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浚钟 夏后氏璜,是有史籍记载的夏朝开国元勋大禹王传给后世的玉石宝贝,他的形制为少于半圆形状,这种形状被称为璜,圆形的为璧。璜排位远古祖先祭天六礼器之首,而夏后氏璜则是璜中之王和鼻祖,他的历史地位因他的功能而被后世尊为玉中第一国宝。在夏商周三代夏后氏璜代表着帝王诸侯与皇天上帝神灵的信物,是人神世界沟通的桥梁,作为祭天礼器排在首位。但从春秋后期在齐国“田氏代齐”时代下落不明,夏后氏璜这个玉中之王究竟曾经有着怎样的辉煌和传奇?现又身在何处? 一、夏后氏璜的出世 夏后氏璜是我国古代世代公认的玉器中第一国宝。夏,古意大,后,古意王,夏后氏璜意即大王氏族的玉璜。他的身世首见《山海经·海外西经》,《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运山北。” 。《山海经》一书的成书时间公认是战国后期至西汉初期,但他的篇目中有许多内容却是历经几千年世代传说而来的。《山海经》是最早记载把夏后氏璜作为祭天礼器和人与天神交流信物的典籍。 二、夏后氏璜的功能 夏后氏璜的功能除去《山海经》记载的夏朝首位帝王夏后氏启在大乐之野佩戴玉璜做仪式之外,后世及现代学者对他的功能也有解读。浙江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剩勇在所著《中国第一王朝的崛起 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之谜破译· 湖南出版社·83-86》一书中认为:夏后氏在扮演天地的巫覡时佩戴玉璜,那么这种璜就不是一般的佩饰,而是沟通生死世界的一种宗教法器。陈剩勇定义夏后氏璜是沟通生死世界的一种宗教法器 有些片面,他的主要功能应是人神世界沟通的信物桥梁。著名金玉研究专家易仁在所著《文明探源与发现·辽宁大学出版社· 77-79页》一书中认为:红山文化出土的勾云形玉珮就是夏代的璜,早期寓意为生殖崇拜,晚期为王权和地位的象征。对夏后氏璜的形状本人认为《淮南子注·氾论训》的观点较为可信,《淮南子注·氾论训》云:“半圭曰璋,半璧曰璜,夏后氏之珍器也。”。清末学者吴大溦所著《古玉图考》曰:“周礼六瑞传世者,惟璜最少。古者伐国,迁其重器以分同姓。大璜,夏氏之璜。《春秋传》曰:分鲁公以夏后氏之璜。大溦以为大璜为礼神之玉,与佩璜不同。” 。 三、夏后氏璜的传奇经历 夏后氏璜虽然在夏朝有着显赫的身世和万丈的光辉,但因为他在进入战国时期的下落不明而消声匿迹。夏后氏璜踪迹在殷商时期不见史籍记载,到春秋后期《左传》连续记载三次,在西汉见载于《淮南子》多处。 《左传·定公四年》:“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鲁国高层讨论国家大事时引用了周武王公元前1044年分夏后氏璜给鲁公的事,鲁国是周公的封国,周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地位非常显赫,周天子将夏后氏璜分封给鲁公并记载于史,足以证明夏后氏璜的珍贵。在夏后氏璜到鲁国500年后的鲁定公八年即公元前502年操控鲁国军政大权的季氏家臣、被称为鲁国的无冕之王的阳虎,演绎了春秋时期奇特的“陪臣执国命”的国政闹剧,这个阳虎则上演了一出盗取国宝夏后氏璜逃至献媚齐国被堵回的历史丑剧。《左传·定公八年》载:“阳氏败。阳虎说甲如公宫,取宝玉、大弓以出,舍于五父之衢,寝而为食。”,《左传·定公九年》:“经:得宝玉、大弓。传:夏,阳虎归宝玉、大弓。”。《春秋经传集解·定公八年》:宝玉,夏后氏之璜。大弓,封父之繁弱。鲁史记载了阳虎作乱兵败盗取夏后氏璜出走投奔齐景公的事,阳虎投奔齐景公时带着夏后氏璜和大弓贿赂齐景公以求得支持东山再起,但齐景公很明智的拒绝了阳虎的贿赂,因为夏后氏璜是周天子分封给鲁国的宝物,天下尽知,齐国断然不会因为贪恋宝物而惹火烧身授给鲁国一柄。阳虎自讨无趣在被齐国两次拘禁流放后逃回于鲁定公九年即公元前501年将夏后氏璜归还给鲁国。 从夏后氏璜鲁定公九年从齐归来,到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81年历史又演绎了宋国司马向魋携宝奔卫的夺宝大战,《左传·哀公十四年》:载“向魋出于卫地,公文氏攻之,求夏后氏之璜焉。与之他玉,而奔齐,陈成子使为次卿。”。向魋,叫恒魋,是宋景公时的司马,其祖上曾是宋国国君,与孔子是同宗同族,弟兄五人,其中四人均居宋国高官,最小的弟弟老五司马牛在向魋失败后出走鲁国拜孔子为师,是孔子的学生。向魋在公元前481年宋国发动政变,史称向魋之乱。向魋也是史有确切记载与孔子有过节而翻过脸的人,《孔子家语》和《论语》确切记在了孔子在宋国的芒砀山麓(现河南省永城市芒砀山)看到向魋为自己凿制石椁时批评向魋滥用财力人力而得罪了向魋,向魋派人马赶到孔子在宋国的讲学地址太丘社,把孔子讲学所依托的大数砍倒以羞辱和驱赶孔子师徒一行。后世文人把这种方式的羞辱与驱赶写成了多个向魋追杀孔子师徒的故事,这样解读是有违事实的。向魋作为宋国的大司马掌握着宋国的实实在在的马匹兵力,而孔子师徒作为儒士只是使用牛车代步,快马兵丁真要杀害孔子师徒是易如反掌的事,不需要到处追杀。从后来发生的向魋的小弟司马牛投靠孔子门下为徒的事实,可以断定向魋与孔子之间只是怄气而已,绝未达到要追杀的程度。 向魋兵变败走曹国、卫国,卫国大夫公文氏得知向魋携带着国宝夏后氏璜就攻打向魋索求国宝,向魋出于无奈就被迫把其它美玉给了文氏而带着夏后氏璜跑到了齐国,投奔在齐国大夫陈成子手下做了次卿。陈成子也叫田成子,就是春秋震动诸侯的齐国“田氏代齐”的主演。从此,夏后氏璜不见经传,下落不明。 夏后氏璜历经夏商周三代几经转移易主,其经历基本清晰顺理,只有一个环节存在明显的疑问,这个疑问就是夏后氏璜是怎么从鲁国到宋国的?这么重要的国宝从鲁国到宋国如果是以冠冕堂皇的渠道到宋国《左传》史应有载,因为在到宋国之前的三次经历《左传》都郑重的记载了,唯独没有记载到宋国的经过。发生这种情况,只能是这个过程属于既不是合乎礼节,又不是太违背礼节的不便于公开的情形。反复研究《左传》及《史记》的记载后发现有些内容综合起来可以作为解决这一疑问的推断依据。《左传·桓公二年》:“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公元前709年鲁桓公到宋国接受了宋国的诸侯国锆国制造的锆鼎,为此受到了本国大夫臧哀伯的纳谏反对并被齐国大夫晏婴等后人贬低嘲笑。追溯夏后氏璜的历代主人可以找出一些线索,《史记·陈杞世家第六》:“杞东楼公者,夏后禹之后苗裔也。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于杞,以奉夏后氏祀。”,周天子寻到夏后(古代夏为大的意思,后是王的意思)禹后代子孙东楼公封为杞国公爵级国君,直属周天子管制,到春秋中期降为伯爵级国君属公爵级诸侯国宋国管制,按周礼宋国出面向同为公爵级诸侯国的鲁国索要其属下的诸侯国祖上的宝物也无不当,况且对当事者向魋来讲也有理由,向魋的国君祖上曾送给鲁国锆大鼎,现在鲁国把我诸侯国杞国祖先的宝物夏后氏璜还给我宋国也是可以说出去的理由。反复研究推敲历史典籍,只有这个理由才能将夏后氏璜从鲁国和平的转移到宋国向魋手里。虽然有些牵强,但只此一说勉强可以说得通。 四、后世对夏后氏璜的评价 西汉淮南王刘安及门客合作所著《淮南子》一书把夏后氏璜作为数个议题的比照物而多次写进该书内。《淮南子·氾论训》:“夫夏后氏之璜不能无考,明月之珠不能无类。”,《淮南子·精神训》:“夫有夏后氏之璜者,匣匮而藏之,宝之至也。夫精神之可宝也,非直夏后氏之璜也。”,《淮南子·说山训》:“呙氏之璧,夏后之璜,揖让而进之,以合欢;夜以投人,则为怨,时与不时。”《淮南子·说林训》:“曹氏之裂布,蛷者贵之,然非夏后氏之璜。”。 其它学术论文也大量使用后氏璜作为篇目的论点而传续后世。如《潜夫论·赞学》:“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夏后之璜,楚和之璧,虽有玉璞卞和之资,不琢不错,不离砾石。”,王通《文中子·上义》:夏后氏之璜,不能无瑕;明月之珠,不能无秽。 总之,夏后氏璜是我国远古以来唯一能与中华九鼎媲美的顶级国宝,它与九鼎一样,在彰显的时代被国人视为天帝的信物,有着沟通天神上帝,福佑人间的功能,被视为无与伦比的顶级国宝。夏后氏璜从公元前481年被向魋携带奔齐之后再不见经传,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他的显赫的身世和作为祭天礼器的神威定不会被拥有之辈轻易损毁,最有可能的下落就是在战国无序时被护宝之人暂时隐藏于地下某处,但也有可能秦灭六国时被秦始皇收取后陪葬于陵墓,此说可备为一说。在他隐身下落不明的情况下,国人2000多年以来从未忘记它曾经的辉煌,它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一件玉器本身的价值,而是承担了华夏民族从国家至黎民百姓的精神寄托与护身符的职责,以至于对它形成了固有的年年不忘的情怀和期望它们有朝一日重建天日与民同乐,与国同盛的期望! 作者系河南省永城市政协文史研究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