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赏读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的这首《绝句》千百年来可以说是脍炙人口的,而且关于这首诗的赏析观点也是非常一致的,我这里不做重复。 正所谓诗无达诂,作者未必是而读者未必不是。今天无端的此诗重上心头,却似乎让我有一种更深旷的感觉。 同样是春天,同样是鸟类,一者鸣于枝上,一者翔于高天,是有意的对比,还是无心的巧合?我更倾向于前者,作者本来就是个志存高远的人,而现实的生活逼得他不得不低就于蓬蒿之间,春天来了,黄鹂固然可以在枝头雀跃欢鸣,然其志也小,何如白鹭无语而翱翔于万仞青空之上?此处一低一高,也正是以诗人之眼看世人的两种态度。但是,如今这两种态度对诗人来说,都只是他眼中之景了,他不屑于做枝上的黄鹂,去取悦他人,也无法做高天里的白鹭,去追求和实现理想,那么诗人选择了什么呢? 我们可以从后两句中得出答案。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个是窗,一个是门,窗是纳入的,门是行出的。西岭和东吴这两个表示方位的名词是否另有深意,我们不得而知,或者仅仅是表示方位而已。而千秋、万里,一深,一远,则绝非诗人泛泛而言。第三句看似承接前两句的景物描写而来,但是我们细细品读之下,会发现,此处诗人使用了一种暗转的方式,前面我说过,一者是不欲为之,一者是无力为之,那么,既然如此,我可以选择第三种态度,也就是诗人第三句千秋雪的意思了。含,即纳入,我可以做此选择。以千秋之雪喻其静,以万里之船喻其动。任世事桑海变迁,我只自守一片如如不动的渊静之心。但作者毕竟不是世外之人,所以才有了最后一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我还要继续我的生活,而这种生活,便是漂泊他乡,万里为客。 从这首计整体来看,我们换个角度,应该可以感觉到作者对世事与对自身的一种态度。我们知道,佛教在唐代是非常盛行的,很多诗人的作品中都不免会透露出些些他们对世界及自身的禅观思想。杜甫自然也不会例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