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在消失的古堡—马营堡

 懒人老崔 2020-03-01

马营堡

1.城堡

据记载,马营堡“旧名震州,又名西猫儿峪。”《畿辅通志》载,马营堡,在县西北六十里。西至边墙二十五里,北至边墙三十里。明宣德七年(1432年)筑堡。史书记载马营堡为杨洪所建。

宣德七年(1432年),朝廷针对敌情,计议在西猫儿峪(今赤城县马营乡)这一战略要地,置兵马营,以备边塞。此时杨洪在塞外永宁、赤城、独石一带征战、驻守已有二十余年,对该地的地形、地貌,备御形势十分熟悉,且朝廷对其战绩亦多有奏闻,认为其可当此任。遂“朝廷命公设兵于西猫儿峪”,就此杨洪在马营筑城并驻守。

杨洪系命率士卒约万人于荒山野岭之间,荆棘丛林之中“披榛莽、筑城堡、立峰堆,踰月而成'《杨洪神道碑)。若大的一座城且西部城墙全筑在山上,不足两月就已筑成,真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马营堡城筑好后,杨洪便率兵驻扎于马营,“教令肃然,贼无敢犯。'(《杨洪神道碑记》)宣德八年(1433年)杨洪以马营堡为大本营,两出奇兵,率兵追剿边寇,败敌于红山。宣德九年(1434年)因追袭剿边之事,以功升指挥佥事(正四品)。

马营堡城方六里五十步,高三丈五尺。堡楼四,角楼四,铺二十四.堡门四:东曰宣文,西曰昭武,南曰文义,北曰恒仁。'(《赤城县志译注》(P28)

“周六里有奇'的马营堡,也是独石路众多城堡中规模较大的一座。在战略地位上,马营堡“两角枕冠帽山、西山,险恶非不可恃。然三面悉临平川,敌登山俯瞰城中无遁形矣。次冲如大石磋墩等五处,山势险峻,镇门、威远、厦儿岭等墩,四处平漫,可通大举。'((宣镇图说》)

“有警则设伏镇宁墩堵剿,半壁店、仓上堡相为应援,松树堡可以邀击,君子堡为之击尾。平时分布既定,无庶几多算则胜乎。'(贾全富主编《古镇独石口》)

正在消失的古堡—马营堡

如今的马营堡,一条山间公路贯穿南北堡门,村庄沿公路而兴建。城堡四周的墙体外包砖被拆殆尽,留下了近乎连贯的一圈残土墙。也算是如今赤城县境内保存较为连贯的城堡之一了。城堡的南堡门被完全拆毁,北堡门也被拆毁,但留下了堡门外的翁城残墙。在城堡残墙四角之上,还可以明显地看到当年角楼留下的巨大方形土基。四周的城墙上,也可以找到墙台、铺房等残基。

2.古遗迹

杨洪创建了马营堡之后,在他的倡导之下,开始在马营城中兴建各种庙宇。马营也是宣镇70多座官堡中营建古庙最多的城堡,据老乡说“马营的古庙最全,赤城其他古堡中建有的庙宇,马营也都建有。'如,武大郎庙,在赤城古堡中算是独一无二的。这一说也得到了其他几座古堡中老乡的印证,据说最多时曾达到了40余座古庙宇。

因为修建马营寺庙群,还引出一段流传至今的民间故事-“马营的佛爷-狗吃了'。

原来,当杨洪修建马营寺庙群时,其部下杜衡、李全之辈诬告杨洪意在马营城中修筑宫殿楼台,想拥兵自立称王称帝,与朝廷分庭抗礼。英宗帝信以为真,速派人调査此事。

消息由京师传到塞外,急坏了正在督工修庙的杨洪。面对一座座没有圣像的庙宇、殿堂,怎么辩解呢?情急之下有人建议,用荞面捏圣像可速干而不裂,且马上就能彩绘。杨洪采纳此言,令所有彩塑工匠一夜之间用荞面塑好了各庙宇中的所有圣像。

正在消失的古堡—马营堡

京师来人见城中井然有序,庙宇栉次鳞比,圣像妙好庄严,一派和平景象,决无构筑宫殿、分庭抗礼之兆。使杜衡、李全之辈诬告休矣!

待钦差走后,庙内看护松懈,城中猎狗嗅到荞面香味,诸多圣像有的被啃坏,有的被吃掉,这就是“马营的佛爷-狗吃了”。

老乡告诉我们,这些古庙大部分在解放前已被拆毁,“文革'中则彻底拆去了所有的古庙。无人知道,古庙中大量的石碑流于何处,估计这些石碑也同古庙一样永远地消失了。

马营堡中,另有鼓楼一座(成化二年建),钟楼一座(宣德七年建,嘉靖中毁,万历三十九年居人王承业募修。),这些古迹如今也都消失了。

内容来自今日头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