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白话释解》4

 廿氏春秋 2020-02-29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证二条方六首

【本篇提示】本片是论述疟疾病的主脉,并根据不同的相兼脉辨别病证,提出治法。疟疾病,简称疟疾,是以战寒壮热、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医圣将其分为温疟、瘅疟及牝疟三种不同类型,若日久不愈可形成疟母。

一、【原文】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①也,以饮食消息止之②。

【注释】

①风发:风,泛指邪气。风发,即感受风邪而发热。

②饮食消息止之:指适当的饮食调理。

【白话解】老师说:疟疾病的脉象大多表现为弦脉,但由于感受邪气有轻重,表现的病症名称各不一致,在弦脉的基础上,还可见到其他的相兼脉。其中弦而兼数的,多属于热证,当有发热的证候;弦而兼迟的,多属于寒证,当有恶寒的证候;弦而迟的可用温法治疗;弦而兼小紧的疟脉,说明邪偏于里,兼有食滞,治疗时采用消道攻下法就可治愈。弦而紧的疟脉,多见表寒,可用发汗或针灸疗法治疗;脉象浮而大的,为邪在于上,可酌用吐法治疗;脉象弦而数的疟脉,多为热盛伤津,热盛能生风,所以称“风发”,对此证,除用药物治疗外,还可酌情选用梨汁、甘蔗汁等甘寒饮食辅助调治。

【本条分析】本条是论述疟疾病的主脉和凭脉论证施治的方法,是本篇的总纲。疟疾的病位在于半表半里,归属少阳,而弦为少阳之脉,所以疟疾病以弦脉为主。由于感受病邪的性质轻重不一,病位有上下浅深之别,病人的体质又有强弱之分,因此,在弦脉的基础上还可伴见其他不同的相兼脉。如弦数、弦迟、弦紧、弦小紧、浮大等等。但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当中,历代医家认为脉象并非绝对,不可拘泥,应当依据实际病证而论。

二、【原文】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 师曰:此结为症瘕①,名曰疟母②,急治之,宜鳖甲煎圆。

【注释】

①症瘕:指胁下的痞块。

②疟母:疟久不愈,痞块结在胁下。

③乌扇:即射干。

④锻灶下灰:锻炉灶下之灰。

⑤清酒:即无灰酒,用来制成,味甘辛,色美丽如琥珀。

⑥胶漆:形容药煮成粘稠的程度。

【白话解】患疟病,若是在月初一日发病的,一般经过十五天治疗,病当治愈。假如到了十五天仍不愈的,那么再过十五天就当痊愈了。如果一月后仍不痊愈的,这应当如何解释呢? 老师回答说:这是由于病久正衰,邪气与体内的痰血结于胁下,形成腹中痞(癥)块,这种病名叫疟母,应当抓紧时间进行治疗,对疟母适合用鳖甲煎丸治疗。

【本条分析】本条是论述疟母的形成及证治。古人认为五日为一候,三候十五日为一个节气,天气更移,人身之气亦随之更移,更期望则正气盛邪而病愈。疟母就是疟疾久延不癒,致气血亏损,顽痰挟瘀血结於胁下所形成的痞(癥)块,类似久疟后脾脏肿大的病症。鳖甲煎丸削坚散结,破癥化瘀,全方23味药,除治疗疟母外,还可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脾肿大、子宫肌瘤及其他腹腔肿瘤。

鳖甲煎丸方

组成:鳖甲十二分() 乌扇三分() 黄芩三分 柴胡六分鼠妇三分() 干姜三分 大黄三分芍药五分 桂枝三分 葶苈一分() 石苇三分(去毛) 厚朴三分牡丹五分(去心) 瞿麦二分 紫威三分半夏一分 人参一分 蟅虫五分() 阿胶三分() 蜂窠四分() 赤消十二分 蜣螂六分() 桃仁二分

用法:以上二十三味药,共研为细末,取煅铁灶下的灰一斗,米酒一斛五斗,浸灰,待酒耗尽一半,放入鳖甲,煎煮成粘稠如胶漆,绞取汁,再加入诸药末,熬炼成丸如梧桐子大小。空腹每次服七丸,一日三次。《千金方》用鳖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蟅虫五分,没有鼠妇、赤消二味,用鳖甲煎和诸药为丸。

三、【原文】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

【注释】

①烦冤:心中烦闷不舒的感觉。

②瘅(dán)疟:热也。瘅疟是一种阳热炽盛,耗伤阴液,表现为但热不寒的疟病。

③分肉:即肌肉。

④销铄:指阳热之邪消灼耗损人体的肌肉。

【白话解】老师说:素体阴亏阳盛的人,患疟病后则津液愈亏而邪热独盛,病人表现为高热、气短、手足心热、心中烦闷不舒而时时想吐,这种疟病称为瘅疟。如果病人只有发热而不怕冷的,这是邪热侵扰心脏,外责停留于肌肉之间。内外热盛、表里皆炽热,所以容易消灼耗损人体肌肉而使人消瘦。

【本条分析】本条是论述瘅疟的病因病机及其证候。但热不寒,内外热炽,消烁耗损津液而致人体肌肉逐渐消瘦。说明瘅疟是一种表里邪热炽盛,耗伤气阴,而出现短气、心烦、时时欲呕、手足发热的一种病证。瘅疟的治法是由后世医家提出的用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化裁治疗。

四、【原文】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白话解】温疟之脉如同正常人的平脉差不多,没有明显的弦象。全身发热而不怕冷,筋骨关节烦痛,时时呕吐,应该用白虎加桂枝汤治疗。

【本条分析】本条是论述温疟的证治。温疟是里热炽盛,表有寒邪。里热炽盛则身无寒但热,邪热犯胃则时而呕吐;表有寒邪则骨节烦疼。温疟与瘅疟相比较,二者都有但热不寒的症状,均属热盛,但有程度之差。《素问·疟论》说:先热后寒为温疟,但热不寒为瘅疟。二者的脉象也不同,瘅疟脉弦;温疟脉平。治法均用白虎汤加减,瘅疟加人参,并何用竹叶石膏汤;温疟则加桂枝即可治疗。

白虎加桂枝汤方

组成:知母六两甘草二两() 石膏一斤 粳米二合桂枝(去皮)三两

用法:以上五味药,剉碎,每次用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药渣,温服,汗出则病愈。

五、【原文】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

【注释】

①牝:指雌性的鸟、兽。这里是指阴证而言。

【白话解】疟病发作时寒多热少的,这种疟病称为牝疟,应该用蜀漆散治疗。

【本条分析】本条是论述牡虐的证治。牡疟多由素体阳虚,复加痰邪阻遏,故发作时以寒为主。牡属阴性,发病时寒多热少,故称牡疟。

蜀漆散方

组成:蜀漆(洗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等分

用法:以上三味药,捣成细末,疟疾未发病前1-2小时,用浆水服半钱。温疟加蜀漆半分。疟病将要开始发作时服一钱匕。一方云母作云实。

附《外台秘要》方

牡蛎汤方 治疗牝疟。

组成:牡蛎四两() 麻黄(去节)四两 甘草二两蜀漆三两

用法:以上四味药,用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面白沫,得药液六升,加入牡蛎、甘草,煮取二升,温服一升。若出现呕吐,就不要再服。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方 治疗疟病口渴,也治劳疟①。

组成:柴胡八两人参 黄芩 甘草各三两 栝蒌根四两 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用法: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药渣,再煎取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二次。

【注释】

①劳疟:久疟不愈,反复发作,以致气血虚弱,故称之劳疟。

柴胡桂姜汤方 治疟疾寒多热少,或只有恶寒不发热。服一剂效如神。

组成: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 牡蛎三两() 甘草二两()

用法: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二升,煮汁六升,去药渣,再煎取汁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开始服药时有轻微的烦躁,再服药时汗出则病愈。

【本篇小结】疟疾的脉象——疟脉自弦

疟病的相兼脉——①弦数脉(多热、风发)以饮食调养。②弦迟脉——(多寒)可温之。③弦小紧脉(邪在里)下之可愈。④弦紧脉——(邪在表)可发汗、针灸。⑤浮大脉——(邪在上)可吐之。

疟病的治疗

瘅疟——病机:阴气孤绝,阳气独发,邪气內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症状:但热不寒,少气烦冤,手足热,欲呕——治宜清热救阴(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化裁)。

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痛,时呕——治宜清里热、解表邪(白虎加桂枝汤)

牡疟——寒多热少——治宜祛痰截疟(蜀漆散)

疟母——疟久不愈,结为癥瘕——治宜消癥散瘕,扶正祛邪(鳖甲煎丸)

【附】截疟七宝饮:常山3g,厚朴、青皮、陈皮、炙甘草、槟榔、草果仁(去皮)1.5g

用法:细切,作一服,酒水各半盏,寒多加酒,热多加水入,露一宿。空心冷服。

功用:燥湿,祛痰,截疟。

主治:正疟。先有呵欠乏力,继而寒战,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每日或间一两日发作一次,寒热休作有时,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

达原饮:槟榔(6克)厚朴(3克)草果仁(1.5克)知母(3克)芍药(3克)黄芩(3克)甘草(1.5克)

主治:温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证。憎寒壮热,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脉弦数,舌边深红,舌苔垢腻,或苔白厚如积粉。(本方常用于疟疾、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脑炎属温热疫毒伏于膜原者。)

用法与用量:用水二盅,煎八分,午后温服。凡疫邪游溢诸经,当随经引用,以助升泄,如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此邪热溢于少阳经也,本方加柴胡一钱。如腰背项痛,此邪热溢于太阳经也,本方加羌活一钱。如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此邪热溢于阳明经也,本方加干葛一钱。证有迟速轻重不等,药有多寡缓急之分,务在临时斟酌,所定分两,大略而已,不可执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