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而时习之”的习不是温习,“有朋自远方来”的朋并非普通朋友

 艾庆珍 2020-02-29

按照一般人读书的习惯,读《论语》的人大多会记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因为它是翻开《论语》开篇第一句。网上很多现代文翻译往往把“习”解释为温习,把“朋”说成是朋友,因此而做出的对这句话的解读,我觉得是肤浅的,是无法完整表达孔子心中之意的。

要想明白、透彻的理解“学而时习之”这一句,我认为重点是对“学”、“习”、“朋”这三个字的理解。

“学而时习之”的习不是温习,“有朋自远方来”的朋并非普通朋友

对“学”的理解。这个“学”是为己之学,是学而为仁。“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之学,是义,为人之学,求利。在义利之辨上,孔子始终是站在义这边的。学的初心是为仁、为义,而非求利,这样的学才有乐趣,这样的学才能有所得,不是求而得,而是“得”自来。

对“习”的理解。如果简单理解为温习,则其意思为:对于学过的知识,常常去温习,我不认为从反复的温习中能得到“不亦说乎”的体会。《说文》将“习”解释为“鸟数飞”,这样,在孔子这句话中,习的意思应该更深远,应该是在“学”中有所得,并内化于心,然后将所得付诸实践。

对“朋”的理解。如果这个“朋”只是朋友,这个朋友是那种来了也就是闲聊几句,喝杯茶的普通朋友,或者说是远道而来看望一下自己的朋友,我都不觉得合适。这个“朋”的理解应该承接上一句“学而时习之”,这个“朋”是同类人、是弟子,前来与“学而时习之”的孔子讨论、求教。孔子虽说不求为人师、不好为人师,但也诲人不倦。

受本人学识所限,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