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点击这里阅读),讲到了我的搬砖经历并且由搬砖学到的化学知识,这一篇,危老师想讲一下我童年时代乱拆东西学到的化学知识。 拆东西,是每个孩子的本性,自幼就很喜欢拆东西,因为好奇心。比如买的变形金刚,我会不断的动手去寻找这个玩具会怎么变,能变成怎样。玩具玩过一段时间,总有损坏的时候,出于天性,我们也会好奇究竟哪里坏了,然后就动手去拆。那时候的玩具,坏掉的都会被我拆掉来看,有一些是能够修好的,有一些修不好就算了。我拆过很多用电池的玩具,经常是因为电路坏掉了,或者里面的电线松断了。初三的时候,学了电路,对电非常好奇,为何有电灯就会亮?为何有电风扇就转?为何装了电池,玩具就能动?初中的物理让我明白了许多知识。那时候,我用小电焊接过线路板,修好过台灯、用玩具的马达组装过电动小船。 用小电焊焊接电路板(网络配图) 也有用几块电池串联在一起,用来电解水。那时候刚刚初三,学到了电解水的知识,当时只是一知半解,就知道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如果通直流电的话、会在两个电极上产生两种气体。下面是电解水的简单示意图。 并且用这种方法就能制备出氢气,氢气可以做氢气球,还可以用来烧,感觉非常神奇。我们知道,这种电源是需要直流电,于是我就拿来几个5号电池,用一些废旧电线的铜丝连成电路。然后用脸盆装半盘水,用两个玻璃瓶收集正负极产生的气体。我把正负极的电线放入水中,观察了好久,的确看到有气泡慢慢的冒出,非常开心,证明书上说的是真的。虽然很慢,当时不知道为何那么慢。于是我就放置了一天,收集到了小半瓶的氢气。因为只是初三,不知道加点电解质增大水的导电性,所以只能等它慢慢反应。 电解水的简易装置(网络配图) 电解水的微观结构示意图 只可惜我当时实验设备有限,且等待时间太长,因此这个实验就没有深究下去了。当时很流行玩氢气球,还可以用这种方法做氢气球,当然现在不建议了,因为有更好的方法,继续看下文。 后来我对5号电池感兴趣了,因为很想了解它是怎么产生电的,一直到了高一,化学书给了我指引,当时的5号电池,也就是锌锰干电池,锌作负极,石墨棒做正极,里面填充了含有二氧化锰粉末、氯化铵等物质做填充物。 锌锰干电池结构示意图 非常经典的“三个五”电池 刚开始我的化学也没有学好,只是知道了它们经过化学变化,就产生电。其实他的反应原理如下: 干电池的电压通常约为1.5V,携带方便,但放完电后不能再用,污染较严重,因为里面还含有很多重金属物质。所以电池用完了要回收,不能随意丢弃。电池用完了,我经常不舍得丢,学了化学之后,我知道电池的主要组成物质了,其实它里面有很多物质可以利用,比如锌皮,和石墨棒。我也很好奇电池内部长得怎样,于是我拆了很多电池。最外面的金属皮是锌,切开后里面黑色的粉末糊状物,手摸起来很黑,最中心是石墨棒,也比较硬,应该是填充了其他物质,不是纯石墨,手摸也会黑。有一些电池用久了会“出水”那些糊状物就会很潮湿,也有一些电池会膨胀起来,也就是“气胀”,实际上是产生的氢气或者氨气没法被吸收,就会把电池胀鼓起来。我把锌皮洗干净收集起来,以后可以利用锌和盐酸反应制备氢气。这些锌皮我一直保存着,在我上课的时候还有拿来做实验用。并且非常自豪得跟学生讲:这是我珍藏了多年的锌片,非常珍贵。 我用锌和盐酸放在一根试管里会产生氢气,在试管上套一个气球,气球会慢慢鼓起,收集到氢气,最后做出了氢气球。这个反应也能做课堂的演示实验。 在初高中的时候,我是非常喜欢动手做实验,因为感觉太有趣了,一个好奇心驱使我不断地想去了解这是为什么。希望同学们也不要丢掉这种童真! 好了,本文主要讲述了我在拆解电池中学到的化学知识,下期再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