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睡眠,梦是绕不开的话题。在睡眠系列第二篇中,我们了解到梦境大部分产生于快速眼动(Rapid Eye Movement, REM)期。这一阶段,大脑皮层分外活跃,突触间的连接与传递增强,存储的信息被重新整合,就形成了光怪陆离的梦。 蓝熊的“梦风琴” 瓦尔特莫尔斯的儿童小说《蓝熊船长的13条半命》,讲述了蓝熊在寻找身世的途中穿行于大森林、美食岛、龙卷风城等奇幻空间的冒险故事,天马行空,妙趣横生。我最喜欢蓝熊在鲍老克大头颅中的经历,处于沉眠中的巨人之首需要稳定的梦境来维持睡眠,而蓝熊在大头颅中的工作就是弹奏“梦风琴”为鲍老克编织梦境。 “梦风琴当然不是一种真正的乐器,它只是鲍老克眼睛后面空腔里的一个由千万条神经聚集在一起的彩色神经结。它们会在鲍老克的大脑里产生各种梦的图像,就看你牵动了他的哪一根神经末梢,或者看你压的多紧了……大多数同行在压迫和拉扯神经末梢的时候都没有选择,瞎干一气,直到下班为止。因此就产生了一些常见的每人都曾经有过的混乱的梦:毫无关联的梦的碎片,过去的图像无选择地搅混在一起,一些古怪的梦魇。 刺激我的是那样一种可能性,把看起来互不相关的图像安排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赋予梦境一些情节,使之构成一些能够产生更多意义的故事……鲍老克的大脑里储存着大量洪水的印象……还有那些独眼巨人青少年时代的图像……不可能再有比这更壮观的谱写伟大梦境的材料了。 有些神经末梢不产生图像,而是唤醒或者加强注入愉快、悲伤、紧张或者恐惧的感觉……我发现有些神经末梢能够产生某种音乐……与那些庄严肃穆的图像配合得非常和谐……梦境会根据我安排的图像、感觉和节奏展开。我能使之产生幸福的梦,紧张的梦,甚至梦魇。” ——节选自《蓝熊船长的13条半命》 梦的发生机制 小时候读个热闹,被蓝熊所编织的壮阔瑰丽的巨人梦境所吸引,长大后才发现,“梦风琴造梦”其实形象描绘了梦的发生机制。尽管对于参与造梦的脑区众说纷纭,但颇为一致的是,睡眠时大脑某些部位产生兴奋,神经元连接活跃,大脑皮层对感觉信息和外界实时刺激进行重新整合,便有了形形色色的梦。 两个重点值得我们关注。首先,梦境的元素来源于大脑中已存在的“信息库”,也就是说无论多么离奇,梦的素材还是来源于我们的客观现实:明确的记忆以及尚未处理的信息。正如“梦风琴”的末端牵动着鲍老克年轻时周游世界收集的万千景象,还有声音和情绪记忆,正是有了这些素材,蓝熊才能剪辑出大受欢迎的梦境。这种情节合理而连贯的梦我们时常遇到,但支离破碎、混乱古怪的梦也很常见,也许这时我们的大脑里正值蓝熊“不负责任的同行”当班。 其次,梦境与外界刺激有关。睡眠时大脑向外传输信息的通路被切断,也就是说,尽管大脑皮层高度兴奋,但并不能指挥我们的身体做出任何实质行动,否则就会出现梦游、不宁腿综合征等病态现象。然而,不能出却能进,外界刺激是可以被接收的,强刺激可能直接将我们唤醒,而弱刺激则以某种形式被编写进梦里:睡前饮水过多会梦到遍寻厕所不得,饭菜的香味让我们在梦里大快朵颐,寒冷刺激则使我们置身冰雪世界……这些刺激既包括声、光、气味等环境因素,也包括过饥过饱、便意、疼痛等人体生理病理因素,一些清醒时难以察觉的健康隐患可能在梦里有所体现,就像齐桓公“病入膏肓”的故事。 梦的作用 梦的功能,尤其是心理功能,一直是人们探讨的重要内容。从生理角度讲,梦是对大脑中积累的信息进行整合、归位的过程,这对维持脑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是很有必要的。梦境多发的REM期睡眠是人体自我修复的重要阶段,梦标志着规律的睡眠周期。 此外,同样来源于外界感知信息,梦境有时能够强化记忆。记忆有着一套复杂的工作机制,但总体来讲,感知接收的信息首先形成短期记忆,进行编码后存入不同的“抽屉”,形成长期记忆,查找时需要提取相应编码“打开抽屉”(激活脑区)。睡眠中部分脑区活动被抑制,“抽屉”锁住了,尽管偶尔有漏网之鱼从没锁紧的“抽屉”中逃逸,化为梦中似曾相识的片段,但相较而言睡前形成的短期记忆更加鲜活,在梦活跃的神经活动中得到关注与强化,有时会帮助人们突破常规,产生顿悟, 从而解决问题,比如苯环结构的发现。 梦的实质是我们对大脑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即心理系统试图对这些随机活动进行解释并赋予一定意义的过程,因此梦能够反映心理问题,也能调适心理状态。梦与心理的关系,前有弗洛伊德,后有荣格、弗洛姆,很多心理学家都提出了系统而富有创见性的观点,我们下一篇来详细聊聊。 文案:张蔚 编辑:李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