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病的原理 (2019-06-20 15:09:23)

 武鸣小老头 2019-06-20

    中医可以治好病,这是不爭的亊实,但是他有没有科学道理,一直世人关心的话题。有人说中医是一种经验医学,因此,一些人找中医看病要找年纪大的,认为年纪大的人经验就丰富,治病疗效就高。还有一些人自我标榜有袓传秘方,引起患者的信任。其实,这些都是认为中医是经验医学所导致的不完全认知在作怪。中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爭呜,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高度发展,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指导思想所构成的中医药理论框架基本形成,《黄帝内经》是其代表作。在《黄帝内经》一书中,运用了阴阳学说、木火土金水组成的五行学说、精气神等哲学范畴,以及道、中庸、形神一体等哲学思维,将人体的生理、病理表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人体的形态结构一一加以解释与说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建立,是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指导的,因此,在中医药学理论中,阴阳、五行、气、精、神等等古代哲学的范畴,均被一字不差的被引入中医药之中,并将其的含义附与了中医药学新的内涵。众所周知,哲学是指导一切科学的科学,但哲学是一种思维科学,它不可能对每一学科进行具体的指导,但每一学科的发展又离不开人们的哲学思维,应该说,它只是宏观把握学科的发展,因此,中医药学的发展,必然走宏观发展的趋势。《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有明确的描述,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明确提出了中医的思维方法。所谓“毫厘“是指可以把握的数据,以了解人体而言,包括人的气色、形状、飲食起居、舌苔脈象、精神状态等,是可以把握的毫厘之数。所谓的“恍惚”本意是一种模惚概念,是一种整体的评价。这种从把握局部的资料得到整体的评价,是一种形而上的思维模式,古人云:“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这种把握整体的辨证思维故而形成了中医诊治疾病的辨证论治原则,即根据每个人的整体状态不同,採用因人而异的不同治法。这种治疗思想有没有科学性呢?从整体入手为什么能治病呢?其道理就在于生物体都具有自适应、自组织、自调整、自稳态、自修复的功能。人类也是如此,将人体本身的状态调整好,可以防范和祛除多种疾病,故尔中医有補药以扶持正气,但中医亦不排斥祛邪的药物,以祛除各种致病因素,中医中运用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大原则来调人治病的方法是有科学道理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