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克服留学中的“孤独感”

 棕榈大道 2020-03-01

棕榈大道说:

我上学的城市很奇幻。

繁华热闹的地方24小时灯火通明,冷清的地方仿佛是上世纪的城中村。我住在学校附近,不算热闹的学生聚居地,却能时不时的听到豪车轰鸣来往,每每让我幻想不久之后我也将是制造噪音的一份子。但回头看见自己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一亩三分地,因为开学紧张连枕头都没来得及买,心中不免落差感十足。

而最怕的,不是同事或同学催促你做事,而是在电话中听到家人不经意地说又做了你爱吃的饭菜而你却不在家。

我孑然一身的来到这里,上万公里的距离与黑白颠倒的时差,仿佛切断了我与亲朋旧友的联系。在国内常常与同学朋友参加各类活动,在这里少了他们的陪伴,胆子也变得不那么大了,人多的活动会在去之前思考是否有人同去以避免身旁无人的尴尬。

这些在家足以忽略的日常在留学的生活中被无限放大,让我明白,孤独不会在做某一件指定的事的时候才会出现,它一直潜伏在我们身边,直到某个无意的瞬间。

image/20200301/21c9a1420817fc44f78aaaf7f98f8286.jpeg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

独自一人是常态,有人相伴才是额外奖励。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言者无二三。

留学生就是一群选择了孤独的苦行僧,最有资格成为孤独的代名词。网传的《孤独等级表》,对于被生活推着向前走的留学生们来说不算什么。真正的孤独不会仅在特定的某件事中才会被感受到,而像一条延绵不绝的细流,无声息的填满你生活的每一个空隙。

这件事,从独自过了海关那一刻开始我就明白了。

对留学的我来说,孤独感的产生不是因为去上课、吃饭、作业、看电影无人相伴,而是要一个人面对原本熟悉的生活发生的巨大改变

我刚到美国的那一周,环境改变带来的差异简直像能量冲击波一样

租房子的时候,为了开通租的房子的电和煤气,我打了客服电话,这一通长达40分钟的电话,让我明白语言是接受、融入一个文化的第一道关。尽管在国内考过了雅思GRE,我仍然在这道门前摔得不轻。40分钟的通话里,30分钟都是拜托客服重新说一遍,最后客服找来了中文翻译,才将这件简单到家的事办好;

第一次在超市结账时被问要不要小票,听不懂的我回了句“信用卡”,收银员的轻笑,像是说着“算了算了,听不懂算了”,这声笑现在回想仍在我耳边回荡。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一个人买东西也成了让我感到无助的事;

以前最擅长小组讨论的我,在面对全组除我之外都是外国同学的时候,只能抑制住表达观点的欲望。少开口说话,只为让自己更加舒适,一次两次确实有效,长此以往却并没有减轻我的负担,反而让我感到一些格格不入的孤立...

image/20200301/628403e1d380d366983a2573e37effee.jpeg

说了那么多,路靠双脚走,莫问有人相伴否,有很多小伙伴可能都会和我感同身受吧?我要告诉你的是,我们要如何利用“孤独”

我不喜欢孤独这个词,因为大多数时候我只是独自一人而已,这不是一种消极的状态。而学会独处,才是正确打开留学生活的方式。令人难过的是,总有人把独立当孤独,怕孤独所以放弃独立。享受独立,和正常社交,才能最大化我们留学的价值。

  • 如何享受独立+正常社交?

1.Work/Study Time

日常上课、学习、工作的时候,当我选择独处,我便选择了高效率。来来往往上课路上我独自一人,我拥有我个人灵活的时间安排,不用为了与他人步调保持一致而打乱自己的计划。当然我也需要选择多人一起行动,因为高效的学习和工作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更离不开团队小组的互助,互相探讨问题,互相激发灵感。

image/20200301/ac7e4c6289e1c17d6ba1d878100423c6.jpeg

2. Social活动

相信在美国留学的同学们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这里盛行networking文化。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以社交为目的的活动充斥整个大学生涯,这对初来乍到的留学生们是不小的挑战。相对来说,中国留学生仍然是较为内敛的,不那么愿意独自参与到这种社交场合。

但对我来说,这是完美的机会——

在一个没有人认识我的地方,我可以无所顾忌的展现出我满意的个人形象。我可能做不到完全展现出自己理想的那个样子,也至少能隐去一种我在熟人面前想要改变却被他们的刻板印象阻挡的形象

image/20200301/0a923b793599450fda9f4e2766601d48.jpeg

我刚来美国大学参加学院举办的开学典礼的时候,我并未事先在线上约好陌生“网友”一起到场来避免无人聊天作伴的尴尬,而是选择在开学典礼的现场,独自一人主动去和陌生的同学说第一句“你好”。你问我怕不怕,当然怕。没有人不怕无人搭理的尴尬,也没有人会拒绝有人陪伴的舒适,尤其是留学生这个容易抱团取暖的群体。但我仍然选择通过自己主动找人开口说第一句话来达到我参加这场Social活动的目的——认识新的朋友。

我犹记得我主动“搭讪”的那个韩国小哥,在说到中国留学生普遍三两成群的这个现象的时候,说的一句话:“中国留学生的小团体实在让人太难融入了”。是的,当我们选择和认识的人或连认识都算不上,仅仅是因为怕落单而抱团的人,一起走进一个为了认识新人(特别是外国人)的场合,我们就已经大概率的关上了其他人想要接近我们的那道门了。

选择独自前往参加Social活动,是因为我知道我不是以消磨时间为去那里的主要目的,抓住这个机会与不同的人交流,顺便认识一两个后续可以继续保持联系的人,甚至交到志趣相投的朋友,这才是我的主要目的。而一个人前去的我,不仅给了自己主动和陌生人交谈的机会,也给了其他人一个积极的信号——来找我聊天吧!

这样的做法在之后的大部分Social活动中都成为了我的第一选择。

image/20200301/8ccbd5d19748f1612ffb90d619c41a63.jpeg

3.  与朋友的玩耍时间

为了和2区分,我们来单独探讨一下本质都为Social的两类不同的活动到底有什么区别。区别就在于主要目的不同,前面说到的活动,主办方已经将活动的意义定义好了,就是让参与者结交朋友,我们的目的也是如此。而我们现在要讨论的这类活动,前提是我们已经认识了几个朋友,需要更进一步的加强联系。

当然,这样的活动,我们需要喊上自己的同学朋友和自己一起参加,给与彼此相互更深一步了解的机会。

对于刚出国的同学,在面临自身适应环境的困难以及课业压力的同时,还要努力去和新同学打交道,希望认识一些外国友人,压力着实不小。

而我留学开始最大的感触就是时间不够用,如何在同样的一天里做到分秒不浪费?我会强迫自己做有些畏惧的事,比如我会专门在午饭时间,一个人去学校食堂,找到同为单独来吃饭的外国人,上前主动问好搭讪。这么做是为了逼自己大胆开口说英文,一顿饭下来就算没有继续保持联系的欲望,也锻炼了胆量和英文,还能获取丰富的信息。不要因为英文不好就丧失说话的勇气,相比英文是否是播音水准,我相信外国人更注重与之交谈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image/20200301/39590c213a5dde261e94f7d1670c80bc.jpeg

如果孤独感来自环境变化,我们需要去做不敢做的事适应它

如果孤独感来自对比差异摆对位置,认清现状,找准目标,do it!

如果孤独感来自零社交,想方设法的去表达才能治愈它。

从学院开学典礼的那一天强迫自己主动找人聊天,认识了第一个在新学校新城市里的有关联的人,到两周后便有了能在职业发展道路上保持联系的前辈、教授,我在这里终于不是完全的“新人”了。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海关小哥对我说的话:你在这里不认识任何人,你做好准备了吗?留学是重生,重来一次塑造自己。如果我能忍痛蜕变,未来的我将成为怎样的我?

纵使千千晚星没有一颗属于我,我仍要仰望夜空。

-END-

棕榈大道,直通名校

导师制留学的领航者,欢迎点击咨询更多留学相关~

http://www./service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