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庄】老庄之道是什么?

 李明旭 2017-09-13
【老庄】老庄之道是什么?
天人合一  ------  老庄之道 

  儒道互补是几千年来中国美学思想一条基本线索。纵观中国的各个方面,如哲学、宗教、政治、科学、文学艺术等,老庄之道都有深远的影响。在哲学领域,在形而上学认识论、方法论方面都有开创性;在文学艺术领域,开辟了中国特色的审美之路;在政治领域,被视为“君人南面之术”,为历代统治者利用;在宗教领域,出现了以道家为基础的道教,佛教在中国化进程中也吸收了道家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在文化艺术领域影响很大,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成为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   

  老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位以理性的态度看待自然世界和人类事务,并加以论证的哲人。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年楚国人,曾做过周王朝的史官,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他所处的时代正值周王室日渐衰微的时期。他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著《老子》即《道德经》一书。庄子名周,宋国人,处在列国战乱时期,著有《庄子》一书,庄子承传了老子的思想,他们的思想精髓是“道”,思想围绕“道”而展开。老子、庄子的道学后人又称为老庄之道。
老庄之道含有深邃的哲学思想。熔哲理、诗情、玄言于一炉,文约而义丰,虑大而思精,蕴藏着大智慧,包含着辩证思想。
  我们在理解老子、庄子哲学内涵之前,略说一下与老庄哲学思想紧密关联的几个概念:   “道”是老庄哲学的逻辑起点,“道”是统领他们思想的核心。“道”在老子思想中原指道路,但他吸收了《易经》中“太一”、“无极”的思想精髓,并结合自己的感悟将其抽象化,抽象出一种不能用语言来表述,但可从天地万物的运行中领悟的“道”的概念,也可以在抛除一切私欲、杂念而达到心境的空明宁静中把握“道”。提出“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本,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应遵守的生活总则。
  老庄哲学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天”。“天”的概念最早出自于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地”和“女娲补天”,《千字文》开宗名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时的“天”是一个浑沌不清的大园筒,先民们把“天”看成一种绝对的力量来崇拜;到了周朝,对“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周文王作《易经》卦一:“乾。元享,利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天”是一个相当于河图、洛书的天园地方的宇宙,相当于“太极”阴阳两极相抱旋转的球,是一个造生万物的主体“一”。所以古人造字的时候,把“天”写作'天'就是一人头顶“一”,“一”就是“天”,“天,颠也。至高无上”;老子庄子则把它与“人”联系起来,多指是人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老庄的“天”多指与人类共存的自然,按造字会意拆字讲“天”字可有二种理解:(1)“一大”就是“天”最大;(2)“一人一”就是“天人合一”之意。
  “人”,按文字学看它由一撇一捺组成。按《易经》的观点这一撇一捺就是一阴一阳、一男一女的相互支撑与相互抵抗,它是阴阳相斗相和的产物。按现在观点讲人是自然界中有智慧有意志的高级主体。在老子、庄子思想中“人”是相对于“天”的一个概念,还有很多新的意义,《庄子·逍遥游》提出了道家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就有“人”意义的延伸。
  “一”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几乎能含概一切。“一”是数学中最小的数,但在哲学中它又是最大,作整体、统一、终始点讲。中国有句名句叫“九九归一”,其哲学内涵非常丰富。在《易经》中“一”就是“太一”、“太极”、宇宙讲;在老子、庄子这里有“道生一”之说,它是仅次于“道”的概念,其实在老庄哲学中有时“一”就指“道”。
  简单了解这几个概念之后,我们再来浏览一下老庄哲学的主要内容或思想观点:
  常道无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善恶相生--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无为而安--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持虚守静--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无私不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洗心去欲--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大道惚恍--视之不见,名日“夷”;听之不闻,名日“希”;搏之不得,名日“微”。....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清静自然--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而动之徐生。 绝圣弃知--大道,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
  唯道是从--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抱一以为天下式。
  重根返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守道任化--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大音稀声--大音稀声;大象无形。
  知足常乐--天下之至,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鉴远忘知--不出户,知天下。不窥,见天道。  
​ 和光同尘--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祸福相倚--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深根固柢--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知我者稀--知我者稀,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知病无病--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大道无亲――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从这些内容中可以看出老庄之“道”的含义和老庄对人生、精神、理想的追求:处在战争年代的老子,看到的是春秋各国的年年征战,他们相互兼并,正是这种“有为”使老子看到的是百姓的疾苦、生灵涂炭,所以他表现了对生命的无限关怀和尊敬,他给予了人与道、天、地并立的崇高地位。老子的真正意图,乃是通过形而上学的论证来发现人心、人性,来建立一套能够有效地维护主体性的人生论和社会论,从而回到他“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庄子处于列国时期,他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他认为“有用”还不如“无用”的好。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追求人性的彻底解放、精神的绝对自由、理想境界的绝对纯化,并通过悟“道”来达到。
  “道”是统领老庄哲学的核心,要想了解老庄哲学我们首先要悟“道”。老子、庄子的“道”有三层含义:一是世界之本根,二是最高的认识对象,三是最高的人生境界。道是一种无差别的、混而为一的状态,它无所谓真伪、是非、大小、美丑、同异的,是一种精神的绝对自由状态,老子称为“自由”,庄子称之为“逍遥”。可从天地万物的运行中领悟,也可以在“静观”、“玄览”中获得。道是无为的,无私的,海纳百是因为处下,高山耸天是因为无私。老庄之道的本性有四:第一,道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第二,道是自然无为的。一方面,道是不受外物支配的,是独立的;另一方面,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第三,道是柔弱的。道的柔弱是一种无形的、深沉的、巨大的力量,且必能战胜刚强。第四,道是虚静的。"道"是一种精微至于无比,广大至于无限,有名有实的存在,处于无所依待的境地而不受外物变迁的影响,顺应万物的变化而执守事物的根本。道是万物的本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深而幽隐,立本源而智慧通达于神妙不测的境界。忽然而出,勃然而动,道看它幽冥暗,听它没有声音,幽冥暗之中却能看到光明,寂静无声之中,却能听到和音,道深远而又深远却能产万物,妙而又妙而能成精气。道和万物相接, 一切无为而为,顺其自然。
  老庄哲学蕴藏着大智慧,老庄美学至大无形,入道精微,暗藏玄机。它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立统一规律,我们可以从“善恶相生”、“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祸福相倚”等内容中看出这种思辩的观点。一方面,万物都含有相反相成的两种倾向;另一方面,这两种倾向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具有辩证发展的观点。循环运动、物极必反是老子规律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四方之内,六合之中,万物从哪里产生?阴阳相应,相消相长;四时更迭,相生相杀。欲、恶、去、就,于是万物突然而起;雌雄相分相合,于是万物常存。安危相互更易,祸福相互产生,缓急相互交替,聚散因此形成。物及必反,终而有始,这是万物的现象。
  老子想借助对“道”的阐释和感悟来达到他“无为而安”、“无私不争”、“清静自然”、“知足常乐”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一种 “小国寡民”的理想境界。庄子则想通过悟“道”来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理想境界的绝对纯化的“逍遥”。“逍遥游”作为庄子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只求心灵游于和谐的境界。庄子强调,根本的一点是要认识到,不是外在的客观条件束缚了人的自由,而大多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不知道“以道观物”、“道通为一”的道理。如果能从主观上齐同万物,忘却外在的一切差别,也就无所不适、无所对待了。庄子提出最彻底的“无己”的方法,即从精神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泯灭物我的对立,忘记一切,直到忘记自己。无己而后无所待。《逍遥游》云:“圣人无己。” 就能物化为一,而臻于逍遥境界。否则就会陷入层层束缚带来的痛苦之中,不得自由逍遥。庄子阐释的人生境界是“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至无、至纯的境界。人要观照天地之美,体悟天地之心,不执于有,不执于无,而要“无无”。“无无”是即有即无,即无即有,也就是自然,是自然而然。 但庄子的“无无”并不是没有之意。在庄子思想中,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它是形成的安宁恬静的心理环境--“归精神乎无始,而甘冥乎无何有之乡。”这就是庄子追求的绝对自由--无待、无累、无患的“逍遥”,天人合一的“逍遥”。
  老子庄子的最高人生、精神、理想的境界就是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由”和“逍遥”。
  老子庄子的“天”即自然,既是自然之天,又是精神之天。老庄阐述“道”并悟“道”的最终目的是解决生命之心所把握的精神绝对自由的问题。他认为要想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必须具备“真知”,然后悟道成为“真人”,才能达到心性与大道、天相契合,二者结合得是紧密,才能真正悟得“一”自由境界,达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老子庄子对如何达到这种状态,阐述得很详细:第一,“袭明”、“微明”、“以明”。是用人本来含有的能力去体认道、天自然之理。第二,“坐忘”。它是人心对人本身和社会本然之理的观照,是经过“忘礼乐”、“忘仁义”等过程达至的“离形”、“去知”的境界。第三,“见独”。它指人心发现作为最高认识对象之道、天。“见独”后便可冲破时间限制,从而与道存合。第四,“心斋”。它指破除主观成见,使心完全听任虚气之自然,使心、气混而为一;由于气成于道。故心与气的合一即心与道的合一。一切听任心之自然;一切听任气之自然,从而达至心与气、道的合一。
  庄子将生命的精神价值直接归结为精神的绝对自由,将生命的价值推向道、天。庄子主张通过认识之心达至生命之心,将两者完全结合起来了。但其最终目标是生命之心的逍遥游。
  老子、庄子对“一”以及达到“一”的状态,可谓大彻大悟。老子《道德经》中对“一”感悟常精辟。“载营魄抱一”,“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故混而为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庄子》书中“贵一”的思想非常丰富。《逍遥游》中有:“将旁礴万物以为一”。《齐物论》中有:“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i??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德充符》中有:“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大宗师》中有:“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途。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庄子·在宥》篇中有:“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我守其一,以处其和。”《刻意》篇中有:“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天地》篇中有:“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这里,“一”就是“道”的别名,“一”在老子、庄子的思想中是指“道”之通达或混同宇宙万物的统一性和得“道”之人的思想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老庄之哲学中“道”、“一”、“天”有时很难分隔开的。
  天人合一成为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
  老庄哲学"道"的理解和确立,特别是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对中国文化美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强调超功利的无为的审美关系,强调突出自然、突出个性和艺术的独立,追求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追求情感抒发,追求个性的表达,追求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大巧若拙,言不尽意,达到立象尽意,以象载道之目的。主张庄子以奇特夸张的想象为主线,以散而整的句法为形式,具有一种飘逸的君子风度,强调“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进入“天人合一” 的理想境界。老庄之道的哲学思想已渗透到和积淀在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等各个方面。中国画家主张师法自然以至师心,就是道学的力量。
  老庄之道对中国文化美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一位外国史家所言“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 —— 【老庄】老庄之道是什么?老子和庄子道有什么思想?
http://iask.sina.com.cn/b/3321377.html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