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入围奥斯卡最佳电影了。 这部去年在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为韩国电影拿下第一座金棕榈的电影,又在第77届金球奖上拿下了最佳外语片,紧接着又获得了包括最佳电影在内的六项奥斯卡提名,一举打破了韩国电影纪录。 对此,鹅叔表示除了祝贺之外,只剩下酸了...... 不过吃完柠檬之后的我们,不得不要面对一个事实:就是《寄生虫》,是一部可以接连征服戛纳和金球奖(或许还将是奥斯卡)的作品。 同类电影在西方也不是没有,比如昆汀的《低俗小说》就达成过这样的成就。 但要考虑到《寄生虫》是一部来自东方的作品,导演也是正牌东方面孔的奉俊昊,“文化差异”这种东西我们也不能无视,这就值得研究一下了。 多年以来,东方导演横扫西方奖项已成往事,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中,大师黑泽明已逝,陈凯歌“霸王”之后再无亮点,李安专注于“探索电影语言的边界”已成佛,如今接棒者,会是奉俊昊吗? 所以这次鹅叔必须要蹭一次热度了,借此机会来说说奉俊昊与他的电影。 所有人都“看得懂”的电影 回到《寄生虫》夺得戛纳电影节大奖的时期,在一片喝彩声中,也有不一样的声音,那就是为什么奉俊昊的《寄生虫》能够夺得大奖?而前一年李沧东的《燃烧》却颗粒无收? 部分影评人观点,《寄生虫》好归好,但过于直白套路,设定僵硬,少了艺术片的美感。 导演奉俊昊,是韩国类型片领域最接近大神级别的导演,从影19年只拍了7部长片。 翻开导演的履历,佳作不胜枚举,《杀人回忆》《汉江怪物》《母亲》《雪国列车》,就算没看过,也一定听说过其中某部。 作为韩国电影大师级人物,奉俊昊对比其他两位名导,他的作品不如李沧东(《燃烧》)那般晦涩难懂,也不如朴赞郁(《老男孩》)那样猛烈重口。
强叙事、重结构、类型混合、戏剧冲突、黑色趣味、现实讽刺。这些标志性的元素,就是奉俊昊的个性化特征。 鹅叔之前就科普过,奉俊昊当导演二十多年,只拍了七部电影的原因,而且每部作品都是自己编剧。 这样为观众负责且追求精益求精的导演,只可惜作品量实在少了一点。 在东西方主流影评人眼中,奉俊昊在电影艺术造诣上并不如李沧东和朴赞郁,但东西方文化差异这种东西不能无视。 《燃烧》是一部令人回味无穷的电影,其中对中上层社会的隐喻需要细细回味才能体会,但也吃了这方面的亏。 而奉俊昊的《寄生虫》从电影的接受性上考虑,其通俗程度肯定是会大于《燃烧》的,起码中国人看得明白,外国人也看得懂,是一部能够真正做到既讨好东西方影评人的作品的。 当然了,这部电影也远不止“看得懂”这么简单。 类型化之下的社会寓言 不少观众在看完《寄生虫》后,表示电影中角色很“假”且“单一化”,电影中两个阶层的人士,富人慵懒且善良,穷人勤劳且诡辩。 但你们不要忽略了,电影的故事并不真实,而是极致。毕竟真实生活中,两个阶级的人甚至很难接触到。 “我喜欢将一个人推向极限来了解他们”。这在奉俊昊的电影里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这里,鹅叔想说一下奉导的另一部代表作《雪国列车》。 《雪国列车》是一部反乌托邦的商业大制作,也是一部类型化的寓言电影。 电影直观呈现了人类社会的螺旋状上升——穷人只需从火车尾巴一路杀到富人生活的火车头,就可以逆袭。 故事重复了人类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换代。奉俊昊显然相信,只要这列火车还在,就有阶级的产生。 ![]() 列车本身就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影片一开始就利用各种强烈的对比,把穷人和富人,有权者和无权者阶级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 节节递进的占领车厢过程犹如电子游戏过关打怪一般,一气呵成。 所以奉俊昊的影片最好看的一点,就是把技术、叙事巧妙结合在一起,那种独特的味道,在世界影坛也不多见。 《寄生虫》的主题也是阶级:豪宅的一家是上层阶级,住半地下室的是平民阶级,而蜷缩在不见天日的地下室的可能才是真正的最底层阶级。 ![]() 关注现实社会,这正是西方影评人们非常偏爱的一种类型。 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最终以一种“政治正确”的方式完成阶层的“跨越”,这是奉俊昊的作品受到西方主流媒体关注的原因之一。 而在阶级对比的现实中,对不同阶级、不同类型角色和事件的“逆向”铺陈和讽刺,是奉俊昊电影深受媒体和影评人喜爱的另一大杀手锏。 虚构世界中的现实讽刺 这里,绕不开的是奉俊昊的成名作《杀人回忆》。 电影结尾处,宋康昊的大脸特写令人印象深刻,惆怅之外更多是意犹未尽。
![]() 这种价值观破碎后的无奈、挣扎,几乎覆盖了奉俊昊所有的电影。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奉俊昊所有的电影,那就是:周而复始的一切,我们无能为力。 或许,正是这股精神创伤和时代烙印,令西方人看到了这位东方导演,积极将他融入到他们的评价体系。 拍摄《杀人回忆》的奉俊昊 从《雪国列车》到《寄生虫》,奉俊昊一直关注的是阶层之间的对立,在“底层杀人电影”重要的主题上他自成一派,深受西方世界的青睐。 而奉俊昊电影的“惨”并不是在一味的取悦西方,反而在自己每个寓言故事中,留有一线希望,哪怕这个希望很乌托邦。 比如《雪国列车》,“美队”饰演的底层领袖,从开始就表明了自己“若为自由故,生命与兄弟皆可抛”的决心。 ![]() 但在影片末尾,他毅然做出了车毁人亡的极端选择,表明他在自由地死去和蛆虫一般活着之间选择了前者。 电影的结尾是理想化的,但也是悲惨的,全人类为此付出了惨烈的代价,但幸存者赢得了生而为人的尊严,创造了反乌托邦电影中的乌托邦结局。 《寄生虫》也是如此,结尾一场突如其来的反杀,底层人士获得了胜利,宋康昊饰演的老爸,却也成了新的“寄生虫”。 儿子努力工作,希望有朝一日一家人真正的成为房子的主人,享受阳光。尽管这个想法在现实中,基本不可能实现。 这就是奉俊昊的电影,对不同阶级进行极端化的刻画,让两头的角色们相互转化,直至自己会变成“最讨厌的那个人”。 杀戮也不再是寄生的终点,反而是新一轮寄生的开始。 而奉俊昊,也凭借他这样特立独行的电影手法,征服了东西方的观众和影评人。 ![]() 诚然,《寄生虫》也有着影评人所说得“缺少艺术美感,生硬直给”的毛病,使得该片无法从类型上升到艺术。 但同样也暗示了,奉俊昊并不是一位电影艺术大师,但他是一位优秀的电影导演。 《寄生虫》虽然商业,但不曲高和寡,虽然通俗,却不媚俗。剧作精彩,线索清晰,主题明朗,讲述了一个现实中不会发生的好故事。 能够讨好影评人,又没有错失观众,不把奖给他,还能给谁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