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三十一回的题目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对题目中“白首双星”到底暗指何人何事,红学界争论之声一直不绝于耳。到底有哪些猜测呢?今天就与您梳理一下。请注意,最后一个非常有价值,但不读前面几个,您对最后一个的理解也不一定那么清晰,所谓“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是也。请听我慢慢道来。 第一种猜测 【白首双星】贾宝玉、史湘云 以周汝昌先生为代表的红学探佚派专家们,一般都按照《红楼梦》前八十回为曹雪芹原著,后四十回为高鹗“伪续”的观点,推测作者原意是要写宝玉婚姻的最终结局,黛死钗嫁后贾府败落,宝玉在穷困潦倒之际,与寡居的湘云最终结为夫妇。 【理由】湘云一直戴着个比较小的金麒麟,那应该是一只雌麒麟;宝玉从清虚观张道士那里得到了一只比较大的、文彩辉煌的金麒麟,应该算是一只雄的,他一直留着要给湘云,却不想粗心丢掉了,而偏巧又被湘云的丫头翠缕捡到。到第三十二回,接着写这件事,湘云就笑宝玉,说幸而是这个,明儿倘或把印也丢了,难道也就罢了不成?宝玉笑道,倒是丢了印平常,若丢了这个,我就该死了!这里双方都是打比喻,无非说明宝玉非常重视这只大些的金麒麟,但湘云还给他,他也就伸手拿了,并没送给湘云,让她凑成一对来佩戴或收藏。那么,这两只一大一小的金麒麟,就埋伏下一对白头发的“双星”。“双星”,过去一般都是指牛郎星和织女星,也常用来代指一对恋人、一对夫妇,这里的“双星”就是指宝玉和湘云,他们才构成了真正的“金玉良缘”。续书人高鹗不解作者原意,没有写出曹雪芹予伏的“白首双星”情节,所以造成了这个千古之谜。 第二种猜测 【白首双星】卫若兰、史湘云 【理由】在第三十一回最后脂砚斋有个批语说:“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线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 从这条批语可以看出,这“白首双星”中的一星,也可能是若兰,也就是第十三回,参与秦可卿丧事活动的那个卫若兰。虽然这个名字在前八十回正文里只出现那么一次,“冯紫英、陈也俊、卫若兰等诸王孙公子”,就那么一句话,但是,他却是一个后数十回里有重头戏的角色。后面的情节中,宝玉手中的金麒麟,辗转到了卫若兰手中,预示湘云将与若兰结为婚姻。"伏白首双星"并不是"白头偕老的夫妻"的意思。双星是指牵牛,织女二星,暗指后来史湘云与她的丈夫因某种变故而分离,一直到老,就象神话中天上牵牛和织女双星那样,不能破镜重圆,永抱白头之叹。 另外,在第二十六回还有一条批语说:“惜卫若兰射圃文字迷失无稿,叹叹!”可见卫若兰在后面的情节中确实出现了,只是“文字迷失无稿”而已。因“文字迷失”,《红楼梦》续作者只能凭自己的猜测设计情节,才形成了《红楼梦》的一大谜团。 第三种猜测 【白首双星】未知?(虽曰“未知”,却是最好的答案) 土默热老师按照“回归文学领域,对古典文学创作中的一些常用手法加以正确分析”的方法,认为题目中前半句“千金一笑”是典故,那后半句“白首双星”亦是典故(古人不论是写诗还是撰文,都习惯用典),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判断。 【理由】 “白首双星”使用的是两个典故,一是潘安与石崇“白首同所归”的典故,另一是《长生殿》中天孙织女“双星证合前盟”的典故。 先说一说“白首”的典故。 据《世说新语》载:晋代的潘岳(即传说中的美男子潘安)与石崇友善。石崇是西晋名声显赫的权贵富豪,生活上极为奢侈糜烂。他在洛阳北邙山下修建了一处风景幽美的金谷园(请记住这个名字),经常与王公贵戚欢聚一堂、饮酒赋诗,金谷盛宴从此被世人传为佳话。石崇把金谷园中所赋诗篇录为一集,命名为“金谷集”,为“金谷集”亲自作序,并写入诗人姓名雅号。“金谷集”中收有潘岳的诗:“春荣谁不慕,岁寒良独希;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 潘岳虽然才名冠世,文章诗赋都很出色,但并不被当权者所看重,辗转十年,方出任河阳县令。由于长年郁郁不得志,三十二岁时就白了头发,故“金谷集”诗中方有“白首同所归”之句。后当朝权贵孙秀向石崇索要其爱妾绿珠(请记住这个名字)不成,诬以谋反之罪,拘押了石崇和潘岳,并先后被推到西市问斩。在刑场上石崇问潘岳道:“安仁,卿亦复尔邪?”潘岳回答说:“可谓‘白首同所归’。”这正是潘岳“金谷集”诗中的句子,可谓一语成谶。 《红楼梦》书中的大观园,某种程度上有金谷园豪华幽美的影子。在元妃省亲、众姐妹题咏大观园诗中,黛玉诗便有“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的句子。“玉堂人”使用的是“玉堂金马”的典故,比喻才学优异而富贵显达之人家,“金谷酒”显然便是以金谷园比喻大观园。 唐代大诗人杜牧曾有诗形容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诗中的“坠楼人”,指的便是石崇之爱姬绿珠。《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前身乃在灵河岸边的绛珠仙草,绛珠之名仿自绿珠,红香绿玉,不无可能;绿珠是石崇的宠妾,“石兄”取自“石友”石崇,亦有迹可循,由此可见,《红楼梦》大观园中的一石一珠,与金谷园中石崇、绿珠之渊源关系。清代富察明义在《题红楼梦诗》中,便曾提及小说与石崇、绿珠故事的某种关联:“青娥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 下面再来谈一谈“双星”的典故。 把牛郎织女称为“双星”的说法古已有之,真正把“双星”典故运用到文学作品中的,首推《长生殿》。书中描写天宝十载七夕,杨贵妃在长生殿中设瓜果向双星乞巧,而明皇适来,二人遂同拜牛女设誓:“双星在上……,愿世世生生,共为夫妇……有渝此盟,双星鉴之”!李杨长生殿之盟,在杨贵妃生前称为“盟誓”,死后称为“前盟”,“双星”一直是李杨爱情在天上人间的“绾合”者和“证盟”人。 《红楼梦》中“木石前盟”一词,来源于《长生殿》中李杨爱情的“前盟”,前盟前的“木石”一词,源自古舜帝与湘妃结缡时的生活场景:“与木石居,与冢鹿游”,代指帝妃爱情;《红楼梦》中之所以称黛玉为潇湘妃子,也是这个意思。因此木石前盟的本意就是帝妃前盟,这就与《长生殿》中证合李杨爱情“盟誓”的“白首双星”发生了直接联系。 《长生殿》在《献发》一出中描写:“好凭缕缕青丝发,重结双双白首缘”。在《盟誓》一出中又写道:“妾蒙陛下宠眷,六宫无比。只怕日久恩疏,不免白头之叹!”这样,“白首”和“双星”两个似乎不相干的词汇,就融合到一起了。 其实《红楼梦》中宝玉、宝钗、黛玉的名字,都是从《长生殿》中的“天宝明皇、玉环妃子”以及他们的定情信物“金钗钿盒”幻化而来的;书中的太虚幻境,也来自《长生殿》中的月宫仙境,警幻仙姑便化自天孙织女。书中描写警幻仙子出场向宝玉作“自我介绍”时说:“吾……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也: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这话便是暗用《长生殿》天孙织女“长作人间风月司”的典故。 《长生殿》的作者是清初顺康年间的洪昇洪昉思。有意思的是,洪昇与其相恋已久的心爱表妹黄蕙黄兰次结婚之夜,就曾赋诗一首谈及“双星”:“忆昔同卺未有期,相逢愁说渡河时;而今闺阁常携手,翻笑双星惯别离”(见《啸月楼集》)。洪昇的一生似乎与“双星”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晚年为《长生殿》出版所写的《长生殿·自序》中,还曾一咏三叹地提到:“双星作合,生忉利天,情缘总归虚幻。清夜闻钟,夫亦可以遽然梦觉矣”。 洪昇出生于顺治二年清军铁骑下江南的兵荒马乱之际,改朝换代后洪氏家族又遭遇了茫茫白地的悲惨境遇,洪黄钱顾四大家族也六亲同运一损俱损,自己的人生因《长生殿》案件而饮恨终生,蕉园十二钗姐妹的命运也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正是这种种社会与人生的悲剧,提供了《红楼梦》的素材,催生了《红楼梦》的作品。 如前所述,《红楼梦》第三十一回的题目“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用“千金一笑”的典故,借周幽王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用“白首双星”的典故,借石崇抒发的是破家之悲。这两个典故,再经过《长生殿》中转,最终又落到了《红楼梦》书中,这个文学轨迹是清晰可辨的。洪昇的代表作和成名作《长生殿》与《红楼梦》,均利用“木石前盟”和“白首双星”的典故,在爱情悲剧的外壳下,展现了终生淤积于内心的强烈家国情怀和民族主义情绪。这种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借爱情故事来表现的创作方法,也只有清初洪昇等一代江南世族出身的作家才会如此,乾隆中叶旗人家庭出身的曹雪芹,是不具备这种思想基础和文化底蕴的。 《红楼梦》中那块自怨自艾的石头,当然是作者洪昇自譬。但洪昇只写了前八十回便不幸因酒醉坠水猝死了,在该书的后半部分,他予伏的“白首双星”情节应如何去写,我们就无从知晓了。不过从“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表述看,“金麒麟”乃是科举的象征,洪昇曾在北京国子监求取功名长达二十六年,书中史湘云的生活原型顾启姬,也曾陪同丈夫鄂幼舆长期在北京参加科考,书中后半部分可能打算根据这些生活素材,创作“白首双星”的故事,也未可知。脂批中曾透露,该书后半部分有史湘云与其丈夫卫若兰“射圃文字”,“射圃”就是国子监中考较六艺之射艺的场所,于此可证。 今本《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书人,不是高鹗,也不是什么无名氏,正是洪昇身后的那个曹雪芹,有人说他就是洪昇的老朋友曹寅,有人说他乃是曹寅的孙子曹雪芹。不论是哪一个吧,书中明确交待曹雪芹对《石头记》进行了“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是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足资证明这一点。曹雪芹当然不晓得洪昇“因麒麟伏白首双星”题目预伏的故事素材和创作本意,所以写不出符合原作者本意的结局内容,甚至连史湘云的下场都没有交待,这是必然的,不奇怪的。但总的说,曹雪芹通过“披阅增删”,续作内容基本符合作品故事发展轨迹,使《红楼梦》成为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得以广泛流传,应属功不可没。没必要因其不是该书原作者,便将其续作说的一无是处。 【注】以上文字节选自土默热老师的博文。土默热老师论述“《红楼梦》作者是洪昇”的证据还有很多,而且都非常令人信服,有兴趣的老师可以读一读。 第N种猜测 还有许多猜测,依我看来都扯得比较远了,就不再贴出了,别耽误了各位宝贵的时间。 ========================================== |
|
来自: 昵称52776266 > 《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