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去厦门过年之三 古城泉州

 zzm1008图书馆 2020-02-29

今天是元月二十二日,奥特曼皆夫人在网上订了泉州一日游,准备去厦门边上的古城泉州,去看看南方的古城寺庙,还有著名的洛阳桥。早上一早,旅行社的车便到曾厝垵来接人。

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泉州南少林寺,又称镇国东禅寺,相对于河南的少林寺而言,此地是中国南方武术之发源地,它位于泉州清源山东麓,相传为曾救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和尚入闽所建。

南少林的规模不及蒿山少林寺,且历史上曾经三毁三兴,历尽苍伤。

这是进寺的道,进山门后路边不少童子雕像,憨态可掬,栩栩如生。

进了山门要拐个弯才到大殿,因此导游阿文讲我们从牌坊进来的不是正门,正对着天王殿的才应该是正门,只可惜寺院几兴几毁,正门已经废了。

这里曾培养出了南少林拳王黄飞鸿,后又由黄飞鸿弟子传至香港,并远播东南亚及美国等地。

此地自唐宋以来,曾历经三废三兴。唐代,“少林寺反闽王王审知附梁,被毁”;

北宋太平兴国六年“清源少林寺千僧反蒲寿庚之降元”,千僧抗元,少林寺再次被毁。

清乾隆二十八年,泉州少林寺因反清复明第三次被毁,火烧少林寺之后,少林寺和尚至善法师避祸民间,继续招收少林弟子,反清复明。

南少林的三毁三兴,除第一次外,均是反抗外族入侵,不愿作亡国之民,可歌可泣。

这是天王殿,介绍说这里供奉的是大肚弥勒佛,还有四大天王。

大殿供奉的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弥勒佛,它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塑造。在佛教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学习包容。其中“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四大天王是佛教四位护法天神的合称,俗称四大金刚,他们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

北方多闻天王手上拿着一把伞,伞就是遮盖, 意思是我们广学多闻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清净心,不要被外面的世界所污染。

中国大乘佛教寺庙中的东方护法天王,通常情况下尊身为白色,穿甲胄,尊手持宝慧琵琶。是中国佛教三十三天中的大尊天王之一。

南方增长天王,“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身为青色,穿甲胄,手握宝剑,有两义:一、宝剑象征智慧,慧剑斩烦恼;二、为的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

西方广目天王:“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古名广目天王。身为红色,穿甲胄,为群龙领袖 ,故手缠一赤龙(或作赤索),看到有人敌对佛教,即用绳索捉来,使其皈依佛教。

当然,四大天王民间更为通俗的解释是四样法器宝剑,琵琶,伞,蛇,寓意风调雨顺,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这是南少林寺的榕树,在这里看到的榕树都有很多须根,是为大叶榕,须根入土,逐步变粗壮,可成其为独木成林。

这寺庙门前的麒麟祥兽,可是与其它寺院前的雄狮石像不同。古人把此雄性称麒,雌性称麟,《宋书》:麒麟者,仁兽也。牡曰麒,牝曰麟。

麒麟是吉祥神宠,主太平、长寿;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放置寺庙大门,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

而天王殿后步步高升的台阶一直通往最上面的观音殿。里面供奉四面千手观音。为民间救苦救难,有求必应之慈悲菩萨。

泉州南少林始建于唐朝,兴盛于两宋,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经历几度兴废,史迹犹存。

南少林寺于1992年10月在原址重建,至1997年成大雄宝殿、五观堂及僧舍。2002年开始在大雄宝殿正前方复建天王殿。此为泉州南少林寺的第四次重建。

建于祭台墙上的佛祖达摩祖师的像。

三门峡的空相寺是佛教初祖达摩大师葬身之处,古老的空相寺过去是佛门圣地。

建于庙宇两边的走廊,气势轩昂!彰显南少林地处乃风水宝地。

寺院中栽有两棵千年小叶紫薇,树形虬髯,多姿多态。

寺院的香炉,造型精致。

大雄宝殿左右的普贤殿象征着理德、行德,与象征着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萨相对应,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

而在大乘佛教中,如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被尊称为“华严三圣”。

檐角的造型色彩艳丽,正在装修。

这泉州的南少林,虽不及嵩山少林寺规模宏大,然因为也有历史故事而引人入胜。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不收门票。

由南少林出来,我们旅行团50余人在泉州的这家名叫五福农家菜的馆子吃了午饭的团餐,感觉味道还可以,还有海鲜。

这里出门一拐弯就到了今天的第二个景点《开元寺》

开元寺坐落在泉州著名古街___西街之上。

开元寺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

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

寺院中的大型匾额,彰显皇家豪气风范。

殿中的金钢左脚微翘,导游解释民间有传说,当年有高僧打扫寺院,命金刚翘脚一点,打扫后忘叫金刚落脚。所以这脚就一直翘着了。

啤文记载 开元寺创建于唐,占地约120亩,为闽中有数名刹,现存木构楼宇全为明清建筑。大雄宝殿和甘露戒坛还保存明代建筑形式。殿内的斗拱附饰飞天伎乐为国内木构建筑所少见。寺内有东西两石塔,西名仁寿塔,宋绍定元年建(公元1237年),东名镇国塔宋嘉熙二年建(公元1238年),二塔均仿木构楼阁形式。雕刻精工,雄伟壮丽,为国内石塔建筑的珍宝,大殿拜庭两旁列置唐,宋,明经幢及小石塔十余座雕刻亦精。

雕刻精美的唐代石塔。

这些小石塔雕刻精美,应该是历代高僧的灵骨所在地,然因为历史久远,如今已经不知道是哪名高僧的灵魂所在地。

拜庭两旁古榕参天,大雄宝殿雕塑技术高超,尤其是粱槽间的24尊飞天乐伎,在中国国内古建筑中罕见。

院内所栽榕树为千年古榕, 盘根错结,形态苍劲。

殿前阶石,如洒上水,则显现一千年蜈蚣,民间传说当年蜈蚣精作乱,被佛所感召,镇压于殿下。

寺院内的榕树。长得高大而挺拔。

殿后廊的两根古婆罗门教青石柱,同为明代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来。大殿内用近一百根海棠式巨型石柱支撑殿堂,俗称'百柱殿',殿内供奉的五方佛像,法相庄严,是汉地少有的密宗轨制。

大雄宝殿之后的甘露戒坛,系中国现存三大戒坛之一。甘露戒坛,建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甘露戒坛始建于宋,明末重建,重檐八角攒尖顶,四周环廊,占地645平方米。坛有五级,最高一层供奉明代卢舍那佛坐像木雕。开元寺甘露戒坛与北京戒台寺、杭州昭庆寺并称中国三大戒檀。

这开元寺院门口,同样两尊麒麟,不过此雕像似狮似麒麟,看来南方的寺院,风俗与中原确有不同。

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仁寿塔两石塔,俗称东西塔。

这是西面的仁寿塔,精雕的石塔,外观却如木塔一般,是著名的仿木石塔。

仁寿塔下的浮雕,金刚怒目而视,守护石塔。

只可惜石塔大门紧锁,如今不让登塔了,否则在塔上据高临下,倒是可以一窥古城风貌。

出来开元寺,门口便是数华里长的泉州古西街,西街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

早在宋朝,它就已经象征了泉州的繁荣,它还是泉州市区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保留着大量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西街片区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20多处,分属古建筑、古遗址、石刻等多种类别。

当然,在如今的商业环境下,尽管泉州外来游客不多,沿街也尽是小吃商户,只是价格要比厦门便宜不少。

奥特曼在这里吃了一份四果汤,其实就是冰冻水果露,倒也清甜可口。

‘接着我们游览了泉州的西湖公园,西湖公园总占地面积100公顷,其中陆地面积17.72公顷,水域面积82.28公顷,为福建省最大的人工湖。

西湖公园繁花锦簇,波光潋滟,鱼欢虾跃,白鹭栖息,湖光山色浑然一体,是泉州市区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湖上古典园林。

泉州如此小城,能辟出如此水域公园,并且免费对市民开放,此乃善莫大焉。

西湖大门的对面便是泉州博物馆,我们本来应该去博物馆,可惜今天大门紧锁,说是因故停展,其实可能跟新型肺炎疫情有关。

但是在湖边的草坪上,游客们悠闲自在,享受着生活的美好,絲毫没有感觉危险的临近。

然后,我们去今天最后一个景点,泉州洛阳桥游览。

洛阳桥,曾用名“万安桥”,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境内连接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的一座桥梁,位于洛阳江水道之上,也是著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四大名桥”之一。

洛阳桥全桥长834米,宽7米,有500个石雕护栏、28只石狮子、9座石塔,46个桥墩。全都是由花岗岩筑成,铺设桥面的石板长10米,宽1米,重达10000公斤,是福建省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之一。桥梁专家茅以升称赞其为“福建桥梁中的状元”,与赵州桥、卢沟桥、潮州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

宋代,泉州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海港之一,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港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是重要的货物集散地。经济的发展对当地的交通条件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的需求,顺应海外贸易迅速发展的趋势,在泉州知府蔡襄的号召下,当地商民集资1400万两白银兴建了这座跨海大桥,实现“长虹卧波人争越,闽海四洲变通途”的愿望。

人们为纪念蔡襄的功绩,在桥头建了他的巨型石像。

洛阳桥应该在河南洛阳,那么此桥为何取名“洛阳桥”呢?唐朝初年,社会动荡不安,战争时常发生,不少中原人南迁。河南和洛水一带的人多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当他们来到泉州时,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洛阳”。

洛阳桥的建造过程异常艰苦,主要是因为洛阳江在连江接海之处,深受海水侵蚀之苦,桥基必须特别坚固。

为此,采用了一种新型建桥方法,即在江底随桥的中线铺满大石头,筑起一条二十多米宽,二里长的水下长堤。然后在石堤上用条石横直垒砌桥墩,成为现代桥梁工程中“筏形基础”的先驱。这种技术,直到十九世纪,欧洲人才开始采用。

第二,当地人民发明了种牡蛎加固桥基的办法。

牡蛎是在当地比较常见的海产软体贝壳,具有固着性,它的壳可以附生在岩礁或者其它的牡蛎壳上,繁殖能力很强。以牡蛎固基就是利用牡蛎的这种迅速繁殖的特性,把原来松散的石堤胶结成牢固的整体,防止基石被潮水冲走。这种以牡蛎加固桥基的办法,古今中外,绝无仅有。

第三,洛阳桥创造了我国建桥史上浮运架桥法的纪录。

浮运架桥法也就是当时的人们采用“激浪涨舟,浮运架梁”的方法,建桥面的石条长达10米,宽1米,重达10吨,人们利用潮汐的涨落,把一条条重达数吨的大石板架在桥面上'。运用这样的方法,最终一座“跨海长虹”建成了。

  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洛阳桥。

后人评价蔡襄:“他的功绩,主要不在于史书、传说中所称道的施工技术难题的解决,而是他顺应了当时海外贸易迅速发展的趋势,顺应了泉州港迅速发展的趋势,利用了作为泉州地方长官的权威,支持、推动了洛阳桥的建造。

守卫石桥的武士雕像。

如此笨重的石料,在没有起重机械的唐代,居然也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给它搬到了桥面上。

为了纪念当初建造洛阳桥的蔡襄的功绩,人们在桥头修建了蔡襄祠,并刻石纪念。

在桥堍一带,还有当地人养殖牡蛎的谋生手段。

别看这里生蚝便宜,但是要把这些生蚝采集下来,搬上你的餐桌,渔民却也是异常的艰辛。

洛阳桥的建成,使洛阳江天堑变通途,对泉州的南北交流和海外交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大大加快了泉州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还为南宋时期泉州出现的大规模建桥工程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洛阳桥在没有现代化动力装备的基础上,利用人力和借助自然力而建成,是我国最早的海港大石桥,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我国桥梁发展史上写下了精彩的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