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家谈|峻青:《于精微处下功夫》

 ljlz4 2020-02-29


峻青

松散冗长,令人厌烦。

短小精悍,耐人寻味。

近几年来,有些作者和报刊,提倡写小小说,有的还冠之以“微型小说”之名。这是值得称道的。

小小说,或曰微型小说,顾名思义,就是很短很小的小说。其实,这并不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新发明,而是早已有之,古已有之的。唐人传奇以及明清的笔记小说,大都很短,《聊斋志异》中的许多篇什,就更短得出奇。更短的仅数十字,最多的也不过四千多字,可真称得上是“小小说”了。但这样篇幅短小的作品,读起来,并不感到单薄,相反,却像喝了浓酽佳酿,醇厚浓郁,意味深长。

这些作品中,现在有不少的篇章,已改成了电影和戏曲,可见它们的容量,已足能与几万字、数十万字的中篇相比了。

由此,我们也可体会到这样的一点:就是有人以为,由于短篇篇幅有限,是不可能写出真正具有一定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作品来的;这论点,显然不足为训。

问题的关键在于高度的概括能力和高度的简洁笔墨。

鲁迅的许多作品,就有这个特色。例子也是不胜枚举的。比如《立论》,完全是以白描的手法(中国的传统手法),不依靠描绘和形容,而用人物的对话,寥寥数语,就把甲、乙、丙几种人的几种不同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真是一词见性格,一语传神情。这里,既有情节,又有人物(而且还不止一个,每一个性格都很鲜明、清晰),更有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哲理。

没有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剖析,高度概括,没有高度生动、形象、准确、简洁的笔墨,是写不出如此短小精悍、深刻隽永的小小说来的。

所以,我们提倡写小小说,还不只是在文字多少上费心思,更重要的还是要在概括、凝练处下功夫。

力求做到立意明确,构思严密,用笔简洁。

即使做不到一词见性格,一语传神情,至少也不要连篇累牍地说废话,不着边际地乱发挥。

松散容易紧凑难。

洋洋洒洒写上它几千、上万字容易;而在尽可能短的篇幅内表现出同样容量的短文,则就不那么容易了。这就要看你的高度概括的功夫。

正是:于精微处见功夫。

因而,就必须:

于精微处下功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