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

 苍木先生 2020-02-29

贫穷不是罪恶,但贫穷真的很难受。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贫穷人家的遇事的那种无助感,是没有经历过的人难以明白的。富裕人家的幸福各有不同,贫穷人家的苦难都差不多。

在我国,贫穷不仅存在于农村人当中,部分城镇的底层人士也很贫穷,甚至他们的生活还比不上农村生活的人。感恩于社会的发展和给予的帮助,国家给不少低收入人家都有最低生活保障。

贫穷虽然让人受尽白眼,物质生活困顿,但这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不是物质的贫穷而是精神贫穷。不管在农村还是城镇,都存在一种怪现象,一种不以“贫”为耻,反以“贫”为荣的贫困文化。

某村或某居委会搞扶贫工作数据清洗民主评议,由村小组或居委会组织群众参加会议,现场听到的满是争吵争论,一些贫困户为自己成为贫困感到无比光荣,脸上有光,有的没有争得贫困而羞言:我家比他家还穷呢。

在当前,一些人以当选“贫困户或低保户”为荣,无非是想依靠扶贫政策,不劳而获得钱物补助。如此,不论你客观原因如何,在主观上,你志已穷。扶贫是扶有志脱贫之人,人人争当贫困户、不思进取、坐享其成绝非扶贫的本意。

在人人争当贫困户或低保户的环境中,贫困成为不知羞耻的文化怪异,势必渐渐稀释着人穷志不穷的精神之源,无形培育了不思进取、坐享其成的无庸之人,导致的将是急速堕落的循环贫困。

当然,在扶贫工作中也存在以权谋私,虚假贫困户和低保户的情况,其目的也无非是想不劳而获,享受扶贫政策带来的便利。同时因为僧多粥少,也能体现部分人手中权力的价值,甚至权钱交易。开豪车住廉租房的并不少见。

还有一些原本儿女有能力应尽孝道,爹娘安静养老的一些人家,却在扶贫政策面前,有的昧着良心沉默,哭诉养不起爹娘、不养爹娘甚至不认爹娘,千方百计爹娘争个贫困户,把孝老的责任推给政府。

贫困的原因有多种,但要真正消除贫困,势必也要消除不以贫为耻、反以贫为荣的贫困心理。时代的不同,心理就应该不同。现今只要努力了,就算达不到富裕,也不能把贫困当成榜样和光荣。

勤劳也许不能发家致富,但至少不会特别贫穷,有积累自然可以改变贫穷的状态。然而心理贫穷,必然使人产生惰性,加上扶贫政策和社会帮扶,让一些人只知道索取而不懂得付出,势必导致一直处于贫穷状态得不到改变。

在农村和城镇,存在一些人,抱怨扶贫的不公正,向政府他人哭穷,有的住着宽阔的房屋里,家里有着小轿车,却说自己从来没得到政府或一些组织的照顾,欠了不少的账,算下来,自己最贫困,自己应该得到政府的照顾。

这些人从来都不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和付出,去积累和慢慢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是向他人伸手,或眼红那些得到帮扶的人,总想不劳而获,这就是心理的贫穷。即使他们现在还有物质基础,迟早也会被挥霍败光。

除了想得到政策好处的人,某些帮扶人员的行为也助长了那些人心理贫穷的发展,一些帮扶人员因为政绩原因,对贫困户们不是亲娘胜似亲娘,不是买油就是买米,甚至有的地方买牛买鸡买羊买电视买空调给贫困户。

有如此多看得到的好处,又不需要付出什么,于是乎就催生了人人哭穷,人人争当贫困户的壮丽景象。要懒懒到底,政府来兜底;到懒不懒,政府不管;不以贫为耻,反以贫为荣的特色中国贫困文化。

要知道改变生活在于自己,物质的贫困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精神的贫困只会让自己陷入无法拔出的泥潭,不仅伤害自己,还会伤害到家人。没有了进取心、没有劳动的付出,那和寄生虫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真是物质贫困,希望可以振作起来,学技术、学经营、勤劳作、善持家,政府帮一把,自己蹬一脚,力争早日摆脱贫困;如果不是贫困户,希望能和大多数人一样,关爱弱势群体,积极帮扶贫困,小善积成大德,助人渡过难关。

脱贫先改志,否则永远脱不掉,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一个人的物质贫困可能只是一时,但精神贫困可能伴随一生影响几世。想办法努力奋斗才能彻底改变贫困现实,争当贫困户不是光彩的事,只能永远处在贫困层,会毁了一生脱贫的斗志,更会毁了一家人甚至子子孙孙的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