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遗产之意大利篇(55个)梵蒂冈(2个)

 乐乐龙饲养员 2020-02-29

Italy

0梵蒂冈城 (1984)

1梵尔卡莫尼卡谷地岩画 (1979)

2绘有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圣玛丽亚感恩教堂和多明各会修道院 (1980)

3罗马历史中心,享受治外法权的罗马教廷建筑和缪拉圣保罗弗利 (1980, 1990)

4佛罗伦萨历史中心 (1982)

5威尼斯及泻湖 (1987)

6比萨大教堂广场 (1987)

7圣吉米尼亚诺历史中心 (1990)

8马泰拉的石窟民居和石头教堂花园 (1993)

9维琴查城和威尼托的帕拉迪恩别墅(1994, 1996)

10那不勒斯历史中心 (1995)

11锡耶纳历史中心 (1995)

12阿达的克里斯匹 (1995)

13文艺复兴城市费拉拉城以及波河三角洲 (1995, 1999)

14蒙特堡 (1996)

15皮恩扎历史中心 (1996)

16阿尔贝罗贝洛的圆顶石屋 (1996)

17拉文纳早期基督教名胜 (1996)

18萨沃王宫 (1997)

19帕多瓦植物园 (1997)

20庞培、赫库兰尼姆和托雷安农齐亚塔考古区 (1997)

21巴鲁米尼的努拉格 (1997)

22阿马尔菲海岸景观 (1997)

23韦内雷港、五村镇以及沿海群岛 (1997)

24卡塞塔的18世纪花园皇宫、凡韦特里水渠和圣莱乌西建筑群 (1997)

25卡萨尔的罗马别墅 (1997)

26阿克里真托考古区 (1997)

27摩德纳的大教堂、市民塔和大广场 (1997)

28乌尔比诺历史中心 (1998)

29阿奎拉古迹区及长方形主教教堂 (1998)

30奇伦托和迪亚诺河谷国家公园,帕埃斯图姆和韦利亚考古遗址 (1998)

31提沃利的阿德利阿纳村庄 (1999)

32维罗纳城 (2000)

33阿西西古镇的方济各会修道院与大教堂 (2000)

34伊索莱约里(伊奥利亚群岛) (2000)

35提沃利城的伊斯特别墅 (2001)

36晚期的巴洛克城镇瓦拉迪那托(西西里东南部) (2002)

37圣乔治山 (2003, 2010)

38皮埃蒙特及伦巴第圣山 (2003)

39瓦尔·迪奥西亚公园文化景观 (2004)

40塞尔维托里和塔尔奎尼亚的伊特鲁立亚人公墓 (2004)

41锡拉库扎和潘塔立克石墓群 (2005)

42热那亚的新街和罗利宫殿体系 (2006)

43 喀尔巴阡山脉和东部其他地区的古老和原始山毛榉林(2007, 2011,2017)

44 阿尔布拉-伯尔尼纳文化景观中的雷塔恩铁路(2008)

45 曼托瓦和萨比奥内塔 (2008)

46 多洛米蒂山(2009)

47阿尔卑斯地区史前湖岸木桩建筑 (2011)

48意大利伦巴第人遗址 (2011)

49 埃特纳火山 (2013)

50 托斯卡纳地区的梅第奇别墅和花园 (2013)

51 皮埃蒙特的葡萄园景观(2014) (2014)

52 阿拉伯一诺曼时期的巴勒莫以及切法卢和蒙雷阿莱大教堂 (2015)

53  1617世纪威尼斯共和国的防御工事

54  20世纪工业城市伊夫雷亚 (2018)

55科内利亚诺和瓦尔多比亚德内的普罗赛柯产地 (2019)


梵蒂冈城 (1984)

Vatican City

梵蒂冈城是梵蒂冈的首都、世界天主教的中心、罗马教廷所在地,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西北角的梵蒂冈高地上,北、西、南3面有高墙与罗马市隔开,而东面的圣彼得广场同罗马市畅行无阻。在这片面积仅044平方公里、约800人口、常住人口仅500的城区、人口密度为约3181/平方千米的地区内,集中了一批举世无双的艺术品和建筑杰作,修筑在使徒圣彼得墓上的大教堂是全城的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

梵蒂冈城是基督教世界最神圣的地方之一,证明了过去辉煌的历史以及基督教神圣精神的发展进程。这个小国境内云集了大量艺术和建筑杰作。城中心坐落着圣彼得基督教堂,教堂正面是两条柱廊和圆形广场,有宫殿和花园环绕。这座矗立在使徒圣彼得陵墓上的长方形基督教堂,容取了布拉曼特、拉斐尔、米开朗基罗、贝尔尼尼和马德尔纳等大师的天才智慧,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

圣彼得大教堂坐落在圣彼得广场西面,因建在耶稣的大弟子圣彼得的陵墓上而得名。东西长187米,南北宽137米,占地15160平方米,穹隆圆顶高138米,能容纳5万人,大教堂建于公元1626年,是一座意大利文艺复兴与巴罗克艺术的殿堂,是布拉曼德、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和小莎迦洛等著名建筑家、艺术家的共同杰作。大教堂里保存了许多文艺复兴时期遗留下来的艺术珍品,有文艺复兴初期著名画家乔托所作的镶嵌画--《小帆》,有米开郎琪罗25岁时的名作《哀叹的圣母》及圣彼得铜像等。 [2]  圣彼得大教堂为全世界最大的教堂及罗马天主教的中心教堂,是欧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自1870年以来,重要的宗教仪式几乎都是在这里举行的。圣彼得大教堂里埋葬着各代教皇的圣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殡葬纪念馆。教堂的建筑、绘画、雕刻、藏品,都称得上是艺术珍品。

圣彼得广场同圣彼得大教堂是一组不可分割的建筑艺术整体,是举行盛大宗教活动的地方,可容纳50万人。广场长340米,宽240米,有由88根方柱和288根圆柱组成的半椭圆形环绕柱廊,柱端屹立着140尊圣人雕像。正面圆穹及其上边的十字架高达137米。广场中央耸立着一座高26米的方尖石碑,建筑石碑的石料是当年专程从埃及运来的。石碑顶端立着一个十字架,底座上卧着4只铜狮,两侧各有一个喷水池。该广场是巴罗克式建筑鼻祖贝尔尼尼在1656年设计的,广场建设历时11年。每逢星期日中午12时,聚集在广场上的人们,聆听站在皇宫窗口的教皇发表晨祷词。

梵蒂冈宫位于圣彼得广场对面,自14世纪以来一直是历代教皇的定居之处,数百年来已几经改建。梵蒂冈宫内有礼拜堂、大厅、宫室等,是世界天主教的中枢。宫内有举世闻名的西斯廷小教堂,过去一直是教皇私人用的经堂。西斯廷小教堂素以天花板和墙壁上保存有米开朗基罗花费4年时间绘制的著名壁画创世纪最后的审判而久负盛名,这些出自于艺术大师之手的绘画,内容取材于《圣经》里的故事,人物逼真,栩栩如生,堪称艺术珍品。西斯廷小教堂长40.5米,宽13.3米,高20.7米,是公认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杰作。

圣彼得教堂北面的梵蒂冈博物馆,占地约55万平方米,建于5世纪末,早期为教皇的一座宫廷,后来改成综合性博物馆,拥有12个陈列馆和5条艺术长廊,汇集了希腊、罗马的古代遗物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精华,收藏有文艺复兴时期三大艺术大师之一的拉斐尔艺术珍品以及其他名家的原作,均属无价之宝。其中最著名的西斯丁小教堂是教皇的私用经堂,建于1473-1481年,以藏有米开朗琪罗绘制的《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两幅壁画而闻名于世。《创世纪》画面为300平方米,由9幅中心画组成,主要描绘圣经旧约故事。小教堂祭坛上边《最后的审判》,是米开朗琪罗参加反梅迪奇统治的起义失败后作的画,花费了6年的时间(1536-1542年)。画面表达了画家对豪强的抗议。此画高20米,宽10米,是世界上最复杂、最有力和最大型的壁画。每年到小教堂参观这些油画的游客近300万人次。

梵蒂冈图书馆建于1475年,珍藏有6万卷古代手抄本、10万卷原稿书籍、10万张地图和印画以及大量书信、法典等文献,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图书馆。令人惊奇的是,馆内还保存有1612-1659年制成的中国地图手抄本。

梵蒂冈机密档案室,神秘未知的世界十大禁地之一。据估计,梵蒂冈机密档案室的书架有52英里长(84千米),仅可供参考的目录就有35000卷,里面的文档只可以阅览,但不可以进入档案室。


意大利梵尔卡莫尼卡谷地岩画 (1979)

Rock Drawings in Valcamonica

在位于伦巴第平原上的梵尔卡莫尼卡谷地,有一批最壮观的史前岩石雕刻群。在持续约8000年的历史中,岩石上刻满了超过14万幅的符号和图案,这些图案描绘的主题是农业、航海、战争和魔法。

梵尔卡莫尼卡是意大最著名的石雕画廊,位于意大利北部伦巴第区的阿尔卑斯山脉南麓的峡谷之中。在这个长达70公里的峡谷中的2400块巨大岩石上,共刻有14万幅内容极为丰富、意义十分重大的石刻画。这些石刻画是在公元以前刻成的,前后持续了大约8000年,是关于人类祖先活动的宝贵记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它具有"突出的全人类的人价值"


意大利绘有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圣玛丽亚感恩教堂和多明各会修道院 (1980)

Church and Dominican Convent of Santa Maria delle Grazie with The Last Supper by Leonardo da Vinci

绘有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圣玛丽亚感恩教堂和多明戈修会修道院,位于意大利米兰的斯福查堡以西。它们是米兰中部的一座完整的建筑群,始建于1460年,1492年由布拉曼特扩建,精巧的四廊也是他的作品。隔壁的温恰诺餐室曾经是多明戈修会修道士的餐厅,文艺复兴时期的大艺术家兼科学家莱昂纳多·达·芬奇传世佳作《最后的晚餐》就绘在该建筑南面的墙壁上,被视为米兰的骄傲。整幅画面积约合44平方米,高水平4.97米,宽8.85米,被称为“所有伟大画卷中的最佳珍品”,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作品取材于《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26章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据说耶稣的门徒犹大为30枚银币出卖了耶稣,在逾越节(犹太民族的主要节日)的晚上,耶稣知道要被钉在十字架上,就和12个门徒共进晚餐,进餐中,耶稣说,他们中有一人出卖了他。这就是壁画“最后的晚餐”的命名缘由。莱昂纳多·达·芬奇完成于14951497年两年间的无以伦比的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达·芬奇的作品宣告了艺术史上一个新世纪的到来。

在绘画技巧方面,除了达·芬奇最善长的光影处理外,更运用透视的原理,把画画在食堂墙壁上部,使水平线恰好和画中的人物与桌子构成一致,使得观众在进入食堂时,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错觉,仿佛自己也加入这场最后的晚餐!如此高超的技艺。这幅著名壁画,在艺术史上开辟了一个新世纪。达·芬奇曾两次定居米兰,前后长达20余年。市内有其故居,市中心是其全身雕像。如今,达·芬奇科学博物馆内还陈列着他对各门分支学科的独到的理论设想和结构方案的手稿,以及他发明创造的许多物品。不过很可惜的是,当时大师当时所用的材料的缘故,再加上多次的天灾人祸,使得这幅画毁损的很厉害,自1977即开始的整修,直到最近才使得这幅画恢复到一定的程度。也因为如此,此馆限制甚严,每次只能25位入内参观,而且参观时间只有15分钟,不过有机会看到这样鬼斧神工的画作,是值得的!


意大利罗马历史中心,享受治外法权的罗马教廷建筑和缪拉圣保罗弗利 (1980, 1990)

Historic Centre of Rome, the Properties of the Holy See in that City Enjoying Extraterritorial Rights and San Paolo Fuori le Mura

罗马是意大利的首都、欧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世界7亿多天主教徒的圣地罗马,位于意大利中部,座落在台伯河下游平原上,是古罗马帝国(公元前30年至公元476年)的发祥地和首都,自古以来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绚丽的风光名扬天下,位于罗马市奥勒利安城墙内的老城区(亦称罗马老城),是当今世界上一国首都内完美保存古城建筑结构的典范。

罗马城作为世界闻名的古城,犹如一座巨型露天博物馆,迄今仍保留着许多珍贵的名胜古迹,如万神庙、意大利国王埃曼努埃莱二世纪念碑、贞女祠、凯撒庙、凯旋门、凯旋柱等。罗马城内的喷泉更是令人赞叹不已,喷洒在空中的泉水,在阳光照射下,呈现一道道彩虹,如同五颜六色的锦缎飘舞在空中,市内共有3000多处喷泉,最著名的要数特雷维喷泉。漫步罗马街头,那耸立的高层建筑群和绿荫丛中的古罗马的断垣残壁交相辉映,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雕像和拜占庭式教堂比比皆是,构成了一幅从古罗马到现代罗马发展的壮丽画卷。

从传说的公元前753年建成之日起,罗马就同人类的历史紧密相连。它曾是统治地中海世界五个世纪之久的帝国的首都,后来公元4世纪又成为基督教世界的首都,今天仍然履行着这些重要的宗教和政治功能。该文化遗址包括了一些著名的古代建筑,例如:古罗马广场、奥古斯都的陵墓、哈德良的陵墓、万神殿、图拉真柱、马可·奥里利乌斯柱,以及罗马教皇的许多宗教和公共建筑。

万神庙:是罗马最古老、保存最完好、最受欢迎的历史古迹之一。它位于古城中心,在这处于罗马历史中心的圆形广场上,二十四小时都有四处观光的游客、罗马人和无处不在的鸽子,人们常常坐在这巨大的巴罗克喷泉脚下休息,这里水流不断,顶端是一座来自遥远的伊希斯神庙的真正的埃及方尖碑。宏伟的圆形穹顶建筑物--万神庙,呈现在广场的是它那30多米宽的大理石和花岗岩柱廊。万神庙建于公元前27年,正值罗马共和国衰落到帝国兴起的动荡时期,尤利乌斯·凯撒的义子屋大维同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争斗不休;从那时起,它就矗立在那儿。

竞技场:也是古罗马建筑的典型代表,始建于公元1世纪的弗拉维王朝,3世纪和5世纪重修过。竞技场平面为椭圆形,长径188米,短径156米,外墙高48.5米,用浅黄色巨石砌成,分为4层,下面3层砌成拱门样式。场内中心是竞技表演场,铺有木地板,板下有地下室,供乐队堆放道具和关闭猛兽用。表演场四周是椭圆形分布的看台,可容纳观众四五万人。这里除用于竞技外,还用于阅兵、赛马、歌舞表演和斗兽。现在竞技场的高大围墙已残缺不全,表演场也已残破,露出地下室,但周围看台保存得相当好。

圣保罗大教堂:是基督教初期教堂,初建于4世纪,19世纪初被烧毁后按原状重建。教堂主厅为纵长方形,长120米,宽60米。中心部位的纵长方形主厅最高,两侧有列柱,列柱上方是连续的拱券,再向上是壁柱和明窗,天花是木板平棋格形。圣坛在东端,上有半圆穹窿顶。圣坛前有祭坛。主厅内镶嵌的壁画是5世纪的原作。主厅前是三面有围墙的方形庭院。这种长方形平面的教堂又称巴西利卡式教堂,是西欧中世纪天主教堂的原型。


意大利佛罗伦萨历史中心 (1982)

Historic Centre of Florence

佛罗伦萨(Firenze)是著名的世界艺术之都,欧洲文化中心,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歌剧的诞生地,举世闻名的文化旅游胜地。属意大利托斯卡纳区,原意大利首都,意大利的文化中心。市区仍保持古罗马时期的格局,多中世纪建筑艺术。全市有40多个博物馆和美术馆,乌菲齐和皮提美术馆举世闻名,世界第一所美术学院、世界美术最高学府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蜚声世界,意大利绘画精华荟萃于此。

佛罗伦萨最为辉煌的时刻,要数文艺复兴时期。美第奇(Medici)家族酷爱艺术,在其保护和资助下,当时积聚在佛罗伦萨的名人众多,如:莱昂纳多·达·芬奇、但丁、伽利略、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多纳泰罗、乔托、莫迪利阿尼、提香、薄伽丘、彼德拉克、瓦萨里、马基亚维利(《君主论》的作者)等都是。而正是众多卓越的艺术家们创造了大量闪耀着文艺复兴时代光芒的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佛罗伦萨才成了文艺复兴的重中之重,成为欧洲艺术文化和思想的中心。

佛罗伦萨是著名的文化古城和艺术天堂。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心,佛罗伦萨给现代人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历史记忆。米开朗基罗广场位于阿尔诺河对岸,是眺望佛罗伦萨的最佳据点,广场中央有大卫雕像的复制品。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原“大卫像”收藏在学院美术馆。百花大教堂是佛罗伦萨的地标,又称“圣母寺”。乌菲兹美术馆和国立巴吉洛美术馆珍藏着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的杰作。维琪奥桥以前是乌菲兹宫通往隔岸碧提王宫的走廊,桥两边都是特产专卖店,以贩卖宝石和贵重金属为主。难怪中国作家陈运和在《佛罗伦萨仍年轻》一文中,夸其“阿利盖利.但丁的诗魂、达.芬奇的画魂,仍在佛罗伦萨上空飘荡,仍继续追寻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那些人与事”,"浓郁的文化氛围让佛罗伦萨的大街小巷、广场教堂,或者博物馆、美术馆,显得如此年轻而朝气蓬勃"

佛罗伦萨全市共有40所博物馆和美术馆,60多所宫殿及许许多多的大小教堂,收藏着大量的优秀艺术品和珍贵文物,因而又有“西方雅典”之称。它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保存地之一。

百花圣母大教堂(Florence Cathedral)是佛罗伦萨的地标,外观以粉红色、绿色和奶油白三色的大理石砌成,展现着女性优雅高贵的气质。百花圣母大教堂是1296年建造的,是天主教佛罗伦萨总教区的主教座堂,由大教堂、钟塔与洗礼堂构成。洗礼堂位于大教堂西边数米,为白色八角形罗曼式建筑。钟塔高85米,属哥特式建筑,由六层方型结构向上堆叠成柱形,外墙铺白色大理石,纯净优雅。中央巨大圆顶是由著名建筑家布鲁内列斯基(Brunelleschi)所建造的第一座文艺复兴式圆顶,共花了十四年的时间才完成,是文艺复兴圆顶建筑的楷模。与罗马帝国的万神殿、文艺复兴盛期的圣彼得大教堂,并称古代欧洲的三大穹顶。百花圣母大教堂穹顶上的巨型壁画《最后的审判》是16世纪艺术巨匠瓦萨利的心血之作。从佛罗伦萨百花圣母大教堂开始,欧洲建筑正式从“哥特时代”进入“文艺复兴时代”。

乌菲齐美术馆:乌菲兹宫是世界收藏文艺复兴时期作品最多的博物馆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画廊之一。乌菲齐美术馆曾经是梅迪奇家族的事务所,文艺复兴时期凝聚了梅迪奇家族财力的全部艺术作品都在这里。美术馆分为二层和三层。二层是列奥纳尔德、米开朗基罗等人的素描及版画的展室。三层是绘画馆,三段走廊之间有 45 个展室。

乔托钟楼:是意大利天才艺术家欧洲绘画之父乔托的杰作,钟楼高84.7米,是由红白绿大理石砌成,其中有很多精致的雕塑,整个外形细长优雅,色调和对面的洗礼堂相得益彰。

佛罗伦萨美术学院:为世界美术最高学府,首任院长为杰出艺术家,文学家瓦萨里。1785年成为国立美术学院。“世界美术学院之母,四大美术学院之首”这是对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最简洁的评价。

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诗歌和绘画的摇篮,伟大诗人但丁就出生在这里。至今,佛罗伦萨仍保存着但丁的故居,许多游人慕名前来这里参观。被称作文艺复兴艺坛“三杰”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在1506年聚会于佛罗伦萨,成为艺术史上的千古美谈。


意大利威尼斯及泻湖 (1987)

Venice and its Lagoon

威尼斯,是意大利北部威尼托大区首府,威尼斯省省会,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威尼斯画派的发源地,其建筑、绘画、雕塑、歌剧等在世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威尼斯水上城市是文艺复兴的精华,世界上唯一没有汽车的城市,上帝将眼泪流在了这里,却让它更加晶莹和柔情,就好像一个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梦。威尼斯有“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美誉,享有“水城、”“水上都市”“百岛城”“亚得里亚海的女王”“桥城”等美称。

威尼斯的风情总离不开“水”,蜿蜒的水巷,流动的清波,它好像一个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梦,诗情画意久久挥之不去。威尼斯的历史相传开始于公元453年;当时威尼斯地方的农民和渔民为逃避酷嗜刀兵的游牧民族,转而避往亚德里亚海中的这个小岛。威尼斯外形像海豚。城市面积不到7.8平方公里,却由118个小岛组成,177条运河蛛网一样密布其间。

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是世界闻名的水乡,也是意大利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内古迹众多,有各式教堂、钟楼、男女修道院和宫殿百余座。大水道是贯通威尼斯全城的最长的街道,它将城市分割成两部分,顺水道观光是游览威尼斯风景的最佳方案之一,两岸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到处是作家、画家、音乐家留下的足迹。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的中心广场,广场东面的圣马可教堂建筑雄伟、富丽堂皇。总督宫是以前威尼斯总督的官邸,各厅都以油画、壁画和大理石雕刻来装饰,十分奢华。总督宫后面的叹息桥是已判决的犯人去往监狱的必经之桥,犯人过桥时常忏悔叹息,因而得名“叹息桥”。如威尼斯整座城市建在水中,水道即为大街小巷,船是威尼斯唯一的交通工具,当地的小船贡多拉独具特色,到了威尼斯不妨一试。这里在2月份会举行狂欢节,期间人们戴着假发和面具,穿着长袍庆祝节日。

威尼斯始建于5世纪,由118个小岛构成,10世纪时成为当时最主要的海上力量。整个威尼斯城就是一幅非凡的建筑杰作,即便是城中最不起眼的建筑也可能是出自诸如焦尔焦内(Giorgione)、提香(Titian)、丁托列托(Tintoretto)、韦罗内塞(Veronese)等世界大师之手。


意大利比萨大教堂广场 (1987)

Piazza del Duomo, Pisa

比萨大教堂(PisaCathedral)是意大利罗马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位于意大利比萨。大教堂始建于1063年,由雕塑家布斯凯托·皮萨谨主持设计。教堂平面呈长方的拉丁十字形,长95米,纵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圆柱。纵深的中堂与宽阔的耳堂相交处为一椭圆形拱顶所覆盖,中堂用轻巧的列柱支撑着木架结构屋顶。比萨大教堂是中世纪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对11-14世纪的意大利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萨斜塔实际上只是比萨大教堂的一个钟楼,它是通体用白大理石打造的意大利独一无二的圆塔。因其特殊的外形、历史上与伽利略的关系而名声大噪。并且历经多年,塔斜而不倒,被公认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塔楼怎么会倾斜的,要涉及到公元1174年兴建时的情景:原来这座白色大理石塔楼是比萨大教堂一组建筑中属于第3期的工程。原设计为8层,高56米,塔顶的钟楼上还有7个钟,每个钟所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当第三层完工时,发现基础沉陷不均匀。那时的责任工程师B·皮萨诺打算在继续建造时将下陷的一边层高加大,以资补救,但结果沉陷得更厉害。当时为了寻求解决的办法,工程曾经数次停顿,但最后还是在倾斜状态下于14世纪全部营建完工。这座偏离垂直线有5.2米的斜塔,成了建筑学上一段奇闻。由于它一直没有再往下倾斜,斜塔终于也成了建筑艺术中世界著名的中世纪不朽之作。不过,比萨大学的专家们从每年对斜塔的测量中获知,塔的倾斜率在逐年地加速,因此必须全力以赴地抢救,以免这座艺术古迹毁于一旦。

54.6米高的塔顶,可偏心有5米多,是自由落体试验再好不过的试验场。传说1590年,出生在比萨城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曾在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将两个重量不同的球体从相同的高度同时扔下,结果两个铅球同时落地,由此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此前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重的物体会先到达地面,落体的速度同它的质量成正比的观点。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试验,一下子把传统观念砸开了个口子,动摇了统治一千九百年之久的亚里士多德的权威。


意大利圣吉米尼亚诺历史中心 (1990)

Historic Centre of San Gimignano

美丽的圣吉米尼亚诺坐落在托斯卡纳,在佛罗伦萨南部56公里处,是往返于弗朗西斯科和罗马之间朝拜圣者的重要物资补给地。当时控制这个城市的贵族家庭,在这里建造了72座塔楼(高约50米)以表明他们的富有和权力。虽然只有14座残存了下来,圣吉米尼亚诺仍然保留了它的封建基调和外貌。这座城市同时保留了几部14世纪至15世纪时期意大利的艺术杰作。

中世纪两个敌对的大家族争相把自家的房子建得高过对方,形成了拔地而起的高塔。直到政府下令,任何民宅都不可以超过54米高的市政厅大楼,两家才停止了“堆楼大战”。三角形的水井广场(Piazza della Cisterna)中心是一口1287年的八角形水井,遇到盛大节日,人们都在这里庆祝;与它毗邻的是主教堂广场(Piazza del Duomo);广场的对面是2.2千米长的防御城墙,沿着城墙走一圈,托斯卡纳风光可以尽收眼底。


意大利马泰拉的石窟民居和石头教堂花园 (1993)

The Sassi and the Park of the Rupestrian Churches of Matera

马泰拉的石窟民居和石头教堂花园是地中海地区最著名也是保存最完好的穴居人遗址。整个遗址依地势而建,且完美地配合当地的生态系统。遗址最早的居住年代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并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马泰拉地处巴西利卡塔的南部地区。

马泰拉依山而建,居民们将许多天然洞穴改造成了住所,形成了极富特色的石窟民居景观,窄巷、地道和阶梯随处可见。马泰拉的众多石头教堂(如 Chiesa di San Pietro Barisano Santa Maria de Idris)散步在马泰拉地区各处,共同组成了马泰拉石头教堂花园。这座花园占地约8000公顷,拥有150多座教堂和无数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文物。


意大利维琴查城和威尼托的帕拉迪恩别墅 (1994, 1996)

City of Vicenza and the Palladian Villas of the Veneto

维琴查城于公元前2世纪修建在意大利北部,在威尼斯人的统治下,维琴查于15世纪早期到18世纪末达到全盛时期。意大利建筑师安德烈亚·帕拉第奥(1508-1580年)对古罗马建筑进行了详细研究,赋予了这座城市独特的风貌。帕拉第奥的市区建筑,以及散布在威尼托区的别墅,对意大利的建筑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帕拉第奥的建筑作品形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就是人们熟知的帕拉迪恩风格,这种建筑风格也传播到了英国、其他欧洲国家和北美。

维琴查是座10万人口的古城,位于帕维西北,威尼斯以西70公里处。16世纪,意大利出现了一位卓越的建筑大师叫帕位第奥。他是文艺复兴后期的杰出代表,被推崇为西方建筑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其著作《建筑四书》一直被奉为这一学科的经典。这位大师一生作品众多,大部分建在维琴查。他为维琴查至少设计和改建了26座大型建筑,并建造了许多宅第别墅,使该城披上了文艺复兴的盛装。


10 意大利那不勒斯历史中心 (1995)

Historic Centre of Naples

那不勒斯是公元前470年由希腊移民创建的,从那时至今,它接纳和保留了不断出现在地中海盆地和欧洲的文化印记。这使得那不勒斯成为一个独特的城市。它拥有一系列出色的建筑,如桑塔基亚拉教堂及诺沃城堡。

那不勒斯位于意大利坎佩尼亚地区,罗马西南185公里处,那不勒斯湾后部火山区中部的维苏威火山脚下,在一系列的岛屿和群岛之外是第勒尼安海。那不勒斯建立于公元前5世纪,历史上是文化、工业和港口中心,现为坎佩尼亚州首府并且是该州的主要城市。

那不勒斯湾以其美丽的海岸、蔚蓝的天空、雄伟的维苏威火山吸引了无数人们的目光,而那不勒斯历史地区就位于那不勒斯湾对岸葱翠的山坡下。那不勒斯又称“那波里”,意思是“新城”,它是意大利继罗马、米兰之后的第三大城市,也是仅次于热那亚的意大利第二大港。

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那不勒斯的防御设施不断得到扩建、加强和更新,在有些地方,原始城墙依然可见。从古代那不勒斯时期开始,一些东西大道保存下来并且今天它们与横断的道路一起构成了一系列的垂直穿过斜坡的街区。城市其他地方不规则的网状和垂直的布局是那不勒斯中世纪和西班牙历史时期的见证。那不勒斯的其他城市特征,例如建于19世纪的德墨卡托广场,则反映了其更近的历史时期。该独特的城市结构还包括主要的遗迹和地点,其中有努奥沃城堡及其靠近港口的巨大拱门、在沃麦罗山上的圣马丁“查图斯(Charteuse)”以及城市边缘的佛罗里的阿娜别墅。该市的宗教和世俗的建筑物表明了不同风格的承继,包括罗马风格、守旧的哥特式、卡特兰、托斯卡纳式、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古典和新古典风格。在内部具有丰富装饰的宗教建筑物点缀下,城市的结构极为拥挤。那不勒斯是最古老的欧洲城市之一,城市建筑保留了它那发生过很多事件的漫长的历史的因素。其街道的布局和众多悠久历史建筑以及其在那不勒斯湾的地理位置,使它具有了独特普遍的价值。那不勒斯对欧洲大部分地区及欧洲以外的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 意大利锡耶纳历史中心 (1995)

Historic Centre of Siena

锡耶纳位于南托斯卡纳地区,佛罗伦萨南部大约50公里,建在阿尔西亚和阿尔瑟河河谷之间基安蒂山三座小山的交汇处。锡耶纳建立于前29年,历史上是贸易、金融和艺术中心,现为锡耶纳省的首府。

锡耶纳是一座中世纪城市的化身。这里的居民为取得在这块土地上进行城市规划的权利,长期与佛罗伦萨竞争。几个世纪以来,他们成功保留住了这座城市12世纪至15世纪以来形成的哥特风格的城市面貌。在这段时期,杜奇奥、洛伦泽蒂兄弟、以及西莫内·马丁尼等人的建筑作品影响了意大利的艺术进程,在更广的范围上也影响了整个欧洲的艺术发展。整个锡耶纳城环绕卡姆博广场而建,设计得如同艺术作品一般,与周边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大教堂位于古城最高处,表面镶嵌着黑白相间的大理石。教堂正面体现了两个时代的建筑风格:下半部的三个GiovanniPisano式的大门属于罗马式风格(始建于13世纪末),而上半部是哥特式风格。教堂内部的装饰更是引人入胜,花上整整一小时来细细欣赏绝对必要。其整个地面由56块精美绝伦的大理石镶嵌画铺成,总旅游目的地下一站:太空户外探险,爱恨交织 新喀里多尼亚天堂之旅聚焦国内知名企业 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上面描绘了《旧约》和希腊神话里的故事场景。

位于大教堂右侧的歌剧博物馆是另一个值得参观的景点。馆内收藏的锡耶纳画派创始人杜乔(Duccio)在14世纪所创作的一幅宗教装饰画,体现了拜占庭艺术和哥特式抒情风格的完美结合。沿着狭窄的螺旋状楼梯登上博物馆的露台,整个锡耶纳城的景致便一下呈现在你的面前:整个田园广场一览无遗,而越过层层叠叠的屋顶,还可以欣赏到远处幽远深邃的托斯卡纳乡村美景。


12 意大利阿达的克里斯匹 (1995)

Crespi d'Adda

阿达的克里斯匹位于意大利伦巴底地区的卡普里亚特·圣·赫瓦西奥城(Capriate San Gervasio)。克里斯匹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欧洲和北美“公司城” (company towns)的著名典范,是那些有知识的工业家们为满足工人们的需要而修建的。尽管受到现代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的威胁,这些场所仍然保存完好,并部分用于工业。

这个村落体现了现代工业于意大利诞生时期最富代表性的建筑集群。它保留了原有的城市建筑风貌。阿达的克里斯匹位于伦巴第大区,阿达河(Adda)与布伦博河(Brembo)两河接壤形成的贝尔卡马斯卡半岛(Bergamasca)低地尽头的一个僻静位置。克里斯匹是这座现代感十足的“理想工作城市”的创始人的姓氏。在这座“公司城”旁边曾经还有他们雄伟的城堡。

当时建立村落的想法由织布厂主人克里斯托弗·贝尼尼奥·克里斯匹(Cristoforo Benigno Crespi)和他的儿子希尔维奥·克里斯匹想出,其初衷为建立一个小型群居所,以显示厂主对工人和工人家属的权威与恩惠。村落中生活着的仅仅是在工厂工作的人们,在这里社会生活也是围绕着工厂的节奏和需求而进行的。厂长负责为员工和他们的家人们提供住宿和一切社会生活的必要元素:学校、教堂、医院、休闲场所、剧院、公共浴场、食物和衣服等。


13 意大利文艺复兴城市费拉拉城以及波河三角洲 (1995, 1999)

Ferrara, City of the Renaissance, and its Po Delta

费拉拉位于意大利北部的波河河谷下游,巨大的波河三角洲上游。费拉拉建立于公元前67世纪,历史上是文化和艺术中心,1516世纪时它吸引了大批文艺复兴的才子巨匠。现为费拉拉省的首府。

在这座城市里,皮耶罗·德拉·弗兰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雅各布·贝利尼(Jacopo Bellini) 和曼泰尼亚 (Andrea Mantegna) 装饰了埃斯泰王朝的宫殿。人本主义观念下的“理想城市”也在这里成为现实:从1492年起,比亚焦·罗塞蒂(Biagio Rossetti) 根据远景规划的新原则在埃斯泰王朝的宫殿周围建造起了“理想城市”。这个规划的完成标志着现代化都市设计的诞生,并影响了其以后城市建筑的发展。

费拉拉城跨波河而建,通往帕多瓦的罗马大道从该城穿过波河。费拉拉被设计独特的防御工事所环绕。垂直轴线穿过该城,它为规划扩建提供了基本框架,这表明该城是按直线发展的。按照建筑师比亚焦罗塞蒂的设计,城市透视图是在围绕着宫殿、教堂和花园而构成的。四座当代宫殿环绕着该城市北部的广场,极好的展示了以视觉透视为基础的城市规划。


14 意大利蒙特堡 (1996)

Castel del Monte

蒙特堡位于卢沃以西30公里的山顶上,是一座孤零零的山岳城堡,作为特定时期建筑的代表,人们常拿它同罗马的大竞技场相比。蒙特堡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在十三世纪建的一座八边形的城堡,素有“意大利最美的城堡”之称。蒙特堡的形象被刻在意大利的一分钱欧元的背面。

他赋予这座城堡重要的象征意义,反映在城堡的位置、建筑规划方面数学与天文学上的精准,以及完美的外形上。作为中世纪一座具有独特风格的军事建筑,蒙特堡无疑是古希腊罗马风格、东方伊斯兰风格和北欧西多会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

蒙特堡建筑上富有特色,形制上采取奇特的多角形,角上共有88角形的塔,中央庭院呈八边形;周围有8间结实的不规则四边形房屋,从窗口可以眺望山区壮观景色。其中,8角形的塔是城堡的至高点,塔中的八边形成为该建筑的代表特征:极有规则的几何图形,而且也非常实用。


15 意大利皮恩扎历史中心 (1996)

Historic Centre of the City of Pienza

皮恩扎(Pienza)是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大区锡耶纳省的一个市镇,毗邻蒙塔尔奇诺,被称为“文艺复兴都市生活的试金石”。

在皮乌斯教皇二世(Pope Pius II)1459年决定改变他出生地的面貌以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设想正是在这个托斯卡纳镇第一次得以付诸实施。他选择了设计师罗塞利诺。

这种关于城市空间规划的新观念在富丽堂皇的皮乌斯二世广场及其周边建筑米科洛米尼宫、博尔贾宫,以及外观是纯文艺复兴时期而内装修又类似于德国南部教堂晚期哥特式的大教堂中得以体现。

这里被誉为“托斯卡纳山谷的一颗明珠”,十五世纪的城市规划保存完整,站在广场边,教堂、市政厅、皇宫一眼望尽,仿佛电影场景。走到城镇边则可以俯瞰整个托斯卡纳的原野风光,也是摄影爱好者一定要去的地方。


16 意大利阿尔贝罗贝洛的圆顶石屋 (1996)

The Trulli of Alberobello

意大利南部小镇阿尔贝罗贝洛(Alberobello)位于巴里东南60公里,这里保存着1000多座圆顶石屋(又名楚利),极具地方特色,是真正的“圆顶石屋之家”,因十分迷人也被称为“天堂小镇”。

圆顶石屋,是由从附近地区采集来的石灰石石块粗糙堆砌而成的。由石灰石板撑起的金字塔形、圆锥形或球状屋顶是石屋的特色,是史前建筑技术中无灰泥建筑技术的典型代表,该技术在这一地区仍然沿用。

阿尔贝罗贝洛城内的楚利建筑世界知名。阿尔贝罗贝洛的圆锥形白墙深色石片圆顶建筑就是当地独有的民居“楚利”,所形成的景色确实具有一种神奇的超越时间的氛围。每栋楚利的圆顶上都是一个小石头尖塔,顶着一个大理石的圆球,而所有的圆顶上都有各种文字和图画,有的是天主教的象征,有的则是其他世俗之作。

楚利产生于19世纪,楚利建筑的门窗小又少、石墙厚、屋顶高,他们说这样冬暖夏凉。墙面由两层紧密堆起的石墙与填充于其间的泥土、稻杆或麦杆组合而成,基于防寒与隔热,墙面厚度可达两公尺之厚。也由于这种组合使得设置窗户的困难度增高,因此看到楚利建筑不是没有窗,就是窗小的连猫想钻进来都得挤一挤。


17 意大利拉文纳早期基督教名胜 (1996)

Early Christian Monuments of Ravenna

拉文纳Ravenna,公元五世纪是西罗马帝国的所在地,从六世纪到八世纪是拜占庭帝国在意大利的首府。在五,六世纪期间,建了一系列的基督教的教堂,洗礼堂等,有许多马赛克的壁画,都具有很高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城中拥有独特的早期基督教马赛克藏品以及建筑。所有的8座建筑普拉西狄亚陵墓、尼奥尼安洗礼堂、圣阿波利纳雷诺沃基督教堂、阿里亚诺洗礼堂、大主教礼拜堂、狄奥多里克陵墓、圣维塔莱教堂,克拉塞的圣阿波利纳雷基督教堂都是在5世纪到6世纪期间所建。所有的建筑都显示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其中包含了希腊罗马传统、基督教的插图以及东西方风格的完美交融。


18 意大利萨沃王宫 (1997)

Residences of the Royal House of Savoy

萨沃王宫位于意大利北部的皮埃蒙特大区和都灵省的首府都灵,是17世纪意大利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萨沃王宫又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建和扩张。现在,从萨沃王宫的建筑中不难发现当时都灵建筑大师们的匠心独运的建筑风格。直到1865年,萨沃王宫一直是萨沃公爵、意大利国王等王公贵族们的住所。萨沃王宫中建筑风格奢华,各个房间都按照萨沃王朝贵族的口味进行了装饰,其中有很多的钟表、瓷器、银器及各种古代家具。当萨沃公爵埃马努埃尔·菲利博特于1562年把他的首都移往都灵时,他便开始对整个城市及它自己的住所进行了一系列的建筑规划。在当时,萨沃公爵府的正面建筑是用金刚形的琢石来装饰的,而且在萨沃王宫中还修建了防御工事。

17世纪早期,萨沃王宫朝向广场的一面采用了统一的建筑格式,都是用门廊装饰的。王宫的对面是艺术馆,在两者之间是一座城堡。不久以后,又对王宫的正面用白色涂料进行了粉刷,而且又修建了一处阅兵用的阁楼。阁楼的第一层的墙壁中嵌有大量的木制壁画,天花板是镀金的。阁楼中的装饰画有着不同的寓意,主要表达的是对于王权的赞美之情。这些画是两名国外画家扬·米尔和查尔斯·多芬的作品,他们尤其擅长用严谨的古典式风格来绘制宫廷画。萨沃王宫建筑群中的小礼拜堂建于1667年至1668年,位于萨沃王宫的西翼。1713年新国王加冕时,萨沃王宫又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建,扩建区主要是为了满足当时宫廷的新增职能。其中的“行政区”包括议院、办公室、剧场、国家档案保存处。在1862年意大利统一以后,多米尼克·费里严格地沿袭先前的建筑风格,在保持与萨沃王宫的其他建筑风格一致的基础上修建了雄伟的“荣誉梯”,来纪念意大利领土统一。此时意大利的都城已由都灵迁到了佛罗伦萨,随后又迁到了罗马,在这个过程中,萨沃王宫作为“皇宫”的功能逐渐弱化,后来萨沃王宫被当作博物馆或者办公场所向公众开放。1837年,国王查尔斯·阿尔伯特将萨沃王宫的一部分改装成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博物馆还包括了艺术馆的一部分。这个博物馆是世界上武器收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其中有各种各样的剑、火器、盔甲等。这些展品可以使游人较为深刻地认识中世纪时期的武器,这些武器大多是造于16世纪到17世纪,其中有一些兵器曾经是萨沃公爵的珍藏,还有一些是来自东方的兵器珍品。



19 意大利帕多瓦植物园 (1997)

Botanical Garden (Orto Botanico), Padua

世界上第一个植物园于1545年建于帕多瓦。它至今仍保留着最初的建筑布局——一块圆形土地,象征着整个世界,四周被淙淙的水流环绕。此后这里又增添了一些其他设施,其中包括建筑设施(装饰过的大门和栅栏)和实用设施(汲水装置和暖房)。时至今日,它仍一如既往地继续着它的初衷,即把植物园作为科学研究的基地。


20 意大利庞培、赫库兰尼姆和托雷安农齐亚塔考古区 (1997)

Archaeological Areas of Pompei, Herculaneum and Torre Annunziata

庞贝考古区、赫库兰尼姆考古区和托雷安农齐亚塔考古区,位于意大利南部坎帕尼亚大区那不勒斯省的那波利湾的岸边,以纪念古罗马政治及军事家格奈乌斯·庞贝。当维苏威火山在公元79824日爆发时,吞没了当时两座最繁华的罗马城市——庞贝古城和赫库兰尼姆古城,以及这个区域内其他许多村落。

18世纪中叶始,被掩埋的一切都逐渐挖掘出来并向公众公开开放。庞培商业城的广阔,与规模不大却保存完好的赫库兰尼姆假日胜地相得益彰,而托雷安农齐亚塔的奥普隆蒂斯别墅的壮丽壁画,呈现给我们一幅早期罗马帝国富裕的市民生活方式的生动画面。

庞贝于前600年左右在意大利沙诺河畔的一个小丘上建城。这个地方当时已经被希腊人和腓利基人作为良好的港口被使用。当时当地的希腊人非常强大。前5世纪萨姆尼特人占领庞贝和它附近的地区。庞贝的建筑受到萨姆尼特人的影响非常深。萨姆尼特人还扩大了这座城市。前89年,罗马当权者苏拉的军队包围庞培,前80年,罗马占领庞贝,庞贝成为罗马的一个殖民地。由于庞培是一个良好的海港,而且位于交通要道亚必古道的附近,因此它很快就成为一个兴旺的商业城。63年,一场剧烈的地震给庞贝带来了巨大的摧毁,但庞贝很快就被重新建立起来了。

庞贝被掩盖在六米多深的火山灰下。它的名字和位置被人遗忘了。1599年,一个建筑师在挖河的时候发现了庞贝的遗迹,但一直到150多年后,人们才真正开始挖掘这座古城。庞贝是今天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其构造完全与当时相符的城市,它一点变化也没有。今天许多意大利的城市的结构都已经被改变了。庞培的街道完全是棋盘似的纵横交错的,这是正宗的古罗马的传统。街面铺有多边形的石块,它们完全是东西或南北走向的。从发掘现场看,庞贝城共有8座城门,以3.2公里长的围墙围绕,面积约66公顷。纵横各有两条大街,其间穿插着许多小街小巷。街道笔直,形成棋盘式的网络。约在1860年对以上地点开始大规模学术性调查,一直持续到现在。这些发掘之所以具有重大意义,是因为他们回答了文明史的一个基本问题:房屋的发展。庞培古城由于被火山掩埋,仅仅是屋顶受重压而坍塌,因此建筑的墙壁、门窗、乃至家具、用具、器具都保存得相当完好,甚至炉里烤好的面包,柜橱里放的熟鸡蛋、瓦缸里盛的蚕豆和小麦都历历可辨。经过二百多年的努力,庞贝古城五分之三的地方已被挖掘出来,大街小巷纵横整齐,街面用巨石砌成,街道两侧有深凹的车辙,可见当时车水马龙之繁荣景象。城里的主要古迹有大戏院、小戏院、露天剧场、浴场和八处贵族住宅,三处公共温泉浴场的陈设十分讲究。墙壁由磨光的凝灰岩装饰,拱顶是由石块砌成,一直没有坍塌,上面盖有一尊大炮形状的浮雕所指的方向,正是一座妓院所在地。墙上的巨幅春宫图,体现着古罗马社会生活放荡的一面。完备的城市给排水系统,由砖砌成的引水槽将山泉引入城里,建成十字路口的公共水池和富家庭院的喷泉。

赫库兰尼姆城位于那不勒斯东南8公里处,比宠贝城离维苏威火山更近一些。火山最初爆发时并没有对它造成致命的冲击,这是因为强风把维苏威火山喷出的火山烟去吹向了东南方向的庞贝城。但是随之而来的火山碎屑却最终让赫库兰尼姆城难逃厄运。赫库兰尼姆城被淹没在23米深的火山岩屑下,这要比掩埋庞贝城的火山岩屑厚的多。在1709 年,意大利的施工工人们在“死城”挖井时,发现了古时的剧场舞台,进一步挖掘后,又发现了众多的大理石构件。赫库兰尼姆就这样很偶然地被发现了。1738 年,意大利皇家图书馆馆长、人文学家唐·马塞罗·凡努提侯爵开始在赫库兰尼姆城发掘。他采取井巷式的发掘方法,清理出土了3个穿长袍的罗马人的大理石雕像、一些彩色圆柱和一匹青铜马的躯干。同年1211日,他又找到一处铭文,从而了解到有个名叫鲁福斯的人曾出资兴建“海格立斯剧场”。据此,专家们断定,这里就是失踪千年的罗马古城赫库兰尼姆。

由于受维苏威火山上流下的丰富地下水浸润而保持潮湿的泥土将赫库兰尼姆城密封起来,使这座被埋没的城市保持十分完好:在小吃店的柜台上摆放着胡桃;修理店里,一个铜烛台等待修理;面包房里,烤面包的铜盘仍旧留在烤箱里;许多门窗在原来的位置上仍可随意关闭;青铜抽水机仍旧可以运转自如。东西保存完好,可是人却在瞬间消逝得无影无踪……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寻欢作乐的人们瞬间消逝了,留给后人多少思索。今日的赫库兰尼姆城,终年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21 意大利巴鲁米尼的努拉格 (1997)

Su Nuraxi di Barumini

撒丁岛位于意大利半岛西方约180公里的海上,是地中海地区仅次于西西里岛的第二大岛。撒丁岛有许多奇特罕见的风景区,各区的风景迥然不同,包罗万象。撒丁岛中有一个要素特征却保持了亘古不变,它并不因事事沧桑巨变而有丝毫改变,通过它,各处风格迥异的风景具有了紧密相连的共同点,这就是努拉格。

远古撒丁岛最原始的居民,大概自新石器时代即居住于此,这些居民建筑了一簇很特殊的石砌截顶园锥形石堡,叫“努拉格”。主要的建筑形状像碉堡,内分三层,底层贮藏粮食等物,有的底层中央还挖有水井。主建筑周围则是比较低矮的石屋,呈圆形,一座挨一座,当时的人们把“努拉格”作为居住的房屋和防御的堡垒。

这种古建筑群遍布全岛,尚存7000个,其中巴鲁米尼地方保存最好。这一坐落在巴鲁米尼的综合结构,由于受迦太基人的压力,直到公元1000年中叶还在修整和加固,是史前同类形式建筑中修建得最好和保存最完整的典范。


22 意大利阿马尔菲海岸景观 (1997)

Costiera Amalfitana

阿马尔菲海岸环境优美、自然景观丰富多彩。从中世纪早期始,人类社会就在此地定居生活。此地有一大批像阿马尔菲和拉韦洛这样的小城市,它们都拥有不少重要的建筑和艺术作品。这里的农村地区也由于此地地理环境的多样性而被充分加以利用,偏下的坡地由阶梯式的葡萄园和果园构成,靠上面的坡地则是牧场。

阿马尔菲海岸(在意大利语中称为Costiera Amalfitana)是意大利南部萨勒诺省的索伦廷半岛南海岸的一段海岸线。阿马尔菲海岸是意大利领土上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沿阿马尔菲海岸的城市的美丽令人惊叹。

阿马尔菲海岸四周陡峭海岸山坡上建有漂亮的梯田花园,在空地上种满了郁郁葱葱的柠檬树,海岸山坡的露台房都装饰得五彩缤纷,特别艳丽,与蔚蓝的海景相互映衬,美轮美奂,如走进了一幅立体油画中,令人陶醉。

由于阿马尔菲海岸的美丽与独特,由凯特·布兰切特、汤姆·克鲁斯、格温妮丝·帕特洛、马特·达蒙、裘德·洛等好莱坞大牌明星主演的电影选择在这里拍摄,阿马尔菲海岸现今已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取景基地。大多数去阿马尔菲的旅行游客都选择乘渡轮,通常人们把那不勒斯作为中转站。


23 意大利韦内雷港、五村镇以及沿海群岛 (1997)

Portovenere, Cinque Terre, and the Islands (Palmaria, Tino and Tinetto)

位于五村镇与韦内雷港之间的利古里亚滨海地区是有着重要风景和文化价值的文化风景区。小城镇群的分布格局以及其周围的风景结构,不仅表明了对陡峭、破碎不堪的地势的征服,而且生动记述了过去1000年以来人类在此长期定居的历史。五处地方的传统产业是营造出著名的悬崖梯田景观的农业,以及捕鱼业。风景区包含海湾和小海滩的悬崖海岸,约4千公里的干石墙包围着葡萄梯田,独特的乡村建筑,中世纪的住所、礼拜堂、海上全景小径和陡坡,珍贵的利古里亚葡萄酒、鲜鱼、烹饪和传统手工艺,这些地方的价值十分独特。这些遗产代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产生了卓越的风景,呈现出上千年历史的传统生活方式,并在社区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社会经济角色。


24 意大利卡塞塔的18世纪花园皇宫、凡韦特里水渠和圣莱乌西建筑群 (1997)

18th-Century Royal Palace at Caserta with the Park, the Aqueduct of Vanvitelli, and the San Leucio Complex

卡塞塔地区的综合名胜群是波旁王朝国王查理斯三世为了与凡尔赛宫和马德里皇宫争奇斗美而在18世纪中叶修建的。这一建筑群别出心裁地把豪华的宫殿及其园林和花园、天然林地、打猎用的山林小屋和生产丝绸的工业设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名胜群充分体现了启蒙运动在建筑领域的影响:以物质形式融入自然景观,实现两者完美的结合,而不是将启蒙思想强加于自然景观。

卡塞塔王宫(Royal Palace of Caserta)于1752年开始动工,到1774年建成。皇宫长247米,宽184米,高41米;共有五层,分为1200个房间,平面成“田”字形。除楼房外,皇宫还包括四个72米长、52米宽的庭院,宫门前是种满冬青树的大广场。王宫后面的御花园占地120公顷。从王宫后门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一里见方的花园,然后是一条长长的水渠。被无数参观者称为比凡尔赛宫更美丽的宫廷花园。



25 意大利卡萨尔的罗马别墅 (1997)

Villa Romana del Casale

古罗马对于农村的开发主要以别墅的建造为象征,正是这些作为主要不动产的别墅成为了当时西方帝国农村经济的核心。而阿尔美里那广场的卡萨尔罗马别墅就是众多奢华建筑中的典型代表。整座别墅生机盎然,比例合理,达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卡萨尔别墅建于公元4世纪,位于卡塔尼亚大街与阿格里杰托大街之间,尤如一座皇家宫殿一般,气势辉宏,相当华丽、壮观。

卡萨尔的罗马别墅占有4000平方米,而在别墅中竟有40多处的地板被用马赛克镶嵌成了各种的图案。这种镶嵌工艺水平和质量非常高。几乎装饰了每一个房间的马赛克,时至今日仍然是罗马艺术世界中一朵瑰丽的奇葩。这种古罗马风格的镶嵌画,是如此的无与伦比,以致让人感叹在古罗马帝国时代人类智慧。据说这种工艺来自美洲,自传入罗马之后便广泛的在这片土地上传播开来。

这是一座具有庭院艺术特点的建筑。别墅中顺着山坡上对称台阶而下的花园,园内遍地花草和湍流的小溪,使这座别墅颇显壮观和别致。水池狭长,崖边翠柏绵延,引人无限暇思。其建筑大体分为4个部分:1)正门和温泉大浴场;2)柱廊式内院;3)私人住宅区和宏伟的大厅;4)椭圆形的天井和置于餐桌三面,极具特色的躺椅。别墅外有两个引水渠,一方面保证人们的饮用水,另一方面保证大浴场和喷泉的用水。

卡萨尔的罗马别墅可能是罗马皇帝的行宫,贵族们夏日来此渡假打猎;也可能是罗马时代的大卫营,专门招待重要宾客。建筑占地极广,有立着十几根石柱的接待大厅,可供应冷热水的SPA,甚至有收集雨水的装置,可用来沖洗厕所。

其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那些以马赛克拼贴来装饰的地板。这些马赛克拼贴,题材广泛,神话人物、长达六十米的大狩猎场面、动物图腾、贵族被仆人人以精油按摩、马戏杂耍表演、仕女跳舞等等,完整呈现当时贵族奢华生活,是至今世上发现最丰富且完整的作品。从别墅中的镶嵌艺术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生活、劳作、娱乐的各种场景,还可以了解在古罗马帝国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各种社会习俗。

意大利卡萨尔的罗马别墅2

意大利卡萨尔的罗马别墅1

意大利卡萨尔的罗马别墅12

意大利卡萨尔的罗马别墅5

意大利卡萨尔的罗马别墅11

意大利卡萨尔的罗马别墅7

意大利卡萨尔的罗马别墅6

意大利卡萨尔的罗马别墅5

意大利卡萨尔的罗马别墅4


26 意大利阿克里真托考古区 (1997)

Archaeological Area of Agrigento

自公元前6世纪被作为希腊的殖民地以来,阿克里真托便成为地中海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阿克里真托的至高地位和无尚荣耀也体现在主宰这个古城的壮丽的陶立克式庙宇中。直到今天,古城的大部分还完好地躺在农田或果园的地下。对考古区域进行有选择的发掘,有助于了解后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城市,还有助于了解古基督教居民的殡葬仪式。

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岛,是地中海第一大岛,它位在地中海中央,恰似欧非两洲之间的一块垫脚石。阿克里真托地处西西里南部海滨,公元前581年,一群古希腊人跨山越海,来到了距希腊雅典直线大约800公里远的阿克里真托,开始了对这块土地的营建与统治。继之而起的是迦太基人、罗马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因天然的区位优势和丰沛的物产资源,这里屡屡被周边统治势力觊觎、吞噬。幸运的是,在遭遇了一轮轮战火、地震及人为破坏后,居然存留着希腊境外最重要且最完好的神殿遗址群,它们多数建于阿克里真托历史上的极盛期——公元前5世纪,即石化变革之后。

那是一片被称为“神殿之谷”的山丘,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建筑巨匠们,在山头筑起了二十余座气势恢宏的神殿,用以供奉宙斯、赫拉、德墨忒尔、赫拉克勒斯等希腊诸神。公元前218-201年,罗马人在与迦太基人的对决中成功夺取西西里,阿克里真托随之易主。好在罗马在宗教信仰上深受古希腊影响,虽然改变了希腊神的名字,为其添加了新的职能,但这些罗马化的诸神仍旧延续着希腊神的形象、性格及传说,而神殿之谷的多立克式希腊神庙,也只是改旗易帜,照例沿用。

西西里岛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希腊神殿——六柱多立克式协和神殿,其完好程度堪比雅典帕特农神庙。这座神殿建于公元前450-440年,因在6世纪时被改作天主教堂,从而逃过了异教徒的破坏。据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识即源自它的立面形象。

多立克式建筑的特点是柱粗头扁,没有柱基,柱首不作装饰,柱身表面纵向雕刻20条凹槽,在阳光照射下,会呈现出明暗起伏的效果。考古人员在阿克里真托清理出5座多立克式神殿遗址,另有包括议院 、剧院、圣堂、居民区、体育馆等在内的古希腊遗迹。诗人品达尔口中的这座“人世间最美的城市”,如今剩下这些断壁残墙,其余则寂寥地深埋在农田和果园之下,绝代风华如烟散尽。

意大利阿克里真托考古区7

意大利阿克里真托考古区9

意大利阿克里真托考古区8

意大利阿克里真托考古区4

意大利阿克里真托考古区3

意大利阿克里真托考古区2

意大利阿克里真托考古区1


27 意大利摩德纳的大教堂、市民塔和大广场 (1997)

Cathedral, Torre Civica and Piazza Grande, Modena

摩德纳是一座古城,是总主教驻地,但是现在以“引擎之都”而著称,因为有许多意大利著名的跑车制造商如法拉利、De Tomaso、兰博基尼、帕加尼及玛莎拉蒂将工厂设立于此.

雄伟的罗马式圆顶12世纪大教堂就在艾米利亚大道旁边,,是兰弗兰科(Lanfranco)和威利盖尔茨(Wiligelmus)这两位伟大艺术家的杰作,是早期罗马风格艺术的最杰出典范。这所大教堂和与之相配套的宏大广场以及耸入云霄的高塔一起,不但证实了建造者们对皇室的无限忠诚,而且还体现了命令建造这些建筑的卡诺萨王朝的非凡国力。

意大利摩德纳的大教堂、市民塔和大广场7

意大利摩德纳的大教堂、市民塔和大广场6

意大利摩德纳的大教堂、市民塔和大广场9


28 意大利乌尔比诺历史中心 (1998)

Historic Centre of Urbino

乌尔比诺是一座小山城,位于马奇位,15世纪经历了惊人的文化繁盛期,吸引了整个意大利以及其他地区的艺术家和学者,其文化的发展影响到欧洲的每一角落。16世纪以后,其经济和文化发展进入萧条阶段,文艺复兴时期的原貌正是由此才最大程度地得以保存。

乌尔比诺坐落在一个倾斜的山坡。整个城市被城墙环绕,保留了许多风景如画的中世纪景色(只是稍微受到山下大型停车场的影响)。这里的乌尔比诺大学成立于1506年,是乌尔比诺总主教驻地。该市最著名的名胜为公爵宫(Palazzo Ducale),兴建于15世纪下半叶。乌尔比诺是马尔凯最富有代表性的城市,也是意大利少数几个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城市之一,它位于一座分开两个河谷的小山上。城市漫漫,非常别致,四周环绕着1507年建造的堡垒,中央是15-16世纪的古城区,使城市布局显得和谐匀称。

著名的艺术保护人、乌尔比诺公爵费德里科·达·蒙特菲尔特罗在山坡上建成了结构完美的公爵府。这是一座具有代表性的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是公爵和他的建筑师劳拉纳想象力的产物。始建于1444年,1482年由马尔梯尼完成。公爵和他的同时代人开始认识到人是宇宙的中心,这种认识自然地体现在建筑上。公爵府的庭院里,铺设地面的大理石从一个中心辐射向四周,以强调人的中心位置。宫殿本身部分是住宅,部分是要塞,宫廷的安排布置十分完善,但没有任何浪费。公爵的艺术品和藏书都放在这里。他在青年时代就开始收藏图书,后来每年花费在这项收藏上的费用不下3万金币。他的收藏有当时最完备的神学和中世纪著作,其中包括阿奎纳、大阿尔伯特的全集、14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但丁和薄伽丘的全部作品,以及25位人文主义作家的选集。这些宝藏后来都进了梵蒂冈。在他的统治下,人民安居乐业,各得其所,没有饥民,没有乞丐。他出入不带武器,不带侍从,经常去听人们关于某些经典问题的讲演,隔着格子门与克拉利兹女修道院院长探讨宗教问题。现在,公爵府内的国立马尔凯画廊,藏有提香·保罗·乌切洛和几幅宫廷画师乔万尼·桑提的作品。公爵书房里的细木镶嵌作品也十分引人注目。

意大利乌尔比诺历史中心5

意大利乌尔比诺历史中心3

意大利乌尔比诺历史中心8


29 意大利阿奎拉古迹区及长方形主教教堂 (1998)

Archaeological Area and the Patriarchal Basilica of Aquileia

阿奎拉(位于意大利东北部地区弗留利威尼西亚朱利亚区)是早期罗马帝国最大最富有的城市之一,在5世纪中叶被阿提拉(Attila)匈奴帝国国王毁灭。阿奎拉大部分遗迹仍埋在地下而未被发掘,正由于此,它才是这一类型中最大的古迹区。这里的长方形主教教堂是用优质的马赛克铺筑的著名建筑,同时它也在中欧大部地区的传教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阿奎拉在历史上是十分著名的地方。1240年腓特烈二世建立这座城市,把它作为与教皇对抗的前哨。阿奎拉的长方形主教教堂——圣母升天宗主教圣殿主教座堂(Basilica patriarcale di Santa Maria Assunta)是一座罗马天主教宗座圣殿,由优质的马赛克铺筑而成。它也在中欧大部地区的传教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该堂历史可追溯到4世纪,其马赛克路面保存至今。1031年在原址兴建一座平顶教堂,1379年重建为哥特-罗曼式建筑。堂内壁画属于不同年代,包括4世纪、11世纪、12世纪。该堂还包括建于5世纪的洗礼堂和建于9世纪的气势非凡的钟楼,以及后面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十位士兵的墓地。

29意大利阿奎拉古迹区及长方形主教教堂4


30 意大利奇伦托和迪亚诺河谷国家公园,帕埃斯图姆和韦利亚考古遗址 (1998)

Cilento and Vallo di Diano National Park with the Archeological Sites of Paestum and Velia, and the Certosa di Padula

奇伦托地区是一处著名的文化名胜。在它三座东西向山脊上分布着引人注目的几组圣殿和村庄,生动地展现了这一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史前和中世纪期间,它不仅仅是当时主要的贸易通道,而且也是当时文化和政治交流的中心。奇伦托地区同时也是古希腊殖民地与本土的伊特拉斯坎人和卢卡尼亚人之间的边界。古希腊时期的两座主要城市帕埃斯图姆和韦利亚的遗迹也在这里被发现。

奇伦托风景对比强烈、让人心醉,它拥有直落入大海的高耸悬崖,一尘不染的海滩,依附在山丘上的中世纪小村以及明亮的原始自然风光。奇伦托海岸从帕埃斯图姆开始到萨普里结束,提供各种各样的海滩活动:从宽广、洁净的海滩到洞穴和海湾勘探,或是深入到未受污染的海底。丘陵和靠海的悬崖峭壁之间坐落着许多迷人的村庄。奇伦托地区也以美味的传统美食著名,使用当地食材,加上从母亲到女儿代代传承的食谱。

迪亚诺河谷(Vallo di Diano)是奇伦托和迪亚诺河谷国家公园的一部分,自然和艺术特色是它的两大特色——美丽的珀斯-奥莱塔洞穴(Grotte di Pertosa-Auletta),特吉亚诺(Teggiano)的村庄和宏伟的帕杜拉修道院(Certosa di Padula)。 帕埃斯图姆(Paestum)位于奇伦托北段,是意大利最珍贵的考古宝石,它壮丽的多立克寺庙闻名于世。传说它由希腊神话的英雄阿尔戈建立,事实上是巴西里的居民于公元前六世纪修建了帕埃斯图姆。韦利亚(Velia)是意大利南部坎帕尼亚大区萨莱诺省奇伦托地区的古代城镇,由希腊人创建于公元前538535年,是埃利亚学派哲学家巴门尼德和埃利亚的芝诺的故乡。这些古老城镇随着罗马帝国一起灭亡,在18世纪它们的遗迹才被人们发现,成为了现在的考古胜地。

意大利奇伦托和迪亚诺河谷国家公园,帕埃斯图姆和韦利亚考古遗址7

意大利奇伦托和迪亚诺河谷国家公园,帕埃斯图姆和韦利亚考古遗址6

意大利奇伦托和迪亚诺河谷国家公园,帕埃斯图姆和韦利亚考古遗址1

意大利奇伦托和迪亚诺河谷国家公园,帕埃斯图姆和韦利亚考古遗址2

意大利奇伦托和迪亚诺河谷国家公园,帕埃斯图姆和韦利亚考古遗址4


31 意大利提沃利的阿德利阿纳村庄 (1999)

Villa Adriana (Tivoli)

提沃利的阿德利阿纳村庄是一所卓越的综合型古典建筑,于公元2世纪由罗马帝国的国王哈德里亚所建,它代表了埃及、希腊和罗马“理想城市”模式中物质文化的最杰出部分。提沃利的阿德利阿纳村庄是一座于125年动工,135年竣工的大型豪华宫殿,它坐落在蒂布尔第那山脉的绿色斜坡上,居高临下,气势磅礴。

这座宫殿以它一千八百亩的占地面积,宏伟而精致的建筑风格、布局谐调雅致的园林建设和珍藏于内的无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艺术珍品,被奉为全意大利最有考古价值的古罗马遗址之一。这座宏违的建筑是由二十五座楼房组成的,除了皇帝豪华的居位区外,这里曾有三个温泉系统、一个竞技场、一个带游泳池的长廊、图书馆和藏书楼、三个剧场和众多的神庙、大厅。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由复杂而精致的喷泉、草坪、花园和池塘连在一起。

提沃利的阿德利阿纳村庄是唯一把古代地中海地区物质文化最完美的表达融合在一起的杰作,对组成阿德利阿纳村庄的纪念物的研究,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建筑师们对古代建筑的元素的重新发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意大利提沃利的阿德利阿纳村庄2

意大利提沃利的阿德利阿纳村庄4

意大利提沃利的阿德利阿纳村庄1

意大利提沃利的阿德利阿纳村庄6

意大利提沃利的阿德利阿纳村庄3

意大利提沃利的阿德利阿纳村庄5


32 意大利维罗纳城 (2000)

City of Verona

维罗纳古城建于公元前1世纪,公元1314世纪在斯卡利哲家族的统治下尤为繁荣,15世纪到18世纪是威尼斯共和国的一部分。城内至今保存有罗马帝国时代、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文化古迹,同时它也是历史上一座重要的军事要塞。

维罗纳是莎士比亚剧作中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乡,历来是意大利的著名胜地。根据历史记载,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殉情悲剧就发生在维罗纳。当时是13世纪末叶的巴尔托洛梅欧王的统治时期,现在维罗纳仍然保存着多处与这一徇情故事有关的史迹。在离市中心“芳草广场”布远的卡佩罗街,有一处幽静的院落,墙壁上的一个铜牌写明这是朱丽叶的家。这里有一尊朱丽叶的青铜塑像,亭亭玉立,深情而又略带忧伤,似乎仍在期盼罗密欧的翩翩来临。铜像左上方,就是莎士比亚笔下那座有名的大理石阳台。据说,当年罗密欧就是攀上这个阳台和朱丽叶共诉衷肠的。另外在阿迪杰河畔的一座老式小楼的地下室里,停放着一口红色大理石棺材。据说,朱丽叶死后安葬于此。每年来这里鲜花的人群络绎不绝。楼上室内的墙上满是壁画和油画,描绘了这对生死与共情人死后在天国里的幸福生活,抒发了人们对于纯洁爱情的美好追求。在楼下的一张大理石桌上,陈列着一本烫金的签名簿,上面是各种文字的签字和题词,表达了人们的凭吊之情。每一年度在阿莱纳圆形大剧场里举行的歌舞节,是当地人们热爱、缅怀这对情人的盛大节日。

维罗纳也被称为“意大利之门”。它的象征是著名石雕“狮门”。这是一做高约20米,宽8米的古罗马式拱门,耸立在古老的卡佩罗街头。尽管经过了好几个世纪,它上面的群狮依然栩栩如生。在古代,这里是罗马的殖民地,有许多罗马史迹,包括公元1世纪的阿莱纳圆形大剧场,其规模仅次于罗马的科洛塞奥斗技场和卡普亚的圆形剧场、现作为作为歌剧演出场地;还有建于同时期的罗马剧场、50多座不同时代与风格的教堂、24座王公贵族的宫殿、3座戈特式大钟楼、数10座城堡、以及大大小小建筑别具一格的王公陵墓。

32意大利维罗纳城6

32意大利维罗纳城7

32意大利维罗纳城4


33 意大利阿西西古镇的方济各会修道院与大教堂 (2000)

Assisi, the Basilica of San Francesco and Other Franciscan Sites

阿西西古镇是建在山上的中世纪城市,它是方济各会的创始者意大利人圣方济各(Saint Francis)的出生地,与方济各会的建筑密切联系。这里有许多中世纪的艺术杰作,例如圣方济各大教堂,意大利画家契马布埃(Cimabue)、西蒙纳·马蒂尼(Simone Martini)、洛伦泽蒂(Pietro Lorenzetti)、乔托(Giotto)等大师的绘画作品。这些杰作使得阿西西古镇成为研究意大利以及欧洲艺术和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参考。

阿西西的历史比较独特,是一座因为宗教而兴起的城市,天主教圣人圣弗朗西斯科(由于天主教早年传入中国的时候把他的名字翻译作圣方济各)曾经生活在这里,并且创立了他独特的教派, 被中国人称为圣方济各修会,圣方济各在天主教界的巨大影响使得阿西西成为天主教徒心目中的圣地。

阿西西的古迹非常多,5公里长的城墙包围之内,几乎完全保持着中世纪的模样,整个城市主要都用一种泛着淡淡的玫瑰色石头砌成,远远望去,这是一座玫瑰色的圣城。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和乔托、洛伦米、皮萨诺等画家的壁画作品,是中世纪艺术的伟大杰作,使阿西西成为意大利和欧洲艺术与建筑发展汲取力量的源泉。阿西西古城的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及其它的圣方济各遗迹是人类非凡创作力的艺术结晶,为欧洲乃至世界艺术史奠定了基础。

意大利阿西西古镇的方济各会修道院与大教堂8

意大利阿西西古镇的方济各会修道院与大教堂7


34 意大利伊索莱约里(伊奥利亚群岛) (2000)

Isole Eolie (Aeolian Islands)

伊奥利亚群岛出色地记录了火山活动对岛屿形成、岛屿毁坏过程的影响以及持续进行的火山现象。至少从18世纪起,人们就开始研究这里的火山活动。群岛为火山学的研究提供了两种类型火山喷发(活火山喷发和斯特隆布利式火山喷发)的鲜活例子,因此,200多年来,这里对地质教育起了极其显著的作用。群岛继续为火山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

在意大利西西里北部有一群地图上常常没有标出的小岛,一共7个,分别是AlicudiFilicudi LipariPanareaSalinaStromboli Vulcano,被称为伊奥利亚群岛。所有的小岛都是火山性的——海底火山喷发出炽热的岩浆,岩浆冷却后形成了这些孤立的群岛。它们散落在大海的中央,仿佛迷失在时间和空间里。然而伊奥利亚群岛的魅力也正在于它们的“迷失”,即使远离大陆,人们依然把它们当作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称它们为“地中海的珍珠”。从地图上看,7个小岛好像构成了一个字母“y”。虽然都是火山岛,但它们的“相貌”却是完完全全不一样的:从岛的大小、面貌、环境和气氛来看,每一个小岛都独具特色,都会呈现出自己独有的魅力。例如,Lipari是最大的岛屿,人也最多,即便冬天也是如此;另一方面,Panarea则是欢乐之岛,也是许多大人物的预留地;Stromboli是座仍然活跃着的火山岛,看起来就像是刚刚从海底深渊里冒出来似的;其他岛屿也精彩纷呈,各具特色,因为那里的海陆自然美景为休闲的假日提供了绝佳的去处。说起大海,伊奥利亚群岛周围的大海是地中海最清澈、最壮美的海域之一。海底世界也展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美景,吸引了无数的潜水爱好者. 每一个来伊奥利亚群岛的人,都期待着欣赏火山喷发时的壮丽景色,而至今依然活跃的斯特龙博利岛火山则是人们欣赏的重点。火山的喷发除了可以在远处观赏,还可以爬到山顶在火山口近距离观看。据说每天登山的人数都有限制,登山的时间大多选在下午4点以后,这样到达火山口的时间正好是日落时分,红日入海时深沉而优美的天幕,衬托着火山口喷出的红热岩浆,此情此景,令人终生难忘!

意大利伊索莱约里(伊奥利亚群岛)2

意大利伊索莱约里(伊奥利亚群岛)3

意大利伊索莱约里(伊奥利亚群岛)9

意大利伊索莱约里(伊奥利亚群岛)4


35 意大利提沃利城的伊斯特别墅 (2001)

Villa d'Este, Tivoli

提沃利城的伊斯特别墅及其宫殿和花园,全面系统而鲜明地反映了最精致的文艺复兴文化。别墅独具匠心的设计以及它花园里的建筑组成部分(喷泉、装饰水池等)构成了一个典型的16世纪意大利花园。伊斯特别墅是欧洲花园发展的一个早期模型, 其宫殿和花园全面系统而鲜明地反映了最精致的文艺复兴文化。。

文艺复兴时期,一位红衣主教将几近荒废的Benedictine修道院改建成迷人的别墅,并希望能靠此在蒂沃利谋生。如今,这里拥有世界上最迷人的花园和喷泉.伊斯特别墅就是一个喷泉流水的世界。在伊斯特别墅,有大大小小500多处喷泉,其中包括十多处大型喷泉。在伊斯特别墅,水就是这里的灵魂。除去大大小小的喷泉外,各式水道遍布全园,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给意大利炎热的夏天带来难得的清凉。

伊斯特别墅是典型的意大利台地园。别墅主建筑物在高地边缘,后面的园林则建在陡峭的山坡上,并被分作八层,每两层间落差达到50米。在贯穿全园的主轴以及分布左右的次轴上,遍布高大的植物、错落有致的花坛和各式喷泉。

意大利提沃利城的伊斯特别墅8

意大利提沃利城的伊斯特别墅3

意大利提沃利城的伊斯特别墅10

意大利提沃利城的伊斯特别墅7

意大利提沃利城的伊斯特别墅5

意大利提沃利城的伊斯特别墅4


36 意大利晚期的巴洛克城镇瓦拉迪那托(西西里东南部) (2002)

Late Baroque Towns of the Val di Noto (South-Eastern Sicily)

维琴查城于公元前2世纪修建在意大利北部,在威尼斯人的统治下,维琴查于15世纪早期到18世纪末达到全盛时期。意大利建筑师安德烈亚·帕拉第奥(1508-1580年)对古罗马建筑进行了详细研究,赋予了这座城市独特的风貌。帕拉第奥的市区建筑,以及散布在威尼托区的别墅,对意大利的建筑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帕拉第奥的建筑作品形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就是人们熟知的帕拉迪恩风格,这种建筑风格也传播到了英国、其他欧洲国家和北美。

意大利晚期的巴洛克城镇瓦拉迪那托18

意大利晚期的巴洛克城镇瓦拉迪那托19

意大利晚期的巴洛克城镇瓦拉迪那托17

意大利晚期的巴洛克城镇瓦拉迪那托13

意大利晚期的巴洛克城镇瓦拉迪那托12

意大利晚期的巴洛克城镇瓦拉迪那托10

意大利晚期的巴洛克城镇瓦拉迪那托9

意大利晚期的巴洛克城镇瓦拉迪那托11

意大利晚期的巴洛克城镇瓦拉迪那托16


37 意大利圣乔治山 (2003, 2010)

Monte San Giorgio

位于提契诺州卢加诺湖(瑞士)的南面的圣乔治山海拔为1096米,其森林覆盖的山体呈金字塔型。圣乔治山出土的三叠纪海洋生物(245-230万年前)化石,迄今为止是最好的。它于2003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扩展之后,意大利境内的圣乔治山部分也一起包括进来。扩展部分的主要特点在于此处三叠纪化石层所含种类丰富并且价值极高。

37意大利圣乔治山3

37意大利圣乔治山6

37意大利圣乔治山4


38 意大利皮埃蒙特及伦巴第圣山 (2003)

Sacri Monti of Piedmont and Lombardy

意大利北部皮埃蒙特大区和伦巴第大区共9座圣山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即皮埃蒙特的七座圣山:瓦拉洛塞西亚的的新耶路撒冷圣山(1486年,韦尔切利省(Vercelli))、奥罗帕的圣洁处女圣山(1617, 比耶拉省(Biella))、多莫多索拉的卡尔瓦利奥圣山(1657年,韦尔巴诺-库西奥-奥索拉省(Verbano-Cusio-Ossola))、基法的神圣三一圣山(1591年,韦尔巴诺-库西奥-奥索拉省(Verbano-Cusio-Ossola) )、瓦尔佩尔加的贝蒙特圣山(1712年,都灵省(Durin))、奥尔塔圣朱利奥的圣弗朗西斯科圣山(1590年,诺瓦拉省(Novara))和塞拉伦加迪克雷亚的圣玛利亚奥桑塔圣山(1589年,亚历山德里亚省(Alessandria));以及伦巴第的两座圣山:瓦雷泽的罗萨丽圣山(1598年,瓦雷泽省(Varese))和奥苏乔的圣洁处女圣山(1635, 科莫省(Como))。

这九座圣山都是1517世纪形成的真正的宗教圣地,有融于自然的礼拜堂和珍贵的壁画和雕塑作品。也都是历史、艺术、宗教与自然的完美融合之地。

位于意大利北部的这9座“圣山”,是一组修建于16世纪晚期至17世纪的小教堂建筑群,以及与之配套的其他宗教建筑物。它们是专门为人们以不同方式向基督教表示虔诚而建造的。除了具有精神方面的象征意义之外,它们那与周围自然环境(山峦、森林、湖泊)高度和谐、融洽及统一的精湛建筑技艺也给人以高度美的享受。这里也有许多壁画和雕像等重要艺术作品。

38意大利皮埃蒙特及伦巴第圣山1

38意大利皮埃蒙特及伦巴第圣山2

38意大利皮埃蒙特及伦巴第圣山7

38意大利皮埃蒙特及伦巴第圣山8

38意大利皮埃蒙特及伦巴第圣山9

38意大利皮埃蒙特及伦巴第圣山3


39 意大利瓦尔·迪奥西亚公园文化景观 (2004)

Val d'Orcia

瓦尔·迪奥西亚公园文化景观是西耶那农业腹地的一部分。为了反映理想化的良好治理模式并创造一幅令人愉悦的美景,在公元1415世纪划入城市国家领土时进行了重新规划和开发。灰白色的平原上耸立着点点突起的圆锥形小山峰,上面散布着一些定居点,这景致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美感。瓦尔·迪奥西亚的景观是文艺复兴时期农业美景得到良好管理的证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景点包括:反映创造性土地管理体系的田园景象、小镇和村庄、通往罗马的法兰西珍那古道及其沿途的修道院、客栈、神殿和桥等。

瓦尔迪奥西的地形都以蜿蜒的缓坡为主,这是由于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为耕种粮食作物和放牧不断地开荒辟田所致。农业方面的不断发展以及整体分益耕种体制的运行也产生了众多零散的村舍,也就是农庄,它们之间都有道路互相连通。这样就自然形成了一种非常便利的乡村建筑布局模式。公元15世纪,教皇庇护二世所创的皮恩扎城连同瓦尔迪奥西亚山谷构成的这片区域完全体现了文艺复兴的理想所在,即把人为的建筑和自然融合在一起。


40 意大利塞尔维托里和塔尔奎尼亚的伊特鲁立亚人公墓 (2004)

Etruscan Necropolises of Cerveteri and Tarquinia

这两座巨大的伊特鲁立亚人墓葬反映了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不同的墓葬形式,是伊特鲁立亚文化成就的见证。它们在九个多世纪里推动了地中海北部地区最早的城市文明的发展。有些坟墓以岩石刻成,上面是给人深刻印象的墓丘。坟墓的墙壁上有很多质量精美的壁画和岩石雕刻。靠近塞尔维托里的墓地又以公墓见称,包括数千个以类似城市规划的模式安置的墓地,带有街道、小广场和邻近居所。这里有不同类型的墓葬: 岩刻沟渠和坟墓,也有一些石刻的棚屋或房舍形状的墓室,带有许多更加精致的建筑结构。这些是伊特鲁立亚人民居建筑的仅存证明。塔尔奎尼亚墓葬群一般称之为曼特罗契(Monterozzi),包括了6000座岩石刻成的坟墓。其中200座有壁画的墓葬最著名,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

在古罗马尚未建国前,伊特鲁立亚是意大利的主人,罗马人的各种艺术、技术,都是由伊特鲁里亚所教授的,然而罗马人最后竟将这些珍贵的遗产破坏殆尽。庆幸的是伊特鲁里亚人深信死后有另一个世界,所以将他们生前居住的模样,全都呈现在坟墓里,包括了起居室、接待室、玄关等。他们对坟墓相当考究,现存坟墓不但规模大,更重要的是里面美丽的壁画及所陈列的各种起居用品,可以看到公元前6世纪时的房子缩影。

意大利塞尔维托里和塔尔奎尼亚的伊特鲁立亚人公墓2

意大利塞尔维托里和塔尔奎尼亚的伊特鲁立亚人公墓1

意大利塞尔维托里和塔尔奎尼亚的伊特鲁立亚人公墓5

意大利塞尔维托里和塔尔奎尼亚的伊特鲁立亚人公墓6

意大利塞尔维托里和塔尔奎尼亚的伊特鲁立亚人公墓3

意大利塞尔维托里和塔尔奎尼亚的伊特鲁立亚人公墓4


41 意大利锡拉库扎和潘塔立克石墓群 (2005)

Syracuse and the Rocky Necropolis of Pantalica

锡拉库扎古城和潘塔立克石墓群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岛锡拉库扎省。此地有两类不同的遗迹,一类是希腊罗马时代的遗址,也就是潘塔立克的古岩石墓地,是由开放式石矿区附近五千余嵌入岩石中的墓冢所构成,大部分的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13世纪到7世纪间。此外,此地亦有拜占庭时期的遗迹,其中重要者如王子殿的地基。遗址的另一部份为锡拉库扎古城,包括公元前8世纪由柯林斯的希腊人所建该城之前身奥提伽。锡拉库扎被认为是最伟大及最美丽的希腊城市,包括雅典娜神殿(建于公元前五世纪,后被改建成天主教教堂),希腊剧场,罗马竞技场遗址,以及一座碉堡等等。诸多遗迹见证了西西里岛灾难频仍的历史发展。富涵历史性的锡拉库扎古城提供了3000年以来地中海文明发展之独特见证。

锡拉库扎和潘塔立克石墓群由两个单独的成分组成,拥有希腊和罗马时期的显著痕迹:潘塔立克石墓群共有5000多个靠近露天采石场的石刻坟墓,大部分可追溯至公元前13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这里保留有拜占庭时期的遗迹,特别是王子的宫殿阿纳托伦宫室的废墟。锡拉库萨古城的另外一部分是市中心的奥提伽城,在公元前8世纪时由来自科林斯城的希腊人修建。这个被西塞罗描述为“希腊最伟大、最美丽的城市”遗址保留有雅典娜胜利女神庙(建于公元前5世纪,后改造为大教堂)、希腊剧院、罗马圆形剧场、堡垒等。许多遗迹见证了西西里从拜占庭到波旁家族时期阿拉伯-穆斯林人、诺曼底人、腓特烈二世(公元1197年到1250年的霍亨斯道芬家族)、阿拉贡和两西西里王国之间纷乱的历史。锡拉库扎遗址展示了地中海文明在近3000年时间里的发展。

意大利锡拉库扎和潘塔立克石墓群2

意大利锡拉库扎和潘塔立克石墓群8

意大利锡拉库扎和潘塔立克石墓群9

意大利锡拉库扎和潘塔立克石墓群7


42 意大利热那亚的新街和罗利宫殿体系 (2006)

Genoa: Le Strade Nuove and the system of the Palazzi dei Rolli

热那亚历史中心的新街和罗利宫殿体系(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是欧洲第一个在统一框架内的城市发展项目。在那里,城市发展规划由政府当局和一个专门的“公众居住”系统在法律的基础上统一安排部署。罗利宫殿是由热那亚共和国最富有最有权势的贵族家庭修建的,那时的热那亚财政实力和航海业都处在巅峰时期。这一处遗址包括所称“新街”两边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剧团和巴洛克风格的宫殿。这些宏伟的宫殿式住宅于16世纪末建于新街街道(即今天的加里波第路),四分之一的贵族住在这里。根据1528年的宪法,这些贵族接管了共和国政府的大权。宫殿一般有三四层楼高,楼梯是敞开式的,很壮观。院子也很大,每层都有一个面积不大、可以俯视花园的凉台。这种城市设计风格的影响反映在其后几十年意大利和欧洲的文学作品中。宫殿系统提供了各种解决方案,在适应遗址的个性特点和特定的社会经济组织的要求方面具有普遍价值。它们还提供了一个先例,就是为外国客人来访建立一个公共接待室联系。为此,众议院于1576年正式颁布了一项法令。这些宫殿的主人有义务对国事访问进行招待,从而有利于向慕名来访的著名艺术家和游客传播建筑模型和居住文化知识,其中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就是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Pieter Paul Ruben)的一系列作品。

老城的新街(今加里波第街,Via Garibaldi),这一带规划于16世纪中叶,以适应该市最显赫的家族富丽堂皇的宫殿,包括红宫(Palazzo Rosso,现在是博物馆),白宫(Palazzo Bianco)、格里马迪宫(Palazzo Grimaldi)和 Reale宫。著名的艺术学院,新街博物馆和 Principe 宫也位于这条街上。在此可欣赏到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的作品,被誉为“全欧洲最美丽的街道”为当时城市中最尊荣的贵族家庭所造。新街两旁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剧团,及热那亚市中最为壮观美丽的巴洛克风格宫殿。在有如露天博物馆的加里波第新街中,您将有机会造访三大藏有名师画作的建筑:拥有范戴克、卡拉瓦乔及鲁本斯的比安科宫(白宫)、拥有豪华装潢及维洛那塞、桂尔契诺画作的罗梭宫(红宫);以及拥有精致家具大厅、展示帕格尼尼大师所拥有之小提琴的多利亚妥希宫。白宫约建于15301540年间,后于19世纪被捐出做为公众文化空间,后与邻近的罗梭宫、多利亚妥希宫共同形成展览博物馆,使每个人都能一览欧洲艺术的精华。

42意大利热那亚的新街和罗利宫殿体系5

42意大利热那亚的新街和罗利宫殿体系7

42意大利热那亚的新街和罗利宫殿体系9

42意大利热那亚的新街和罗利宫殿体系3

42意大利热那亚的新街和罗利宫殿体系10

42意大利热那亚的新街和罗利宫殿体系1


43 意大利喀尔巴阡山脉和东部其他地区的古老和原始山毛榉林(2007, 2011,2017)

Ancient and Primeval Beech Forests of the Carpathians and Other Regions of Europe

喀尔巴阡山脉的山毛榉原始林是全球重要的珍稀森林,也是欧洲分布面积最大的原始林,遍布欧洲12个国家。


44 意大利阿尔布拉-伯尔尼纳文化景观中的雷塔恩铁路(2008)

Rhaetian Railway in the Albula / Bernina Landscapes

雷塔恩铁路位于瑞士东南部的格劳邦登州和意大利北部的松德里奥省。阿尔布拉线于1904年开通,长67公里,位于该文化景观的西北部。这条铁路的结构非常独特,令人印象深刻,其中包括42条隧道和封闭式地道以及144座高架桥和桥梁。伯尔尼纳线全长61公里,包括13条隧道和地道以及52座高架桥和桥梁。铁路上的列车横贯位于瑞士和意大利之间的阿尔卑斯山,在行驶期间,它们经常遭遇严重的暴雪袭击。自从1904年开放以来,这种独特的列车一共穿越了55条隧道和196座高架桥和大桥,这种漂亮和独特结构的列车连接着与世隔绝的乡村。

阿尔布拉-伯尔尼纳铁路线建于20世纪初,沿途穿越阿尔卑斯山,连接瑞士的图西斯和意大利的蒂拉诺。铁路与其所穿越的丰富文化风景完美地结合为一体,被称为是世界上最壮观的路线之一。雷塔恩铁路至今仍是穿越欧洲阿尔卑斯山区海拔最高的一条铁路线,倾斜度达到70%,是世界同类铁路中落差最大的线路之一。

瑞士的高山铁路非常知名,雷塔恩铁路是旅游发烧友们喜欢选择的高山铁路线。在三条阿尔卑斯全景观列车:冰川列车、伯尔尼纳快车和棕榈快车中,一般游客会乘坐连接了欧洲最负盛名的两大阿尔卑斯山度假胜地采尔马特和圣莫里茨的冰川列车,沿路高山峡谷、原始森林、高山牧场,各类风景美不胜收。

也有旅游行程会安排游客乘坐黄金列车前往著名的旅游城市英特拉肯,从英特拉肯换乘专门列车登上知名的少女峰,在纯净的自然美景中穿行,沿途观赏的绵延雪山、湛蓝的湖泊和具有欧罗巴情调的乡村景色,是一条公认的精品旅游线路。火车的终点在海拔3454米的少女峰火车站,这是欧洲最高的火车站。从火车站出来,乘坐高速电梯到达海拔3571米的斯芬克斯观景台,360度旋转的观景台把山峦起伏的阿尔卑斯雪山尽收眼底。

这处遗产包括两条具有历史意义的铁路,这两条铁路从两处关口穿越了瑞士的阿尔卑斯山。阿尔布拉线于1904年开通,长67公里,位于该文化景观的西北部。这条铁路的结构非常独特,令人印象深刻,其中包括42条隧道和封闭式地道以及144座高架桥和桥梁。伯尔尼纳线全长61公里,包括13条隧道和地道以及52座高架桥和桥梁。这处遗产是20世纪早期利用铁路连接阿尔卑斯山中部偏僻居民点的典范,为山区人民的生活带来了重大而深远的社会经济影响。这处遗产集精良技术、杰出建筑和优美环境之大成,展现了建筑和土木工程学上的辉煌成就,与沿途的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45 意大利曼托瓦和萨比奥内塔 (2008)

Mantua and Sabbioneta

曼托瓦和萨比奥内塔位于意大利北部波河平原之上,代表着文艺复兴时期城镇规划的两方面特征:曼托瓦是在已有城镇的基础上更新扩建而成的,而距其30公里的萨比奥内塔则反映了当时对理想之城设想的实现。曼托瓦的典型布局是由规则的部分拼接而成的不规则整体,各个部分用以代表自古罗马时代以来的各个发展时期,在城镇布局中还嵌有许多中世纪建筑,包括11世纪的圆形大厅,以及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剧院。萨比奥内塔16世纪下半叶建成,当时的统治者是维斯帕西雅诺·贡匝亚·科隆纳。这座城镇可称之为一座单一时期的城镇,直角栅格式布局。这两座城镇均见证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建筑及艺术的辉煌成就,并借由当时的统治者贡匝亚家族的远见与作为而得以联结在一起。两座城均因其建筑价值以及对文艺复兴时期文化传播所起的作用而备受世人推崇。在贡匝亚家族的推动下,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在这两座城镇的形态与建筑之中得到了体现。

曼托瓦在历史上是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中心,是一座享有盛名的中世纪古城。它是罗马大诗人维吉尔的故乡,是非常有特色的四面环水的中世纪古城,郊区有著名的绘有精美壁画的古罗马风别墅,有“人间乐土”和“举世无双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建筑群”之称.城市的参观路线从索尔德罗广场开始,这里是城市的发源地,至今它还代表着城市中心。索尔德罗广场创立于14世纪,呈长方形,北边到达多莫大教堂,东侧是杜卡勒宫的建筑。

圣·乔尔乔城堡14世纪末由弗朗西斯哥·贡匝亚建造。该建筑是用方形的平砖所砌成,宏伟而坚固,是由四个突出的角塔加固并配合四周环绕的护城河。杜卡勒宫对面,呈现了以下古老的建筑:主教宫、乌贝尔帝宫、卡斯提里奥尼宫、阿契尔必宫。主教宫建于1776年和1786年间,它的外形以在入口的侧面有两个强壮的男子像柱雕像,并且支撑了一个大理石的阳台而有特色。乌贝尔帝宫是晚期时代的建筑,保留了14世纪原始结构的痕迹。卡斯提里奥尼宫用砖砌成,有挑高的燕尾式城垛,在最上的一层是分层的,它有双色的用砖和大理石砌成的拱型窗户,装饰成三叶窗的样子。入口的原始正门有一个大而尖、双色的拱门。阿契尔必宫上面呈现出曼图亚城最高的塔楼。

曼托瓦市文艺复兴时期的柱廊,是由带有不同时代的柱顶和不同历史的立柱支撑而成的。通过该柱廊的一小段路,到达了布诺勒多广场,这个广场是1190年创建的,当时曼托瓦城最初的历史建筑群的基础上被扩建,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围绕着它。在它的对面可以看到于1227年建造的市长大楼。圣罗伦佐圆形教堂是曼托瓦市现有的教堂中最古老的教堂。邻近青草广场的圣安德列阿的巴思里卡教堂是曼托瓦市最大的教堂,而且在它的内部富有不同寻常的艺术珍品。

萨比奥内塔位于曼托瓦西南30公里处,向北约30公里是帕尔马。萨比奥内塔是16世纪由维斯帕西雅诺·贡匝亚·科隆纳兴建的,他的初衷是建造一个理想的家园,一个可尽情享乐的地方。被大规模修复的星形城墙之内,保存着416世纪的纪念碑。最值得一去的景点还有古剧院、古艺术馆,及公爵的官邸Palazzo Giardino(花园宫殿)。

45 意大利曼托瓦和萨比奥内塔7

45 意大利曼托瓦和萨比奥内塔2

45 意大利曼托瓦和萨比奥内塔4

45 意大利曼托瓦和萨比奥内塔8


46 意大利多洛米蒂山(2009)

The Dolomites

多洛米蒂国家公园是意大利北部不可错过的自然风光,白色岩石组成的连绵山脉,造就了这片地区的独一无二。多洛米蒂山是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系的组成部分,3000m以上的山峰多达18座之多。由9个区域组成的序列遗产地展示了杰出的山景多样性,有峰丛、峰针、岩墙等国际地貌学研究中标志性的景观类型,有冰川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系统。频繁的滑坡、洪水和雪崩上演着颇具特色的动态地质变化过程。

多洛米蒂是阿尔卑斯地区最独特的一片山脉,据考证,一万年前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而多洛米蒂山峰则是海底的珊瑚礁石,随着气候变暖,海水退去,地质运动使得这片区域隆起并形成如今三千多米的山峰,而冰川运动造就了如今如同犬齿交错般的奇异地貌。多罗米蒂山中最绮丽的两个湖泊,一个是镜湖,倒影出白云山石雄伟的身姿,好似一面晶莹剔透的魔镜;另一个则是被一圈挺拔的松林环抱的绿湖,清幽的湖水呈现出独特的祖母绿,好似一颗高贵瑰丽的宝石。


47 意大利阿尔卑斯地区史前湖岸木桩建筑 (2011)

Prehistoric Pile Dwellings around the Alps

 由瑞士、奥地利、法国、德国、意大利、斯洛文尼亚等欧洲六国共同申报、分布在阿尔卑斯地区的史前湖岸木桩建筑,这些遗迹为人们了解公元前5000-500年的早期农业定居生活提供了特殊的视角。这一遗产包括位于阿尔卑斯山区内、外的湖边、河岸及湿地边的111处(其中的56处位于瑞士)史前木桩建筑(又称干栏建筑)遗迹。对部分遗址的考古挖掘,已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史前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欧洲阿尔卑斯山地区人民的生活以及人类社区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情况的证据。这是一组保存极其完好、文化内涵丰富的定居点考古遗址,是研究这一地区早期农业社会的最重要的史料来源之一。

47意大利阿尔卑斯地区史前湖岸木桩建筑1

47意大利阿尔卑斯地区史前湖岸木桩建筑3

47意大利阿尔卑斯地区史前湖岸木桩建筑2


48 意大利伦巴第人遗址 (2011)

Longobards in Italy. Places of the Power (568-774 A.D.)

7组重要建筑所组成,包括城堡、教堂、修道院等,分别位于意大利的弗留利(Friuli)、布雷西亚(Brescia)、卡斯特尔赛普里欧-托尔巴(Castelseprio - Torba)、斯波莱托(Spoleto)、坎佩洛南克里通诺(Campello Sul Clitunno)、贝内文托(Benevento)以及蒙特圣安杰洛(Monte SanAngelo)等7座城市。这些建筑物代表着伦巴第人的高度成就。伦巴第人最初由北欧移居到意大利,公元6世纪至8世纪,他们曾统治过意大利的大片领土,并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伦巴第建筑结合了多种风格,吸收了古罗马、基督教、拜占庭及北欧日耳曼等多种元素和影响,标志着欧洲古代向中世纪的过渡。这一系列遗址见证了伦巴第在中世纪欧洲基督教精神与文化的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修道运动所给予的推进作用。

48意大利伦巴第人遗址17

48意大利伦巴第人遗址18

48意大利伦巴第人遗址8

48意大利伦巴第人遗址16

48意大利伦巴第人遗址19

48意大利伦巴第人遗址1


49 意大利埃特纳火山 (2013)

Mount Etna

埃特纳火山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岛东岸,是全欧洲海拔最高最为活跃的活火山,因其长期处于高度活跃状态而受到极高的关注度。而最近,科学家在对过去11年来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埃特纳火山这座巨型的熔岩炉正以相当稳定的速度缓缓滑入地中海。每次火山爆发时,来自意大利、欧洲各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难以计数。活火山的喷射奇景加上积雪的山峰、山坡的林带和山麓的果园、葡萄园和桔子林,给当地的旅游业增添了活力。

埃特纳火山,周长约160千米,喷发物质覆盖面积达1165平方千米。主要喷火口海拔3323米,直径500米;常积雪。周围有200多个较小的火山锥,在剧烈活动期间,常流出大量熔岩。埃特纳火山位于地中海火山带,是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埃特纳火山下部是一个巨大的盾形火山,上部为300米高的火山渣锥,说明在其活动历史上喷发方式发生了变化。埃特纳火山一直处于活动状态,距火山几公里远就能看到火山上不断喷出的气体呈黄色和白色的烟雾状,并伴有蒸气喷发的爆炸声。地质构造下层为古老的砂岩和石灰岩,上层为海成泥炭岩和粘土。

埃特纳火山,因其海拔较高,山顶还有不少积雪,地下的火山灰就象铺了一层厚厚的炉渣,凝固的熔岩随处可见。站在火山之巅,能感觉到脚下的火山正在微微地颤抖,这就是典型的火山性震颤。据当地火山监测站人员观测发现,每日午后两点左右火山震颤达到最高峰。

埃特纳山上还不时地发出沉闷的声响,那是气体喷出的声音。火山的热度通过地表传到游人脚上,只觉得脚底也是温热的。在火山口的侧壁上,还可以清楚地看见一个直径约23米的大圆洞,形状很规则,就象是人为挖的洞一样,里面还不时地逸出气体。山上遍布各种大小的喷气孔,硫质气味很浓,喷气孔旁边常有淡黄色的硫磺沉淀下来。山顶上还分布着几条大裂缝,宽约20-50厘米,可能是地下岩浆上隆时地表发生变形造成的。


50 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的梅第奇别墅和花园 (2013)

Medici Villas and Gardens in Tuscany

梅第奇别墅和花园包括12栋别墅以及2处娱乐花园,见证了梅第奇家族通过对艺术的统治来左右现代欧洲文化的影响力。梅第奇别墅均建于15-17世纪,既是梅第奇家族用于炫耀自己权势的乡间宫殿,也是拥有者休闲度假的场所。别墅的花园与自然环境完美地融合,使人们进一步重视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的景观特点。

拥有梅第奇别墅的梅第奇家族( Medici Family )是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名门望族,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叱诧亚平宁半岛。梅第奇别墅通常选址古城堡,她代表了托斯卡纳最高艺术成就,象征着灿烂迷人的文艺复兴时期以及雍容华贵的巴洛克风格。

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的梅第奇别墅和花园2

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的梅第奇别墅和花园3

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的梅第奇别墅和花园13

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的梅第奇别墅和花园6

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的梅第奇别墅和花园5

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的梅第奇别墅和花园12

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的梅第奇别墅和花园11

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的梅第奇别墅和花园8

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的梅第奇别墅和花园9


51 意大利皮埃蒙特的葡萄园景观(2014)

Vineyard Landscape of Piedmont: Langhe-Roero and Monferrato

皮埃蒙特的葡萄园景观坐落于皮埃蒙特的南部,波河和利古里亚阿尔卑斯山脉中间。在古罗马帝国时代,老普林尼指出皮埃蒙特是最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区,斯特拉博也提到过这里的橡木桶。该地区的酿酒历史可追溯到前罗马时代,共包括1万多公顷土地及29个村镇,其中大部分涉及葡萄酒生产。该遗产名录被认可也主要是因为它的葡萄酒生产历史文化、乡村景观、历史建筑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这里拥有根深蒂固的葡萄酒文化,以及非凡的葡萄生长和葡萄酒生产景观。景观涵盖了5大不同的葡萄种植区,以及驰名的景观和凯沃尔时期的城堡,在葡萄园的发展乃至意大利历史上,都是具有象征意义。


52 意大利阿拉伯一诺曼时期的巴勒莫以及切法卢和蒙雷阿莱大教堂 (2015)

Arab-Norman Palermo and the Cathedral Churches of Cefalú and Monreale

阿拉伯-诺曼风格建筑群由九大建筑组成,包括两座宫殿、三座教堂、一座大教堂、一座桥梁以及切法卢主教座堂和蒙雷阿莱主教座堂,坐落于西西里岛的北部海岸,历史可以追溯至西西里诺曼王朝时期(1130年至1194年)。总而言之,这些建筑体现了西方文化、伊斯兰文化和拜占庭文化在西西里岛的融合,社会-文化的融合使建筑的空间、结构和装饰都出现了全新的理念。这些建筑也承载着来自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的人们(穆斯林、拜占庭、拉丁语系、犹太人、罗穆巴人和法国人)相互共存的见证。

古代,西西里岛的政治中心,位于南岸的叙拉古。巴勒莫尽管在公元前734年就有腓尼基人在此定居建港,但真正得以大发展,还是在阿拉伯人来了之后。公元6世纪中,拜占庭帝国大将贝利撒留从东哥特人手中收回了西西里,随后在巴勒莫设立了总督府。公元9世纪中,阿拉伯人开始进攻西西里,在久攻不下叙拉古之后,转而北上围城巴勒莫。一年后,拜占庭总督逃离,巴勒莫成了撒拉萨人(即阿拉伯人)的天下,岛上的政治中心也随之北移,从那时起巴勒莫就成为西西里岛的首府,直到今天。公元11世纪,欧洲北方的诺曼人南侵,赶走了阿拉伯人,征服了西西里,建立了第一个西西里王国-诺曼王国,定都也在巴勒莫。多个民族几个世纪的发展,使巴勒莫成为了西西里岛的重要城市。多重文化的融合和相互吸收,留下了许多文化重叠的印迹。

巴勒莫大教堂(Cattedrale di Palermo )也叫圣母升天大教堂(Metropolitan Della Santa Vergine Maria assuta )。这座宏伟建筑,是混合建筑艺术的代表性作品。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不同的民族文化,充分体现在同一建筑物上。尤其是教堂外部,看上去好复杂,但却并不混乱。从12世纪初建至18世纪的几百年间,随着朝代更迭和时间的推移,总会有新的东西添加上去。概括地说:6世纪是东正教堂,9世纪是清真寺,12世纪是天主教堂,14世纪的哥特式钟楼,15世纪的正面门廊,18世纪的大圆顶,整合在一起就是巴勒莫大教堂。教堂内,已完全是18世纪之后的样子,看点是皇家墓葬,共葬有六位王室成员。

西西里第一个王国是诺曼人建立的,由教皇正式加冕的第一位国王,是罗杰二世(Rogerll)。儿子叫威廉,后继承王位为威廉一世。女儿是遗腹子,出生时罗杰二世已经死了,取名康丝坦斯。威廉一世的儿子也叫威廉,即威廉二世。威廉二世在位的时候,正值德意志霍享斯陶芬(士瓦本)家族统治神圣罗马帝国。神罗皇帝,正是大名鼎鼎的红胡子巴巴罗萨,腓特烈一世(Federic l )。他曾六次举兵南下意大利,虽均末成功,但却给威廉二世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为了缓解和霍享斯陶芬家族的紧张局势,威廉二世将姑母康丝坦斯嫁给了腓特烈大帝的儿子年轻的享利,后来的享利六世。并且许下承诺,如果他身后无子,西西里王位将由享利和姑母的儿子继承。此一许诺,埋下了诺曼王朝日后灭亡的种子。1189年,威廉二世去世,无子。按承诺,王位应该归享利和康丝坦斯所有。但罗杰二世的私生子却捷足先登,戴上王冠,之后又将王位传给儿子威廉三世。此举激怒了亨利六世,王位继承战争爆发。1191年,教皇为享利六世加冕,封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国王,意大利国王。之后,他理直气壮地二次入侵西西里,终于在1194年逼迫威廉三世退位,西西里诺曼时代终结,开启了德意志霍享斯陶芬家族统治西西里的历史。享利六世成为德意志第一位西西里国王。他和康丝坦斯育有一子,就是后来的腓特烈二世。

蒙雷阿莱相当于巴勒莫的卫星城,位置在距市南方向约15公里的小山上。蒙雷阿莱教堂的级别很高,是座宗座教堂。1929年,教宗庇护十一世,将衪升级为乙级宗座,地位仅次于罗马的四大圣殿。阿拉伯人到来之前,教区主教座堂一直设在巴勒莫市。831年,穆斯林占据了巴勒莫,定都后改教堂为清真寺。虽然阿拉伯人允许基督教存在,但主教为了安全,还是将座堂转移至不远处的小山城蒙雷阿莱。11世纪初,罗杰一世夺取西西里,阿拉伯人退出。12世纪末,威廉二世修建了这座诺曼式大教堂,并将西西里岛教区主教座堂设在这里。一直到2000年,主教座堂才迁至巴勒莫市,这里被降为副座教堂。教堂外观是诺曼式,内部却是拜占庭风格。教堂南侧,后修了本笃修院。教堂内部气派非凡,不愧是作了近千年教区宗教中心的地方。主体上拜占庭建筑风格,保留和结合了部分诺曼和伊斯兰元素。罗马三殿式。中殿祭拜耶酥,主祭坛金壁辉煌,巨大的玛塞克金箔,拼贴成耶酥标准图像,俯视众生。双侧对称的管风琴,置于巨大的圆拱之下,设计很是独特。左侧圣保罗殿,内部保存着法王路易九世的心脏。右侧圣彼得殿,两具棺墓分别是威廉两王父子的墓葬。

西西里岛最北端,就是切法卢,希腊语里是头的意思。小城面朝大海,背靠洛卡山峭壁,有优质的沙滩,历来是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处。诺曼教堂-切法卢大教堂(Cattedrale  di Cefalu) 。罗杰二世建于1131年。1130年,罗杰二世加冕为王,西西里诺曼王国正式诞生。次年,他对主宣誓,要在这里建座教堂,切法卢大教堂便应运而生。教堂外部诺曼式,双塔为哥特式的雏型。内部也保持了主体的诺曼风格。主祭坛后殿耶酥巨像,也是用的金箔镶嵌工艺,外围采用巴洛克风格装饰,应该是后来加的。教堂比较朴素,中世纪味道更突出。

意大利阿拉伯一诺曼时期的巴勒莫以及切法卢和蒙雷阿莱大教堂3

意大利阿拉伯一诺曼时期的巴勒莫以及切法卢和蒙雷阿莱大教堂7

意大利阿拉伯一诺曼时期的巴勒莫以及切法卢和蒙雷阿莱大教堂15

意大利阿拉伯一诺曼时期的巴勒莫以及切法卢和蒙雷阿莱大教堂17

意大利阿拉伯一诺曼时期的巴勒莫以及切法卢和蒙雷阿莱大教堂14

意大利阿拉伯一诺曼时期的巴勒莫以及切法卢和蒙雷阿莱大教堂11

意大利阿拉伯一诺曼时期的巴勒莫以及切法卢和蒙雷阿莱大教堂1

意大利阿拉伯一诺曼时期的巴勒莫以及切法卢和蒙雷阿莱大教堂4

意大利阿拉伯一诺曼时期的巴勒莫以及切法卢和蒙雷阿莱大教堂16


53 意大利1617世纪威尼斯共和国的防御工事 (2017)

Venetian Works of Defence between the 16th and 17th Centuries: Stato da Terra Western Stato da Mar

这一项遗产包括15座位于意大利、克罗地亚及黑山的防御工事,它们横跨1500公里,从意大利的隆巴多地区延伸至亚得里亚海的东海岸。陆地之国的防御工事在西北方向保护着威尼斯,而海洋之国的防御工事则保护着亚得里亚海通往东方黎凡特的海洋通道及关口。这些防御工事对维护“最庄严的威尼斯共和国”的力量和扩张必不可少。引入大炮用火药在军事的技术及建筑上具有重要的变革意义,这也表现在后来扩展到整个欧洲的星形要塞的建筑理念上。

16至17世纪威尼斯共和国的防御工事9

16至17世纪威尼斯共和国的防御工事11


54 意大利20世纪工业城市伊夫雷亚 (2018)

Ivrea, industrial city of the 20th century

伊夫雷亚位于意大利西北部皮埃蒙特区,临近工业重镇都灵。伊夫雷亚是20世纪工业革命发展的理想之地,是工业化社会发展模式的一个典范,体现了现代视野下工业生产与人文、建筑之间的关系。这里曾是打字机、机械计算机和办公电脑制造商好利获得的试验场。遗产地包括一座大型工厂和用于行政、社会服务及住宅用途的建筑群。该建筑群大多为20世纪30至60年代意大利著名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的作品。

54 意大利20世纪工业城市伊夫雷亚6

54 意大利20世纪工业城市伊夫雷亚3

54 意大利20世纪工业城市伊夫雷亚10


55 意大利科内利亚诺和瓦尔多比亚德内的普罗赛柯产地 (2019)

Le Colline del Prosecco di Conegliano e Valdobbiadene

该遗产位于意大利东北部,并包含部分普罗赛柯酒产地的葡萄园。当地的典型景观包括猪背岭、山坡上狭小的多草葡萄园、森林、小型村庄和农田。这片崎岖的土地历经人类几百年的开垦和改造。自17世纪以来,与山坡走向平行或垂直的狭窄葡萄园形成了独特的棋盘型景观。19世纪采用的“贝罗塞拉”葡萄栽培技术进一步丰富了当地景观的美学特征。

55意大利科内利亚诺和瓦尔多比亚德内的普罗赛柯产地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