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人合一,是强调个体身心、人与自然等和谐的和合文化之体现,是整体哲学精神的表现形式。道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其最先表达这一思想。《道德经·二十五章》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宇宙间有四大,人居其一,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从一个侧面确立了人与天的相互关联。庄子提倡了与天为一的思想。《庄子·达生》云: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抛弃世事,忘怀生命,形体健全,精神饱满,达到与天合为一体的自然无为境界。 ![]()
天人合一,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亦提出天人相应的命题。其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与天地如一。天人同构,人体的小宇宙与天地的大宇宙相对应。其中:人天同构,是天人合一观的最粗浅的层次;人天同象与同类,则是中医取象比类思想的具体体现;人天同数,是人与天气运数理的相应。这是将生命过程及其运动方式,与自然规律进行类比,是以自然法则为基质,以人事法则为归宿的系统理论。《黄帝内经》明确天、地、人系统中,人与天相通的总原则是:同气相求,同类相应。顺则为利,逆则为害。 ![]()
天人合一,是道家修行的一种状态和方法,是描述事物矛盾变化,以及反应进程与指向的观察工具、思维模式。现代物理学已体会到其思维模式的可贵性。天人合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人类与天共存的生生不息、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全面性和自新性三个特征。《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因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刻浸渍了中国古代审美境界论,使得古人特别强调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 ![]()
天人合一。只要是想提升自己的境界,就需要修身养性。当修身养性基础打牢了,就是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是圆融,当行到圆融时,就无碍了;无碍之后,才能阴阳平衡;阴阳平衡之后,自己的力量才形成了一个整体;自己的力量成为整体之后,就不再动了;不动之后,自己的念头就没有了。这个不动,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一种平衡的动态,即平衡地打开自己,与万物融为一体。最后,才是人天合一。虽然所用的语言文字不同,但真理实相是相同的,只有一个。不管有多少种法门,变化多少花样,都脱不了这四个层次。 |
|
来自: blackhappy >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