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长葛黄海霞举报堂姐黄风玲顶替自己上师范一事虽未尘埃落定,但官方调查已经有了结果:1993年中招考试中,堂姐黄风玲顶替黄海霞学籍参加了考试,中招考试成绩为黄风玲本人考试取得,与黄海霞无关。 根据调查结果,教育部门对黄风玲冒用学籍一事作出停职处理的决定。对于这样的结果,举报者堂妹黄海霞表示并不满意,对调查处理的结果不服,也不接受。仍然坚持当年是自己参加了考试,表示会继续追究并要求调查下去。 从事件爆发开始双方各执一词,针锋相对各不相让。然而,在事件的调查走访过程中,真相偏向于黄风玲。走访的人包括当时的老师、学生、村民以及黄海霞、黄风玲家族的一些人,确认黄风玲冒用堂妹学籍参加考试。 黄海霞一方则称,因为年代久远,当年相关的证人而无法联系,只能提供此前关于“登记表”、“体检表”的名字是自己、相片是堂姐的证明。但仍坚持成绩时自己考的,并要求找到当年考试的卷子核对笔记。 与此同时,黄海霞对于1993年中招考试的时间、科目、地点、住宿宾馆等与当年考试相关的重要信息,则均表示记不清。并且对于初三读书时的同班同学名字、老师姓氏、复习的科目等,也都“记不起来了”。 反观黄风玲对当年参加考试时的地点、考试科目、带队老师、住宿宾馆等细节,虽不能尽数想起,却还能回忆一二,还能回忆起当时某科成绩考得不理想。同时也承认冒用当时已经辍学的堂妹的学籍参加考试的事实。 黄风玲的丈夫更是提供了彼时一起参加考试的同学及带队老师手写的“证明”,其中提及参加1993年考试者为黄风玲。同时提供同村亲戚证明,称1992年下半年黄海霞便已辍学随父亲和姐姐前往郑州岗河市场卖猪肉。 作为人生中很重要的一次考试,就算时间过去很久,多少应该还会有些印象,比如同学、老师、在哪考试等,如此情况可能吗?一个一无所知、全然没有印象,一个能记得一些,并能得到同学老师的证明。 在那个年代,许多地方中招考试是不允许复读生考试的,也有部分地区招收复读生要比应届生的分数高很多,一种顶替学籍的方案就出来了。学校会劝退不愿意读书、读书成绩差的,让那些可能考取的同学冒用他们的学籍考试。 这是一个时代的悲伤,教育资源的不足和招收学生时不同学生的差别对待导致的。有时偶尔的失误都可能让学子丧失进学的机会。甚至于今天,在一些地区的初中升学考试,补习生和应届生的招收考分都不同,这是社会默认的事实存在。 然而,如果你在读书,必然会有知晓你的几个同学或老师,如果你自己都一无所知,怎么去证实这是事实呢?同时在考试时,就算不是特别严格对照相片与本人,大体的还是会看的,是不是本人考试,别人会不知道吗? 顶替他人学籍考试虽然不是很多,但确实存在一些,有些人在考试和后来的工作也就为此而改名。虽然有违于当时教育的宗旨,但不可否认的是,确实也帮助了一些有能力学的学生继续学习下去。 也许冒用学籍对其他一些人来说是不公平的,但只要考出来的成绩时真实的,那又何来的不公平呢,补习生比应届生分数高,难道就公平吗?只能说这是当时教育资源和制度不完善导致。 撇开教育本身的问题,在现实中,堂妹黄海霞为何此时才曝光这个事件呢?是之前什么都不知道吗?一个人参加了考试,会对自己的成绩完全不在乎不理会吗?这也太违背人之常情了。想想当时学习机会少,对升学更是重视才对。 反观堂妹黄海霞和堂姐黄风玲的家庭,本是宗亲兄弟,却由于各种原因变成了冤家对头,甚至少有来往。黄风玲更是成为一名老师,家境不错,而黄海霞自步入社会后一直在底层,家境也较差,对堂姐家也是毫无感情。 在现实社会中,往往会有这样一种人。远的崇拜,近的嫉妒;对外人大方,对亲人苛刻;看到别人好就舔着脸接近,自家人好只要没帮自己就说三道四。因此,这个社会多了一种伤害,叫看不得你好。 别人好不好,与自己无关,那是别人的本事或其它原因。自家人好不好,那要看是不是能无私帮自己,让自己也好,不然就情愿你不好,甚至在背后做一些小动作来伤害你,让你和他一样不好,这样他才心理平衡。 官方的调查结果是多方走访调查得到的,也让堂姐为此已经付出代价,而作为堂妹却还是不依不饶,到底是为何呢?是要填补堂姐事业的空白吗?想来这是没有可能的。是为了追求正义和真相吗?却只能口述而没有任何证据。 剧情会不会反转,我们不得而知,但可能性非常小,在媒体如此开放的今天,无关痛痒事件的调查,官方也不会去遮遮掩掩,没有必要去维护因为时代问题而产生的错误。堂妹是不是带给堂姐那种看不得你好的伤害,还是存在极大的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