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超级数学建模(ID:supermodeling)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采用在线支付的方式进行消费结算。以前出门都是要带钱包、卡,现在只需要一部手机。 不得不说,还是挺怀念当时现金支付的日子的,毕竟那时候花钱会有心痛的感觉,现在都是刷手机,花钱都没感觉。 这不,月底了,又可以开始吃土模式了。 其实历史上也曾发行过3元人民币。 3元人民币曾在1955年3月1日发行,也是我国唯一的面额为3元的人民币纸币。 纸币整体颜色为淡绿色,长16厘米,宽7.2厘米,比现在流通的1元人民币稍微大一些。正面的两端各有繁体“叁圆”字样,下面标着“1953年”,正上方为“中国人民银行”六字,中间是永新县龙源口大捷桥图景,石桥周围的花边为深绿色,中间的底纹为黄色。纸币的背面图案是花纹和国徽,中间有汉、维、蒙、藏四种文字的“中国人民银行三元”字样。 之所以会发行3元人民币,跟当年的苏联有关。 苏联的卢布常用3元的面额,我国借鉴了卢布的面额体系。所以当时的3元币还有一个文雅的名字,叫“苏三币”。 后来中苏关系破裂,苏方利用手中的印版继续印刷“苏三币”,并通过新疆和东北边境投放到我国境内,扰乱我国金融秩序。 为了反击,1964年,我国决定停止使用“苏三币”,并限期1个月内到银行兑换成其他面额,“苏三币”一律回收销毁,过期未收兑的一律作废。 “苏三币”就这样短暂地在历史上走了一遭,成为现在“物以稀为贵”的罕见收藏品。 1953年3元人民币的收藏价值十分之高,在人民币收藏投资市场中的行情非常好。品相一般的,价格已经高达一万元,品相好的就更加不用说了,全新品相的价格在4万元左右。 3元人民币不止在中国罕见,世界上其他的国家以3作为面额的货币也不多,原因有如下三点。 “3”是“非重要数”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在1~10这10个数字里,有“重要数”和“非重要数”之分。 “重要数”的意思就是,这几个数能以最少的加减运算得到另外一些数。 比如1、2、5、10就是“重要数”。1+2=3,2+2=4,1+5=6,2+5=7,10-2=8,10-1=9。在1元和2元都已经存在的情况下,完全可以组合成3元、4元等其他面值。 显然,除了这4个数之外,其余的都是“非重要数”。 因为如果将4个“重要数”中的任意一个数用“非重要数”代替,那就会出现有的数要两次以上相加、相减才能得到,日常使用太不方便。 “3”出现的概率小 除了“不是重要”之外,3的“出场率”也比较低。 从概率学的角度分析,在1~9的各种数字排列组合中,3的出现概率最多只有18%,而1、2、5出现的总概率则为90%。 如果使用“3”面值的币种,它在流通中呈现的概率也就是16.7%。 以3为面值的货币在实际流通中找零替代的作用并不显著。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我们来举个例子。 现在利用1、2、5元的纸币,可以在三张之内组成1~9元的数字: 1=1(1张) 2=2(1张) 3=1+2(2张) 4=2+2(2张) 5=5(1张) 6=1+5(2张) 7=2+5(2张) 8=1+2+5(3张) 9=2+2+5(3张) 假设这个时候我们再多加一张3元的纸币。 1=1(1张) 2=2(1张) 3=3(1张,省1张) 4=2+2(2张) 5=5(1张) 6=1+5(2张) 7=2+5(2张) 8=3+5(2张,省1张) 9=2+2+5(3张) 可以看出,1~9元的组成基本没变,也就节省了两张纸币。如果多印一种3元纸币,这花费的制造、流通成本就多了去了。 整倍数的关系 古今中外,我们使用最多的钱币,面额都是1、2、5、10这四个数字。 这是因为,一个国家在确定钱币面额等次时,最高面额与其他各种面额之间都是整倍数的关系。 这就是3元人民币没有“风靡”的“三宗罪”。 文章最后,小编要真诚地问一句,谁家有3元人民币啊?我们交个朋友吧~ ![]() ![]() 作者简介:超模君,超级数学建模公众号主编,数学与交叉科学教育自媒体博主。爱分享有用的数学建模知识,爱深挖有趣的交叉科学人物故事,爱为靠谱的现代教育产品打call。著有《芥子须弥·大科学家的小故事》,由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