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让,指的是古代的帝王,将帝位让给不同姓氏的人。这是上古时期政治舞台上各个部族的政治激烈角逐的结果,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各大部族的代表人物都有机会可以得到部落的最高权利。 尧帝在位70年,常以慈悲为怀,是上古时代的一位明君,他在年老时声称自己的儿子丹朱凶顽,绝对不可能担当得起帝王大任。于是,他便于一直辅佐自己的人商量,请他们推荐一个有贤能的人来接替自己领导人民。 经过商量后,大家推荐了舜。舜也称虞舜,相传他虽然是颛顼的后人,但却是庶人,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舜的父亲是个心术不正的人,他的母亲很早就去世,后来父亲续娶,但继母却又是个两面三刀的人,父亲与继母所生的弟弟象又是个桀骜不驯的人。这几个人沆瀣一气,对舜非常不好,时常想要置其于死地。而即便受到这样的待遇,舜也并没有怨恨父母,依旧对父母恪守孝道,他也没有埋怨弟弟,对弟弟也十分友善,而且如此多年如一日。每当家人想要对她下毒手的时候,他就先逃走躲避一阵,情况稍有好转,他就立刻回到家中,继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劳动着,尽可能的给予家人帮助。 为了养家糊口,舜不得不四处奔波,他在山上耕耘种植,还在黄河之滨制作过陶器。舜的孝道和对弟弟的情谊以及他的踏实勤劳,使他很早就在民间有很大的名气。 在了解到舜的这些德行之后,尧要决定要亲自考察一下,以确定舜是否真的如民间所传有那么好的德行。于是,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并将自己的九个儿子与舜一起共处。而舜不仅使这两位女子互相之间继续延续真挚的情感,同时还让她们能与全家和睦相处。而尧的九个儿子在舜的身边,也都变得敦厚起来,做事也更加严谨,为人处事也懂得礼仪了。 不仅如此,舜在各方面也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品德。无论他在哪里劳作,那里都会因为他而兴起礼让的风气,人们做事也更加认真,并开始讲求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不管他走到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于他,如果他在某个地方待上一年,那里就会聚集成一座村落;如果他呆上两年,那里就会变成城邑;三年的话,那里几乎就成为都城了。 得知这一情况,尧帝很是高兴,便赏赐了舜很多细葛布衣服,还赏给了他一把琴。赐予他牛羊,并为他修筑了仓房。看到舜得到的赏赐,舜的父亲继母和弟弟,眼热又嫉妒,她们便想要杀掉舜,霸占这些财物。于是继母便假意让舜去修补仓房的屋顶,而她则在下面纵火想要烧死舜,幸好舜用斗笠做翅膀,及时从房上跳了下来,才没有被烧死。 后来继母又让舜去挖井,井挖的很深的时候,继母和弟弟在上面向下填土,想要将井口堵上,把舜活埋。幸亏舜从一开始就有所警觉,在井旁边挖了一段通道,从通道中爬了出来。逃出来的舜在外躲了起来,继母和舜的弟弟以为阴谋得逞了,就开始毫无顾忌分起舜的财物了。 舜的弟弟想要尧帝赐给舜的琴,还想要尧帝的两个女儿给自己做妻子,而舜的牛羊和仓房则被分给了父母。最终舜的弟弟住进了舜的房子,高兴地弹奏起了舜的琴。但一段时间之后舜竟然回到了家里,继母和弟弟大吃一惊,但却不好说什么,而舜对发生过的这样的事情,也依然没有放在心上,一如既往的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劳作时更是比以前更加诚恳、勤俭。 后来,尧帝又让舜独自去山麓的森林之中,去接受大自然的考验。舜显现出了自己极强的野外生生存能力,比如他在暴风雨中,却依然能认清方向一路前行。 最后,尧帝开始让舜参与政事。比如让他管理百官,还让他去接待各方宾客。经过各种磨练,舜已经可以将尧帝交予的政事处理的井井有条,而且在用人方面,他也大胆地根据自己的想法有所改进。对于尧帝未能处置的一些人,舜将他们流放到了边远蛮荒之地,以防止他们再次为害作乱。舜实行的这些措施将他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才干,充分显现了出来。 经过20年的考察,尧帝终于认可了舜的才能。并认为它无论是在说话办事还是个人能力方面都非常成熟可靠,是一个可以建树大业的人。于是尧帝便选择吉日为舜举行继位大典,尧帝将帝位禅让给舜。把帝位传给舜后,尧帝又辅政八年。 尧舜禅让体现了贤能对贤能的挖掘,尧帝的任用贤能以及舜的不负所望,都反映了一种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思想。禅让制度是和平的、民主的,并不是个人权力的转移,而是为了能让部落联盟更加团结,让社会生产更加协调,这也反映了原始社会的一种民主制度。 |
|
来自: 昵称329018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