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信文化」《会说话的机器》之立式车床

 q1338 2020-02-28

「网信文化」《会说话的机器》之立式车床

今天为您带来

《镇馆之宝来之不易——立式车床“小魔仙”》

「网信文化」《会说话的机器》之立式车床

「网信文化」《会说话的机器》之立式车床

「网信文化」《会说话的机器》之立式车床

走进机床博物馆,远远的你会望见一个“巨人”, 它鹤立鸡群,高高在上,傲然挺立。来到近前,嚯!不论个头还是“长相”,你会对它肃然起敬,并产生许多联想——巨无霸、巨灵神、人猿泰山……的确,与其它机床相比,它真像一个将军,一个统帅,它傲视群雄,威风八面!

哦,“小魔仙”,好神奇的名字,何“人”才能担得起“仙”的称呼?仙人、仙女、仙境。大块头“小魔仙”,它是如何得道成仙的?它的仙风道骨又是从何而来?

“小魔仙”于1898年“出生”于美国。站在它面前,我们感到的是厚重与沧桑,感到的是丰富的历史内涵。

那它是如何来到中国的呢?听馆长介绍,“小魔仙”是专门用来加工火车轮子的。哦,车轮、铁轨、机车……这自然要引出一段中国铁路的历史。

世界最早的铁路出现在英国。1872年英国人把铁路搬到了天津,他们在紫竹林租界内,修了一条窄轨铁路,用一台1.2吨的机床牵引着两节车厢,免费载客运行。英国人是在做广告宣传,试图打开中国市场。

「网信文化」《会说话的机器》之立式车床

「网信文化」《会说话的机器》之立式车床

「网信文化」《会说话的机器》之立式车床

然而,中国铁路的发展却是艰难的。当年李鸿章等洋务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修建了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虽然“唐胥”铁路只有9.67公里长,但麻烦还是不少,一些皇族亲贵保守大臣以唐山离马兰峪的皇陵(清东陵)不远,火车的轰鸣会惊扰“沉睡”的先祖为名,坚决不同意通车。因此,唐胥铁路上的火车最初没有机车牵引,是以马为动力。

马拉火车听起来是笑话,但它确确实实是中国铁路的一段历史。请记住,这是1881年,是中国铁路起步的第一年。

当时,英国的铁路已达两万公里,美国、俄国甚至日本等国家奋起直追,铁路建设突飞猛进,一日千里!而中国的铁路却在缓慢的爬行,甚至停滞不前。

1886年5月,醇亲王奕譞奉慈禧太后之命到天津视察大沽口防务,李鸿章抓住机会特地安排醇亲王坐了一次火车,过后,醇亲王对火车大加赞赏,并赋诗一首:“绿水朱桥畔,停骖境界新,石楼连百雉,铁轨挽千钧。”

醇亲王回北京向朝廷复命,顺便把火车的事也跟慈禧太后汇报了。太后很是好奇,也想体验体验。于是,李鸿章再次抓住机会,特地修了一段从北京到马兰峪的铁路。转年清明,太后一行去东陵祭祖扫墓,就是坐火车去的。回来后太后对火车赞誉有加:“这火车比马车可快多了,也舒坦多了。”

就是这个契机,李鸿章进扩展铁路的计划得到了朝廷的认可。

1888年8月,“唐津铁路”全线贯通,由“龙号机车”牵引的客货混合列车抵达天津。“龙号机车”是利用开滦煤矿的废卷扬机、旧锅炉、破蒸汽机改造出来的。这是中国铁路上的第一台机车。然而,它基本是由手工制作的。

中国铁路的快速发展是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这一场惨败致使“全民皆醒”,同时也极大地震动了朝廷,光绪皇帝决心变法图强,要图强铁路先行。于是,皇帝下诏,大力修建铁路。很快,铁路通到北京,很快,铁路修到奉天(沈阳);紧接着,京汉铁路开工,津浦铁路开工……

铁路修成了就要跑火车,而机车车辆的生产又成了问题。像机车车轮这样的超大部件,如果没有相应的机床设备,那只能拼傻力气,耗费大量的工时,还难以保证质量。

那一年俄国沙皇举行加冕典礼,他们特地邀请李鸿章参加。朝廷接受邀请。为避免列强们有厚此薄彼的误会,李鸿章决定同时访问欧美多国——他在德国参观了克虏伯兵工厂,在英国参观了造船厂,在美国参观了机车车辆厂……尤其是他看到了美国的机床设备,那高大雄伟的立式车床,巨大的火车车轮在车床上飞转,铁屑四溅,煞是壮观。几十分钟后,一个崭新的车轮就车好了。在其它国家看到的都是卧式车床,对比之下,这台立式车床更显得高大威猛,壮观威风。这台车床相当于我们几十个壮劳力的劳动量,而且质量可靠。不可思议,大开眼界,李鸿章向美国人试探,能否购买这样的立式车床。可对方是一连串的“呶呶呶……”因为,当时西方列强对中国实行武器禁运,能够造枪炮的先进机床也在禁运之列。

「网信文化」《会说话的机器》之立式车床

「网信文化」《会说话的机器》之立式车床

「网信文化」《会说话的机器》之立式车床

此时,唐山机车辆厂建成投产。建厂之初的车辆厂缺乏像样的机床设备,为了给慈禧太后制造豪华专用客车,工人们竟“拳打脚踢”地用了一年多时间。中国急需大型的机床设备!于是,在英国工程师的帮助下,这台“小魔仙”就漂洋过海,穿云破雾,义无反顾地来到中国。到达中国后,它即作为“主力队员”大发神威。当时,车辆厂正在研制新型的“莫古式”蒸汽机车,由于有先进的“小魔仙”的参与,研制工作进展迅速,很快,“莫古式”蒸汽机车问世。

“小魔仙”致使机车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质量也有了保证。此刻,中国的机车车辆制造进入了全盛时期。

“小魔仙”在机械工业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中国人制造机车车辆谱下了光辉的篇章!

日月穿梭,时光荏苒,转眼间进入1990年代,“小魔仙”也将近100岁了。此时的王福喜萌生了收藏机床,建机床博物馆的想法,他把想法跟几个朋友讲了。一个朋友说,战友的父亲在沈阳机车车辆厂工作,伯父是车工,他操作的那台车床是上个世纪的,据说在世界上已经绝无仅有了。听后,王福喜顿时来了精神,他要朋友赶紧联系,先弄清车床的具体情况。几天后沈阳那边回信告知,车床为立式,高2.2米,重3.5吨,产自美国,出厂年份1898年。哎呦!王福喜惊奇,接触机床10几年了,自己还没见过这么古老的车床。他感叹,他兴奋,他提笔亲自给对方写信……就这样,经过一年多的书信和电话来往,双方已经成了好朋友。王福喜曾真诚的提出,想收藏那台立式车床。对方也坦率的回答,不可能,因为它是国家的财产,工厂的设备,更何况还在使用。

王福喜很是沮丧。

两年后传来喜讯,沈阳车辆厂改制,一批老设备被淘汰,其中就有那台立式车床。王福喜兴奋得一蹦老高,赶快,立即,马上,他登上北去的列车来到沈阳。到沈阳见到了车床,见到车床后,王福喜就像到了另外的世界,他着魔了,心在颤,手在抖,眼睛放绿光。震撼!就像音乐爱好者听到了贝多芬,舞蹈爱好者看到了巴甫洛娃,球迷见到了贝利……怎么形容呢?搂在怀中,含在嘴里,顶在头上……这些都无法形容他对“她”的珍爱,他非“她”不娶,王福喜打定主意,就是倾家荡产,也要把“她”娶回天津!

可是,事情没那么简单,车床的操作者,就是那位老伯父也被“淘汰”了。领导关心这些即将离厂的老同志,询问他们有什么要求,有人要求解决住房,有人要求报销医药费,还有人要求解决组织问题……老伯父也提了要求,要求那台车床跟自己一起回家。

他如愿以偿。

得知王福喜的来意后,伯父也道出自己的心声:“在厂子干了几十年,这一离开心里没着没落的,看见这台机器就像回到从前,这是我的寄托和安慰。”

得,几句话把大门堵死了。王福喜失望到了极点!没有办法,只得从长计议。

回家后他就像中了魔障,真是害了相思,日日思君不见君,一日不见如三秋。相思的滋味不好受,不行,不能坐以待毙,他再次坐上北去的列车。

就这样,坐火车去沈阳就成了王福喜的家常便饭。秋去冬来,风云雨雪,整整8年。每次都是大包小包的,里面有十八街麻花,狗不理包子……还有“茅台”和“帝王”……感情投资持久战。

进入21世纪了,这一年伯父的孙子要结婚,自家的房子也要翻盖,伯父正为捉襟见肘而发愁。王福喜“趁虚而入”,这次他甩出以往3倍的价格,志在必得!

8年的神交,8年的苦恋,8年的等待,唐僧取经九九八十一难,弟子拜师“程门立雪”,天降大任于斯人……总而言之,在新世纪的第一年,王福喜终于修成正果,抱得“美人”归!

立式车床,王福喜为你发狂,为你着魔;当“仙人摘桃”之后他飘飘欲仙——“小魔仙”!

「网信文化」《会说话的机器》之立式车床

(东丽网信办供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