人体处于一种浑然天成的和谐格局之中,每个人都可以凭借自己天生的自身组织系统来完成对身体健康的捍卫。而且人生于天地之间,应采纳自然精华,故中医用的都是那些顺应自然的手段;而现代医学采用的则可以看成是一种战争式的捍卫,在西方人看来身体就是一个很私密的领地,是私有财产中的私有财产,不容有任何的侵犯。对于来犯之敌——各种细菌、病毒,他们没有美酒,有的就是像浓缩炸药样的“药丸”。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我国传统医学是一种重整体的调和,是一种立足于“唇亡齿寒”的大局观;而现代医学则是在一个点上下足功夫,是一种哪里有反抗哪里就有镇压的方式。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西医在很大程度上把身体看成了一个自我领地的版图,总是在关注每个地方出现不和谐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传统中医在一种调和整体中关注一种协调,关注一种相生相克的关系,从而观其行,知其性。 (三)朴素我们把《黄帝内经》看成是部“圣经”,源于它无可辩驳的奠基性和博大性,但这并非说《黄帝内经》就是高高在上,需要我们顶礼膜拜的事物;相反,它的伟大恰恰在于它没有那样一种犹如漂浮在高空中的姿态,而是有其朴素的一面,可谓淳朴而亲切。 从《黄帝内经》的“品性”上我们不难看出一 些端倪,《黄帝内经》讲病并没有深深地扎根于某种具体疾病的防治上, 而是宏观地展示了一种“大道”。以人为核心,就像在对比中说的一样,从生命结构的和谐整体出发实现了把人真正当人看,而且就是在这一点上,它依然没有浅尝辄止,将人笼而统之不加分析地去做些疾患 上的机械处理, 相反,它因人而异,注重了人的特殊性和个体特征,甚至关怀至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而应对不同。《灵枢 ·阴阳二十五人》就将人分成了二十五种体质。当然,这种体质归类还较为粗浅,但我们无法去苛求,因这种方向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二)平和从《黄帝内经》不难看出,中医讲求的是人与自然、社会三维一体,崇尚一种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对于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一种坚定的认识。五行理论、藏象学说、十二经脉的联系、方剂学等都是用系统的结构和观点把握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通俗地讲,就是中医把人当成真正意义上的人看,而现代医学则把人看成是工业革命时期的一台由各种零件组织起来的机器。所以,现代医学早些年近乎“执着”地相信:头痛医头、脚病医脚是一种最为直接而有效的解决身体健康问题的方式。不过近些年来西医也逐渐重视整体观念,循证医学的发展也较为迅猛。 不仅如此,《黄帝内经》以哲学为基础,不仅将人文哲学作为建构医学体系的指导,同时还把哲学的核心思想直接运用于医学。其中,“一阴一阳之谓道” ,就强调了阴阳的不偏不倚。 如果偏阴偏阳,人的身体就会有疾病滋生。《黄帝内经》 强调只有调整阴阳使之达到一种“平”与“和”的状态,病症才能在“和”中得以消解。《论语》里讲“和为贵”,《孟子》、《中庸》的“阴阳五行”构成论、“中庸” 方法论,对《黄帝内经》都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和”的文化即使到现在我们还能在身边有所感受,看到它们活生生的存在。比如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还有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大型文艺表演的“和”字,这些都传承和印证了一种中华文化主流下“和”文化的浸渍和渗透。 由此看来,无论从医学的角度还是从主流文化的高度,《黄帝内经》对于人的身体、精神等方面的关照可谓是兼顾,不单问你穿得暖不暖,还告诉你如何做人。就这一文化的价值取向来看, 《黄帝内经》不仅是医书,更是一种关于生命终极关怀的典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